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笞尻”的学问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dg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一些书院用戒尺来惩罚学生,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像“戒尺教育”这样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教育方法,还是有意义。也有人认为,只要是体罚,就不可取。但是说起来,古代书院里的老师,真的要用戒尺来打学生吗?
  “不打不成材”,大家都认可
  说起戒尺,大家应该马上想到私塾先生用戒尺惩戒淘气的孩子的场景。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就有一条戒尺。但鲁迅接着说,“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
  那么,戒尺通常只是一个老师手中的威慑性武器?其实也不然。周作人后来回忆道,像三味书屋这样的私塾是极其难得的,“平常所谓私塾总还是壞的居多,塾师没有学问还在其次,对待学生尤为严刻。”
  严厉苛刻到什么程度呢?周作人曾引用一首清末的儿歌说明:“《大学》《大学》,屁股打得烂落,《中庸》《中庸》,屁股打得好种葱!” 看来,古人推崇“严师出高徒”还是有道理。没有能力的私塾老师,只能依靠“戒尺教育”教出好学生。
  《礼记·学记》中曾记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便是老师最早用以惩戒学生的木板、树枝等物。后世的戒尺便是夏楚的变种。用夏楚打学生,历史上很常见。东汉的王充曾回忆道:“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滴,或以书丑得鞭。”清代诗人蒋士铨在回忆他的母亲的文章中写道:“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20世纪初,华北农村私塾,先生教孩子识字。图/FOTOE

  由此可见,“不打不成材”,确实是那个时代大家认同的准则。普通人家是这样,帝王家也是如此。《明史》记载,隐居不仕的大儒李希颜受朱元璋征召,来到京城教导皇子。李希颜是严师,对皇子也不客气,有不服管教的,直接敲打他们的脑袋。朱元璋听说之后大怒,然而马皇后却在一旁说,他这是用圣人之道教训你儿子,有什么好生气的。朱元璋觉得有道理,不仅不责怪李希颜,还升了他的官。
  这里所谓的“圣人之道”,跟孔圣人无关,指的是《尚书·舜典》中的“朴作教刑(用木条抽打作为学校的刑罚)”之语。正因为有这句话,“不打不成材”也成了古代中国人奉行了几千年的教育理念。
  打屁股,也要体面一点
  打人的也不限于塾师和家长,在官办学校中,这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制度,以“笞尻”最为常见,就是“打屁股”。
  明代提学官和清代学政,每年都要给所属府、州、县的生员举行考试。成绩分为六个等级,排在第四等的学子就要被打屁股。既然是读书人,打屁股也要讲究体面,不扒裤子,不摁地上,让学子趴在条凳上打,也不会打得太重太狠。照说这还是很丢人,但有时学子为了避免落到第五、第六等(这意味着被降级或者直接开除,领不到国家补贴的钱粮),还会主动央求主考官来打自己的屁股。所以才会有吴复庵在《咏岁考生童》诗中所说的“求打声如沸,赐打甘如醴”。
  到了国子监这样的高等学府中,还是要打。明清两代,国子监都设有“绳愆厅”,这里是纠正过失的地方,凡有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都归绳愆厅处罚。厅内有两只红条凳,就是让受罚者趴在上面用竹条抽打的刑具。
  趴在板凳上打屁股,这样的体罚方式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民初。沈从文在自传中回忆道,他逃学失败,就得自己把板凳搬到孔夫子牌位前,伏在上面受笞。处罚过后还要对孔夫子牌位作一揖,表示忏悔。
  在古代,老师体罚学生确实常见,但这其实并不是先贤们所倡导的。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从孔子到韩愈、朱熹,强调的是“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他们都不主张体罚。
  体罚不是目的,只为“示威”
  明清时代的蒙学(幼儿启蒙教育)专家,也不主张体罚。比如崔学古就在《幼训》之爱养篇中说道,教育六七岁的小学生,打没有用,要好言相劝,“使知读书之高,勤于教导使不惮读书之苦”。学生年纪再大一点,可以稍微打一下。但是不能过分,如果经常打,学生习以为常,必然会“耻心丧尽,顽钝不悛”。
  王阳明谈及儿童教育,也说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如今的蒙学老师对学生“鞭挞绳缚,若待拘囚”,这样学生就会“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天天逃学,也就日趋下流了。他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用对付囚犯一样的办法对待儿童,其结果只能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但还是有比较人道的老师。比如明代理学家、曾位极人臣的沈鲤,他主张“学生勤学者、有进益者、守学规者,给免帖一纸,遇该责时,姑免一次”。这相当于“免打条”。但没有免打条,学生不听话,老师也只能用戒尺打学生手心。
  总而言之,他们的观点就是体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显示教师威严的手段。当然了,这样的观点放在现代社会是无法让人接受的,但在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有绝对支配权的古代,已经很难得了。
  这样的略显进步的想法,要真正实施,还要等到1904年。清廷在《奏定学堂章程》中提出:“夏楚只可示威,不可轻施,尤以不用为善。”
  但是不用戒尺了,也还有其他的体罚方法。根据一份1935年的调查显示,当时一般教师所施行的体罚分为11类:一为罚站;二为面壁;三为罚跪;四为打手心;五为捏耳朵;六为“关饭学”,即中午放学不准回家吃饭;七为“关夜学”,即下午放学时迟放儿童回家;八为罚做工,如抄写小字、罚做值日生等;九为罚黑屋;十为罚“对面抵手”,用于两儿童相打或相骂;十一为罚背红布条,于布条上写明犯错缘由,如“我迟到”“我打人”,令儿童在学校或教室内走一圈或数圈。不得不说,这都是些变相体罚的手段。
其他文献
李白堪为信陵君的“铁杆粉丝”  公元前243年,中国版图上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一是秦始皇公开挂牌“叫卖” 官爵,并明码实价;其二是信陵君去世。  信陵君本名魏无忌,战国时代魏国人,魏昭王的儿子,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魏国上将军。公元前276年,他被封于信陵,后世称之为信陵君。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事让信陵君在“朋友圈”里名扬天下。  第一件事是“礼让侯赢”。魏国有个老头名叫侯赢,虽有一
期刊
飞机追着夜色,只怕被黎明赶上。飞机一降落,一睁眼,黎明和雅典一起出现在我的眼前。或许是导游的刻意安排,中巴车把我们从机场一直拉到了希腊最令人兴奋处——雅典卫城。穿过杂乱而平庸的雅典城,汽车在盘旋过后直接驶入一座小丘,远远地,那眼熟而极具特色的残垣断壁便映入眼帘。雅典卫城镶嵌在阿克罗波利斯(希腊语意为“高处的城市”)山顶。  车到卫城大门外停下,便可鸟瞰脚下喧嚣的雅典城。其实,走出机舱的那一刻,我就
期刊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出生在英国威尔士,他出生时家境不错,父亲将他送进一所文法学校学习。但14岁的时候,华莱士的父亲经商被骗,华莱士被迫中断学业。他被送往伦敦,跟着大哥威廉做学徒。在六年半的時间里,华莱士担任哥哥的助手,做土地测量员,在英格兰和韦尔斯南部的乡村四处游历,逐渐学会了勘测、制图等技能。这段时间的游历,使得华莱士开始爱上博物学,他专门买了一本书学习如何辨认植物,并开始收集植物标本。 
期刊
二十世纪尚未开始,人类却早已蓄势待发,准备用相机迎接它、探究它,让它成为永恒。尽管影像设备在那时还不够成熟,然而却遍及各处,影响深远,将永远改变我们体验与记录历史的方式。  史书上记载的摄影历史始于1839年。当时,多才多艺的路易·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并得到了颇具威望的法国科学院和法兰西艺术院的认可。随后,摄影术迅速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与千百年来都占据着事件视觉记录领域独一无二地位的绘画和
期刊
匠人,以制作器物而谋生存的人。人类从最初荒野求生中学会制造工具,一些人由于天赋或传承成为了专门制造工具的人,就是最初的匠人。这些能工巧匠通过双手感知和推动着历史发展,不管中国,还是西方,后人都将他们传颂成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和西方的匠人逐渐走向了不同的路。  中国:利于人谓之巧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里发掘的马车。 4000多年前的夏朝,匠人奚仲因为发明了马车而受封于薛。图/视觉中
期刊
在欧洲,从十八世纪初萌芽到十九世纪中叶逐渐成型,汽车的发明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久。最早出现在中国内地的轿车是清朝末年由外国人带来的,到了民国初年,洋行的买办以及某些官员拥有了少量的轿车。民国年间,坐车模的苏州青年。  那个年代,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能到照相馆去做一做乘坐轿车的美梦。在大的照相馆中,为了吸引市民拍摄照片,便将轿车、飞机等洋玩意儿做成模型,让人们坐在轿车的模型内拍照。如苏州开设最早
期刊
让名将拿破仑最后铩羽而归的滑铁卢战役是一个被人谈论过无数次的历史事件。这一战役的战事激烈混乱,由前后几场战斗组成;其变化跌荡起伏,几度胜负难料。假若当时命运垂青于拿破仑,或许他就是笑到最后的胜利者。对这场战役,人们通常会指责拿破仑麾下的格鲁希元帅在关键时刻未能率兵来援,或是慨叹内伊元帅下令让法军骑兵盲目冲锋,导致了雨果所说的结局:“滑铁卢是一场头等战争,却被一个次等将领(指英军统帅威灵顿)胜了去。
期刊
如大家所知, “天府”“天府之国”“天府文化”是中国古代就开始对于巴蜀大地及其文化的赞誉。“天府之国”的称谓,成为四川的专指,在秦汉之际,是历史长期孕育的结果。而在距今140多年前的清代晚期,“丝绸之路”( Seidenstra?e,即silk road)一词的始创者、德国人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年—1905年)来到这一巴蜀“天府之国”,用他的文笔记录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家居业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家具厂遍地开花,每个家庭都购置了很多新型家具。这造成一个后果,仿佛在一夜之间,传统的木匠从我们身边消失了。手工作坊无法和工厂的规模生产相抗衡,这甚至也给人一种审美体验,木匠做的手工家具,看上去显得土气。  20年过去,工厂批量生产的家具早就取得了統治地位,人们却突然发现了手工生产的魔力。“纯手工打造”“匠心独运”成为很多广告特意强化的要素。手工制作的
期刊
十八世纪,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工厂”。此时的德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分裂成大大小小公国,尚未统一。德国当时出口到英国的商品,只是些农副产品,如食糖、土豆和谷物等。至于制成品方面,能拿得出手的是产于黑森林地区的布谷鸟自鸣钟,还有手工织品。英国达格纳姆,福特汽车公司工厂内的汽车主要装配线。该汽车装配厂是于1931年投入使用,是当时欧洲最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