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改革必须有自上而下的路线,领导做教改的带头人。教改应该循序渐进,灵活多样,不可死板教条,提倡德育与学业并重,不可忽视教育公平原则,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实践的社会环境,改革教育评价制度,使教育改革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状况,培养出与世界科技发展接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教育改革 德育 教育公平 实践
教学改革从2000年已经开始理论讨论,到2004年正式启动,至今十年了。关于教改的论文满天飞,教师对热点名词“学生为本,启发式,角色转换”等已经熟记于心,提起能说一大堆,但实际用于教学的、可操作的又有多少?
我参与教改十年了,改革只在口头上、论文中,课堂还是“满堂灌”,毕业班搞题海战术,为什么?这不是教师的问题。一句话,高考的指挥棒不变,一切教改都是白搭,考不上大学就有工作成果,高考制度不改变,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考试分数。升学率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教师为保住饭碗,拼命为提高考试分数而努力,教学只能走上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轨道。教师评价学生以文化课成绩为唯一标准,领导评价教师更是以成绩排名为标准,奖罚根据就是分数的高低。新的教法及教学模式难以真正进入课堂,这就是教改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怎样才能切实推行教育改革,培养出与世界科技发展接轨的技术人才?培养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人才?教育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教法,还是教育体制?怎样才能使教育的各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有过灿烂繁荣的“百家争鸣”时代,有过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有过文化科技高速发展的大唐大宋时期等,回头研究那时的教育状况,不断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子,取长补短,推陈出新。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教改必须是自上而下的路线
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均十分成功,原因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天皇带头,国家领导处在改革的最前列,是改革先锋。效仿日本,改革必须是自上而下的路线,上自中央,下自教育局长、校长深入领会教改的核心,做带头人,特别是各校校长的思想观念要超前。国家高考制度在改变,地方上的评价制度要及时变革,因为地方尤其是学校的评价制度是另一个指挥棒,地方原有评价制度不变,教师的教法就没法改变。
大力提倡教育专家办学。我们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大批的教育家,教育家办教育,不会急功近利。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一步一步来,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改变。在认知方法上应该是启发式的,学习思考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处,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解放学生,是给他们了解社会的机会,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学不来,要靠实践,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人的思维、理想、创造精神、道德准则均要靠自己学习体验,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不是分数能代表的。部分领导不是教育的内行,用行政的办法搞教育,没进过课堂却大谈课改,只能是隔靴搔痒、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真正的教育家办学不为升官发财,教育是值得终生奋斗的事业。
二、教育改革不应走入新的僵化模式之中
教改不是赶潮流,要慢慢来,循序渐进。教学改革不只是课程改革,而是办学理念及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在现实中,几次改革只是刮起一阵改革风潮而已,让教师按统一模式逐个演示,不管文科、理科还是艺术课,领导要求用同一个模式演示,听课后进行评价奖惩,试问,这是改革吗?这样风风火火,一次次,一年年,十年过去了,教学方式还是灌输,评价标准还是分数,升学途径还是应试,排名进行得如火如荼,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承认智力多元,尊重个性,洋溢着鲜明个性色彩的教育,这才能真正触动心灵,点燃思想的火花,才能引领个性的成长,从而培养创造力。
三、提倡德育与学业成绩并重
《弟子规》要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品德修养第一,知识第二。只强调知识,把人的品质修养边缘化了,学会生存、学会处世才是做人最重要的基础。学习是为了生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健康的情趣、真诚的责任,进而培养责任感、实践能力、创造精神,为了创新而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文理科差别不要太大,学理科要关心社会,提高人文素养,学文科也要学习自然科学,提高科学素养。选拔人才应德才兼备,德育、实践能力、成绩并重。
四、努力践行教育公平原则
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公平。教育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是要尊重个性。各校应有自己的特色、风格,为每一个学生成长创造平等的机会,提倡“平等、谦和、宽容”的育人理念。杜绝选校、选班、划分重点班等不正之风,增强学生的正义感。积极改善边远山区的办学条件,城区与农村的师资差距不要过大,要提供城乡教师流动渠道,鼓励教师支援乡村教育,国家出台法律法规,保证教育公平,尽力为孩子创造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五、营造有利于学生实践的社会环境
全社会参与教改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实践的社会环境。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差,各方应该积极配合,创造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有适合的沟通渠道。让学生任选一门社会实践课,规定上课时间和内容,掌握某种技艺,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有广阔的选择空间。社会实践多多益善,只要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就可以学习、实践,这有利于将来学科专业的选择。
六、改革评价制度,用制度引领人的健康成长
高考制度、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改的重中之重。让全社会、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制度的改革,以学生潜能、学业成绩、实践创新、合作意识等作为评价标准的重要元素。
参考西方、欧美、日本的考评制度,教育专家积极调查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制度,使其逐渐合理化,预留适当的增减空间,不断完善教育评价制度。
关键词: 教育改革 德育 教育公平 实践
教学改革从2000年已经开始理论讨论,到2004年正式启动,至今十年了。关于教改的论文满天飞,教师对热点名词“学生为本,启发式,角色转换”等已经熟记于心,提起能说一大堆,但实际用于教学的、可操作的又有多少?
我参与教改十年了,改革只在口头上、论文中,课堂还是“满堂灌”,毕业班搞题海战术,为什么?这不是教师的问题。一句话,高考的指挥棒不变,一切教改都是白搭,考不上大学就有工作成果,高考制度不改变,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考试分数。升学率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教师为保住饭碗,拼命为提高考试分数而努力,教学只能走上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轨道。教师评价学生以文化课成绩为唯一标准,领导评价教师更是以成绩排名为标准,奖罚根据就是分数的高低。新的教法及教学模式难以真正进入课堂,这就是教改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怎样才能切实推行教育改革,培养出与世界科技发展接轨的技术人才?培养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人才?教育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教法,还是教育体制?怎样才能使教育的各个环节有机统一起来?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有过灿烂繁荣的“百家争鸣”时代,有过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有过文化科技高速发展的大唐大宋时期等,回头研究那时的教育状况,不断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子,取长补短,推陈出新。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教改必须是自上而下的路线
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均十分成功,原因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天皇带头,国家领导处在改革的最前列,是改革先锋。效仿日本,改革必须是自上而下的路线,上自中央,下自教育局长、校长深入领会教改的核心,做带头人,特别是各校校长的思想观念要超前。国家高考制度在改变,地方上的评价制度要及时变革,因为地方尤其是学校的评价制度是另一个指挥棒,地方原有评价制度不变,教师的教法就没法改变。
大力提倡教育专家办学。我们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大批的教育家,教育家办教育,不会急功近利。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一步一步来,是一种和风细雨式的改变。在认知方法上应该是启发式的,学习思考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处,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解放学生,是给他们了解社会的机会,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学不来,要靠实践,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人的思维、理想、创造精神、道德准则均要靠自己学习体验,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不是分数能代表的。部分领导不是教育的内行,用行政的办法搞教育,没进过课堂却大谈课改,只能是隔靴搔痒、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真正的教育家办学不为升官发财,教育是值得终生奋斗的事业。
二、教育改革不应走入新的僵化模式之中
教改不是赶潮流,要慢慢来,循序渐进。教学改革不只是课程改革,而是办学理念及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在现实中,几次改革只是刮起一阵改革风潮而已,让教师按统一模式逐个演示,不管文科、理科还是艺术课,领导要求用同一个模式演示,听课后进行评价奖惩,试问,这是改革吗?这样风风火火,一次次,一年年,十年过去了,教学方式还是灌输,评价标准还是分数,升学途径还是应试,排名进行得如火如荼,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承认智力多元,尊重个性,洋溢着鲜明个性色彩的教育,这才能真正触动心灵,点燃思想的火花,才能引领个性的成长,从而培养创造力。
三、提倡德育与学业成绩并重
《弟子规》要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品德修养第一,知识第二。只强调知识,把人的品质修养边缘化了,学会生存、学会处世才是做人最重要的基础。学习是为了生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健康的情趣、真诚的责任,进而培养责任感、实践能力、创造精神,为了创新而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文理科差别不要太大,学理科要关心社会,提高人文素养,学文科也要学习自然科学,提高科学素养。选拔人才应德才兼备,德育、实践能力、成绩并重。
四、努力践行教育公平原则
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公平。教育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是要尊重个性。各校应有自己的特色、风格,为每一个学生成长创造平等的机会,提倡“平等、谦和、宽容”的育人理念。杜绝选校、选班、划分重点班等不正之风,增强学生的正义感。积极改善边远山区的办学条件,城区与农村的师资差距不要过大,要提供城乡教师流动渠道,鼓励教师支援乡村教育,国家出台法律法规,保证教育公平,尽力为孩子创造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五、营造有利于学生实践的社会环境
全社会参与教改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实践的社会环境。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差,各方应该积极配合,创造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有适合的沟通渠道。让学生任选一门社会实践课,规定上课时间和内容,掌握某种技艺,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有广阔的选择空间。社会实践多多益善,只要学生有时间、有精力,就可以学习、实践,这有利于将来学科专业的选择。
六、改革评价制度,用制度引领人的健康成长
高考制度、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改的重中之重。让全社会、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制度的改革,以学生潜能、学业成绩、实践创新、合作意识等作为评价标准的重要元素。
参考西方、欧美、日本的考评制度,教育专家积极调查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制度,使其逐渐合理化,预留适当的增减空间,不断完善教育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