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m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着森林植被物候、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进而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该研究从森林类型和物种分布、植被物候、森林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森林生产力、森林灾害5方面综述了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展望需要加强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全球变暖;森林生态系统;影响
  中图分类号S718.5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8-174-03
  AbstractGlobal warming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such as the phenology of forest vegetation, species composition, community structure, biological diversity, etc.It posed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 on forest ecosystems were summarized from five aspects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vegetation phenology, forest structure and biodiversity, forest productivity and forest disasters .
  Key wordsGlobal warming; Forest ecosystem; Effect
  全球变暖研究最早从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1]提出温室效应的概念开始,至今已开展了将近200年,现在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升高0.85 ℃。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科学家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近1 400 a来最暖的30 a,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比前工业时代至少上升1.5 ℃。科学家同时指出,人类活动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2]。我国也明显表现出气候变暖的现象,2014年1月1日,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晴暖,北京日平均气温12.8 ℃,武汉、长沙、南京等地的日平均气温也突破近年记录,成为自1951年以来最温暖的元旦。
  气候变暖将会使人类面临森林火灾频发、物种灭绝、风暴潮灾加剧、家园淹没等威胁。全球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分,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陆地上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3,其贮藏的碳储量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80%以上[3]。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森林系统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森林生态功能等发生变化[4-6]。在阿拉斯加,由于气候变暖,北美黄桧(Chamaecyaris nootkatensis)树木开始出现从树冠向下逐渐枯萎的现象,沿海地区大规模面临着顶梢枯死的威胁[7]。笔者从森林和物种类型分布、植被物候、森林结构组成和生物多样性、森林生产力、森林灾害5方面综述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以了解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相关的研究做参考。
  1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群落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高,稳定性强。系统内物种是经过长期进化而适应一定环境的,且生命周期一般较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比较迟缓[8],因此一旦受到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过来。全球变暖会迫使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以超出自身条件所能允许的速度来更快地迁移或者适应,一旦不能赶上气候变暖的步伐,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将会被打破,从而扰乱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9]。
  1.1对森林类型和物种分布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森林类型或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耐受范围,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分布规律。依据气候带,世界的森林类型主要划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森林和北方针叶林。一些研究发现,全球多个系统和地区80%的物种发生了增加、减少或迁移的现象,与气候预测的结果一致[10]。森林类型和物种的迁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一是向更高纬度迁移,二是向更高海拔迁移。两者共同特点是都向更低温度区域进行迁移。 Parmesan等[11]认为,许多森林类型的分布都有向极地扩张的现象。 Hirota 等[12]利用Climate Vegetation Natural Fire 模型进行预测,也发现了相似的变化趋势:森林类型将向极地方向迁移,表现在温带森林将逐渐向当前北方森林地带转移,其南界将被亚热带或热带森林所取代,有的森林类型将会消失。据预测,美国温带森林在22世纪将会向北迁移100~530 km,若同期温度上升2 ℃,模型预测温带森林迁移速度为1.6~4.8 km/a[9]。研究发现,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极地乌拉尔山脉的落叶松林林线在1910~2000年91 a间出现了向高海拔区域迁移的现象[13],北半球一些山地森林林线明显向更高海拔区域迁移[14]。
  在全球变暖情况下,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过去数十年,我国的森林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5]。张新时[16]利用模型,对我国各主要植被带在二氧化碳浓度倍增的条件下演变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各主要植被带的界线一般向北推移2.5°~4.5°;热带、亚热带森林面积将增加,温带森林和北方森林则显著减少甚至消失。李垚等[17]利用DIVAGIS对我国栓皮栎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预测,认为在气候变暖趋势下,栓皮栎潜在的分布区可能向北回缩,面积减小。张明旭[18]通过设计两种气候增温情景,对长白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试验,得出如下结论:气候增温,该地区温带针阔混交林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红松阔叶林中的阔叶树种比重增加,云冷杉林带群落中出现了红松阔叶林带的树种,林线上移。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山地森林面积减少16.5%,在海拔方向上,林带下限由1 900 m上升到2 300 m,森林覆盖度减少了10%[19]。姜凤岐等[20]认为,气候变暖将使三北防护林中的油松自然分布带总体向北偏移,并推测油松的伴生树种及灌木类植物将被一起引种到北移扩展区。程肖侠等[21]利用林窗模型模拟了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主要森林类型演替动态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气候变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垂直分布带有上移的趋势,东北的森林水平分布带有北移的趋势。我国亚热带地区百山祖冷杉、元宝山冷杉、资源冷杉和梵净山冷杉4种冷杉属植物生存适应的年平均气温范围在7.4~11.2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其适宜的地理分布范围将进一步缩小,植被将向更高海拔和更北部迁移[22]。随着气候变暖,到2070年,我国木灵藓属、蓑藓属植物的适生面积比例将分别由当前(2014年)的65.81%、和31.21%下降到44.94%和12.23%;木灵藓属植物综合气候适应指数将由当前的0.292 3下降到2070年的0.192 8,蓑藓属植物将由当前的0.171 5下降到2070年的0.099 5[23],而花叶藓属植物的适生面积比例则将由当前的5.39%不断扩大到2070年的15.56%,北移趋势明显,综合气候适应指数持续变高[24]。   1.2对植被物候的影响
  物候是指植物为了适应气候条件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是气候变化对植物发育阶段影响的综合性生物指标[2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变暖,欧洲许多植物物候发生了明显变化:植物的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生长季节得到了延长[26-28]。陈效逑等[29]对北京1950~1998年植物春季物候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发现北京植物春季物候偏早。郑景云等[30]对我国1963~2003年木本植物物候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柳晶等[31]利用统计和突变分析方法,对郑州1956~2003年气候和毛白杨、垂柳、楝树、刺槐4种乔木的物候(1986~2003年)进行了分析,发现植物的展叶、开花、果熟期(除楝树外)均提前,落叶期略有推迟,绿叶期延长,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春季物候期(除垂柳外)提前10 d左右,温度每升高1 ℃,春季物候平均提前6 d左右,绿叶期延长9.5~18.6 d。张增信等[32]研究发现:冬季平均气温对南京城区植物物候产生了明显影响,物候随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逐年提前。草本植物春季物候期与气温呈负相关,秋季物候期与气温呈正相关,气温是影响草本物候的重要因素[33]。自1985年以来,哈尔滨21种植被的春季、夏季、秋季物候开始日期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冬季物侯开始日期有推后的现象[34]。由此可见,气候变暖已对植被物候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1.3对森林结构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结构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其物种多,生物多样性高,群落特征多样。气候变暖会使植被的适应种植界线发生迁移,而物种的迁移受到物种本身迁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可供迁移的适宜地等因素的限制,在短时间内,物种难以及时完成迁移,因而可能导致某些森林群落脆弱化或消失,某些森林生境消失或恶化,甚至导致一些不易迁移的物种面临灭绝[35],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从而改变了森林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最终影响其生态功能。
  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网研究预测,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从新西兰到西弗吉尼亚山脉的枫树/山毛榉/桦树森林将会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橡树/松树和橡树/山核桃森林;全球变暖导致的森林迁移或者死亡将会对数千种动物种类形成威胁,从而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9]。我国北方地区到温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灭绝比例已超过24%[36]。于世河[37]综述了气候对森林林木死亡率的影响,其中主要气候因子是干旱和高温,森林林木大规模死亡不仅改变了森林原有的结构,还打破了生态系统的碳平衡。
  1.4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森林生产力是衡量树木生长状况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气候变暖会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各项生产力指标,如净初级生产力(N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净生物群落生产力(NBP)[15]。Nemani 等[38]通过卫星植被指数数据分析表明,气候变暖使1982~1999年间全球森林NPP增长了约6%。由全球变暖引起的极端气候会使森林生态系统NPP、NEP 和NBP下降[39-40]。宁攸凉等[41]对已有文献运用整合分析方法,就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估,发现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如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青藏高原林和蒙新林的森林NPP均有增加趋势。全球变暖下,我国主要用材树种兴安落叶松、红松、油松、云南松、马尾松和杉木生产力增加幅度为1%~10%[42]。赵东升等[43]基于Lund-Potsdam-Jena( LPJ) 模型,模拟了B2 气候情景下1991~2080年中国自然植被的NPP,结果表明1991~2080 年自然植被NPP总量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格局将发生明显改变。魏学等[44]研究发现,1961~2014年间,赤峰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0.87 ℃,植物气候生产力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1.5对森林灾害的影响
  全球变暖一方面导致蒸发量增大,可能引发旱灾,增加森林火灾的可能性[41],另一方面会导致病虫害频发,危害森林生态系统。丁文广等[45]认为气候是森林自然灾害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变暖对森林自然灾害的发生范围、程度、频率、种类等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气候变暖,我国森林有害生物逐渐扩大,森林受害面积居高不下,全国森林鼠害年均面积为150万hm2[46-48],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结语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组成越丰富,其稳定性越好,抗干扰能力越强。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在一定变化范围内保持稳定,但较气候变化有相对滞后的特点。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产力及功能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森林灾害的发生将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
  由于目前有关全球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并且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因此必须对森林与气候、其他环境因子及森林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全面而充分的了解,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弄清楚气候变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同时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制订合理可行的森林保护与经营方案,加强森林经营水平,提升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呼吁减少人为毁坏和森林退化,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森林抵御气候变化、病虫等灾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FOURIER J B J.Remarques generales surles temperatures du globe terrestre et desespaces planetaires[J].Annales de Chimie et de Physique,1824,27:136-167.   [2] IPCC.Cl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EB/OL].[2016-01-25].http://www.climatechange2013.org/images/uploads/WG1AR5_Headlines.pdf.
  [3] BLAGODATSKY S A,BLAGODATSKAYA E V,ANDERSON T H, et al.Kinetics of the respiratory of the soil and rhiz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a field experiment with an elevated concentration of atmospheric CO2[J].Eurasian soil science, 2006, 39(3):325-333.
  [4] BONAN G B.Forests and climate change:Forcings,feedbacks,and the climate benefits of forests[J].Science,2008, 320(5882):1444-1449.
  [5] NORBY R J,ZAK D R.Ecological lessons from free-air CO2 enrichment(FACE)experiment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2011,42(42):181-203.
  [6] SHVIDENKO A,BARBER V C,PERSSON R.Forest and woodland systems[M]// HASSAN R,SCHOLES R, ASH N.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 being:Current state and trends.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2005:587-621.
  [7] 柯石英-SUTC.阿拉斯加黄桧“谋杀案”:是谁杀死了黄桧树?[EB/OL] .[2015-10-22].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847/.
  [8] 周广胜,王玉辉.全球生态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78,82-153.
  [9] JULE KERR CASPER.Changing ecosystems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M].赵斌,郭海强,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0] 谢晨,赵营,王赛,等.气候变化威胁森林生态系统[N].中国绿色时报,2010-06-23(3).
  [11] PARMESAN C,YOHE G.A globally coherent fingerpri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cross natural systems [J].Nature, 2003,421(6918):37-42.
  [12] HIROTA M,NOBRE C,OYAMA M D,et al.The climatic sensitivity of the forest,savanna and forest savanna transition in tropical South America [J].New phytologist,2010,187:707-719.
  [13] LLOYD A H,FASTIE C L.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the growth and climate response of tree line trees in Alaska[J].Climatic change,2002,52:481-509.
  [14] MESHINEV T,APOSTOLOVA I,KOLEVA E.Influence of warming on timberline rising:A case study on Pinus peuce Griseb.in Bulgaria[J].Phytocoenologia,2000, 30(3/4):431.
  [15] 朱建华,侯振宏,张志军,等.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影响、脆弱性与适应性[J].林业科学,2007,43(11):138-145.
  [16] 张新时,刘春迎.全球变化条件下的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图景预测[M]//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情报中心.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
  [17] 李垚,张兴旺,方炎明.气候变暖对中国栓皮栎地理分布格局影响的预测[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12):3381-3389.
  [18] 张明旭.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响应[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32(6):48-49.
  [19]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近50年来河西走廊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与综合防治对策[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1):78-86.
  [20] 姜凤岐,于占原,曾德慧,等.气候变化对三北防护林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J].生态学杂志,2009,28(9):1702-1705.
  [21] 程肖侠,延晓东.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主要森林类型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08,28(2):534-543.
  [22] 李晓笑,陶翠,王清春,等.中国亚热带地区4种极危冷杉属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2012,36(11):1154-1164.   [23] 沈阳,于晶,郭水良.不同气候变化情境下中国木灵藓属和蓑藓属植物的潜在分布格局[J].生态学报,2015,35(19):6449-6459.
  [24] 程军, 沈阳, 郭水良.气候变暖对花叶藓属植物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范围影响的预测[J].生态科学, 2015, 34(1): 9-16.
  [25] 张福春.物候[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
  [26] BOTH C,VISSER M E.Adjustment to climate change is constrained by arrival date in a longdistance migrant bird[J].Nature,2001,411:296-298.
  [27] CRICK H Q P,DUDLEY C,GLUE D E,et al.UK birds are laying eggs earlier[J].Nature,1997,388:526.
  [28] MENZEL A,FABIAN P.Growing season extended in Europe[J].Nature, 1999, 397: 659.
  [29] 陈效逑,张福春.北京近 50 年春季物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中国农业气象,2001,22(1):1-5.
  [30] 郑景云,葛全胜,赵慧霞.近40年中国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3,24(1):28-32.
  [31] 柳晶,郑有飞,赵国强,等.郑州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4):1471-1479.
  [32] 张增信,王瑞珺,叶镜中,等.南京城区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169-171.
  [33] 李瑞英.气候变化对菏泽草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5,9(1):69-74.
  [34] 徐韵佳,戴君虎,王焕炯,等.1985-2012 年哈尔滨自然历主要物候期变动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J].地理研究,2015,34(9):1662-1674.
  [35] 肖扬,郭晋平,田双宝,等.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1998,19(1):20-24.
  [36] 王叶,延晓冬.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6,30(5):1009-1021
  [37] 于世河.气候变化对森林树木死亡率影响研究综述[J].防护林科技,2014(6):67-68,95.
  [38] NEMANI R R,KEEELING C D,HASHIMOTO H,et al.Climate driven increasesing lobal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from 1982 to 1999 [J].Science, 2003,300(5625):1560.
  [39] SELLERS P J,HALL F G,KELLY R D,et al.BOREAS in 1997:Experiment overview, scientific result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7,102(D24):731-728,769.
  [40] SMITH J,SMITH P,WATTENBACH M, et al.Projected changes in mineral soil carbon of European croplands and grasslands,1990-2080[J].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5,11: 2141-2152.
  [41] 宁攸凉,吴水荣,李智勇,等.基于区域植被类型评估的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3, 32(8):1967-1972.
  [42] 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组.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3] 赵东升,吴绍洪,尹云鹤.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4):897-904.
  [44] 魏学,孙庶玥,赵萱,等.赤峰地区植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蒙古农业科技,2015,43(4):54-56.
  [45] 丁文广,肖俊豪,汪霞.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自然灾害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5 ):117-120.
其他文献
摘要静脉穿刺技术是一项临床兽医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技能,要熟练掌握此项操作要通过大量实践训练。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同时减轻在实验动物实训中给动物造成的痛苦,提高动物福利,制作了犬前肢臂头静脉穿刺模具,使用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兽医专业学生临床实训和动物医院犬静脉穿刺临床练习的需求。对犬前肢臂头静脉穿刺模具的制作方法及临床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静脉穿刺;模具;制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S853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目的]利用3种发根农杆菌A4、C58C1、A1476诱导乌克兰龙葵产生毛状根,探究乌克兰龙葵毛状根诱导的最佳条件。[方法]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不同外植体、菌株、侵染时间、预培养天数、菌液浓度和共培养天数等对乌克兰龙葵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叶片为最佳外植体材料;3种菌株均能诱导出毛状根,但A4诱导率最高;最佳菌液浓度为OD600=0.6;最佳侵染时间为5 min;预培养和共培养均为
期刊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用NaOH皂化马铃薯茎、叶中茄尼醇的方法,并考察浓度、温度、时间等因素对皂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从马铃薯茎、叶中提取得到茄尼醇浓缩液,再用NaOH对茄尼醇酯进行皂化,得到更多游离茄尼醇。[结果] NaOH皂化的条件为NaOH浓度0.75 mol/L、皂化时间0.5 h、皂化温度40 ℃,经皂化后可使溶液中茄尼醇含量增加37%。[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合理,可
期刊
摘要商业区是城市行人集中的区域,在传统的行人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中,片面强调机动交通的通行效率,常常给行人过街带来很大不便,同时造成安全隐患。笔者通过对武汉市光谷商圈慢行过街设施的现状分布、造型设计、配套实施以及地下步行交通规划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希望通过该研究对此类商业区慢行过街设施的设置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慢行交通;武汉市;商业区;过街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
期刊
摘要概述了灵芝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以及药理功能,灵芝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灵芝三萜化合物、灵芝多糖、蛋白质、生物碱等,这些有效成分都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如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血脂、提高免疫力等,这些研究为灵芝作为保健品和药品等方面的研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灵芝;多糖;三萜化合物;蛋白质;药理活性  中图分类号S56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猪链球菌2 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S2)、溶菌酶释放蛋白(Muramidase-released protein,MRP) 和胞外因子(Extracellular protein factor,EF)3种主要毒力因子的方法。[方法]根据cps2j、mrp和ef基因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并合成3对引物及相应的Taqman探针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恩施州水稻主栽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变化规律。[方法]于2011~2015年采用病圃田间自然诱发方法  对恩施州生产上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开展稻瘟病抗性监测鉴定,并对有2a以上叶瘟和穗瘟数据的30个品种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抗性最好的为谷优92和全优128,在监测年份其综合指数均≤2.0;抗性较好的有全优2689、川谷优202等7个品种,其综合指数在2.1~4.0;抗性较差的有深优975
期刊
摘要从天气实况、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演变情况、实际作业情况及降雹情况等方面,对2013年4月27、28日贵州省黔西南州2次冰雹天气开展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与未作业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7日因空中有飞行任务没有作业时间,雹灾较为严重;28日该州有效地开展了防雹作业,作业后灾情减轻,防区内无灾。比较对流云团发现,28日较27日云团强度更强,范围更大,充分证明了人工影响天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关键
期刊
摘要利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FY2C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对2014年8月23日黔西南州的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和冷空气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尺度对流云团沿地面辐合线生成与发展,对流云团合并增强是直接造成黔西南州大暴雨的主要原因;850 hPa水汽
期刊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紧密结合暴雨发生的物理条件,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1年9月16~19日陕西中南部发生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的发生机制、过程特征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发生在深厚的上升气流中,有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和水汽通量输送,高低空急流的长时间维持、对流层低层“人”字型切变的存在以及地面冷锋移动缓慢造成暴雨天气的持续;θse的锋区位置与强降水的出现具有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