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优生优育的今天,家长眼里的孩子个个很聪明,可老师们在困惑:学困生越来越多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是外来务工子女基础差,本地孩子入学年龄偏小?当我以这些理由在家里谈及时,老公总是持反对态度:“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你懂吗?”我忽然感到有种压力和不安,决定尝试改变现状,收效还真不小。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种转化方法。
一、亲近孩子,帮孩子找回自信
1.寻找闪光点,让其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
A是个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主要原因是:她基础差,有点自暴自弃,学习上表现得懒惰。
在一次公开课上,她的声音特别响亮甜美,我当堂表扬了她。课后我又跟她说:“A你知道吗?今天你的表现真不错!好几个老师都在问我你叫什么名字呢!”她抿嘴一笑,眼里盛满了兴奋和幸福。第二天我发现她端端正正地举着手,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的心里特别激动,觉得我好像唤醒了一头沉睡中的狮子,她正充满了爆发力。从此,她的自信心与日俱增,语文成绩直线上升。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做老师的就应该具备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及时去发现并捕捉住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用心去点燃它,它便可能会成为推动学困生进步的动力,从此熠熠生辉。
2.讲究策略,正面诱导
有些男生,天资聪颖,但贪玩好动,常常因违反校规校纪被同学检举、老师批评。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需要有一定的自觉性才能学好的语文,因而语文成绩往往特别差。B就是一个典型,数学不错,但语文一塌糊涂。对这样的学生,我告诫自己:不能放弃,也不能硬攻。于是我常常动之于情晓之于理。在给他送上精神食粮的同时,也适当给他一点物质刺激,想方设法让他对学习产生激情和热情。
事实证明:我的春风化雨,感染了他。他已经开始和我合作,愿意把宝贵的时间用到语文学习上去了,语文成绩有了大幅提高。所以我认为:在我们讨厌那些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的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多想想:他真的不可救药了吗?我该给他开些什么偏方?让他迷途知返,树起学好语文的勇气和信心。
二、尝试“因人施教”,期待收获
1.循序渐进,激励奋进
C刚插进我们班时,拼音不认识,普通话听不懂。我从帮她补拼音开始给她补课,要求她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巩固,再配给她两个“小老师”,不会的,找他们去帮助。她是个十分要强的女孩,按照我的要求,她边学新的,边补旧的,就像一只小蜗牛一样,一步步,向上,再向上。在她不懈的努力下,一学期下来,她的语文有了明显进步。
所以转学生基础差,并不可怕,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坏分子”看待。只要我们不袖手旁观,认真为其搭建一个向上的平台,主动地去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对她的殷切期望,她就会自我扬鞭,奋起直追。这样设在他学习道路上的一个个坎,他就有可能跨过去。虽然这需要花去老师很多精力,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的职责。
2.特殊对待,激发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承认,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反应确实不快,天生的记忆力差。尽管他自己也很努力,但收效甚微。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老师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也许他会失去信心,从而再也爬不起来。因此,我尽量放低标准,只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最基础的东西,让他也能尝到摘到小果子的甜美,从而鼓舞他们的学习士气,激发其继续前行的动力。
3.对抗心理,激将学习动机
有段时间,D一进教室就是睡觉,下课铃一响,他就像弹簧一样马上“弹”起来,冲出教室,令人不可思议。我们想了好多办法,都无济于事。
一天早上,我一跨进教室,组长就汇报他又没做作业。只见他双手托着下巴,嘴角来了个怪笑,好像在等待看我的“好戏”。我沉住气,平静地说:“他是另类,我们就不用操心他了。反正他自己失去了信心,他的父母对他也失去了信心。从现在开始,我也不管了,就让他这样睡到老吧。”顿时,同学们哗然大笑,一致把目光投向了他。只见他立刻坐正,眼睛瞅着我。这节课,他再也没有趴下来睡觉,奇怪的是还举了好几次手。让我惊讶的是,第二节课下课时,他竟然把作业补好交来了,还调皮地冲我一笑:“以后我不这样了,我改,好吗?”我真是又气又好笑。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他独特的心理特征。像这样的学困生,他不是笨,只是他有种对抗心理,自以为谁都拿我没办法,我很能。一旦发现被放弃,就会着急,从而“改邪归正”,重新开始他的学习新生活的。所以,我认为适当的语言激将惩罚也应该是教育关怀的一种方法。
三、榜样示范,学会挑战
转化学困生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发挥同伴作用也很重要。我让这部分学困生自己找一个最喜欢的好学生做朋友,鼓励他们一起作业,一起玩耍,向好朋友看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希望他们在好朋友的影响下得到潜移默化,然后产生自我加压,挑战自己,挑战朋友。
记得曾碰到过一位家长,他是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朽木不可雕也。”当时几个老师听了,都笑了,觉得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那么,在家长、老师眼里,这一小部分的学困生真成“朽木”,无可转化了吗?实践告诉我:不是的。只要我们每位老师、每位家长,肯下功夫,用心去“雕琢”,这些被暂时判定为“朽木”的,基本都是能成用的,有的甚至可以“雕”成“精品”。相反,如果我们的老师熟视无睹,他们不就被抛向了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在热晒雨淋中,他们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把对学困生的指责藏在循循善诱的指导中,藏在一言一行的感染中,藏在对他们深情的期待中。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他们的心灵上,架起一座从困惑走向成功的桥梁,引导他们向知识的彼岸进发。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
一、亲近孩子,帮孩子找回自信
1.寻找闪光点,让其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
A是个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主要原因是:她基础差,有点自暴自弃,学习上表现得懒惰。
在一次公开课上,她的声音特别响亮甜美,我当堂表扬了她。课后我又跟她说:“A你知道吗?今天你的表现真不错!好几个老师都在问我你叫什么名字呢!”她抿嘴一笑,眼里盛满了兴奋和幸福。第二天我发现她端端正正地举着手,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的心里特别激动,觉得我好像唤醒了一头沉睡中的狮子,她正充满了爆发力。从此,她的自信心与日俱增,语文成绩直线上升。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做老师的就应该具备这双发现美的眼睛,及时去发现并捕捉住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用心去点燃它,它便可能会成为推动学困生进步的动力,从此熠熠生辉。
2.讲究策略,正面诱导
有些男生,天资聪颖,但贪玩好动,常常因违反校规校纪被同学检举、老师批评。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需要有一定的自觉性才能学好的语文,因而语文成绩往往特别差。B就是一个典型,数学不错,但语文一塌糊涂。对这样的学生,我告诫自己:不能放弃,也不能硬攻。于是我常常动之于情晓之于理。在给他送上精神食粮的同时,也适当给他一点物质刺激,想方设法让他对学习产生激情和热情。
事实证明:我的春风化雨,感染了他。他已经开始和我合作,愿意把宝贵的时间用到语文学习上去了,语文成绩有了大幅提高。所以我认为:在我们讨厌那些调皮捣蛋,不好好学习的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多想想:他真的不可救药了吗?我该给他开些什么偏方?让他迷途知返,树起学好语文的勇气和信心。
二、尝试“因人施教”,期待收获
1.循序渐进,激励奋进
C刚插进我们班时,拼音不认识,普通话听不懂。我从帮她补拼音开始给她补课,要求她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巩固,再配给她两个“小老师”,不会的,找他们去帮助。她是个十分要强的女孩,按照我的要求,她边学新的,边补旧的,就像一只小蜗牛一样,一步步,向上,再向上。在她不懈的努力下,一学期下来,她的语文有了明显进步。
所以转学生基础差,并不可怕,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坏分子”看待。只要我们不袖手旁观,认真为其搭建一个向上的平台,主动地去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对她的殷切期望,她就会自我扬鞭,奋起直追。这样设在他学习道路上的一个个坎,他就有可能跨过去。虽然这需要花去老师很多精力,但我认为这是我们的职责。
2.特殊对待,激发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承认,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的智力反应确实不快,天生的记忆力差。尽管他自己也很努力,但收效甚微。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老师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也许他会失去信心,从而再也爬不起来。因此,我尽量放低标准,只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最基础的东西,让他也能尝到摘到小果子的甜美,从而鼓舞他们的学习士气,激发其继续前行的动力。
3.对抗心理,激将学习动机
有段时间,D一进教室就是睡觉,下课铃一响,他就像弹簧一样马上“弹”起来,冲出教室,令人不可思议。我们想了好多办法,都无济于事。
一天早上,我一跨进教室,组长就汇报他又没做作业。只见他双手托着下巴,嘴角来了个怪笑,好像在等待看我的“好戏”。我沉住气,平静地说:“他是另类,我们就不用操心他了。反正他自己失去了信心,他的父母对他也失去了信心。从现在开始,我也不管了,就让他这样睡到老吧。”顿时,同学们哗然大笑,一致把目光投向了他。只见他立刻坐正,眼睛瞅着我。这节课,他再也没有趴下来睡觉,奇怪的是还举了好几次手。让我惊讶的是,第二节课下课时,他竟然把作业补好交来了,还调皮地冲我一笑:“以后我不这样了,我改,好吗?”我真是又气又好笑。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他独特的心理特征。像这样的学困生,他不是笨,只是他有种对抗心理,自以为谁都拿我没办法,我很能。一旦发现被放弃,就会着急,从而“改邪归正”,重新开始他的学习新生活的。所以,我认为适当的语言激将惩罚也应该是教育关怀的一种方法。
三、榜样示范,学会挑战
转化学困生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发挥同伴作用也很重要。我让这部分学困生自己找一个最喜欢的好学生做朋友,鼓励他们一起作业,一起玩耍,向好朋友看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希望他们在好朋友的影响下得到潜移默化,然后产生自我加压,挑战自己,挑战朋友。
记得曾碰到过一位家长,他是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朽木不可雕也。”当时几个老师听了,都笑了,觉得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那么,在家长、老师眼里,这一小部分的学困生真成“朽木”,无可转化了吗?实践告诉我:不是的。只要我们每位老师、每位家长,肯下功夫,用心去“雕琢”,这些被暂时判定为“朽木”的,基本都是能成用的,有的甚至可以“雕”成“精品”。相反,如果我们的老师熟视无睹,他们不就被抛向了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在热晒雨淋中,他们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把对学困生的指责藏在循循善诱的指导中,藏在一言一行的感染中,藏在对他们深情的期待中。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他们的心灵上,架起一座从困惑走向成功的桥梁,引导他们向知识的彼岸进发。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