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执行力”到“现场力”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_e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大多数企业大张旗鼓搞的全公司业务改革,经常是悄无声息地失败?
  为什么以独特商品为卖点的公司,突然拿不出新的热卖产品了?
  为什么在连锁饮食店就餐,会频繁发生点了的菜好久也不见上来,没点的却上了?
  对这些问题,或许你可以把原因归结为“执行有问题”,但这样的归结对解决问题有多大的意义呢?要知道现实中,很多企业问题一旦归结为“执行”就没有下文了。
  罗兰贝格日本CEO远藤功(Endo Isao)先生给出的答案是——现场力缺失。
  其实,就在中国企管界狂热追捧欧美式“执行”的时候,“现场”的概念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已开始流行。此概念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远藤功先生,他在20年的咨询实践中为各类企业把脉问诊,在目睹企业的各种经营状况与问题之后,明确指出企业问题频发的关键不在执行力较弱,而是现场力的缺失。他的著作《现场力》自2005年在日本出版以来,备受日本企管界青睐,迄今已再版16次。
  
  现场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什么是现场力?现场力是经营一线执行任务的效力,是基层员工自动自发的力量,也是一线执行人员对细微问题的感受力与行动力。
  无论是丰田、花王、日产还是7-11便利店,但凡有实力的企业,都具备有实力的现场。这些一流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视经营现场的感受与能力,一味强调执行,最终只会使实际执行任务的现场缺乏动力与热情,这才是导致“执行不力”的真正原因。现场力的差距,就是竞争力的差距。
  如果说执行力是企业从上至下的操控力,现场力则是企业由下而上的自发力。说到底,执行是企业高层发出的指令,它以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与要求为依托,建立在企业权力层级的基础上。而现场力更强调一线员工自动自发的强大力量,这既是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以人为本、关注一线的企业文化在经营层面的体现。
  从另一个层面上说,现场力也就是企业经营一线的执行力,而这种来自一线的执行力源自员工的自主意识与自动自发精神,是企业价值的真正源泉,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强的原动力。
  
  经营的执行力在现场
  
  “现场员工的反应”是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素。总结以往战略方案达到预期效果的例子,其共同的一点是执行战略的现场员工有极高的当事者意识。对管理层提出的方案,认可的部分他们积极给予配合,意见不一致的部分他们认真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在真正理解了管理者的意图并达成一致意见之后,他们能够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
  战略不过是“假设”而已。将战略变为具体的战术,在实施战术的同时查证原先的假设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不断进行调整——“管理”本来指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现场的每个人都有主人翁意识”,“现场的每个人都会思考”,“现场的每个人都能共享信息”,“现场的每个人都能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现场的每个人都做实事”,“现场的每个人都坚持努力”……这些听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只有能这样踏踏实实做事的企业,才能百分之百地出成果。
  其实,“听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的事情往往并不简单。研究那些没能取得成果的案例,往往能看到很多当事人意识淡薄,或为了避开公司内部矛盾而打马虎眼,或被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所束缚,不能对新的想法敞开胸怀。若是变革途中遇上什么障碍,现场当事人更是推诿于企业决策人的领导力或是组织人事上的问题。好不容易开始了公司战略方案的实施,往往又因为现场缺乏耐力和毅力半途而废。
  因此,战略再完美、流程再完善、领导者再优秀,如果实际执行任务的现场没有激情与活力,企业的前景依然堪忧。
  只有现场的每个人都有主人翁意识,都能踏实热情地完成任务,企业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七种手段,强化企业现场力
  现场才是引擎,如何锻造企业的现场力,使企业经营更具竞争力呢?有7种手段:
  1.重视发挥现场的力量。若对丰田、花王、GE、联邦快递这些具备高度运营能力的企业做一番调查,你会惊叹于这些企业上上下下对现场力重要性认识的深刻程度。在这些企业,改善运营,即“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已成为员工工作的一部分,并且这种思想被升华到企业哲学和企业文化层面。不仅考虑自己的工作,而且能站在“如何提高工作全流程的效率、速度、准确度”的高度,现场为大局着想的思想在这些企业根深蒂固。
  2.打破避事主义。随着组织的成长,员工数量越来越多,组织也当然必须更加专业化和细分化。随着公司各部门所在的地域分布越来越分散,人员之间接触越来越少,交流也会变得更为形式化。虽然是在同一公司,“一家人”的感觉却越来越淡,“看不见的鸿沟”越来越深,公司的运营也变得越发困难起来,这是任何组织也避不开的“成长的烦恼”。不采取任何措施,出现隔阂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若不有意识地坚持努力打破隔阂,现场力就无法得到发挥。
  3.主权在现场。有实力的现场是指能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消极等待上级的指示,积极主动地追求进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企业必须发自内心地尊重现场的能力和干劲,彻底下放权限。不仅要上意下达(TopDown),还要下意上达(Bottom Up),这样才能激发出隐藏在现场的能量。
  4.确立自律循环。运营的进化是没有终点的,不断地追求更好的工作方式,这就是优质运营的本质所在。为此,必须在现场确立起PDCA(P1an-Do Check-Action)的自律循环。根据业务标准和规定(Plan)执行工作(Do),验证自己的工作结果(Cbeck),之后改善工作方法(Action)。
  5.组织构造“可视化”。不存在没有问题的现场,无论什么样的企业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问题,而且有意或无意地将这些问题隐藏起来的情况并不少见。打造现场力最重要的是将问题拿到“太阳底下”,使其变得“看得见”。让问题的存在明显化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能看见问题,组织才能重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6.发挥小组织的优势。现场力不是由一个具有超凡能力的个人创造,而是靠现场的所有工作人员集体踏踏实实地建立起来的。要激发一线人员的工作热情,重新获得失去的现场力,就必须以小编制人员为组织,坚持不懈地做一些踏踏实实的改善活动。要使每个成员都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保证集体团结一致共同出点子、想办法。结成四个人左右的小组,是很有效的管理方法。
  7.坚持到底。现场存在无限的问题,只要有问题,现场的改善就永无止境。有实力的现场永远不会停下脚步,不满足不放弃,执著于改善的意志远在一般人之上,而且这种执著能一直流传并保持在组织里。将个体的热情和组织的执著结合起来,现场力的DNA就会在企业内生根发芽。
  
  现场只有“可视”,公司才能变强
  
  在上述7种手段中,使现场变得“可视化”尤为重要。既然经营一线的状态与活力,是企业竞争的原动力,那么只有将所有问题放在“太阳底下”,在经营透明化的基础上增进现场力,才能获得一流的竞争力。
  可视力是指企业经营透明化后一线员工对问题的感受力,是实际或潜在问题曝光后激发的行动力。所谓“可视化管理”,也叫“目视管理”,是指通过各种举措,使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看得见”。通过塑造“看得见的工作现场”,强化经营一线的工作效力。
  策略再完备、领导者再优秀、一线再积极,公司上下看不见问题,执行力无从谈起。“看不见”的现场必将毁灭,“看得见”的现场才能创造价值。
  为了增强可视力,企业必须从五个层面提高自己,即做到问题的可视化、状况的可视化、顾客的可视化、智慧的可视化、经营的可视化。企业只有将可视力的锻造与现场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才能拥有持久的竞争力。
  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细,若是没有人的自主与合作的精神,仅靠制度体系等硬件来管理,效果必然有限。中国企业目前遇到的困境,尤其是执行方面的困境,正是日本企业曾经面对并已努力解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现场力在日本的流行,或许能给中国企管界些许启示与借鉴。
其他文献
任何策略的有效性,都必须在成败的关键上发力,都必须有利于企业的优势发挥,这种优势或源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理解,或源于企业对竞争对手要害的把握,或源于企业自身的专长或特殊机能的发挥等。据此,我们可以把营销策略分为三种类别,即基于“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基于“争夺市场”的营销策略,以及基于“企业机能”的营销策略。  时下流行的4P营销策略,关注的是各项“促进销售”的要素,而不是“争夺市场”的成败关键。综
期刊
第五期《销售与市场》营销版“突破力”栏目一组关于终端的文章,让我对企业终端工作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  《终端:随消费升级而升级》,让我认识到,随着消费升级,终端业态发生了变化,随之企业的营销模式也应随之改变。  《终端:企业的“第二大脑”》,让我认识到,终端是企业整个营销管理工作的缩影,仅从终端工作入手运作终端销售是行不通的。  《终端:战略的发源地》,让我对终端的价值和功能有了更深的认识。陈
期刊
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用学术语言,“路”就叫模式。尽管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现实中,真正成为路的其实并不多。如果路太多,说明这个地方可能并不成熟,比如优秀公司走的路大多就那么几条,而差劲的公司各有各的路。  所以,陈春花教授很担心中国企业家的出发点:不信看看中国企业家喜欢的问题与美国企业家喜欢的问题,就大不一样。为此她在《重塑企业经营模式》中疾呼:产品时代已经结束,你与顾客时
期刊
写下这个标题,却忍不住自问:存在所谓的“蒙牛模式”吗?说它存在,是因为“昨日蒙牛”蹄痕凿凿;说它不存在,是因为“今日蒙牛”风驰电掣,“明日蒙牛”晨新夕异。模式不是规律,条件在规律即在,模式却多半可以无条件地变异。  “蒙牛模式”可以九九归一,也可以一分九九。这里排除共性,提炼出“蒙牛模式”的16“支点”——16个“支模式”。  定位模式:聚焦,聚焦。再聚焦。同样的光通量,凹透镜无所作为,凸透镜却能
期刊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关注中国牛奶市场的成长,看着牛奶市场的风起云涌,乐观和担忧两种心情一直萦绕在心头。  乐观的是,狮子和羚羊的故事让伊利和蒙牛两个企业通过务实的本土化营销运作,你追我赶,打败了洋品牌,吞并了地方小品牌,成为两个全国性的乳业巨头,初具世界级品牌基础。 担忧的是,阜阳假奶粉事件、碘超标、人造奶等乳业恶性事件频发,恶性价格战让奶比水贱,信任危机几成事实,我们只看到了中国乳企规模的长大,却
期刊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财富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产消合一”,意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但被严重忽视的非正式生产部门中存在的生产消费同期行为。托夫勒将这类行为者命名为产消者(Prosumer),按他的说法,产消者所创造的经济量至少相当于甚至超过了非正式生产部门所提供的产值。  人们会首先想联想到信息领域,但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调查认为:在中国、印度、巴西、越南这类新兴经济体中,由于工业化
期刊
同质产品,异值品牌    “泥土不仅仅是泥土”,一家生产硅藻土的企业的市场经理如是说。他们的产品被用作工业吸收剂和过滤介质,卖给从采石厂到食品生产商等一系列客户。这种观点完全正确,但是,并非所有的客户也都有这样的认识。营销人员必须向客户证明为什么这把泥土比那把泥土好,为什么这把泥土比那把泥土更值钱。这就需要为同质化的产品制定正确的市场营销战略,通过改变商品的质量、包装、售后服务、送货方式等使产品实
期刊
“道德产品”这个词将可能颠覆整个营销的基础。当基础改变的时候,基础及基础之上的一切,全是挑战,也全是机会。  我想,今明两年,商界将会流行一个词,叫做“道德产品”。事实上,这种流行在全球范围正在变成一种潮流。比如从2007年元月起。英国麦当劳餐厅的所有咖啡豆原料都从经过热带雨林联盟(Rain forest Alliance)认证的农场获取,这个联盟是为农民提供可持续发展生计的非盈利性组织。由此,这
期刊
如果要从提供大量制造的产品的做法转向满足顾客的真正需求,那么企业进入市场的方向就应该有重大的改变。在管理经历了四个标志性的时代后。该是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化的时候了。  经历了接近50年的高速成长,大部分有着25年历史的中国企业开始进入了一种“增长陷阱”,人们质疑:一切管理的努力还能做出多大贡献?  造成这种景况的真实原因是经营环境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而每一个结构变革时代的到来都需要重新定义既有的
期刊
公司每个月开一次业务检讨会议,邀请全体分公司主管回苏州,与总部的产品经理一起面对面地检讨问题。我的原则是见面三分情,能够见面谈就不要打电话,能够电话里说就不要写e-mail。  前几天跟一位产品经理检讨业务,他所操盘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三,按理说成绩算是不错了,只是这项产品公司在欧洲市场是排名第一的,相形之下我们显得落后了。操盘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母基地,排名还不如外国同事在国外操盘,真是情何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