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萨克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6点多,我去了附近的环城河公园放松身心。
  春节以来,一直按要求宅在家里,被疫情闷了太久,我摘下口罩,大口呼吸这难得的新鲜空气。
  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而西边还挂着几颗明亮的星星。脚下是清澈的、缓缓流淌的环城河,散发着积雪消融的寒气,隐约的似有若无的梅花暗香。周遭一片寂静,只听见自己“沙沙”的脚步声。
  忽然,一只熟悉的曲子飘了过来,啊!是《天边》!循声望去,不远处的河岸上,一个萨克斯手正在练习,从身形上来看,应当是个中年男子,估计也在家憋坏了,吹的时候旁若无人全情投入。这个点,应该没有“红袖章”来阻挠吧,如果有,我会郑重其事地告诉他,钟南山院士说,空旷人少的地方是可以不戴口罩的。
  有音乐伴奏,被疫情笼罩多日的焦虑少了许多,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一直喜欢这首曲子,不仅是因为它的词好曲妙,还因为它创作的背景是有关外交家傅莹的爱情故事。任何艺术,有了爱,才有味道,才有生命力,才能得以永恒流传。
  从桥上折返回来,萨克斯手还在岸边,吹的还是《天边》。直觉告诉我,重复某个曲子往往不是因为寄托,就是因为期待。“我要树下树下采拮,去编织美丽的憧憬——”,如果是期待,那应该和我一样,祈祷疫情早点结束,工厂复工,学校复课,商贸流通自由,人们尽享春暖花开。
  是的,静是暂时的,人要活下去,经济必须动起来,必须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产。随着疫情被有效控制和缓解,各地已经进行了疫情风险等级划分,一些有條件的企业也陆续准备复工,关乎人们生活必需的场所也将有秩序地开放,相信很快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这样静止的时刻共享,我和萨克斯手一个桥上一个桥下,他朝我挥挥手,我们似乎都看到了对方脸上的微笑。“我要跨上跨上骏马,去追寻你的足印,足印——”我轻声和唱着。
  天已亮,新的一天开始了,河边的萨克斯,让我听到了万物复苏的春潮。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岁月不饶人!我年过花甲后,穿皮鞋总觉得卡得难受,老伴儿说:“还是回老家,把咱娘做的千层底布鞋拿来穿吧。”  我从上小学到初中,都是穿老娘为我做的千层底布鞋,冬天穿棉的,春、夏穿单的。上高中后,娘知道我爱美了,省吃俭用,冬天为我买双反毛皮鞋,春、秋买双球鞋,夏天买双人造革的凉鞋,那时,还没有真正的皮凉鞋。  说起纳制千层底布鞋,工序十分烦琐,首先是打袼褙。秋收以后,娘会挑选出较为结实的破衣服布折好铺
期刊
早晨,我们推开一扇门,无论是忙碌还是闲暇,其实是奔着另一扇门而去。  有形之门随处可见。从乡间庭院半掩的柴门,到都市楼宇阔气的豪门,从氤氲烟火气息的厨厕之门,到精密考究的各式各样自动门、电动门。门,让人有了离别和归属,有了进退的分寸;门,也让我们认清自己的身份,感知生活的重荷,明确下一步目标。门不仅仅是一种物理阻隔,有时也是一种象征。一道国门,不仅是出入境的关卡,更是代表国土的疆界,宣誓一个国家的
期刊
已是深秋,空中斜飞着雨丝,一股浓浓的寒意包裹着夜色。  戏台搭建在北门的大榕树下,台下靠椅、长条凳沿街整齐摆放。台上热情激昂的旋律回荡在小城上空,戏的开演应该有一段时间了吧?几百个位置,座无虚席。我装着一副凝神入迷的样子,恐怕错过每一个动作或是每一句唱词。  此时的夜晚,我感觉突然鲜活了起来。台上的角色与台下的角色就是不灭的灯盏。祖辈们热衷于看戏,似乎看戏成了他们特有的娱乐方式。以至于有看戏的消息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出生在一个小村里,院子里住着三户人家,很杂乱。  我们家本在煤矿安家几十年,但在生我那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富家滩煤矿开始资源枯竭,父亲被调在一个新开发的矿井,新建矿井条件简陋,大批的工人在河滩里搭着帐篷生活,下井出来了有时候澡塘里没水,穿着又旧又脏的窑衣就去食堂打饭吃了。没有办法,父亲把家从煤矿搬回了老家,一套不到四十平方米的里外间,住了整整八年,父亲才把我们又带回到了煤矿。  
期刊
上世纪30年代,闽浙赣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红旗漫卷,盛况空前。王明向中央苏区派出曾洪易(后叛变)、关英等人到达省会葛源。关英是上海人,早期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生性豁达、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关英,看到那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快融入方志敏的激情建设中。  在葛源,个性独特的关英收获了一份肝胆相照的爱情。他教爱人汪菊媛骑马识字,唱歌演讲,教她从事革命斗争,为他美丽的娇妻写诗,为她作曲,他把战
期刊
十月份,我接替数学老师,又担任了班主任。  我非常喜欢自己的班主任角色,自我定位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一定是出色的班主任。命运安排吧,遇到了18年班主任生涯中最调皮、最活泼、最大胆的一帮学生,让我真正体会到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尤其在学生出走这一块,学校教育很无力。  第一次出走的是个男生,他的理由就是,不想念书了,要到社会上看看,等过一段时间想想会不会再回学校。班长告知我,他是从家里出走的,我立即和
期刊
小孩儿一周岁那年,我下岗了。和我一起的,还有很多怀抱梦想的大中专生。  中午给孩子过的生日,热热闹闹以后,下午和爱人带孩子到矿上的小吃街,带孩子吃豆腐脑儿。一大碗的豆腐脑儿居然快吃完了。之后,我们在矿上的公园游玩,那時候公园很美,人也很多,是小桥流水的江南特色。在公园的凉亭,我说:“今天一周岁了,让儿子走路看看。”  我的话刚落音,爱人就松开了双手。孩子歪戴着帽子,笑嘻嘻地蹒跚过来。我第一时间按下
期刊
江南塞北,地域有别,家常菜、家常饭各有风味和特色。南方有南方的规矩,北方有北方的习惯,大碗大碟,大口吃肉喝汤,是北方人的豪放;精致的青花瓷盘里盛上细丝儿碎末儿,自然是南方人的婉约了。我所在的皖北,地处中原的东部边缘,属于不南不北,不东不西,正式的菜系特色不分明,连家常菜、家常饭也很难说出特色来。  世纪之交的千禧年前后,我曾到苏杭一带农家做客,对那里寻常待客之道及其家常饭菜颇有印象。早餐时,主人领
期刊
东篱下的菊花是种的,南山种不得,陶渊明种菊,也把自己种进了南山。菊花开时,南山入秋,秋肃杀,大有况味。  菊花香,香气顺畅,浅浅地闻,是草气,青蒿、黄蒿、白蒿,统一为蒿香。菊花似乎是吃不得的,槐花可吃,月季可吃,栀子可吃,菊花如何吃?还真找不到出处。“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朝露清凉,秋菊微苦,如何烹制是个问题。菊为苦寒之花,以寒霜为号,绽放热烈。屈原大胸怀,取秋菊高洁,诉说情愫。菊乃
期刊
第一次坐上火车,离开家乡,我多么希望能看到同学J的身影,我知道不可能,因为我没有告诉他,但我还是希望有奇迹,但是没有,有一种莫名的失落。  月台上,妈妈挽着爸爸胳膊,他们频频向我挥手。我从未离开过父母,心中充满了不舍,心上凄楚,忙閉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父母日益衰老的脸,风中的白发,忙又睁开眼。我不能让父母为我担心,再说这是件高兴的事,我不哭!我看到父母强忍着眼中的泪水,那是硬挤出来的笑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