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制度价值建构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555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伦理思想是一种制度伦理,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道德压迫的批判,是一种关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马克思对传统道德观念对人精神生活的束缚压迫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中人的本质异化进行了深刻的伦理批判,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对人的道德本质和现实价值生活进行了严密的论证,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价值旨归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产主义制度伦理建构。
  【关键词】马克思伦理;制度伦理;伦理道德;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0-0099-03
  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系统阐述与深刻分析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紧密结合与理论阐明是当代伦理学家关注的重要内容。不同学者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挖掘和把握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关于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共识,即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本质是一种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
  一、对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批判
  马克思伦理思想是从对传统道德意识形态的批判开始,马克思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地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传统道德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在社会现实中,积极地进行革命探索,批判社会现实中政府当局对劳苦人民的不人性的道德压迫。
  区别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的道德伦理发展,十八、十九世纪的德国传统道德意识形态还未彻底摆脱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和压迫。德国由于长期受到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人们的现实和精神生活完全受到严苛的意识把控和宗教神学思想影响,虽然席卷欧美的资产阶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人民寻求自由、获取政权的精神思想,但对于思想保守、封建专控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相对弱小,无法在短期内发动推翻根深蒂固的普鲁士专制统治政权。
  德国传统的道德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宗教权威和封建专制特征。德国人民对个人悲惨现实生活的苦闷无奈通常诉诸宗教神学的精神解脱中,秉承对“上帝道德”的盲目推崇和崇拜。个人的精神生活在宗教的“圣人权威”中建构起虚妄、抽象的价值体系。“上帝”通过对个人理性的鞭笞,利用盲目的信仰权威,规范和要求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生活建构。因此,在德国传统道德意识形态中,宗教信仰的绝对权威逐渐占领了人们的现实实践和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普鲁士政府出于对封建贵族利益的绝对维护,不断地对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甚至在精神生活的严苛控制中,对人们理性进行随意践踏,以保证绝对的政治权威。
  在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积极探寻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案出路成为历史发展要求的时代命题。英法空想主义者都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造成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公中的社会动荡、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压迫下的社会矛盾加剧和社会生产关系改变后的道德失落等种种问题,表现出对劳动工人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但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未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实质,只是出于抽象的道义原则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并且他们所构想的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脱离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妄想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实现“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因此就成了脱离现实的空想社会改革方案,最终走向理想的破灭。
  1842年的德国,资产階级革命并未取得胜利,国家仍然是封建贵族把持的普鲁士专制统治,人民群众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马克思关注到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对人民出版自由的限制、莱茵地区的贫困农民因捡拾枯树枝而定罪和普鲁士政府对摩塞尔地区从事葡萄种植农民打压的社会现实,发表了一系列著名的批评性文章,其中集中阐述了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相关的国家制度、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群众生活等重大现实问题。
  这些现实问题的集中论述,表明马克思具有清醒的现实关照意识和鲜明的人民群众立场。他态度坚定地站在捍卫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立场上,对普鲁士专制政府危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剥削人民群众的自由权利、打击人民群众的生活意志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坚定的批判。
  《莱茵报》工作期间是马克思思想发生变化的重要转折点,马克思已经逐渐开始脱离忽视政治斗争的抽象哲学批判的青年黑格尔派,投身于暗潮涌动的现实斗争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广大劳苦群众悲惨生活的现实观照中,逐渐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种种消极影响。
  马克思的早期伦理思想开始摆脱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摆脱抽象的伦理思考,关注人生活的现实。力图突破以往传统道德伦理哲学中把关于人的道德伦理问题诉诸上帝的解决路径。马克思肯定人的“最高神性”即人的主体意识,对传统道德意识形态进行了否定,肯定人的现实意义。把人与动物和上帝进行区别,人的伦理问题直接通过人得以解决,这一点也受到了启蒙理性的影响。从他对普鲁士政府对人民群众言论自由的限制的控诉批判中,他开始关注人真正的自由问题。
  二、对资本主义制度伦理价值的批判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体现在他整个理想发展进程中,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中,他既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相对于封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又看到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真正自由的压制。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发生了异化,人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意识。
  随着长达两个世纪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逐渐胜利,资产阶级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逐渐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逐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新兴资产阶级在与封建贵族势力的斗争胜利中占有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并为获取更多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效率,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工业革命得到迅猛发展。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改变传统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而且推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现实生活的社会关系进入到市场竞争和雇佣劳动新的历史时期。
  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不断凸显出来,具体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社会化生产与私人占有之间的内在矛盾无法根除,并由此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市场竞争的无秩序状态、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雇佣工人的劳动异化生活困苦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也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的无法调和,以大资本家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延长雇佣工人的工作时长和剥夺劳动工人基本劳动保障权益等方式,剥削劳动工人通过辛苦劳作所创造的劳动价值,依靠出售自己仅有的劳动力生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要求实现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以满足自身现实生活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并展开了一系列针对资产阶级残酷剥削,获取必要政治权利的阶级斗争运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斗争被不断激化。法国、英国和德国相继发生了影响深远、规模巨大的工人运动,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推向了新的历史时期。
  然而,19世纪30、40年代的阶级斗争在实践上具有明显的自发性特征,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人运动常常被资产阶级统治当局通过武力镇压,工人革命常常以失败告终。因此,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指导成了无产阶级斗争迫切的理论指导现实的需要,成为社会革命的时代命题。
  马克思在对犹太人问题中政治解放与宗教解放复杂关系的梳理中,明确指出社会解放的现实问题诉诸对抽象宗教神学的批判是虚妄的,只有关注到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实践,并通过对政治当局的直接斗争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获取人生而为人的自由。
  同时,马克思对脱离社会现实只关注抽象空谈哲学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所提出的国家观念对市民社会的绝对权威,明确提出了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颠覆了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的传统认知。“在前资本主义时期 , 国家的政治权力有很强的统摄力 ,市民社会完全淹没在政治国家之中 ,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生活是统一的,市民社会就是政治社会,市民社会的原则就是国家的则。”[1]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市民社会阶层等级,这时的市民社会没有了政治意义成了私人的社会差别。人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市民社会虽然与国家政治的分离使人的自由、权利、价值得到满足,但是人民却落入到世俗生活的牢笼里,人变成了只是对物的追求,对物的崇拜,失去了作为主体性人的自我意识。
  马克思对传统的道德哲学进行了重新解释,道德根源于经济关系,马克思把人的生存作为道德的终极基础,马克思把道德看作一种历史现象,否定抽象永恒的道德存在,这就在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神学的伦理思想对人们的道德约束、禁锢。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阐发是革命性的,他一方面否定了抽象宗教道德观念对人道德生活的虚妄规范,肯定了人的现实实践理性;另一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道德意识对人本质的异化和曲解,剥离出属人价值的现实生活基础,即人自由发展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和精神价值诉求。
  当然,马克思对人现实性的深刻把握并为脱离人所生活的社会历史发展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对立的关键是需要无产阶级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伦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获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也积极地投身于社会革命中,努力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他提出的崇高的伦理思想——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斗争。
  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在革命实践中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最终在与资产阶级做斗争过程中形成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构想。
  三、马克思的人民性伦理制度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价值旨归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产主义制度伦理建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伦理批判,也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武器,对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人真正自由被压制,人变成“物化”了的自己等问题的深刻揭露。马克思伦理思想经历了早起伦理思想受到启蒙理性的影响,到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剖析阐明道德伦理的现实基础,再到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发生异化,人失去了真正的自由等问题的批判,最后回归到人性本身,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共产主义伦理制度,达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这一终极价值关怀。“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2]“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基础。”[3]马克思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认识到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革命”才是实现人真正自由的手段,马克思的伦理思想被赋予现实意义,不是以往道德伦理只是抽象的永恒的道德存在。
  在社会中的人,是有鲜活生命的,在物质利益的生活中人才能看到人的主体性,获得一种自我意识,这是发挥自由的基础。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属人价值的主体地位也会在社会历史的进步中得到确认与升华,人是道德伦理意识的主体,伦理道德当然是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的。“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4]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解放放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深刻理论分析和现实实践确证,从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中去达到一种和谐的制度伦理——共产主义伦理制度。与一般的人道主义伦理探讨不同,马克思采用了唯物史观的科学分析方法,将人的伦理道德需要和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站在人民群众的价值立场上,对抽象、固化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和导致人本质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伦理道德形态进行了深刻系统的价值批判,重新将人的自由发展这一根本性的伦理道德原则拉回到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的现实生活中,建构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产主义伦理制度理想,这是革命性的理论建构和现实实践。
  人本主义色彩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价值底色,马克思对人本质的价值探讨,对僵化、抽象传统道德规范和异化了的资本主义伦理道德意识深刻批判,对自由全面发展的属人价值的系统分析,以及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产主义伦理制度建构,都表现出马克思作为伟人导师的正义勇敢和为人类解放斗争所做的巨大贡献!马克思伦理思想是一种制度伦理,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产主义制度伦理建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度不道德压迫的批判,是一种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
  参考文献:
  [1]李培超,苏玲.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伦理突破:论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特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32-3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4.
  作者简介:
  秦华伟,男,重庆黔江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其他文献
【摘要】现如今,中国力量背后的文化对世界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受到世界的关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着智慧,而中国古诗文中深藏的智慧,却因跨文化交际的困难只向世界展现出冰山一角,古汉语的表达高度简洁凝练,外语国家很难体会其美感,中国的文化输出迫切需要探究古文的翻译策略,让各国读者从译文中有效地接受中国文化。中国古诗文的精妙之一在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文英译后的意境传达是实现有效文化输出的关键。《桃花
期刊
【摘要】随着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的开展,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变得尤为重要。防止水污染、“十年禁渔”等措施皆是保护长江母亲河,推动长江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而报道此类事件的生态新闻语篇也包含着深层次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哲学观。本文以及物性系统视角为出发点,对关于长江生物多样性报道的新闻语篇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从而揭示此类文本中所体现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生态话语分析;及物性;新闻语篇;生物多样
期刊
【摘要】《法义》作为柏拉图最具政治性的著作,以古老的传说、木偶比喻、立法的起源为理论基石,深入阐发了包含勇敢、正义、明智等政治伦理思想基本内涵。而会饮与教育、音乐与教育路径,是其政治伦理思想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柏拉图;《法义》;政治伦理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0-0054-02  基金项目:2018年
期刊
【摘要】随着与国内外各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上海地区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即海派文化,其实质是在上海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对上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软实力支持。海派文化的历史较为悠久,具有包容开放精神、创新开阔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内涵,核心特点为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与多元性。如今,海派文化虽然欣欣向荣,但仍需注重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海派文化;传承与发
期刊
【摘要】家不仅是温暖的,更是每一个人的软肋,而象征着团圆的中秋节也在经典港剧《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向观众们传递出家与中秋节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在剧中,以两个家庭的情感与事业的羁绊为主线,向观众展现了家庭里会发生的方方面面,其中那真挚细腻的情感让更多的观众去体会家庭中的温暖,去了解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的真正意义,并传承下去。  【关键词】家庭;团圆;中秋节;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随着5G商用牌照的发放,我国已正式进入5G时代,这是移动互联网的又一次飞跃式发展。5G所具有的速度高、延时低、容量大等特点,对出版业而言又意味着新的挑战,促使出版转型进入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出版编辑必须建构基于5G视域的精神家园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编辑;精神家园;出版匠心;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尼古拉·古米廖夫的最后一本诗集《火柱》确立了诗人在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诗人天生的浪漫主义激情随着愈来愈艰难的现实逐渐下降,他的乐观与自信被一点点消磨,直至殆尽。最终,当面对难以忽视的国家存亡问题时,诗人改变了早年“避世”的态度,正视俄罗斯社会现状,矛盾纠结的内心情感赋予诗集真实生动的灵魂。  【关键词】 阿克梅派;古米廖夫;《火柱》;思想;矛盾性  【中图分类号】I521
期刊
【摘要】余泽鸿是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也具备了优良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与理想信念。他的精神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值得大家学习。在本文当中主要介绍了余泽鸿的一生主要事迹,他在一些重大的革命事件当中的参与情况以及优良精神的体现。希望在新的时期依然有人可以学习他的优秀品质与坚定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余泽鸿;革命精神;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李商隐兼擅多体,其咏史、咏物诗常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新,而多写男女相思之情的《无题》诗最为人所传诵。本文拟从《无题》诗形制、内容等角度探寻其寓意,结合具体作品,从“幽约纤婉的基调奠定”“绵邈切真的意境建构”“宛曲繁密的用典技巧”等方面阐释《无题》诸篇“绚中有素”“纤丽绵邈”的特点。  【关键词】 李商隐;《无题》诗;纤丽绵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发展的自觉时代,在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快速发展的同时,有的诗人通过诗歌创作间接表达自己的诗学观。江淹作为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士,其《杂体诗三十首》的创作,体现的即是其诗学观。本文主要从其拟作对象反对“贵远贱近”与“重耳轻目”;拟作内容提倡“动魄”与“悦魂”;拟作形式肯定五言诗的兴起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江淹拟作所反映的诗学观。  【关键词】 江淹;杂体诗;诗学观  【中图分类号】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