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9年山西省全省统一组织考试以来已是第5个年头,一般山西省适应性训练在4月上旬进行。山西省初中大多选用人教版,分上下两册共计12个单元。作为初三化学学科,从头年九月到第二年四月,有六个月时间是在讲授学习新课。四月中旬到六月中旬中考前有2个月时间为复习阶段。复习课实际在校40节课时内完成。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还有太原市三次模拟练兵。实际复习时间为34节课,进行三轮的复习。一轮按课标板块,二轮模考训练、三轮回归课本查缺补漏。关键是这宝贵的时间内完成复习任务简单的过课本单元复习的有效度不够。因此要实现教学的六个月的课程在两个月完成,势必我们要有方法。
第一,我们要依据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以2011版课标中的5个一级主题为大的单元对知识进行整合,分为5个板块。一是科学探究,二是身边的化学物质,三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四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五是化学与社会发展。在具体复习时将四、五主题内容整合在主题二、三中。
教学计划先安排主题三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分三课时复习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化学式和化合价。主题二身边的化学物质围绕重点物质展开复习水、氧气、碳的氧化物(重点:二氧化碳)、金属(铁)、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铜等)、溶液(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将主题一和四融在主題二的物质复习中。
第二,复习中研读课标,制定每一节课的复习目标。
自2006年实施新课标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和基准,达成课标是未来学生具有化学科学素养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应具有将课标制定为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能力。
如《物质的多样性—元素》一节中,依据课标要求:一是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二是熟知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三是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四是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五是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六是认识化学元素中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七是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八是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的观点,九是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十是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第一,通过学生自主回顾复习,全班交流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加深对元素的概念的了解,能够运用元素的概念区分和分析不同类别的物质的差异。
第二,在学习任务二活动中,深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观念的认识,学会使用这一观念分析、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
第三,复习中运用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需要进行备课策略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上课策略的研究: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改进师生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激发学习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回顾(翻转课堂的缩影)、课堂构建(翻转课堂的延伸)、课后复习(知识的强化与内化)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基本模式细化与充实。
落实三维目标,不仅仅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而是应该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次的体系研究。它包括课前为落实准备、课中落实、课后跟踪。因此对于三维目标的落实策略: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
首先,我们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的环节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方法。在课前进行对旧知识的测评设计,主要对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测评和落实,初级阶段可以以听写的形式进行,将课标要求转化为目标,再将目标转化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围绕重点知识并结合中考题来展开。对同一知识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2~3次,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如第一次进行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听写考查,第二次的课前五分钟分析收集第一次的情况,并在第二次中进行调整和加深,将内容进行变化再进行,第三次进行同步检测的对应练习(课前精选按课时内容勾选)。因此在课前要对课标,目标和中考题有深入的研究与积累。
其次,课中实践:师生深入学习,深刻体验。通过学生多种学习方式,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课后提升、深层梳理。指导学生在阶段性课程结束后对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梳理,以笔记或作业形式完成,针对个体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目的地查缺补漏,每天的作业适量精选分层,使得不同学生得到发展,在每一主题结束后都要求学生进行小结,并进行小结的全班交流展览。在每一次结束后对应检测并进行错题收集。
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可以渗透在课堂中实施和落实。如在复习阶段我们设计了化学学习积累卷,对学生课上表现、课堂检测、课下作业都进行量化考核并颁发学习积累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总之,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探索路上任重而道远。复习课要制定好课标引领下的复习目标,做好每节复习课教学设计并实践,实行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教学,从而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
第一,我们要依据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以2011版课标中的5个一级主题为大的单元对知识进行整合,分为5个板块。一是科学探究,二是身边的化学物质,三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四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五是化学与社会发展。在具体复习时将四、五主题内容整合在主题二、三中。
教学计划先安排主题三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分三课时复习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化学式和化合价。主题二身边的化学物质围绕重点物质展开复习水、氧气、碳的氧化物(重点:二氧化碳)、金属(铁)、酸(盐酸、硫酸)、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铜等)、溶液(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将主题一和四融在主題二的物质复习中。
第二,复习中研读课标,制定每一节课的复习目标。
自2006年实施新课标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和基准,达成课标是未来学生具有化学科学素养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应具有将课标制定为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能力。
如《物质的多样性—元素》一节中,依据课标要求:一是认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二是熟知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三是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四是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五是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六是认识化学元素中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七是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八是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的观点,九是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十是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我制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第一,通过学生自主回顾复习,全班交流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加深对元素的概念的了解,能够运用元素的概念区分和分析不同类别的物质的差异。
第二,在学习任务二活动中,深化“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观念的认识,学会使用这一观念分析、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
第三,复习中运用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新课题。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需要进行备课策略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上课策略的研究:优化课堂结构的策略,改进师生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激发学习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回顾(翻转课堂的缩影)、课堂构建(翻转课堂的延伸)、课后复习(知识的强化与内化)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基本模式细化与充实。
落实三维目标,不仅仅局限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而是应该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次的体系研究。它包括课前为落实准备、课中落实、课后跟踪。因此对于三维目标的落实策略: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
首先,我们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的环节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方法。在课前进行对旧知识的测评设计,主要对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测评和落实,初级阶段可以以听写的形式进行,将课标要求转化为目标,再将目标转化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围绕重点知识并结合中考题来展开。对同一知识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2~3次,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如第一次进行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听写考查,第二次的课前五分钟分析收集第一次的情况,并在第二次中进行调整和加深,将内容进行变化再进行,第三次进行同步检测的对应练习(课前精选按课时内容勾选)。因此在课前要对课标,目标和中考题有深入的研究与积累。
其次,课中实践:师生深入学习,深刻体验。通过学生多种学习方式,实现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课后提升、深层梳理。指导学生在阶段性课程结束后对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梳理,以笔记或作业形式完成,针对个体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目的地查缺补漏,每天的作业适量精选分层,使得不同学生得到发展,在每一主题结束后都要求学生进行小结,并进行小结的全班交流展览。在每一次结束后对应检测并进行错题收集。
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可以渗透在课堂中实施和落实。如在复习阶段我们设计了化学学习积累卷,对学生课上表现、课堂检测、课下作业都进行量化考核并颁发学习积累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总之,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探索路上任重而道远。复习课要制定好课标引领下的复习目标,做好每节复习课教学设计并实践,实行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教学,从而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