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都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遗余力地投入。然而我们时不时会碰壁,似乎走进了一个个死胡同。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重新解读早教的意义。
早教≠灌输知识
死胡同: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带孩子上各种班,让他学习一些计算、识字的内容,可他就是没兴趣,这是怎么了?大家都在学啊!
脑科学是这样的: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早期教育并不仅仅指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展智力基础。大脑的智力基础之一就是神经元,神经元树突的分支越多,联结越密集,为智力的发展就奠定了更好的基础。那么怎样的环境和活动能促进这一点呢?
美国加州大学脑科学的研究者们做了这样一个对比实验:
研究的结果令人振奋,第3组白鼠的情况最好,因为丰富环境中(有玩具)的白鼠比枯燥环境中(无玩具)的白鼠拥有更多突触联结;并且,树突的分支也比后者更多;同时还发现,与单独放在丰富环境和枯燥环境中的白鼠(第1组和第2组)相比,第5组小笼子里的3只白鼠的学习情况都比它们好。研究者认为白鼠生活在一起时,学习活动就会增多;而白鼠一起生活在丰富环境中时,学习活动就更多了。可见,同伴交往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尤为重要,资源丰富的作用次之,空间大小影响更弱。当然最理想的成长环境就是活动空间大、资源丰富、能进行更多的同伴活动。
由此推论,为孩子的早期发展提供丰富的环境是必要的,但这里的“丰富”更强调一种文化资源的充足,比如玩具、书刊及父母营造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孩子活动的范围也不仅限于家庭内部,而是让他的足迹遍及多个有自然现象的角落,以帮其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比如带孩子见识季节交替中的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留意生活中的日月星云,风起雨落;观察身边的虫鱼鸟兽,人面车流……
分享: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要想促进大脑的发育,需要孩子与环境的互动,比如在下雨的季节,可以引导宝宝看看雨落下的样子;听听雨点落在石板、草地、桌布上的声音;伸手接雨点,感受它的温度和变化等等。总之,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成长环境,同时鼓励他以自己的好奇心开启种种探索之旅,如果面对的是“为什么”宝宝,千万不要压制和斥责,好奇宝宝更需爸妈的指引和激励。
从实验中,我们看到了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与同伴一起玩耍、交流,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那么,尽量创造条件吧!让“与伙伴们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趣,回归到孩子的童年世界。
知识量≠早教效果
死胡同:楼下宝宝都会认几十个汉字了,10以内数字也都能倒背。可我家宝宝还都不会,是不是没开发好?我的孩子不够聪明吗?
脑科学是这样的:让孩子学习知识并非坏事,能用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教育的效果吗?还是让我们从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说起吧!
宝宝初来人间,迅速进入了大脑发育的“快车道”!到3岁时,孩子的大脑发育已经大致完成80%;到了6岁左右,大脑发育达到了90%。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也就是突触,具有传导神经元信息的功能,一旦突触形成庞大的“大脑互联网”,那么信息传递也就畅通无阻啦。
新的问题出现了:脑突触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它主要依靠感官经验(看、听、闻、触等)的刺激。那些积极而适宜的活动能增加大脑神经元接收和应用信息的机会,提高神经联结的速度、强度与精确度,同时修剪掉无用的突触联结,从而形成发达而高效的神经网络。
声音
神经科学已经证实,人类生命的最初3年是脑神经细胞形成突触的关键期,而树突网络的密集程度是人类智能的决定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这个阶段能学得更多更有效,因为学习有很多种,很多学习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美国教育学家约翰
早教≠灌输知识
死胡同:我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带孩子上各种班,让他学习一些计算、识字的内容,可他就是没兴趣,这是怎么了?大家都在学啊!
脑科学是这样的: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早期教育并不仅仅指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展智力基础。大脑的智力基础之一就是神经元,神经元树突的分支越多,联结越密集,为智力的发展就奠定了更好的基础。那么怎样的环境和活动能促进这一点呢?
美国加州大学脑科学的研究者们做了这样一个对比实验:
研究的结果令人振奋,第3组白鼠的情况最好,因为丰富环境中(有玩具)的白鼠比枯燥环境中(无玩具)的白鼠拥有更多突触联结;并且,树突的分支也比后者更多;同时还发现,与单独放在丰富环境和枯燥环境中的白鼠(第1组和第2组)相比,第5组小笼子里的3只白鼠的学习情况都比它们好。研究者认为白鼠生活在一起时,学习活动就会增多;而白鼠一起生活在丰富环境中时,学习活动就更多了。可见,同伴交往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尤为重要,资源丰富的作用次之,空间大小影响更弱。当然最理想的成长环境就是活动空间大、资源丰富、能进行更多的同伴活动。
由此推论,为孩子的早期发展提供丰富的环境是必要的,但这里的“丰富”更强调一种文化资源的充足,比如玩具、书刊及父母营造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孩子活动的范围也不仅限于家庭内部,而是让他的足迹遍及多个有自然现象的角落,以帮其增长知识、拓展视野,比如带孩子见识季节交替中的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留意生活中的日月星云,风起雨落;观察身边的虫鱼鸟兽,人面车流……
分享: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要想促进大脑的发育,需要孩子与环境的互动,比如在下雨的季节,可以引导宝宝看看雨落下的样子;听听雨点落在石板、草地、桌布上的声音;伸手接雨点,感受它的温度和变化等等。总之,给孩子一个多姿多彩的成长环境,同时鼓励他以自己的好奇心开启种种探索之旅,如果面对的是“为什么”宝宝,千万不要压制和斥责,好奇宝宝更需爸妈的指引和激励。
从实验中,我们看到了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与同伴一起玩耍、交流,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那么,尽量创造条件吧!让“与伙伴们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趣,回归到孩子的童年世界。
知识量≠早教效果
死胡同:楼下宝宝都会认几十个汉字了,10以内数字也都能倒背。可我家宝宝还都不会,是不是没开发好?我的孩子不够聪明吗?
脑科学是这样的:让孩子学习知识并非坏事,能用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教育的效果吗?还是让我们从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说起吧!
宝宝初来人间,迅速进入了大脑发育的“快车道”!到3岁时,孩子的大脑发育已经大致完成80%;到了6岁左右,大脑发育达到了90%。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也就是突触,具有传导神经元信息的功能,一旦突触形成庞大的“大脑互联网”,那么信息传递也就畅通无阻啦。
新的问题出现了:脑突触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它主要依靠感官经验(看、听、闻、触等)的刺激。那些积极而适宜的活动能增加大脑神经元接收和应用信息的机会,提高神经联结的速度、强度与精确度,同时修剪掉无用的突触联结,从而形成发达而高效的神经网络。
声音
神经科学已经证实,人类生命的最初3年是脑神经细胞形成突触的关键期,而树突网络的密集程度是人类智能的决定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在这个阶段能学得更多更有效,因为学习有很多种,很多学习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美国教育学家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