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思灰水粽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821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进入农历五月,上思县明江市场己有一排排的凉粽摆卖。走近摊点,摊主就热情地招呼买“握”(壮话:凉粽):“我这凉粽是用凤凰山茶油树的木灰做的。”“我家在十万大山里,用了很多种中药的树木灰做的。”摊主们不遗余力地展示自家凉粽的特别之处以吸引食客。
  看到这情景,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在家乡过端午节的情景……
  端午节前,村子里的大人都忙着上山砍杂树,连枝带叶就在山上的空地里烧木灰,也有在村子旁边砍苦楝树、樟树、围园子的荆棘树等树木来烧木灰的,没有时间去砍杂树的就用刚收割的黄豆茎叶来烧灰。那时的山坡上、村子里到处烟雾缭绕,宛如在仙境中一般。
  凉粽其实就是白话说的灰水粽,它好不好吃取决于用来烧成灰的树木品种。在准备木灰的同时,大人们也在山上采摘箬竹的叶子。做凉粽的叶子一般要箬竹叶不要芭蕉叶,因为箬竹叶子纤维多烧煮不容易烂。包凉粽的前两天,用筲箕或小箩筐垫上一层纱布,放上准备好的木灰,将开水淋在木灰上,下面放个缸子,流下来的水即是木灰水。木灰水要反复过滤几遍,滤出来的木灰水静放沉淀后,再用干净的木灰水来泡糯米。用木灰水浸泡过的糯米呈淡黄色,煮熟之后颜色会黄得发亮,口感软软糯糯,还有“脆”感,有开胃消食、清热解毒之效,老少皆宜,而且粽子久放不坏。剩下的木灰还可以用来制作第二次淡一些的木灰水来煮粽子。
  上思壮家的凉粽是长筒形的,就像一节节大竹筒,有两头叶子不折直接绑的,也有两头叶子折好才绑的。剥开凉粽,糯米呈金黄色,柔软而有韧性,吃起来软糯香甜。
  包凉粽很讲究,先将箬竹的叶子头尾倒着铺在竹篾上,再准备一个两头空的竹筒,竹筒的一头是平的,另一头是斜的。接着,用箬竹叶子包住竹筒,把竹筒平的那头绑紧,斜的那头留着放米。把竹筒拉出来一半后往竹筒装糯米,装满了再把竹筒拉出来,然后把粽子的头绑紧(不能挤压),筒形的粽子就做好了。凉粽不用放馅,大小长短随个人喜好,喜欢大的就备大的竹筒,喜欢小的就备小的竹筒,想包长的就把竹筒多拉出来点。那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都挂有一个包凉粽的竹筒。包三角粽是后来学外地人做的,包这种粽子也不难,两张箬竹叶子卷成圆锥形,装满糯米后把两头的叶子折好封口绑紧就完成了。粽子包好了放进铁锅里煮,用制作第二次淡一些的木灰水煮,凉粽要煮够软才行。还有些村子用大水缸煮凉粽,把稻草和木糠围在水缸边烧煮。
  凉粽煮熟后,先祭祖,再拿去投江祭河神。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凉粽还常分给亲戚朋友品尝,有的还捎去给在外地的亲人。我的一位朋友说,她儿子去南宁读大学的第一年,她包了凉粽亲自送到学校,还教同学们怎样用綁粽子的竹篾把凉粽切成一截一截的。同学们蘸着蜂蜜吃凉粽,津津有味,吃完了还意犹未尽:“阿姨明年再拿些来。”
  离开家乡后,我再没有包过凉粽,但家乡的亲人每年都会送来。我住的大院里,有几个老阿姨每到端午节前都回老家拿木灰来做凉粽,在院子里架锅烧柴煮,大院里便弥漫着那饱含乡愁的凉粽的香味……
其他文献
柳江河水清又清,我们爱党像眼睛;  高歌总结十八大,继续跟党新长征。  柳江河水清又清,爱党如同爱母亲;  是党把我哺育大,永远不忘党恩情。  全党贯彻十八大,中央定向朝前跨;  真抓实干把业创,圆梦中国又出发。  十八大来变化大,柳州建设大步跨;  山清水秀地干净,小康生活进万家。  十八大会像春风,吹得人心暖融融;  吹走贫穷落后帽,送来富裕与繁荣。  柳州全市老干部,为黨奋斗劲头足;  喜迎
期刊
“欲觅仙草何须踏破千山,端午佳节此处尽是良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各地都是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中越边境的靖西市,端午节却大兴药市。  端午节这天,靖西市中心聚集上千种中草药材,吸引着众多药商、民间医生和游客的到来。  端午药市是靖西独特的民族医药风俗。据《靖西县志》记载:“五月五日,家家悬艾虎,持蒲剑,饮雄黄酒,以避疠疫。”靖西当地习俗认为,每年五月是一年夏天的开端,天气逐
期刊
闹鱼节是流传在广西、贵州等地苗族群众聚居地区的民俗活动,至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初二至十六,当地苗族群众欢聚一堂,在活动场地内争抢活鱼,抢的鱼越多,寓意福气就越多,此节也有预祝丰收之意。农历六月初七,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安宁村大袍屯苗族村寨举行“闹鱼节”庆祝丰收,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加抓鱼,体验民族特色活动,享受夏日清凉。农历“六月六”前后,当地政府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開展闹鱼
期刊
进山  尽管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王东还是满心失望,想不到盘古小学竟然那么偏远。王东坐在颠簸的拖拉机上,在烈日的暴晒下,淌着汗水,艰难地咽着口水,眼望着莽莽群山,心里在打着退堂鼓。村主任把王东的行李紧紧地攥在怀里,吩咐开车的强子开足马力,让王东不敢跳车逃跑。拖拉机像发疯的野牛一般,喷着黑烟“突突突”地在崎岖的山道上飞奔。由于弯多坡陡,拖拉机几次险些翻车,吓得王东脸色煞白大叫道:“我所有的证件都在行李
期刊
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88年10月,是红水河中游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瑶族自治县。是布努瑶创世祖先密洛陀的故乡,拥有“布努瑶文化之乡”之美誉。生活在县境内的布努瑤人民属瑶族众多支系中人口仅次于盘瑶的第二大支系,即布努瑶支系,自称“布努”“东努”“卜努”。自古以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布努瑶人民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的“祝著节”是
期刊
不记得是第几次来到天峨了,天峨离南丹那么近,只要有空闲,我便像遛弯一般,到天峨逛上一圈。很多时候,我会以为天峨与南丹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切割的整体。个中缘由自然有南丹和天峨山水相连、血脉相通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天峨是一片文学的沃土,是一片滋养作家的地方。我把天峨当故土,就是想沾沾天峨的文学气息,让我少一些俗世的浅薄,多一点文人雅士的厚重。因此,我每次来到天峨,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随意。而天峨也像迎
期刊
我常常想起儿时的故乡,想起故乡美丽迷人、多姿多彩的夏夜。  我的故乡在越城岭余脉深处,是湘桂边界巍峨群山中的一个偏僻、宁静、神奇的侗族小山寨。一条小河劈开重重大山,从山的深处蜿蜒而来,在寨子边绕了一个弯后便又朝前面的大山钻去。河岸上有一块稍平缓的土地,四五十座侗家木楼便有序地在这里排列开来。数百年的繁衍生息浸润了这里的生活和文化,高大古老的拦寨树环寨簇拥,被脚底磨得光滑圓润的石板路透出古老的神韵,
期刊
满江红·那桐  盛名远扬,那桐镇,系农具节。追溯源,骆民先祖,展雄才略。石骨蚌类精打造,“那”田驯稻成先例。四月八,经典传统节,好热烈。  祭仪式,庙三届。观景点,塞海惬。水涛惊滩畔,鹭飞鱼跃。牵动八方宾客至,经商唱戏同欢乐。归去来,谈盛况年年,喜相悦。  悠久渊源追溯  声名在外的“四月八”农具节源远流长。  相传,勤劳淳朴的古骆越人每年耕种前后都要进行“石铲祭祀”和“拜秧节”活动,祈祷神灵保佑
期刊
每次回乡下老家经过小时候打勒尺的晒场,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当年游戏的欢乐场面。一个个满头大汗的小脑袋,黑黝黝的光膀子,天真无邪的可爱笑脸,再一次在我的眼前晃动,我的思绪便飞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乡下老家有两个可以打勒尺的地方,一个是旧时养猪场边上的晒场,另一个是我家门前的一块空地。老家的房子是古老的砖瓦结构,是祖辈们用勤劳和坚强意志筑起的刚柔并济的石头砖瓦房。历尽沧桑的石头和火砖相互依偎
期刊
如果我们再想回去  只能在夜里  那是一条黑暗寒冷的路  有如我们的前程  我们从外面风尘仆仆归来  只为见见我们的母亲  当车子碾碎一路的蛙声  卷起的微尘淹没在黑色里  我们望向车窗外的远山  乌黑,暗淡  寂寥,无光  我们会把远山的暗影  认作我们的远亲  有些亲人过早地离去  就像灯熄灭在夜里  无人察觉  我们回去  只因我们深知  那广阔无垠的夜里  始终有一盏灯为我们留着  始终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