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专题活动教学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sini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题活动是苏教版数学课程中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及教与学的课堂模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间隔排列》即是由原四上调整为三上并定专题活动内容。这节课中呈现的问题,我们非常熟悉,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植树问题”。不过,在苏教版教材中的命名是“找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为何叫“找规律”?命名的不同,意味着什么?
  关键词:核心素养;专题活动
  课前思考
  《间隔排列》即是由原四上调整为三上并定专题活动内容。这节课中呈现的问题,我们非常熟悉,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植树问题”。不过,在苏教版教材中的命名是“找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规律”。为何叫“找规律”?命名的不同,意味着什么?本节内容重点在于“找”规律,淡化“用”,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步积累感性认识,感悟其中的规律,再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进行交流。
  课中实践
  一、 了解儿童的学习经验,教什么——找怎样的规律?
  【第一次试教】粗浅的认知
  1. 课开始通过两组图形的对比(一组不规则,一组规则)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2. 出示(出示场景图)
  你能在圖中也找到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吗?这三组物体的排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得出: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两端都是兔子,中间都是蘑菇,兔子比蘑菇多1。
  两端都是夹子,中间都是手帕,夹子比手帕多1。
  两端都是木桩,中间都是篱笆,木桩比篱笆多1。
  师总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换句话说: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
  3. 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验证上面的结论。
  4. 广告牌、锯木头、队列游戏。(在队列游戏中:围成一圈,两种物体一样多。排成一行,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一样多。)
  【思考】一节课下来,我们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规律:“排成一行,围成一圈”“两端相同、两端不同”“多1,少1”……如此近似“绕口令”式的概括,接着学生依葫芦画瓢解决有关问题,通过这样一小步一小步的常规操作训练,学生熟记规律,却不能用数学观点去看待法则和现象,难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教学让师生望而生畏。
  【第二次实践】直白的感知
  1. 礼品盒里的白球与黄球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2. 出示(出示场景图)
  小兔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木桩和篱笆,夹子和手帕在排列又有什么特点呢?这三组物体在排列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
  得出:这样的排列现象,叫做“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
  3. 首尾相同,两种物体相差1。
  (1) 填表。
  小兔()只
  木桩( )根
  夹子()个
  蘑菇()个
  篱笆( )块
  手帕()块
  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两种物体相差1。
  (2) 质疑: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圈一圈、分一分。突出两种物体一个对一个,是一一对应。
  (3) 回顾: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1的?
  4. 首尾不同,两种物体同样多。(方法同上)
  白菜、萝卜、白菜、萝卜、白菜、萝卜、白菜、萝卜、白菜、萝卜
  5. 对比总结。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首尾相同数量差1,首尾不同数量相等。
  【思考】二稿的设计与一稿相比,探究由原来的单调、枯燥转化为生动、多元。我们设计了这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呈现了一个童话情境,让学生说说小兔和蘑菇排列的特点。第二层次,通过观察、填表、比较、归纳等活动。第三层次,动手探索“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都相差1或者相等”,让学生在更为一般的层面上理解规律的本质。
  【第三次实践】深入的理解
  1. (同上)
  2. 改变情景图。(原图加白菜、萝卜图)
  小兔()只
  木桩( )根
  夹子()个
  青菜()棵
  蘑菇()个
  篱笆( )块
  手帕()块
  萝卜()个
  3. 引导分类。数量差1 数量相等
  4. 屏幕显示满屏的兔子和蘑菇。
  提问:现在一一间隔的两种物体数量相等还是数量差1?
  (4) 分组讨论,研究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开始。
  ①出示第一组:数量差1
  师:这两组一一间隔排列数量差1,为什么会相差1呢?
  同学们可以仔细看一看,动手圈一圈,把这个秘密找出来,好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让学生圈一圈,再说一说,引导出一一对应的方法。
  师:再看看它们的首尾,你还会发现什么?
  引导得出如果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首尾相同,数量就差 1 。
  ②出示第二组:数量相等
  数量相等的原因谁能解释一下呢?
  引导得出: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首尾不同,数量相等。
  3. 根据板书,总结规律。
  【思考】本节内容重点在于“找”规律,通过“找”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学习数学的问题,这里放慢了找的脚步,放大了找的过程,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逐步积累感性认识,感悟其中的规律,用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综合和归纳,发现规律进行交流。   二、 观察儿童的实践活动,怎么教——怎样找规律?
  【第一次试教】盲目的操作
  师:是不是两种物体只要像这样一一间隔排列,就一定会有这样的规律呢?咱们来动手试一试好吗?
  1. 同桌合作:拿出几个正方形或圆形纸片,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2. 指一指,你摆的一行物体中,开头物体,另一物体分别是什么?数一数,想一想,与前面发现的规律一样吗?和同桌说一说。(教师适时指导)
  【反思】能否用符号表示一一间隔的排列规律,并突出对应思想(实物和符号对应2个层次),然而,设计还是停留在实物对应,没有抽象到符号,这里的操作也只是例题的简单重复,没有本质的提升。
  【第二次试教】简单的验证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到底对不对呢?数学要讲究科学性,这就需要进行验证。
  1. 驗证。
  验证要求:
  写一写:在下面横线上创造一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符号。
  填一填:()和()一一间隔排列,()开头,()末尾。数量()。
  数一数:两种符号的个数分别是多少,我们发现的规律对吗?
  2. 全班交流,分享成果
  选择两种不同情况的学生代表上实物展示台交流验证成果。
  师:有没有谁发现与这个规律不一致的情况?
  3. 符号思想
  师:这里的符号可以代表——所有一一间隔的两种物体,引导体会符号的简洁和优越。
  【第三次实践】 深刻的提升
  1. 出示主题图。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两种物体的规律排列吗?
  生1:我用圆表示夹子,三角形表示手帕。
  ○△○△○△○△○△○△○△○△○△○
  生2:我用圆表示兔子,三角形表示蘑菇。
  ○△○△○△○△○△○△○△
  生3:我用圆表示木桩,三角形表示篱笆。
  ○△○△○△○△○△○△○△○△○△○△○△○△○
  2. 间隔排列的物体,一种物体用圆表示,另一种物体用三角形表示。(把3幅图合并成一幅图)
  这一串图形,圆和三角形各表示一种物体,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3. ○△○△○△○△○△……○△
  两种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 ○ ○ ○ ○ …… ○
  只有一种物体了,但物体与物体之间出现了空的间隔。比较物体数和间隔数,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思考】在这节课中,又试图给这样的规律建立一个符合儿童认知特征的、更具有解释性符号模型。即用“○△……”的符号模型,即表示间隔排列的物体,又从“对应”的角度分析、理解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为此,这里的设计在研究完现实场景图后,再由此联系用 “○△”分别表示两种间隔排列的物体,这时“○△”被赋予鲜活的内涵。而“△”的隐去,当屏幕上只留下“○”所代表的一种物体时,学生视“无”为“有”,把“空的间隔”与物体现实一一对应,规律已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
  课后反思
  思考一:学生现在在哪里?
  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不是一张“白纸”,并非是“一无所有”地走进课堂。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现象,在对这些现象作出解释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凭教学敏感与教学机智不断地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他们从粗浅的已知到深入的理解,从数学的角度提升已有认识,在尊重儿童这种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概括。
  思考二:学生怎样走向那里?
  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应当怎样去学?不同的内容应当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现代作家冰心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当我们面对数学教学时,不妨也怀揣冰心的儿童情怀,“只拣儿童多处行”——基于儿童,为了儿童,让学生“在我们心中重千斤”!
其他文献
摘要:幸福课堂是学习者心情愉悦地学习相关知识的课堂。学习者心情愉悦地学习相关知识,课堂效率自然也会节节攀升。因此,建构幸福课堂成为了每一位教师的不懈追求。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和构建和谐关系三个方面浅显论述高中数学幸福课堂的建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幸福课堂;建构策略  幸福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一节让学习者感到愉悦幸福的课堂。在幸福课堂中,学
摘 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其可能带给社会风险的思考,本文以苏教版“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复习课为例,采用主题式复习教学模式,以“酸雨”作为研究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风险认知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按照风险认知、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的线索,使学生体会使用化学物质可能带来的风险,培养其科学风险意识和风险决策能力。  关键词:风险认知;决策能力;酸雨;课例研究  一、 设计思想  “决策能力”
摘 要:体育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院位于甘孜藏区,由于地理因素影响,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机会少,所以学校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活动开展显得十分重要,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对学院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所制定的相关政策、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相关活动的参与度以及专项培养效果的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学院相关活动开展力度不够、个人专项能
摘 要: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都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实践、探索,但仍让我们觉得收效甚微。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大多是因为学生预习不到位,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举步维艰。而从多方实践证明:从字词、句段及整体把握、质疑问题、拓展延伸入手,指导学生预习,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预习;自习能力;
摘 要:国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载体。在新时期,构建国防教育体系是发挥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对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实务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及落实高校育人核心要求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我国国防教育的现状、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原因和意义,论述了构建高校国防教育体系从而发挥其实践育人功能的研究。  关键词:国防教育;实践;高校育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
摘 要:伴随着对教材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理念学习的增多,试图尝试一种能够真正在帮助学生达成知识掌握基础上的情感体验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在历史课上收获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激发兴趣;情感;分析  一、 导入——一节课情感的奠基  导入是完整的一节课的第一步,有效的、合理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先导,本课使用奥运会主题曲《传递圣火》配以圣火采集和传递的图片
摘要:长篇小说《无定河》从宏观历史视野叙述中国土地革命在乡村形成的燎原之势,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序列,融合陕北方言俚语的书面语言质朴、生动,细致入微的勾勒了陕北土地的景物风貌、民俗生活,呈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关键词:《无定河》;革命叙事;民俗;诗意书写  延泽民的小说创作秉承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真实再现陕北土地革命的历史洪流,弥补了主流革命叙事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无定河
摘要:新課程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做到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思维的主角,是我们数学老师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不善于创新和实践的老师是无法引导学生走向创新和实践的。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并立足于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从课堂、教材、作业等方面做出了如下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师生;创新;实践;研究策略;实施建议
摘要: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组织者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者,他们的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着指引作用。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应该做到:教育学生要将心比心,用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从而达到真正的教书育人的目的;对待学生要宽容,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针对化学实验教学,结合笔者多年物理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课堂  一、 创设新颖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  根据教学内容用实验故事或创设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等,诱发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