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dd5230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古诗词以洗练的语言、典雅的意韵、悠远的意象,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着我们的情思。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品味诗词意韵时,要注重丰富情感,培养诗情;注重滋养性格,形成诗心;注重升华情怀,走向诗化。
  一、关注诗眼,品悟诗情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外在物象引发诗人的感发,情到深处才能写出最真诚的诗篇。而这种内在的感发力量,诗人总会提纲挈领地融入诗眼来表达。如《春夜喜雨》一诗中,整首五言律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处处紧扣诗眼,有喜之意:首联赞雨,好字当头;颔联听雨,讴歌品格;颈联看雨,沉浸雨幕;尾联想雨,万物生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如,“知”中雨的知情知意;“潜”中雨的轻灵顽皮……这些语言都蕴含着作者饱经“安史之乱”之苦,定居成都后,看到百姓们久旱逢甘霖,从而为百姓而喜的真挚情意。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我紧扣诗眼“喜”字,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在“安史之乱”被平复的捷报“喜从天降”后,“喜极而泣”“欣喜若狂”的情态,急于归家的“喜不自胜”“喜不言表”的畅想。这样,紧扣诗眼,诗人写诗的严谨,对国家、对民族的真诚,都跃然纸上了。
  二、比较勾联,体会诗意
  教学中,适当延伸、引用相关的诗文,会对诗人的蕴藉之意、寓托之意及情操人格会有更为丰厚的体会。如,在教学《渔歌子》这首词时,可引用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通过哥哥“狂风浪起且须还”的催促,来衬托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高远、淡定与悠然。再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时,在学生体会到“无赖”是调皮活泼之意后,引出《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从“无所为”中体会小妇无所事事、百般聊赖之意,从而在比较中悟到小儿的憨态可掬。
  三、结合背景,深化诗情
  《文心雕龙·明诗》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外在物象的种种变化,如鸟啼花落、国家兴衰,在诗人心灵中自然有一种感受,所以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适度撷取作者的写作背景来感悟诗词背后所寄托的情意。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在学生感受到老两口因何而醉、三小儿因何而乐时,穿插了写作的背景:辛弃疾早在壮年便率领金戈铁马驰骋于沙场,之后回归朝廷不再杀敌抗金,这首诗写于他长期落职闲居期间,所以这闲、喜、醉背后是他壮志未酬的悲愤与忧国之愁。
  四、撷取化用,拥有诗心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大量吟咏、背诵中,将诗词中只言片语用于写作中,让学生常态写作的语言更富有诗味。如,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在体会“中儿织鸡笼”这幅画面时,我与学生共同写出一首小诗:溪水护屋将绿绕,远山排闼送青来,中儿未解供耕织,也坐石台织鸡笼。在学到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句时,学生可在写作中化用为“夏未将至,公园里处处绿肥红瘦……”。这样,聚沙成塔,充满诗味的语言积累与运用,会让学生在诗味语言的熏染中,自然拥有一颗本真的诗心。
  五、拓展背诵,熏染诗味
  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朗读,可以使学生感知其韵脚及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引发学生想象与联想,加深体验与感受,逐渐在写作和生活中形成诗味的语言。如从杜甫的《春夜喜雨》,延伸到诗人的代表经典《望岳》《春望》《登高》。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吟诵、品味、背誦中感受诗味的语言,学生自会欣然而悟,乐读、乐背、乐写。随着阅历的丰富,古诗文化中所传承的意象文化、精神文化、语体文化会在学生心中沉淀,让学生拥有诗心和诗情。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东华门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积累都特别重视,但遗憾的是从学生们积累的情况来看,他们对积累的认知与把握,大都是停留在“读读背背记记”的层面上,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的积累认识不足。那么,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科学的积累呢?基于统编本单元整体设计的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有意积累与无意积累互为补充  在单元整体设计背景下,教师要依据文本内容
原文: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  解读:“茂密”一词说明森林里树木多、长得茂盛,为小动物提供有利遮蔽,所以老虎“寻找食物”很不容易,一边寻一边找。这一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埋下伏笔。  茂密的森林不仅挡住了小动物们,也会遮住老虎的身体。这样一来狐狸竟没有发现老虎,因而从它的身边窜过。“窜过”说明狐狸速度快,反应灵敏。但是老虎一“扑”,
编入教材的文本具有极强的规范性和经典性,是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绝佳范例。教师对这些“例子”的使用不能停留在肤浅层面,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开掘其特点,可以是不同寻常的观察视角,可以是标新立异的表达顺序,也可以是出乎意料的情节设置,并寻求示范资源和写作实践之间的对接点,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下进行写作实践,从而使得范例的功能最大化。  一、揣摩独特的观察视角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究竟不同在何处呢?
童话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表达、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教学时应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共编排了《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等四篇童话,通过研读课前学习提示与课后习题,可以从中发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与目标。笔者以此单元为例,基于童话进行解读,并提出了具体教学建议。  一、坚持适度解读,准确把握文本内涵  编入教材中的每一篇童话都蕴含着特定的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低年级教学中,怎样提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效课堂助力呢?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困难点、提升点等,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走向思维的深处,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倡导真问,去伪存真  真问即提出真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低年级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虚假问题”
词语听写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从大多数课堂教学来看,其听写过程是枯燥的,气氛是紧张的。教师可以转换听写思路,让词语听写呈现别样魅力。笔者以《荷花》一课的词语听写为例,在听写策略与形式上进行了探索。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下面我们开始听写词语。你们好好回忆一下,荷叶一片紧挨着一片,课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  生:(齐)挨挨挤挤。  师:不错,现在你们来写一下这个词语。  (生书写,
不久前,笔者执教了一节公开课《会走路的树》,整节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师配乐范读、生戴头饰表演读、展示学生作业、学生互评读书等各种环节。真是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上完课后年轻教师都说:“你们班的学生读书好棒!这节课很流畅,很有感情!”专家则点评:“课堂应有思维的碰撞,教学不是盛装表演。”  后来我读到了一篇名为《教学不是盛装表演》的文章,把文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简洁、自然、高效、务实的示范
单纯的词语是客观而僵硬的,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之中,詞语才能彰显其独特的生命意蕴,正所谓“字离不开词,词离不开句”。生字词的学习就应该置于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无论是理解认知,还是积累内化,亦或者是实践运用,都需要在语境下进行,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契合认知规律,让词语内涵更直观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化认知阶段,真实可感的情境往往更容易激发他们内在的认知动力。因此,文本中一些与学生生活实
倾听是人类最原始的学习方式。在当今以视域的融合、心灵的交流为目的的对话教学中,倾听既是基础,又是学生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对不同学段的“听”也提出了要求:低段“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中段“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高段“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笔者认为,倾听是一种能力,教
相较于以往教材,统编本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更多,充分体现了编者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呢?  一、想象  南怀瑾说:“没有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创造新形象,没有一首真正的诗歌不是想象的产物。”由此可见,想象在诗歌中占据着很大比重。在古诗词教学中,从想象入手引领学生学习古诗词,可以令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充满无限的活力与张力。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