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物浦女孩叫苏菲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u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邀请苏菲到家里作客,这个想法最早萌生于八年前的利物浦。在当初的计划里,应该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苏菲的父亲斯蒂芬。然而,这个计划现在已经无法完整实现了……
  见面
  再次见到苏菲是几天前的一个傍晚。当她精心打扮过后走出电梯,我们彼此一眼认出。酒店大堂里大家相互介绍了随行,有她的地理老师,我的妻子和女儿,还有梅女士。在此之前,陪同我们等候的导游梅女士告诉我,苏菲说她要精心打扮一番,这次见面对她很重要。对我们也一样,从知道她要来北京开始,我家的准备也随之开始了。苏菲是个利物浦女孩,她到北京旅行,是一次特殊的行程,就像她电子邮件里写的一样,她非常想见到我。
  八年前,我曾抱着苏菲照过一张照片,当时她八岁。给我们拍合影照的是她的父亲斯蒂芬。现在斯蒂芬已经去世了,这成了我们心中难以诉说的痛。当时我们在一座过街桥上,为了取景,我不得不抱起苏菲,八岁的苏菲脸上留下了羞涩而甜蜜的笑。多少年之后,这张笑脸成了永恒的记忆,一直伴随着我们在彼此心里多了一份怎么也抹不去的惦念。
  当一位亭亭玉立的英国女孩站在我面前时,我想了很多次的见面,终于是这样在酒店的大堂发生。拥抱的瞬间,我忽然觉得苏菲长大了,她再不是一个小姑娘,她已长大,她眼角流露出的神态让我坚定的认为,苏菲还是那个苏菲,只是长大了的苏菲突然变得漂亮起来。这种长大的感觉和在电子邮件字里行间的阅读感觉,有着很大的不同。我想,我没有要求苏菲发一张照片给我,才使我在这一刻强烈地感受到了成长的惊奇。
  非常明显,苏菲和我们说话用很慢的语速。尽管这样,我们还得借助导游梅的中式英语。梅,是苏菲和她的同学们对导游的称呼。我觉得这样用,对我们使用英语环境很有帮助,也随着她这样称呼。苏菲总是试图使用她学会的一点中文,我们就在英语和中文之间来回转换,并开始相互交换礼物,场面一下忙乱起来。但无论怎样,这样的场面看上去很热闹,大家相互说着感谢的话,似乎没有了初次见面陌生感,这一点,我从我女儿不断笑出声的表情上大有体会。
  咖啡厅
  大堂里人来人往,梅建议大家坐下来聊。我们走到大厅的咖啡厅一角落座。苏菲和地理老师交流了几句,语速很快很简洁,我甚至没听懂一个单词。老师就拿着我们送给苏菲的一把香槟色玫瑰花,很礼貌的告辞了。我们四人对座在一张一米见方的茶几前,女儿加了把椅子坐在了她妈妈身旁。苏菲着装单薄,留着长发,一副很成熟的模样,她说话始终保持着较慢的语速。
  苏菲随身带着一个袋子,里面装满了礼物。他送给我一条灰底红黄相间的围巾,稳重里不乏活泼的感觉,上面用写着英文利物浦足球俱乐部的字样,另外还有一个印着利物浦球队队旗和我的英文名字的杯子。送给我妻子和女儿的则是不同的巧克力。苏菲将围巾摊在茶几上,指着上面的英文字样,给我们解释。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我喜欢的球队。苏菲说,他父亲斯蒂芬也喜欢,这是你们共同的爱好。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了。
  2000年圣诞节前,我和斯蒂芬手持球票,到利物浦主场看球。这场球其实只是一场友谊赛,意大利的一只著名球队和利物浦队打友谊赛。提前好几天,斯蒂芬就開始准备,他翻箱倒柜找出了球衣、围巾和队旗什么的,堆满在沙发上,让我挑一两件,以便我融入到排山倒海的利物浦球迷当中。记得那天,我的武装是一件利物浦队的球衣,套在毛衣外面,再套上外套,很搞怪的一副模样。回忆那天的场面,依然充满了欢快和震撼的感觉。散场了我还不愿离去,斯蒂芬有意蹭到一位女警察跟前,很耐心地给她解释了一通,大意是说他的一个朋友从中国北京来,是位铁杆的利物浦队球迷。结果我们被允许走下看台,走到球场边上,踩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快速照了几张照片。我记得那个慈眉善目的女警察,盯着我看了许久,她用我的相机给我和斯蒂芬拍了合影,只是照片有些曝光过度,面部表情模糊的很。
  我女儿一直说我是伪球迷。我们说这段话的时候,她一言未发,半靠在她妈身上发呆。如果要是在平常,她会毫不留情的揭露我的伪装,痛批我一番。我见苏菲眼神落在送给她的礼物上,但又迅速移开。我停下了回忆,示意苏菲为什么不打开看看她礼物呢?苏菲马上会意的微笑。她谨小慎微地撕开包装,中国红的包装纸,她说她喜欢。礼物是一本精致的影集,这让她眼睛一亮,随即发出惊呼声。她马上低头翻看,翻到第二页的时候,苏菲突然抽搐起来,当她抬起头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在场的人都有些惊慌失措,场面一下凝固在那里一动不动。我试图打破静默的悲伤,向苏菲那里靠了一靠,苏菲马上侧身拥抱过来。我知道,孩子触景生情,想到了她的父亲斯蒂芬。
  晚餐
  第二天晚上见面,经过梅和苏菲领队老师同意,我们带苏菲去吃晚饭。妻子开车是我们家集体出行的常态,当晚也不例外。我坐在前排,后排留给了苏菲和女儿坐。孩子和孩子间总比和大人的话题丰富。平常我是坐在后排,女儿则坐在前排。我坐前排的话,脚底下总踩刹车,免不了唠叨几句像教练总爱说的话,这会惹的老婆很不高兴,我自己更是担惊受怕的。所以,我总选择后排坐,这是对老婆的绝对信任,也很明智。
  在利物浦和斯蒂芬一起出行,总是斯蒂芬开车。其实我也能开,左舵车乍一开,很别扭。坐上去总用不自然地右手乱摸一气,习惯性的找档位。车走起来,坐在前排的人一定心生胆怯,不知不觉地我总是习惯靠右行驶,这和人家的习惯正好相反,想想就够渗人的后怕。为此我是尽量少摸车。有一次,我坐在后排,苏菲坐前排,我们边走边聊。苏菲用很平常的口气和斯蒂芬说话,跟我说话的时候她马上放慢语速。那天苏菲很兴奋,小嘴说个不停,她已经一周没见到斯蒂芬了,当然有很多话要说。
  斯蒂芬和妻子离婚后,苏菲跟她母亲过日子。每周六斯蒂芬都要去看望一次苏菲。我搬到斯蒂芬家居住以后,虽然是房客,每次看望苏菲,斯蒂芬总问我是否愿意一起去。我当然非常愿意了,虽然我去的次数不是很多,但那段时间似乎成了我旅居利物浦的日子里,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有客人的时候,大家见面都很温和,但我知道斯蒂芬和苏菲她妈妈,为酗酒总是吵架。斯蒂芬很正式地给我解释他们离婚原因,他的叙述甚至有些悲凉感,他多次用到了孤独这个词。从那以后,我们总找一种非洲的音乐一起听,悠长而空旷的那种氛围,总让我们享受共鸣。很快我们尽管交流不畅,需要借助字典和面部表情,但我们几乎可以无话不谈。   见到斯蒂芬的前妻,我第一感觉是她非常的漂亮。我试着用他们的方法,当面表达了我的看法。斯蒂芬、苏菲和苏菲她妈妈,都表现出了异常高兴的情绪,短暂的见面,让我们相互印象良好。告别的时候,斯蒂芬和他前妻行拥抱礼,这让我这个东方人很不可思议。我不能想象,在中国离婚的夫妻见面拥抱的场景。那天见面后,我们还到一家酒吧里喝了一杯。那天我知道了比贪杯还严重的就是酗酒了。赶巧那天大雨磅礴,苏菲年龄小不允许进酒吧的。显然,是大雨帮了一个忙,服务生特许了我们躲雨,在酒吧里小憩了一会儿。借此机会,我给他们已经一分为二家的一家人,拍了几张照片,苏菲靠在她妈怀里扮了一个甜蜜的怪脸。
  我坐在前排和妻子用中文商量着吃饭的地方。我们原计划是在住家附近吃晚饭的,由于见面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只得临时改变地点,最后演变成了边走边找的局面。女儿和苏菲热闹地交流,她们的语速不快。苏菲突然问柠檬这个词中文怎么说,女儿答:酸。苏菲马上说她有些心酸。我知道苏菲的心思,急忙差开她们的话题,一个劲地往街景上说事儿。苏菲冰雪聪明,她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回应说:“北京很漂亮,在我心目中像美国一样现代。但我根本看不到很多的自行车。”
  华灯初上,世纪金源购物中心,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我们确定在九头鸟酒家吃晚饭。就一个饭店的名字,经过女儿的解释:“九只鸟的餐馆”足让苏菲惊讶了半天。晚饭很丰富,而苏菲一点肉都不吃,她吃了很多蔬菜和鱼类。晚饭期间,苏菲说了一句很经典的中文,她说:“我不是喜欢中国菜,但是,我爱中国菜。”
  作客
  邀请苏菲到家里作客,这个想法最早萌生于八年前的利物浦。在当初的计划里,应该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苏菲的父亲斯蒂芬。这个计划现在已经无法完整实现了,计划的不完备,成为我终生的遗憾。
  斯蒂芬知道自己的病情后,突然给我发来一条短信,他告诉我他的病情,还告诉我了他所剩的时间不多,他患了不治之症。不多的几句话里,让我感到了巨大的悲伤。后来苏菲再次給我发来短信,她说,斯蒂芬想听到我的声音,要求和我通电话。我如约拨去电话,话筒那端,听到了斯蒂芬微弱地呼叫我的英文名字。而我和往常一样,几乎什么也无法正常表达。我只记得那天,我不停的发抖,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寒冷感。没过多久,一个炎热的中午,我收到斯蒂芬的哥哥罗伯特的电子邮件。他信里通知我说:斯蒂芬于 2008年 6月 16日,星期一,凌晨六点四十三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随后,罗伯特又写了一封邮件,告诉我四天后,即 6月 20日举行葬礼,以及料理后事的一些安排。罗伯特邀请我写一封回信,他们要在斯蒂芬的葬礼上正式宣读我的信。我按照罗伯特要求,一一照办。以此纪念我永远的朋友斯蒂芬。在给斯蒂芬写悼词的那个上午,我关掉手机,花了很久的时间,一个人枯坐在那里,仔细地梳理了八年前,发生在利物浦的那段经历。往事纷至沓来,我记起见到苏菲的情景,也记起曾经有过有邀请斯蒂芬和他的女儿到北京来的邀请。当这一天实现的时候,斯蒂芬却长眠在了利物浦。我写给斯蒂芬的悼词里用了这样一句话:“我永远的朋友斯蒂芬是个好人,我们中国人相信好人自有好报。”
  我妻子和女儿知道我独自在书房怀念斯蒂芬的细节。他们也时常听我念叨我和斯蒂芬事。当苏菲决定在 16岁生日过后,要到北京旅游,要来看望我们的时候,她们和我一样渐渐地高兴起来,最后似乎还有些兴奋劲儿。我们早早开始准备,挑选礼物,制作影集。真到苏菲来了,我们还有些慌乱。头一天晚上,和梅确定了第二天的行程,苏菲和她的地理老师一起到家里作客。妻子负责把他们接到家中,我头一次感受到,她为一件司空见惯的接待,流露出了忐忑不安的神情。
  下午5点前,赶在客人到来之前,我和女儿各自赶回家。不多时,我在窗前看到了妻子停车,苏菲和地理老师下车。我觉得妻子镇定自若,而我看到他们上楼那一刻,自己到是心里一阵乱跳。当年在利物浦的想法很朦胧,很不确切,当它变为现实的时候,我却再次感到了记忆的混乱。苏菲的地理老师的头发和斯蒂芬判若两人,一个长发飘飘,另一个更像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像奥巴马的年轻地理老师说话表情很丰富,还有点夸张。而斯蒂芬通常是很温和很害羞的样子。苏菲选择了地理作为她的学习方向,地理老师也许能给她一些帮助。苏菲给诉我,她把我和斯蒂芬的交情告诉了地理老师,他就希望和我聊聊。
  在家里,他们参观了每个房间,随后坐下来喝龙井茶。我给他们拍照片。最后他们翻看影集。有一本影集是利物浦的专辑,我把照片里所有的在利物浦的每一个人都和苏菲逐一说了一遍。苏菲告诉我,有些人她也没了消息,而有些人已经去世。还有些人她并不认识。有了初见苏菲掉泪的经历,我不想让她再次伤心,就采取转移话题的方式,避开伤心和有可能伤心的段落。对还健在的人,我一一委托苏菲回到利物浦,有机会向每个人问好。苏菲在我家的作客很温馨,很轻松。这也是我正想留给她的印象。
  告别
  苏菲的行程安排的很紧凑。我们的家庭讨论会上,一致认为应该让苏菲在集体活动中感受东方异域的魅力。这样我们在北京见面的时间,只能选择集体活动结束后见缝插针。苏菲离京的头一天是周四,这一天北京尾号限行数里有九,正好是我的车号尾数。电话里我们向梅解释了原因,梅则转告了苏菲。我们能够达酒店的时间,一定是九点以后。事实上十点才到达,而从九点开始,苏菲就在大堂里等我们来和她告别。
  我离开利物浦前夕,在斯蒂芬的客厅里,规划回国计划。记得当时我的计划是由曼彻斯特出发直飞香港,在香港呆几天,再回北京。从利物浦到曼城的短途路程,我可以采取几种方式,比如乘大巴车、坐火车等。临近出发前夕,斯蒂芬突然作出一个决定:他要开车送我到曼城。我当时似乎是按照中国式的客气,推让了一番。斯蒂芬却很坚定的要送我,他的理由是,圣诞节就要到了,他也想出去散散心,在曼城住上两个晚上,也算度一个小假期吧。我同意之后,斯蒂芬帮助我预定了住宿的地方,那是一家连锁的一条龙服务的度假村,他们的服务包括住宿、送机场和早餐、晚餐等,价格很便宜。   从利物浦出发,一路上我们听着音乐,没觉得怎么走似的就到了曼彻斯特。有斯蒂芬在,我什么都不必费心了,找到住宿的地方,确认了圣诞节当天凌晨 5点,送我去机场的出租车。把一切安排妥当,我们开车在街上兜风,最后找了一家规模很大的酒吧坐下来,喝了一晚上酒。我们按老规矩,斯蒂芬喝三杯黑啤,我喝一杯淡啤,以如此的比例往肚子里灌了很多酒。回到度假村的旅馆,我们又在公共客厅里喝了英国茶,还看了一会儿电视。那天晚上的电视节目,播放的是介绍中国苗族村寨的一档内容,有山寨里的斗牛和对歌的场面,这让我这个久别故乡的游子,倍感亲切。我总觉得节目是像斯蒂芬专门给我安排的一样。
  第二天晚上,斯蒂芬要和我说再见了,我看得出来,斯蒂芬有些回避这件事,几次推迟了他们动身回房间的时间,和我们同行的斯蒂芬的女友,也看了出来斯蒂芬的不安,不停的鼓励他。他们之间的交流语言很简短,眼神和肢体语言并用。但是我却能感觉的出来,这就叫分别。最后,斯蒂芬和我拥抱而别。第二天,也就是平安夜前一天,他们一大早返回利物浦过圣诞节,而我则一个人在曼城购物和逛街,等待启程。不成想那次的告别,竟然是我和斯蒂芬的永别。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斯蒂芬,直到他去世,我们再也不曾见过。
  来到酒店大堂,咖啡厅几天前坐过的一角旁,看得出苏菲还是精心打扮了一番,我还闻到了淡淡的香水味儿。相见与分别发生在同一地点,一个场景,不是设计,确实巧合。来之前,在家等限行时间的解除,我不知不觉地睡着在沙发上。匆忙赶到酒店大堂时我还带明显的木纳感,这让我们的告别增添了一股惆怅。我提前准备好的告别话题,似乎说了很少一部分。苏菲只是簡单地说,也许高中毕业了,先到北京学习一年中文,然后再回利物浦上大学。我心想,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苏菲身上,我不断地发现斯蒂芬的影子,从吃饭的神情到告别前表现,简直一模一样。我觉得一股不是滋味的滋味在心头纠缠。
  大约四十分钟后,考虑到第二天苏菲凌晨五点出发,赶往上海,再由上海飞往伦敦。我们不得不结束谈话,起身告别。苏菲和我们一一拥抱,最后她用中文说:“我不想说再见,北京是我的家。我有两个爸爸,两个妈妈,一个姐姐,你们有两个女儿。”她眼睛里含着泪花,努力地没让它掉出来。我赶忙把头转到一边,酒店的大堂富丽堂皇,一片光明。
  再见——亲爱的利物浦女儿苏菲。
其他文献
教学工作中,如何引领学生走进体验感悟的新课堂,这是新课标中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让学生对文中情节引起共鸣,让学生很快地走进文本,为学生自主学习创建了情感情境,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我在《如何进行观察》的作文教学中,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  一次,莫泊桑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篇文章给福楼拜看,老师只是随便地看了看,随手把文章扔在了一边。莫泊桑生气地说:“老师,你怎么总是把我的文章瞟几眼就扔
中国古代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之说,把口语表达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据资料统计,在当今,有一半以上的信息仍然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来传递的。特别
冬天的操场上,盖了厚厚的一层雪。一个男生抱着一摞作业本,欢快地走进教室,他的头发微微有些卷曲,皮肤偏黑,两腮露出健康的高原红。他叫郎卡罗伍,是我赴四川支教的学校——松
又到秋风秋雨时,此景此情,不禁令我沉思冥想,触物感旧。漫步于秋凉兮兮的都市,满目琳琅,洋货多于土货,人造品多过天然物,难得见到田园式的清新和超然、“秋水共长天一色”的
大家都知道,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我是期刊编辑部的一名年轻编辑,从事期刊编辑工作已有3年了。
我的思考    时下,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老人之语,老气横秋,惺惺作态,硬语盘结,令人皱眉。对历史不亲不近,却板着一张面孔点评人物;对人生不深不透,却大谈平淡之美,简单是福。鲁迅先生曾批判“老莱子娱亲”肉麻可恶,那么,十几岁的少年张口闭口都是成人之语,是否更引人可悲、启人深思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学生的生活过于狭窄,苦于没有作文题材,于是诸多模仿跟风之作盛行,矫揉造作,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人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
“七七”事变后,党中央发表宣言,号召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抗日战争。1937年9月周恩来同志亲赴雁门关附近太和岭口第二战区指挥部驻地,向阎锡山提出建立民族革命
此次赴京参会前,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路上好八连”指导员闫永祥忙着与上海大学一同探索军地共建共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会上,他提交了一份相关建议,受到与会代表好评
大地与蓝天有多远的距离,我不能用尺子去测量。只是每当躺在地上看蓝天的时候感觉蓝天离我很遥远。——题记一印度诗人泰戈尔诗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