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集体的力量,利用好多媒体课件、校本教材等辅助手段,发挥上机操作的优势,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把计算机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件 项目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一些内容抽象难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信息技术》教学。为此,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
搜集素材,分工合作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融为一体。将上课的内容制成课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课件资源非常丰富,市场上有很多CAI软件,像《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网上也有许多课件可供下载共享。但从教学的角度来讲,真正适合自己的课件却不多。如果一个教师在每一堂课前都事先制作好相关的课件,在精力和时间上不太可行。由于教研组中各个计算机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相互交流得较多,所以可以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让各个教师分章节制作课件,最后组合起来完成一个课件集,并把课件放在校园网的“内部资源”中共享。
结合上机操作编写校本教材,将项目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信息技术》课中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比听教师讲、看教师演示要有效得多。但是,有些教师在上机课上布置完练习就不管,或者干脆就不布置上机作业,把学生放到机房,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课内容操作练习,这样的上机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从教学实践出发,把《信息技术》中各章节的零碎知识以知识结构为主线,运用项目教学进行串联,实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这样就摆脱了应试教学的束缚,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一致,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
任务设计要依据教学大纲,明确学习总体目标教师在总的教学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认知目标一般可采用了解、理解、掌握,能力目标可采用学会、应用、熟练。
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兴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例如:在学习“画图”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了几幅画图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才开始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得格外认真。最后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自制新年、圣诞贺卡和创意广告。这个任务让学生对学习“画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任务设计要注意先分散重点、难点,然后综合运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关系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所谓《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将学科任务融入的真实性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例如“利用PPT将最近学过的诗歌加以注解制作成幻灯片,并配以音乐和自画的小插图”的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和美术学科的内容,“利用Excel,创建本班同学期中考试的成绩汇总表,并计算出总分、平均分和名次,最后写一个简短的分析报告”的任务中,就整合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内容。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件 项目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一些内容抽象难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信息技术》教学。为此,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
搜集素材,分工合作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融为一体。将上课的内容制成课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课件资源非常丰富,市场上有很多CAI软件,像《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网上也有许多课件可供下载共享。但从教学的角度来讲,真正适合自己的课件却不多。如果一个教师在每一堂课前都事先制作好相关的课件,在精力和时间上不太可行。由于教研组中各个计算机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相互交流得较多,所以可以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让各个教师分章节制作课件,最后组合起来完成一个课件集,并把课件放在校园网的“内部资源”中共享。
结合上机操作编写校本教材,将项目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信息技术》课中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比听教师讲、看教师演示要有效得多。但是,有些教师在上机课上布置完练习就不管,或者干脆就不布置上机作业,把学生放到机房,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课内容操作练习,这样的上机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从教学实践出发,把《信息技术》中各章节的零碎知识以知识结构为主线,运用项目教学进行串联,实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这样就摆脱了应试教学的束缚,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一致,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
任务设计要依据教学大纲,明确学习总体目标教师在总的教学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时,认知目标一般可采用了解、理解、掌握,能力目标可采用学会、应用、熟练。
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兴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例如:在学习“画图”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了几幅画图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才开始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得格外认真。最后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自制新年、圣诞贺卡和创意广告。这个任务让学生对学习“画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任务设计要注意先分散重点、难点,然后综合运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关系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所谓《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将学科任务融入的真实性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例如“利用PPT将最近学过的诗歌加以注解制作成幻灯片,并配以音乐和自画的小插图”的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和美术学科的内容,“利用Excel,创建本班同学期中考试的成绩汇总表,并计算出总分、平均分和名次,最后写一个简短的分析报告”的任务中,就整合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