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华北宗族归葬祖茔资格考论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ti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明清时期,祖茔在华北宗族的宗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是所有族人去世后都可以葬入祖茔。宗族男性成婚生子者可葬入祖茔,无嗣者部分宗族不允许归葬祖茔,只能与族中未婚而亡者一并葬入宗族规定的葬地。女性宗族成员中,妻子无论原配、继配均可与夫合葬于祖茔,妾则只有生子者可附葬于夫。在室女与未婚而亡男性相同。严重违法乱纪或违背公序良俗者亦不被允许归葬祖茔。宗族对族人归葬祖茔资格的认定涉及到血缘、宗属、礼法以及国法和社会习俗等多方因素。
  【关键词】 明清时期;华北宗族;归葬祖茔资格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78-02
  祖茔,即宗族共有的公共茔地,宗族族人去世之后的归葬之处,在华北宗族的宗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来祖茔作为全族公产,理论上宗族后代均有葬入祖茔的资格,但是祖茔作为华北宗族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祭祖场所,葬入祖茔就意味着拥有受子孙祭祀的权利,所以,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宗族成员都能在祖茔占有一席之地。各地各宗族对葬入祖茔的族人资格的认定不尽相同,笔者以搜集到的清明时期华北宗族族谱为主要依据,对华北宗族归葬祖茔的族人资格进行讨论和分析,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一、男性宗族成员
  宗族男性成员,只要成年并且已经结婚生子就具备死后葬入祖茔的资格,在这一点上各宗族的做法几乎没有区别。
  已成婚但没有男性后代者,宗族的做法则不完全相同。部分宗族允许他们在墓穴区按照昭穆次序葬入,如《定兴鹿氏二续谱》中七世久光、十一世悦心、十四世师祖、显祖等都没有男性后代,但也正常葬入祖茔。博野蒋氏的做法与定兴鹿氏相同(见《(河北博野)蒋氏宗谱八卷》)。但有的宗族无嗣则不入祖茔,而是葬在特定的坟地,如《(山东即墨)杨氏家乘不分卷·丘墓》记载:“松树茔在官庄庄之西里许,卒而无嗣者,夭亡者,妾无出者,女子未适人者并葬于此。”或者虽然葬入了祖茔,但是却不在正常的墓穴区范围内,而是在祖茔的边角部位划出一个特定区域,如《(山东)高密李氏家谱四卷·卷首·老墓田图》:“教授祖神路西,族人呼‘女冈’,附葬族中不嗣及男未婚女未字者。”是否留有后代,在部分宗族成为了能否葬入祖茔的条件之一。
  未婚而亡者又分两种情况,一种为幼年夭亡,另一种则是年长去世。对于前者,几乎所有宗族都不允许其按照昭穆排序正常葬入祖茔,具体做法与前文提到的无嗣者相类似:一部分宗族将其安葬在祖茔范围内,但不是正常墓葬区、也不按昭穆排序,如宛平王氏、定兴鹿氏的墓图中均有为未成年男女划出的特定墓葬范围,一般处于祖茔的西北角或东北角;前文提到的高密李氏“教授祖神路西”也是这种情况;另一部分宗族则另外建茔地安葬夭亡者,如博野蒋氏立“北茔”、即墨杨氏立松树茔等安葬此类族人。而去世时已经成年的男子,能否葬入祖茔则取决于其是否结冥婚、过继嗣子,也就是完成形式上的已婚、有嗣。若是,则可以正常葬入祖茔,与其他兄弟同等待遇;否则,只能按照安葬幼年夭折者的做法安葬。如博野蒋氏宗谱中记载的九世潆波,于16岁亡故,其生前并未成婚,但去世后与定州东亭村张氏已故之女结冥婚,并过继了侄子世勋,因此得葬城东村南新茔(《(河北博野)蒋氏宗谱八卷·四世分支金声后裔谱》);十世之蒲,与瀠波情况相同,葬蠡村北新茔(《(河北博野)蒋氏宗谱八卷·六世分支晋卜后裔谱》);十世光训,卒年19,虽未婚但过继了嗣子,葬城东村东新茔(《(河北博野)蒋氏宗谱八卷·六世分支蔚若后裔谱》),以上三人都葬入了祖茔,且按昭穆排序,与其他族人相同。其余未婚而亡者9人(未结冥婚、过继嗣子),几乎都未能葬入祖茔:葬北茔者5人,单独埋葬者3人,仅有1人附葬父茔。宛平查氏的做法与蒋氏相同,据《宛平查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卷2《传·贞节李太君传略》记载:“尧丞公之殁也,以未成年葬之茔外,太君(尧丞公生前与其订婚,但未及成婚而亡。笔者注)请于先曾祖母曰,夫葬茔外谓其殇也,今有妇矣,请改葬。遂改葬于祖茔之次。”
  男性无嗣或未婚而亡者,之所以会被区别对待,应该是因为当时人认为他们未能为宗族的延续、壮大做出贡献。在传统社会,男性子嗣才能延续宗族血脉,宗族能否发展壮大也取决于男性子嗣的数量和成就,所以没有子嗣者会被宗族排斥。另一方面,所有祖先的祭祀和供奉需要男性继承人来完成,所有无子者不仅没有为宗族增加供奉者,他们自身亦无人供奉,还间接导致参与祖先祭祀的后代减少,因此宗族也剥夺了他们享受后代祭祀的权利。鉴于此,部分无嗣或未婚而亡者的亲属会采取折中的办法,即为其过继嗣子,来使其满足葬入祖茔的条件。毕竟当时人多追求父子兄弟生则同居,死葬同茔,不能与父兄一同葬入祖茔且没有后代祭祀,令当时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也是基于相同的原因,一部分相对宽容的宗族,会因无子者已成人、成婚而不忍将其抛弃,这更多的体现了礼法之外的人情因素。
  还要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即出继外姓亲属、改嗣他人者。明清时期无子者过继多发生在同宗之间,按照血缘远近选择嗣子,当时的法律也倾向于此。也就是说,嗣子与嗣父是同一个姓氏。但总有人由于一些特殊原因,选择出继于外姓。这类情况下,嗣子改变了自己本来的姓氏,也就放弃了自己的宗族,不再祭祀原来的祖先,所以在其去世后也不应该获得原宗族后代的祭祀,就更不可能允许其死后葬入祖茔了。如《(山东)嶧县武氏族谱四卷·武氏族约》规定:“如其贪财贪妻,改姓嗣人者,死不得入林。”但是,出继者在其承嗣的宗族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很多宗族对过继来的外姓子,生前不许其上族谱、死后不许其入祖坟,盖因其非我祖先血脉,恐其乱宗。
  二、宗族女性成员
  宗族女性成员一般包括男性成员的配偶(含妻与妾)和在室女。
  配偶中,原配、继配基本都与夫合葬,只要其夫能葬入祖茔,她们即可葬入祖茔,有没有生育子女都没有影响。但是妾只能在实现了一定的条件后才能葬入祖茔,这个条件主要是生育子女。一般来说,没有生育子女的妾去世后无法归葬祖茔,或者无法与其丈夫一起葬在祖茔的墓葬区。如上文中提到的即墨杨氏专门立“松树茔”来安葬未生育的妾;定兴鹿氏的墓图中,在墓葬区之外标出了妾葬区域,虽然墓图中并没有注明是未生育妾的葬处,但已生育子女的妾按家谱记载死后都附葬于夫,由此推断,这个特定区域安葬的应为未生育子女之妾。博野蒋氏家谱中共记载八名未生育妾,葬于北茔的有七个,而有子妾均未注明葬处,应是附葬于夫。   在室女即待字闺中的未嫁之女。明清时期是夫权社会,女子虽然受娘家抚养、教育,一生荣辱却系于夫、子,女性只能因夫、子获得诰封就是鲜明例证;其婚后生养死葬均在夫家,所以女子嫁去夫家被称为“归”,在娘家反而像寄居。而未嫁之女去世之后无夫家可葬,只能由母家安排葬处,但她们又不可能如男性成员一样按昭穆排序在祖茔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只能与夭亡男性、未生育妾等一起葬入特定区域。从宗族的视角来看,他们都是未能为宗族做出贡献者因而不能享有祭祀,但同为血脉相连或家庭成员,从情感上不能使其无所葬,所以只能在祖茔的正常墓穴范围之外或茔域之外,划定一个区域进行安葬。
  由此可见,宗族女性葬入祖茔的资格,主要体现了礼法的原则。礼法区分了妻妾的不同待遇,《说文解字》解释说:“妻,妇与夫齐也。”“执事,妻职也。”在明清时期,妻虽从属于夫,不能完全与夫“齐”,但妻确实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妻负责主内,辅助丈夫,教养(丈夫的)子女,赡养公婆,因此,其是否能葬入祖茔,仅取决于其夫能否葬入祖茔,与其是否生子无关。而妾并没有“执事”的权利和义务,在家庭生活上与妻地位不平等,宗族对其的认可集中于其是否生子,是否从延续的角度有功于宗族,因此这也成了妾能否葬入祖茔的唯一标准。生育了男性后代的妾,为宗族的繁衍和壮大做出了贡献,所以才能不受“妾”的名分的限制,在其去世后作为丈夫的附属品(附葬)得以葬入祖茔,否则只能与族中夭亡者、未婚或无嗣者一起葬入宗族划定的特定区域。而女性应归于夫家的观念,使得未婚而亡的女性难以葬入娘家祖茔。
  三、严重违反公序良俗及法律者
  如果族人不遵守法律或社会公德,使祖先蒙羞,也会受到“不许葬入祖茔”的处罚,如前文提到的山东峄县武氏的族約,就明确规定:“凡吾族人或有叛国逆亲、反宗废祀、窝方为匪、不谨闺人者,有一于此,不得入林列谱,以昭烱戒。”其实就是将该族人逐出宗族的表示。
  对于违法乱纪及道德败坏者,宗族剥夺其葬入祖茔的资格,一方面是为了警示其他族人,因为在相信灵魂不灭的明清时期,成为孤魂野鬼,无法享受后人香火祭祀显然是非常凄凉可怕的,这是一个严厉的惩罚。这就告诉族人,如果他们言行不谨慎,可能就无法凭借与生俱来的血缘与宗属关系在死后葬入祖茔,永享祭祀。另一方面族人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已经损害了祖宗的荣誉和颜面,将其驱逐出宗族既是惩罚,也是为了杜绝其可能给祖宗、宗族带来的更大的危害,比如因其罪恶巨大而引发的抄家灭族。这样的做法,既是教化的手段,也有规避风险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宗族对于葬入祖茔族人的认定和选择,综合考虑了血缘、宗属、礼法以及国法和社会习俗。成年已婚有子男性均可葬入祖茔,已婚无嗣者仅在部分宗族可葬入祖茔,未婚而亡者无论男女均无法葬入祖茔。妻无论生子与否,只要丈夫能入祖茔,即可与夫合葬于祖茔,妾则必须依靠生子才能有此待遇。出嗣异姓者、异姓承嗣者亦无法葬入祖茔。同时,严重的违法乱纪和破坏公序良俗者也会被祖茔拒之门外。宗族通过对族人归葬祖茔的资格认定,鼓励族人为宗族的发展、延续、壮大做出积极贡献,同时约束族人的行为,使其不敢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
  作者简介:
  刘巧莉,历史学博士,吉林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明清史、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不同于行为主义者,人本主义者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在经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通过马修老师在“池塘之底”中对于学生的教育过程,充分反应出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影片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育方面启发,本文通过对影片所展现的教育理念进行分析。  【关键词】 教育;放牛班;人本主义;行为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
期刊
【摘要】 悲剧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形态,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主人公,一定要在面对苦难时,显示出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我们较少看到悲剧主体的抗争力量,多多少少冲淡了其中的悲剧色彩;电影《美丽人生》契合了悲剧的主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死亡的抗争精神。而电影《疯狂的石头》和《楚门的世界》则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特殊的黑色幽默的悲剧形态,形成了一种新的悲剧艺术类型,丰富了电影悲剧
期刊
【摘要】 英美电影被引入英语语言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经典的英美电影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英美文化内涵,有助于学生将所学英语知识更加靈活的应用,将原本生硬的对话讲述得更加口语化更加生动。本文将从英美电影对英语学习的意义开始分析,深入探讨英美电影引入教学中的作用,剖析了现在英美电影对英语语言文化导入存在的问题,通过寻找解决办法最后得出英美电影对英语语言文化有效导入的措施。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黑色基本上可以被定义为是没有任何可见光能够进入视觉范围的,在印象派中一度被摒弃。随着人们对色彩的观念不断推陈出新以及在色彩应用方式上的转变,黑色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墨色营造了画面的氛围,加强了画面的表现力。想要探究黑色本身内在的、永恒的美,可以通过从代表性画家的作品的学习,让大家对黑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意识到黑色在一幅作品中的表现力非常具有力量。  【关键
期刊
【摘要】 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早已开设扬琴课程,应用型本科高校也在逐步完善艺术类学科的建设,以铜陵学院为例,谈一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扬琴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扬琴课程;小组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86-02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9年度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教學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
期刊
【摘要】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代表人物,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成员。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之作,包含着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独到见解。本文旨在解读本雅明关于“灵晕”, 技术美学与传统美学等在文中的含义。  【关键词】 灵晕;技术美学;传统美学  【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湖南省是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和发源地之一,涌现了一代伟人和众多将帅英雄,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也留下众多的革命文物史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事迹,积淀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湖南红色文化,不仅要创新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更需要促进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湖南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 湖南;红色文化资
期刊
【摘要】 在我国民族音乐这一领域中,赵元任先生占有极高的地位。在他创造的音乐作品中多以民族风格为主,充斥着民族风的气息,同时也吸收了国外优秀的音乐文化技巧。在语言风格上也注重对地方语言的应用表达,本文就赵元任先生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进行讨论,同时也对赵元任先生的音乐作品和创作风格进行了解。  【关键词】 赵元任先生;声乐作品;民族性;演唱表达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成为文化产业的中流砥柱备受瞩目。艺术介入乡村作为乡村建设的第三方策略成为我国乡村建设的主要实践。在对艺术介入乡村的发展意义和艺术乡建模式的研究基础上,以江苏西墅村的乡建方案为研究内容,对其乡建策略方法进行研究讨论,以期为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艺术介入;乡村振兴;西墅村  【中图分类号】TU982
期刊
【摘要】 本文着眼于英国广播公司(BBC)2018年底的自然类纪录片巨作《王朝》,就其解说修辞、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以往BBC相同类型纪录片,探讨其自然类纪录片创作方式是否有向“拟人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自然类纪录片;王朝;拟人化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3-0062-02  自然类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