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上学的背后……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y_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描述
  (一)人口学资料
  小王(化名),女,13岁,北京市某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独生子女,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遗传精神病史。
  (二)个人成长与现状
  1.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条件中等,母亲本科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父亲中专学历,职业是司机。
  2.家庭成员关系:当前家里共有三口人一起居住,爸爸、妈妈和小王。但在5岁前,小王由姥姥,姥爷抚养,5岁以后才接回父母身边,但是寒暑假会被送到老人家里。孩子与姥姥关系不好。五岁前在姥姥家的时候,姥姥每天早上都会打她,经常被姥姥掐大腿,孩子每天都希望父母能够快点把他接到身边。将孩子接到身边后,父母对孩子的陪伴较少,很少全家出游,亲子活动少,孩子与父母关系淡漠。据父母介绍,孩子最后一次主动称呼妈妈是在5岁的时候,接回身边之后,孩子很少主动称呼爸爸妈妈。父母关系正常,没有明显矛盾。
  3.学习情况:从上小学开始,成绩始终处于中等偏下,尤其是数学成绩,一直不好,其他学科尚可。在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有厌学情绪,不喜欢上学。
  4.社交情况:孩子性格内向、孤僻,社交能力较弱,交友不多,喜欢玩手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但也没有明显的矛盾。父母反馈,小王喜欢玩手机。
  (三)学生主要情况描述
  1. 家长的描述:孩子有厌学情绪,不愿意去上学,对学习有抵触情绪。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灵活,对学习没有主动性。回家后不主动做作业,每天回家就会玩手机。父母催促他学习,他不说话,但是也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学习,还是会继续玩手机。孩子在社交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在学校很少说话,回家也很少说话,没有朋友,孩子在家很少主动谈论在学校发生的事情。
  2. 辅导教师的观察:孩子衣着整洁,身体和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略低落,话少,较害羞。对父母没有依恋,较冷漠,没有自信。
  二、分析、解决问题过程
  (一)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
  女生,处于青春期。
  2.社会原因
  (1)未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结:1-5岁时与父母分离,在与姥姥姥爷生活的时期,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而且受到老人的虐待。5岁之后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较忙,性格也比较急躁,对孩子的关心不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未建立,未获得父母的积极关注。
  (2)安全感较差:5岁前的寄居生活,让他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且每年需要定期送回到老人身边,没有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安全感建立较差。
  (3)缺乏良好的支持系统:父母不能即时关注到孩子的内心,一味强调孩子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情绪和感受。
  3.心理原因
  (1)认知上:幼儿时期未能得到父母的积极关注,没有形成安全的依恋感和人际关系模式,严厉的姥姥和性格急躁的父母形成的权威型教养环境,造成孩子自信心缺乏,久而久之导致自暴自弃,思维不灵活。
  (2)行为上:缺乏进行社会交往和学习的能力,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模式。
  (3)性格上: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
  (二)辅导目标
  近期目标:能表达出内心的想法,父母与孩子能相互理解,达成和解。
  长期目标:完善孩子的个性,教会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方式,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父母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改善亲子关系,创建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
  (三)辅导过程
  本案例的辅导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问题澄清,促进家长与孩子相互理解;2.制定行动计划,保证行为落实。
  1. 问题澄清,促进家长与学生的相互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收集来访者的相关资料,对个案进行概念化,分析来访者不想上学的原因。通过与来访者的沟通,了解到父母的感情状况,在孩子教育上的价值观以及角色定位,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情感联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父母回答的内容进行具体化和追问,发现如下问题:(1)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来源于没有情感寄托,没有自信,对知识学不会,父母也不给出有效的建议,对学习没有动力,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2)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向父母敞开,父母也没有想要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对孩子要求特别严格,但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面对孩子的问题,只会单方面提出要求。(3)孩子内心有深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没有勇气跟同学进行交流和人际交往,担心被他人看不起,被他人拒绝,所以导致性格孤僻,而性格的孤僻加剧了这种不良的人际交往。孩子缺乏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能,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人际交往方法。
  在问题相对明晰后,可以发现,这并不是一起简单的心理咨询,涉及的内容太多,很难通过一次心理辅导达到效果。因此,确定当下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家长与孩子进行相互澄清,让孩子看到家长对他的关心,让孩子坦白自己的内心,让家长承认自己的行为失误,双方坦诚面对,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
  在这个阶段,引导双方表达自己,父母认识到孩子内心对爱的需求,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以及内心的痛苦;孩子认识到父母的不容易,理解父母爱自己的心。双方达成一致,希望通过双方共同的力量去面对生活,度过这次困难。
  2.制定行动计划,保证行为落实
  为促进双方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缓和关系,逐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辅导过程中,要求家長与孩子根据各自的角色制定相应计划,促进行为落实。
  (1)家长制定陪伴计划,加强高效、有质量的陪伴,提升孩子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依恋。针对目前亲子之间交流较少,父母对孩子陪伴较少的情况,家长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制定陪伴计划,包括每周家庭出行情况,每天的共处时光,谈论话题等。通过加强陪伴与交流,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同时规定,在陪伴过程中,如果有遇到一些事情导致家长情绪激动,家长需要有意识控制自身情绪,再进行交流与沟通。除了与孩子沟通学习情况外,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内心的想法。   (2)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有效控制手机使用频率,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由于孩子在家很少主动学习,将大量的时间用到了玩手机上,所以让孩子结合自身情况,将玩手机的时间进行控制,将学习主动纳入计划中,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四)辅导效果
  第一次辅导以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孩子能够主动叫爸爸,妈妈。玩手机的时间也减少一些。第二次辅导以后,孩子和父母都制定了相关的行动计划,父母意识到情感联系对孩子的重要性,父母与孩子会慢慢谈论一些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孩子比之前愿意跟父母交流了。
  三、经验和反思
  在本案例中,家庭对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我们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存在问题时,问题的根源往往不在当下,而在更早期。孩子的问题并不会及时显现出来,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也许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治愈期。不过一切都不算晚。关于本案例,触动了笔者内心很多的思考,下面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简述。
  (一)幼年时期的安全感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心理学上,安全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需要。有人说,安全感是人类的心理免疫系统,能够帮助个体建立对父母、对他人、对世界、对自己的信任。正是有了安全感,我们相信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乐于与他人建立关系,我们愿意去探索世界,追求知识,我们会变成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如果没有安全感,那我们对父母、对他人、对世界、对自己将不再信任。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的研究结果,该项研究结果揭示了爱的本质。爱并不仅仅是为孩子提供物质的满足,而是让孩子有情感的依赖,获得内心的安全感。当幼猴受到惊吓时,它能够到绒布妈妈身边寻找安慰,获得鼓舞,学会面对。尽管妈妈没有做任何的干预,但只要妈妈在那儿,安全感就有了,反抗外界的勇气就有了。
  因此,在幼儿期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对于每一个初为人父母的家长,我们都要充分重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没有足够的行为能力去表达自己、照顾自己,他们需要来自成年人的帮助和关怀,让他们去面对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得以生存。所以,这就对父母提出了要求。父母需要在孩子幼年时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让其对这个世界产生足够的安全感来面对未来。
  (二)隔代养育对孩子的影响
  有时候因为一些条件限制,很多家庭会将孩子寄养在父母家。然后等孩子上小学时,接回家里。幼年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情感发展,性格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隔代养育容易造成孩子产生一些问题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孩子与父母没有建立很深厚的感情,父母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跟孩子顺畅地交流。2.面对同龄的其他孩子都是父母在身边照顾,而自己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照顾,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抛弃感,会对父母形成逆反情绪。久而久之,与父母之间会形成隔閡。3.大部分时候,祖辈的教育理念与当下父母的教育理念不同,当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容易对孩子的很多行为不满意,从而加深隔阂。
  基于此,如果因为客观现实条件,只能选择隔代养育的方式把孩子寄养,一定要通过其他方式弥补孩子内心中对于父母的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建立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三)读懂孩子的核心在于读懂孩子背后的内心需求
  很多时候,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认为只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孩子就应该满足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也有他内在的心理需求,也有他自己的内在世界。因此,父母不应该强加自己的观念在孩子身上,而是尊重孩子自身的想法,看到孩子内心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到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才能做到对孩子真正的爱。
  因此,当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父母不要只关注到问题,同时需要认识到问题背后的期待,问题背后的需要,问题背后的动机,问题的成因,只有读懂问题背后的东西,才能与孩子更好地共情,更好地理解孩子,更能读懂孩子。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梳理了国内外生涯课程实践的既有经验和发展趋势,从积极心理学取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视角探索建构我国特色的生涯课程体系,为高中教师开发和实施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更多思考空间。  关键词:生涯;生涯规划教育;生涯课程;积极心理学  生涯教育是运用一套系统的方法提高个人对生涯及组成要素的认知和理解,以帮助他人在生涯探索的基础上做出生涯规划,尽可能实现其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互动式教育实践活动。生涯教
期刊
摘要:青春期开始于女孩子月经初潮和男孩子首次遗精的年龄。从心理发展来看,少年人在情绪上会出现剧烈波动,乃是正常的合乎规律的现象。对青春期的情绪问题,应该认真对待、寻觅、缓解和疏导有效途径。情绪选择—让积极变成性格的一部分;情绪调节—修炼你的情商智慧;情绪转移—状态不好时换个事来做;情绪疏导—不被外界的事物迷惑。  关键词:青春期;情绪;有效途径  “青春期”又叫“发身期”或“思春期”。青春期在英语
期刊
摘要:课堂小结,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小环节,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常常被老师和学生忽视。课堂教学中,课堂小结启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在总结中提升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完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给力的小结能进一步延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达到延伸学习的目的。  在日常听课的过程中,我
期刊
背景资料:小光,男,13岁。据家长、班主任和班里同学反映,小光平时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强;不愿吃苦,做事前怕狼后怕虎,对自己没有信心;在学校少有朋友,在家喜欢一个人玩电脑游戏;上课经常做小动作,爱和别人说话,有时因喉咙不适,还大声地连续干咳,影响正常课堂秩序。还常常以身体不适等原因,逃避学习。课后作业经常不完成,错误率高,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鄙视;希望跟女生交朋友,喜欢打电话找女生聊天,因此女
期刊
摘要: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点”入手,注重细微之处。把“点”做好、做“亮”,就是教育魅力的彰显。  关键词:细微;因材施教;成效;积极语言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学记》曾说过,“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用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
期刊
摘要:面对不断形式推新、试题角度推新的北京历史中考,针对于薄弱区县的薄弱校的且基础薄弱的初三学生的学习中,作为历史教师如何引领这样一批学生在不断变化的历史学科的中考中取得相对理想的成绩,就几点教学中的实践浅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抓基础;讲方法;重实效  面对不断形式推新、试题角度推新的北京历史高考,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颇有不适之感。更何况对于薄弱区县中的薄弱学校且基础又很薄弱的初三文科学生呢!但
期刊
摘要:情绪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是否满足了个体的需要,如果满足了需要就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如果不能满足需要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 R. 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
期刊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之间的合作一般就是指在生活、游戏、学习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能实现目标。孩子们将来都是要立足于社会,想要在社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将自己融入集体中,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和战胜困难。  关键词:幼儿;一日生活;合作素养  从小我们军训的时候必唱的一首歌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每
期刊
摘要:在一次初三生涯规划课上,有一位女生(我们就叫她小H吧)在做活动过程中脸特别爱泛红,使得本组的活动总是失败,课后小H找到我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心理疏导,该同学的心理素质有所提高,脸红的习惯有所改善。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疏导  第一次和小H(化名)接触,是我在给她们班上课的时候,因为是初三的人生规划课,所以我以一个杀人游戏作为热身游戏讲观察他人,六个同学一组,小H是第二组参加游戏的同学,当她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在家中受到了家人过度的保护与关爱,作为“温室中的花朵”,没经历过风雨,也鲜少体验失败与挫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性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等着老师、家长的帮助,当没有获得帮助时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放弃,并且无法接受失败与挫折。这种现象在小学低年级尤为普遍。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一方面,他们进入学校的时间短,且年纪小、心理尚未成熟,很容易在新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