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来,这是一种缘分。那天,在误走误闯下,认识了这个著名的世界遗产——巴黎歌剧院。
母亲是音乐教师,我从小在她的歌声中长大,也因她学的声乐是西洋唱法,所以我对歌剧、芭蕾这些外来文化,骨子里有种本能的喜好。
记得小时候,家对门的校长和夫人林教授都从欧洲留学归来,特别是林教授,不仅美丽,更是大学校园里著名的四大才女之一;每到节日,她家都会举行小型的家庭音乐会,为了事业,林教授做了绝育手术,没要孩子,特别喜欢孩子们到她家去唱歌跳舞。她家有一台三角钢琴,林教授会唱几段著名的歌剧,她的嗓音是高音,而我母亲正好是中低音,她俩对唱悠扬的歌声,今天回想起来,仍能让我身上的血液欢奔动情。当年,只要对门钢琴声响起,我会立刻兴奋起来……为此,有好几年,我都痴迷着学钢琴。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初次与歌剧相识。
暮秋,日暮时分。我们搭乘从巴黎戴高乐机场开出的大巴前往酒店,车停在市中心的歌剧院站,离我们住的酒店还有两站路,本来要换车,但此时一跳上车,那傍晚时分最美的光线就要逝去。我们咬咬牙,走,边走边拍!于是,与杂志社俞因二人拖着两个大行李箱,一个人跑着拍,一个便看着箱子,就这么轮换着,走着、拍着,从巴黎歌剧院后面,一直绕拍到它的正门。
当时,只知道它是个歌剧院,建筑非常壮美。我拿着相机,拍着剧院门前高高的台阶上一些身着华丽晚礼服的女人挽着风度翩翩的先生,络绎不绝地汇聚而来,裙裾摩挲,姗姗踏步入内。隐约,在镜头中,我仿佛看见——法国18世纪浓郁的人文气息,在眼前萦绕着、更叠着……
更赞叹的是,眼前小小方寸,人间雅俗同存一个天地的和谐!在歌剧院门前数五十余米的露天广场,此时热闹非凡,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广场中心摆着一台钢琴,一位年轻的钢琴师,正在入迷地演奏乐曲,周围形形色色流动着的人群——学生、市民、乞丐、游客,大家身不由己地被优美的琴声吸引,静静地围聚着,入神地倾听着,这里完全不需要拿着警棍维持次序的警察。而大千世界人世百相的两级——高雅和市井,竟在一个视线的点面之间,以音乐为媒介,和谐地呈现着……
我情不自禁地与一旁的小俞念叨:“哦,多好啊,能在巴黎多待几天,无论是围坐这里享受琴声,还是进入大剧院听一场歌剧,人生足矣。”
当时,我完全不知道眼前的它,竟是著名巴黎歌剧院!
世界著名的歌剧《歌剧幽灵》缘起于它。
巴黎歌剧院,也因《歌剧幽灵》的故事变的更加著名。尽管,早在17世纪起风靡整个欧洲的歌剧,称霸着宫廷贵族追求时髦的文化领地,欧洲为此陆续兴起了众多的歌剧院,但被称为音乐王国中最神圣殿堂的巴黎歌剧院,却独领风骚,早就闻名遐迩。再加上它本身复杂的结构和悠久的历史,更是使其充满着神秘的气氛。
巴黎歌剧院的建筑华美壮观得让人惊叹!该剧院有2531个门,7593把钥匙,六英里长的地下暗道,整个歌剧院占地三公顷,有七层之高。剧院内部的天花板上则描绘有各色的寓言故事。通过巨大的大理石的楼梯,欧洲最大的舞台便会映入你的眼帘;那盏因《歌剧幽灵》出了名的八吨重大吊灯,就悬挂在演出大厅正中。
我没能进入巴黎歌剧院内部,但从资料上知道它的观众厅是“法国马蹄形多层包厢式”,据说这种形式,是音乐厅中最成熟、最成功的建筑之一,音质效果良好。我曾在欧洲的歌剧院,看过芭蕾舞,听过音乐会,也专程去过同是此类结构澳洲的悉尼歌剧院听歌剧,虽然当时我坐在不是很理想的位置上,但音响效果依然非常好,清晰悠扬,的确名不虚传。
更惊人的是,在巴黎歌剧院的最底层,有一个容量130663.55立方尺、深6公尺的蓄水池。如果观众走到地下室的最下面一层,就可以看到它漆黑黏稠的水面。歌剧院每隔十年左右就要把这里的水全部抽出,换上清洁的水。据说这个水池是当年在修建歌剧院,发掘地下室的时候,不小心碰到地下水形成的。当时的建筑师干脆把最后一层充水,让水把墙的缝隙填满,使其更结实。本来偶然设计的结构,但层层的地下水池,竟然为舞台背影造出了摇曳的灯光和形状古怪的小船,再加《歌剧幽灵》虚无缥缈的凄厉歌声,更诱惑着人们去掀起它神秘的面纱……
中国电影史上最负盛名的黑白电影之一《夜半歌声》,也脱胎于《歌剧幽灵》的故事框架,它们同是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个年代的中国,有多少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疯迷电影中的主角宋丹萍和杜云嫣,倾心于整个电影的曲折、惊悚、柔情和神秘。
记得小时候看《夜半歌声》,宋丹萍那被烧成鬼魅般的脸,曾让我吓得紧闭两眼,而那感人肺腑的故事,更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巴黎歌剧院赠予了我许多甜蜜的回忆——
可更多凄美的伤情,也伴随而袭……当年美丽的林教授,在“文革”时期以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她的人生,比《歌剧幽灵》中的男女主人公更为悲凉。
今天见到歌剧院,我不自主地想起她——那自尽而去的无奈;想起她——绝然丢弃爱人和琴声离去的心灰意冷;想不透她当年面临多大、多难以承受的委屈,竟以血淋淋的方式,告别世界。是啊,今天就连我也无法理解“文革”,无法理解为什么她要被批斗,被侮辱。她可是为了报效祖国,放弃了任何女人都无法牺牲的生育孩子的权利。
这些无法解释的过往,一直像幽灵般围绕着我……
林教授和《歌剧幽灵》、《夜半歌声》一样,都上演了一场人间悲剧:
家对门那永远不再响起的琴声,却在我的一生中时时弹响,从未停过。至今在听歌剧、听音乐时,我仍往往不能自已,会泪流满眶,那美妙的声音跌落我的心头,是痛的。总让我感觉人世间的幸福,都伴着悲伤……
前些天,在电脑上看2004版《歌剧幽灵》时,听着影视中“幽灵”优美的歌声传来,恍惚中,竟化为已逝母亲和林教授的歌声……我想,我和《歌剧幽灵》中的女主角克丽斯汀一样,盼望时时听到歌声,祈祷幽灵变为真人;无论它们是夜半响起,或是化为幽灵出现,都是我的心愿,都不会害怕。
今天想来《歌剧幽灵》当年创作的成功,正是迎合了人们对逝去幸福的追念,对实现梦想的祈盼心理,它弥补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为灵魂提供了给养。
巴黎歌剧院,是滋润人类心灵的殿堂。
母亲是音乐教师,我从小在她的歌声中长大,也因她学的声乐是西洋唱法,所以我对歌剧、芭蕾这些外来文化,骨子里有种本能的喜好。
记得小时候,家对门的校长和夫人林教授都从欧洲留学归来,特别是林教授,不仅美丽,更是大学校园里著名的四大才女之一;每到节日,她家都会举行小型的家庭音乐会,为了事业,林教授做了绝育手术,没要孩子,特别喜欢孩子们到她家去唱歌跳舞。她家有一台三角钢琴,林教授会唱几段著名的歌剧,她的嗓音是高音,而我母亲正好是中低音,她俩对唱悠扬的歌声,今天回想起来,仍能让我身上的血液欢奔动情。当年,只要对门钢琴声响起,我会立刻兴奋起来……为此,有好几年,我都痴迷着学钢琴。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初次与歌剧相识。
暮秋,日暮时分。我们搭乘从巴黎戴高乐机场开出的大巴前往酒店,车停在市中心的歌剧院站,离我们住的酒店还有两站路,本来要换车,但此时一跳上车,那傍晚时分最美的光线就要逝去。我们咬咬牙,走,边走边拍!于是,与杂志社俞因二人拖着两个大行李箱,一个人跑着拍,一个便看着箱子,就这么轮换着,走着、拍着,从巴黎歌剧院后面,一直绕拍到它的正门。
当时,只知道它是个歌剧院,建筑非常壮美。我拿着相机,拍着剧院门前高高的台阶上一些身着华丽晚礼服的女人挽着风度翩翩的先生,络绎不绝地汇聚而来,裙裾摩挲,姗姗踏步入内。隐约,在镜头中,我仿佛看见——法国18世纪浓郁的人文气息,在眼前萦绕着、更叠着……
更赞叹的是,眼前小小方寸,人间雅俗同存一个天地的和谐!在歌剧院门前数五十余米的露天广场,此时热闹非凡,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广场中心摆着一台钢琴,一位年轻的钢琴师,正在入迷地演奏乐曲,周围形形色色流动着的人群——学生、市民、乞丐、游客,大家身不由己地被优美的琴声吸引,静静地围聚着,入神地倾听着,这里完全不需要拿着警棍维持次序的警察。而大千世界人世百相的两级——高雅和市井,竟在一个视线的点面之间,以音乐为媒介,和谐地呈现着……
我情不自禁地与一旁的小俞念叨:“哦,多好啊,能在巴黎多待几天,无论是围坐这里享受琴声,还是进入大剧院听一场歌剧,人生足矣。”
当时,我完全不知道眼前的它,竟是著名巴黎歌剧院!
世界著名的歌剧《歌剧幽灵》缘起于它。
巴黎歌剧院,也因《歌剧幽灵》的故事变的更加著名。尽管,早在17世纪起风靡整个欧洲的歌剧,称霸着宫廷贵族追求时髦的文化领地,欧洲为此陆续兴起了众多的歌剧院,但被称为音乐王国中最神圣殿堂的巴黎歌剧院,却独领风骚,早就闻名遐迩。再加上它本身复杂的结构和悠久的历史,更是使其充满着神秘的气氛。
巴黎歌剧院的建筑华美壮观得让人惊叹!该剧院有2531个门,7593把钥匙,六英里长的地下暗道,整个歌剧院占地三公顷,有七层之高。剧院内部的天花板上则描绘有各色的寓言故事。通过巨大的大理石的楼梯,欧洲最大的舞台便会映入你的眼帘;那盏因《歌剧幽灵》出了名的八吨重大吊灯,就悬挂在演出大厅正中。
我没能进入巴黎歌剧院内部,但从资料上知道它的观众厅是“法国马蹄形多层包厢式”,据说这种形式,是音乐厅中最成熟、最成功的建筑之一,音质效果良好。我曾在欧洲的歌剧院,看过芭蕾舞,听过音乐会,也专程去过同是此类结构澳洲的悉尼歌剧院听歌剧,虽然当时我坐在不是很理想的位置上,但音响效果依然非常好,清晰悠扬,的确名不虚传。
更惊人的是,在巴黎歌剧院的最底层,有一个容量130663.55立方尺、深6公尺的蓄水池。如果观众走到地下室的最下面一层,就可以看到它漆黑黏稠的水面。歌剧院每隔十年左右就要把这里的水全部抽出,换上清洁的水。据说这个水池是当年在修建歌剧院,发掘地下室的时候,不小心碰到地下水形成的。当时的建筑师干脆把最后一层充水,让水把墙的缝隙填满,使其更结实。本来偶然设计的结构,但层层的地下水池,竟然为舞台背影造出了摇曳的灯光和形状古怪的小船,再加《歌剧幽灵》虚无缥缈的凄厉歌声,更诱惑着人们去掀起它神秘的面纱……
中国电影史上最负盛名的黑白电影之一《夜半歌声》,也脱胎于《歌剧幽灵》的故事框架,它们同是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那个年代的中国,有多少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疯迷电影中的主角宋丹萍和杜云嫣,倾心于整个电影的曲折、惊悚、柔情和神秘。
记得小时候看《夜半歌声》,宋丹萍那被烧成鬼魅般的脸,曾让我吓得紧闭两眼,而那感人肺腑的故事,更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巴黎歌剧院赠予了我许多甜蜜的回忆——
可更多凄美的伤情,也伴随而袭……当年美丽的林教授,在“文革”时期以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她的人生,比《歌剧幽灵》中的男女主人公更为悲凉。
今天见到歌剧院,我不自主地想起她——那自尽而去的无奈;想起她——绝然丢弃爱人和琴声离去的心灰意冷;想不透她当年面临多大、多难以承受的委屈,竟以血淋淋的方式,告别世界。是啊,今天就连我也无法理解“文革”,无法理解为什么她要被批斗,被侮辱。她可是为了报效祖国,放弃了任何女人都无法牺牲的生育孩子的权利。
这些无法解释的过往,一直像幽灵般围绕着我……
林教授和《歌剧幽灵》、《夜半歌声》一样,都上演了一场人间悲剧:
家对门那永远不再响起的琴声,却在我的一生中时时弹响,从未停过。至今在听歌剧、听音乐时,我仍往往不能自已,会泪流满眶,那美妙的声音跌落我的心头,是痛的。总让我感觉人世间的幸福,都伴着悲伤……
前些天,在电脑上看2004版《歌剧幽灵》时,听着影视中“幽灵”优美的歌声传来,恍惚中,竟化为已逝母亲和林教授的歌声……我想,我和《歌剧幽灵》中的女主角克丽斯汀一样,盼望时时听到歌声,祈祷幽灵变为真人;无论它们是夜半响起,或是化为幽灵出现,都是我的心愿,都不会害怕。
今天想来《歌剧幽灵》当年创作的成功,正是迎合了人们对逝去幸福的追念,对实现梦想的祈盼心理,它弥补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为灵魂提供了给养。
巴黎歌剧院,是滋润人类心灵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