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正式开始,改变了原来“旧三板块”(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的课程结构,开创了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类功能性课程组成的立体式课程结构。赋予了学校较多的课程权力,如何围绕学校实情,充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开发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此来丰富学科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文以“福泉山古陶器资源与美术学科整合”为例,谈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
1 研究的背景
1.1 回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中第五条指出:“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也就是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开发学校课程。为了回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立足基础型课程,自主开发与实施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以此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1.2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转变教师的角色。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应尽快实现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成为课改的积极参与者。其次,新的课程方案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重视加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发展是主宰学校发展的决定力量,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3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基础型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学校通过自主开发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提供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1.4 地区资源给学校课程开发带来机遇。“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座落于青浦区固重镇中心地段,2001年开始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泉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珍贵的文化瑰宝、著名的名胜古迹。现在,这里又是文化旅游的开发热土,现在逐渐在建设和规划之中,发展前景非常美好。这么多的课程资源摆在我们面前,迫使我们去积极主动的整理和开发这些地区资源,形成学校的校本课程。
2 研究的思路
福泉山古陶器造型奇特、纹样精美,为了把这种“美”传达给我的学生,从而为我们家乡拥有这些历史瑰宝而感到自豪。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将福泉山古陶器资源与美术学科整合?采用什么形式等?
思路一:对福泉山古陶器进行资源梳理,收集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按陶器的款式、纹样、用途、制作工艺等进行分类整理,和美术教材相对照,寻找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对接点,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调整教材形式和内容的方法,将古陶器资历源渗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欣赏临摹、绘画、制作、设计、创作中感受“家乡古陶器之美”。
思路二:古陶器资源渗透在美术基础型课程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比较浅层次的知识,对于美术的基础比较好、学习兴趣比较浓烈的学生而言,这些知识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的,于是我设想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进一步深入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3 实施程序及操作要点
第一步:学习整理福泉山古陶器资源。刚开始,我对福泉山古陶器知识掌握的并不多,所以我利用课余参观了福泉山古文化遗址,采集了照片资料;浏览了“福泉山古文化遗址”网站,收集了许多古陶器的图文资料;拜访了福泉山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左富根和青浦博物馆资深讲解员崔老师,多方面了解古人制陶的工艺和历史典故;去图书馆和书店查找和翻阅了有关陶器纹样的相关知识等。
第二步:梳理美术教材,寻找对接点。我从自己所教的四年级美术教材着手,将福泉山古陶器资源和美术课程整合的对接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下表:
四年级一学期上教版美术教材与福泉山古陶器资源对接表
第三步:设计课题,确立教学目标。随着课堂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尝试着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设计了课题《“家乡古陶器之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确定了分年级段教学活动目标(见下表)
第四步:开发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教材。围绕分年级段教学活动目标,我们共开发了五大单元的主题内容,每一单元下编写了2~4课教学内容,其基本结构框架如下表:
第五步:设计教学活动,落实学习评价。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老师自主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并通过学校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加以落实。
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评价为两部分:其一是作品展览,内容包括: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针对某一作品进行的点评;体现在学生成长记录册上的等级制评价及评语等。
4 效果评析
对于教师而言,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学行为得到了改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用行动参与新课改的决心,感受到了开展实践与研究对美术教育教学的促进,对自身专业化发展的促进,提升了课程自主开发的意识和课程建设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既满足了不同基础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巩固了美术表现的基本技能,学会了陶器制作的基本工艺,掌握了美化生活的法则,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受到了福泉山家乡的灿烂文化和美好未来,形成将来参与家乡建设的美好愿景,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也接受到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从学生成长记录册的留言中,有位学生这样写到:吴老师,将来我想在福泉山附近开一个陶艺工作室,你来教我们做陶器,将作品义卖给游客。
对于学校而言,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是福泉山古文化资源和学校基础型课程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为以后其他学科与福泉山古文化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范例。
1 研究的背景
1.1 回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中第五条指出:“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也就是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积极开发学校课程。为了回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必须立足基础型课程,自主开发与实施富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以此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1.2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同时转变教师的角色。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应尽快实现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成为课改的积极参与者。其次,新的课程方案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重视加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发展是主宰学校发展的决定力量,学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3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基础型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学校通过自主开发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提供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1.4 地区资源给学校课程开发带来机遇。“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座落于青浦区固重镇中心地段,2001年开始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泉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珍贵的文化瑰宝、著名的名胜古迹。现在,这里又是文化旅游的开发热土,现在逐渐在建设和规划之中,发展前景非常美好。这么多的课程资源摆在我们面前,迫使我们去积极主动的整理和开发这些地区资源,形成学校的校本课程。
2 研究的思路
福泉山古陶器造型奇特、纹样精美,为了把这种“美”传达给我的学生,从而为我们家乡拥有这些历史瑰宝而感到自豪。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将福泉山古陶器资源与美术学科整合?采用什么形式等?
思路一:对福泉山古陶器进行资源梳理,收集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按陶器的款式、纹样、用途、制作工艺等进行分类整理,和美术教材相对照,寻找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对接点,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调整教材形式和内容的方法,将古陶器资历源渗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欣赏临摹、绘画、制作、设计、创作中感受“家乡古陶器之美”。
思路二:古陶器资源渗透在美术基础型课程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是比较浅层次的知识,对于美术的基础比较好、学习兴趣比较浓烈的学生而言,这些知识是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的,于是我设想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进一步深入开发美术校本课程。
3 实施程序及操作要点
第一步:学习整理福泉山古陶器资源。刚开始,我对福泉山古陶器知识掌握的并不多,所以我利用课余参观了福泉山古文化遗址,采集了照片资料;浏览了“福泉山古文化遗址”网站,收集了许多古陶器的图文资料;拜访了福泉山文化旅游公司总经理左富根和青浦博物馆资深讲解员崔老师,多方面了解古人制陶的工艺和历史典故;去图书馆和书店查找和翻阅了有关陶器纹样的相关知识等。
第二步:梳理美术教材,寻找对接点。我从自己所教的四年级美术教材着手,将福泉山古陶器资源和美术课程整合的对接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下表:
四年级一学期上教版美术教材与福泉山古陶器资源对接表
第三步:设计课题,确立教学目标。随着课堂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尝试着采用课题研究的方式,设计了课题《“家乡古陶器之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确定了分年级段教学活动目标(见下表)
第四步:开发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教材。围绕分年级段教学活动目标,我们共开发了五大单元的主题内容,每一单元下编写了2~4课教学内容,其基本结构框架如下表:
第五步:设计教学活动,落实学习评价。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老师自主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并通过学校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加以落实。
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评价为两部分:其一是作品展览,内容包括:每个阶段学生的优秀作品,获奖作品,荣誉证书等;针对某一作品进行的点评;体现在学生成长记录册上的等级制评价及评语等。
4 效果评析
对于教师而言,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学行为得到了改善。校本课程的开发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用行动参与新课改的决心,感受到了开展实践与研究对美术教育教学的促进,对自身专业化发展的促进,提升了课程自主开发的意识和课程建设的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既满足了不同基础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巩固了美术表现的基本技能,学会了陶器制作的基本工艺,掌握了美化生活的法则,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感受到了福泉山家乡的灿烂文化和美好未来,形成将来参与家乡建设的美好愿景,同学们在学习的同时也接受到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从学生成长记录册的留言中,有位学生这样写到:吴老师,将来我想在福泉山附近开一个陶艺工作室,你来教我们做陶器,将作品义卖给游客。
对于学校而言,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内容,是福泉山古文化资源和学校基础型课程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为以后其他学科与福泉山古文化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