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浇筑,追风筝的世界

来源 :意林绘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阿富汗陷入政变和入侵困扰,在一片动荡不安中,胡赛尼的父亲带领全家辗转来到法国。两周后,全家人来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荷西。
  胡赛尼时常回想在阿富汗喀布尔的那段生活,无比快乐的童年里,放风筝是他最喜欢的活动。每到周五,人们会在周边的山坡上放风筝。斗风筝才是最有趣的,胡赛尼会和其他孩子一起,在风筝被割断线的一刹那,为获胜者大声欢呼,那个人就是所有人心中的英雄。买不起风筝的孩子们争相追逐坠落的风筝,追到风筝的人同样会感到无比幸福。
  战争给阿富汗带来无尽的灾难,人们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到处是残垣断壁的景象,阿富汗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1999年春,胡赛尼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一则消息,塔利班禁止阿富汗人放风筝,这让他想起童年时放风筝的诸多乐趣,他非常怀念那段时光,于是提笔写了一个短篇故事,写完就放在了一边。
  两年后,胡赛尼偶然翻出这篇文章,重新看了一遍,发现还可以加入很多内容。于是,他试着在脑海里勾勒出故事框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了两个男孩的故事。因为以自己在阿富汗的生活为原型,胡赛尼感觉写起来很顺手,那段时间,除了上班,他只有写书这件事。从动笔开始到写完初稿,他总共用了15个月。
  《追风筝的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关于友情、亲情和一个男孩在自我救赎中成长的故事。主人公阿米尔少爷的懦弱自私与仆人哈桑的勇敢忠诚,形成强烈对比。多年以后,阿米尔重回阿富汗,知道了自己和哈桑的身世秘密,为年少时犯下的错懊悔不已,在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开始自我救赎,完成了一个男人的蜕变与成长。
  这本书的出版并不顺利,胡赛尼把小说推荐给三十多位图书经纪人,却连续收到28封拒绝信。胡赛尼有些泄气,就在他打算放弃的时候,一位纽约图书经纪人打来电话说: “我是多么喜欢这部作品,你一定会成为畅销书作家。”胡赛尼无比激动,自己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这种感觉令人沉醉。”
  2003年, 《追风箏的人》出版,胡赛尼在伦敦一家书店举行了推介会,当时只来了不到十个人。第二年,这本书推出了平装本后大获成功,机场和火车站到处有人在看这本书。这本书为人们关注阿富汗打开了一个窗口,人们可以换个角度,了解那个神秘而遥远的国度。
  再回到阿富汗,胡赛尼看到了干疮百孔,同时也看到了希望,数百万女童正在接受教育,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公路和学校正在修建,人们正拿着手机联系生意。他和年轻人聊天时,绝大多数青年人表示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正在接触互联网,对战争以外的事情很感兴趣,渴望学习先进的知识,与世界接轨。
  胡赛尼建立了基金会,尽自己所能,帮助战后无家可归的妇女和儿童,为他们搭建避难住所,改善生活环境,因为有了家的感觉,就会有活下去的力量。 “有一片原野,它位于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我在那里等你。”他想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跳出战争的是非对错,以正义和公平的原则描写阿富汗,正如哈桑所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阅读分享:放风筝是阿富汗人胡赛尼的童年趣事,长大后的胡赛尼的家国情怀也用自己童年的经历来表达。他用15个月把这个故事创作出来,最终打动一个纽约出版商,全世界的读者通过这本《追风筝的人》了解了阿富汗这个遥远的国度。因为有爱,胡赛尼才能去创作;因为有爱,他才相信他的祖国未来会更美好。
其他文献
喵咪说:谈及上学的时光,校服绝对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话题。上学时,看着自己“运动风”的校服,不禁无比羡慕那些有裙装作为校服的学生。不过时至今日,却开始怀念曾经穿校服的青春。  我之所以对校服耿耿于怀,是因为我与它的相遇是走心的。  我当年总听母亲抱怨我穿衣服太费,她挣的工资全给我买了衣服。听得多了,我就真以为我们家特别穷,颇有点“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成熟。  我记得一天抱着校服跑回家,冲着母亲咧嘴笑
期刊
二梦说:印象中,爸爸妈妈总是想尽办法护我们周全,他们的爱是那么无私和纯粹,令人动容。在他们的爱里,我们安安稳稳地成长,长大以后的我们也别忘了给他们多一点爱和关怀哦!  六年前高考,为了方便照顾我,我们家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破旧的小房间,我妈在屋里贴了张佛祖像,金光闪耀。数学一直是我的弱项,我妈想拉着我给佛祖磕个头,我躲开了,她跪下来替我磕,嘴里念叨着“保佑孩子数学考个好成绩”。  我所在的高中距离著
期刊
小王子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它是一种世界语言,能让掌握它的人更好地生活。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抵御灾难。  西伯利亚丛林里有个小村庄,村里有个小姑娘叫安娜。这天放学,安娜在冰天雪地里发现一头大象。大象是热带动物,这里怎么会有?安娜上去一问,一个小胡子先生说,他们是马戏团的,今天要到库沃兹城去,没想到运载大象的拖车发生故障,只能等救援车辆到来。  安娜回家,
期刊
我在19岁那年从杭州到北大荒上山下乡,几十年来,一直是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也是一个故乡在远方的“无根”作家,我始终无法在写作中界定自己的地缘身份。我写过一些取材于东北乡村及城市生活的小说和散文,也写过很多取材于江南城市生活的小说。  当我在北京生活30多年后,对于如何表现“北京气质”有了自觉的追求。但我绝不是一个“新京味小說家”,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南方作家,更不是一个地道的东北作家。我游移于这三
期刊
2013年,撒切尔夫人去世后,一家杂志找到我,请我写一篇对撒切尔夫人的心理画像,稿酬据说是他们杂志的最高标准。我后来写了一篇,他们非常非常喜欢,想一直约我写对各种人物的心理画像,被我拒绝了。  为什么?因为我的写作方式吓到了我自己。在主持《广州日报》心理专栏前,我做过几年的國际新闻编辑,而我一直读书的范围涉猎也比较广,所以算是对鼎鼎大名的“铁娘子”有所了解,但真要让我对她写一篇文章,我对自己的要求
期刊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常青藤大学,就是那些名校,招生的时候,特别重视学生的竞技体育成绩。这是为什么呢?是特别在乎学生的身体素质吗?不完全是。  有一个了解内情的朋友说,其实这是了解学生家庭状况的一个最好指标。  一个孩子,从小坚持体育运动,尤其在某个项目上有专长,这背后一定有三个原因。  第一,家庭整体实力不错,至少是收入稳定的中产家庭。  第二,父母非常负责,常年支持孩子的体育项目,这背后无论是钱、
期刊
上海小学语文课本上一篇叫《打碗碗花》的文章在收入课本时,原文的“外婆”被改成了“姥姥”。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外婆”的大讨论就此展开。有人调侃,如果依照课本的思路,所有“外婆”都得改成“姥姥”,那民谣小调《外婆的澎湖湾》成了《姥姥的澎湖湾》,湿润的晚风都变得干燥了一些;至于狼外婆变成了狼姥姥,格林兄弟也说不上什么话,只好听之任之了。  争议告一段落,全国人民一合计,第一次发现中国语言如此丰富,天
期刊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名“国桢”,后改名“国维”,字“静安”,均出自《詩经·大雅·文王》中的“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该诗歌颂的是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想到周王朝那么多杰出的人才,都产生于本朝。周王朝能够长命不衰,全靠维护周王朝的栋梁之材。有那么多济济一堂的贤才,周文王便可和乐康宁了。  谢冰心,现代著名作家, “冰心”出自唐王昌龄《芙蓉楼送
期刊
“喽哕”现在用来稱呼坏人的随从,还写作“喽罗” “娄罗”等。鲜为人知的是,它最早是用来赞美人的。据《旧唐书·回纥传》载,唐代宗册封回纥可汗,称号极长,叫“登里颉咄登密施舍俱录英义建功毗伽可汗”,并解释说, “含俱录”汉语义为“娄罗”。唐人苏鹗所著《苏氏演义》解释:“娄罗,干办集事之称,指办事伶俐干练。”  最迟到南宋, “喽哕”已演变为贬义词。南宋学者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中说: “喽罗,俗言滑也
期刊
三两只乌儿在叫,天露出光。叫得冷清,婉转。不知道是什么鸟在叫,也不知道鸟儿叫什么。细细听鸟声,似乎很亲切,像是说:“天亮了,看见光了,快来看吧。”露台湿湿,沾满露水。路对面的枣树婆娑,枝丫伸到了露台上。青绿的枣叶密密,枣花白细细地缀在枝节上。枣树旁边的枇杷树,满树的枇杷,橙黄。几只鸟儿在枇杷树上跳来跳去。  房子在山边。山上长满了灌木、杉木和芒草。路在山下弯来弯去,绕山垄。乌桕树在房子右边,高大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