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分制下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no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的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最核心的工作,教学管理中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文章总结了基于学分制教学管理制模式下,有关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及实施所遇到的问题,并讨論了这些问题的根源,给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为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为新兴、特色专业的建设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选课;辅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7-0152-02
  Abstrac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in a college or a university is the core of the whole college or universit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training talents in teaching manage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or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course sett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gram,and discusses the root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proposes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urriculum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Keywords: credit system; curriculum setting; training program; elective course;minor
  课程是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的基础,是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和其进程及开设顺序的总称。课程也是包括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构建的各门学科、各种教育、各种活动等内容的总称[1]。从这些不同的课程定义和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课程设置都是围绕着特定的目标而设置的,而这个特定的目标在这里即指课程在整个教学课程体系结构中应该完成的阶段性目标。怎样进行课程设置是每个不同层次学校长期面临的问题,而各专业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怎样推进适合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关于学分制
  来自于美国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给中国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活力,为推动我国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学分制被学年制完全取代,直到70年代后,高校又开始恢复学分制管理,然而各高校的发展和实施程度也不一样,我国大部分高校刚开始实际采用的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相结合的“学年学分”制的培养模式。
  学分制或学年学分制下,其课程的设置相比传统的学年制培养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再沿用陈旧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设计将不能达到学校培养目标,同时学校也很难发展,所以针对学分制的特点,高校的教学管理要及时改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让培养目标偏离或落空。值得庆幸的是多数高校都意识到这一点,学校一直在坚持不断研究探索出课程设计的新方案,不断设置新课程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以下就讨论在课程设置改革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同时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对以后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学分制应用下课程设置相关的问题
  基于学分制管理的模式下,高校的教学管理也遇到了不少新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直接影响到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平行课程设置问题
  学分制具备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灵活性,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比学年制灵活得多。而课程的设置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就需要从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设计多门平行的课程来达到同一目标。对于大多数的高校没有专职从事这一研究的科研人员,况且高校的专业太多,在实际应用中,不少高校的一些专业依然沿用以前的学年制下的课程设置,当然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但总体来说依然存在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这就造成即使采用学分制,但能提供的课程是非常有限的,几乎都成了必选课程,从这一点来看,这与学年制的管理体制就没有多大区别,也不能更好的体现学分制的优势和特点。因此,我们在关于课程设置问题就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虽然不太可能为每个专业配备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人员,但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比如通过以教研主任牵头的教研室,采取合理的竞争和激励措施,鼓励各专业教师对相应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论证、实践和完善、创新,最终使各专业的特色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二)选课盲目性问题
  学生选课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每一学期学生都有一个选课的过程。要求学生挑选(现在都通过校园网络来实现)自己下一学期将要学习的课程。从实际选课的状态来看,很多学生选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因为待选的课程都是自己从来没有学过的,再加上选课时间往往是放在临近期末的时候进行,这个时候恰恰是学生最忙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在教育和被教育的过程往往是非常被动的,他们不会主动去研究关于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之类的文件和资料。所以学生往往就匆匆的,迷茫的,盲目的,彼此商量着,甚至委托同学帮忙就选定了课程。这种选课的盲目性在新生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出现问题,比如不感兴趣,学习吃力,经常缺课等症状。   为了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这就要在课程设置和选课前的准备工作上下一番功夫,可以采用图形的方式对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向学生进行开放性介绍,各教学院可专门设置一个网站介绍专业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能在选课前充分了解课程。特别在新生教育里可以包含学习指导和专业课程体系的介绍,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专业学习达到怎样的水平。学校在各专业培养实施中将各阶段性目标的支撑课程设置一一罗列出来,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学校管理学生还可以实行导师制的管理,学生凡有不清楚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等都可以向导师咨询。这样,学生就能提前对自己的学习有个初步的认识,制定一个长期学习计划,学会自觉的、有意识的提前去关注每个阶段可供选择的课程。有了这些准备和基础,学生选课的时候就基本能做到有主见、有目的,而不是盲目性的随意选择。
  1. 辅修课程设置问题
  辅修制也是体现学分制弹性的一个方面,多数高校在学分制下允许学生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学习,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在毕业的时候取得两种专业的毕业证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精力主要放在第一专业(也就是本专业,对应的课程叫做主修课程)。因为第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是非常全面的,但是如果把这些课程全部开放给其他专业的学生选修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学生就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完成第二专业的课程学习。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的主要知识和技能,那么在课程设计时就应当挑选专业中最主要的课程作为供选课程,而不是将主修专业的所有课程(包括平行课程)全部作为供选课程。也就是提供学生选择的辅修课程应该是能够体现专业精华和特点的,同时也必须能达到该专业的最基本学分和技能要求,这就要求对整个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要有非常全面的把握,提供主要的、核心的课程给辅修专业的学生学习。使辅修专业的学生能学到第二专业的重要知识,同时也起到对自己本专业的补充和提高。
  2. 选课数目的控制性问题
  学分制相对学年制的灵活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课程的门数,最终完成规定学分就可以毕业。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在一学期里多选修几门课程,早日完成学分而提前毕业,也可以适度少选择一些课程,使得学习时间变长,而推迟毕业。那么每学期到底选择多少门合适呢,这个任务往往交给学生自己决定。有的学生尤其是新生可能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等把握不太准确,则造成选修的课程过多,使得自己在后来的学习中无法达到要求。在期末考试的时候,由于成绩不合格而无法取得学分,最后他们不得不面临补考或重修的尴尬境地。而补考和重修的记录往往全被记载到学籍档案中,当这种不良记录达到一定的限度时反而就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业,起到了反作用。另外一些同学可能显得比较懒散,选修课程门数太少,等到学年完毕后,发现大多数的同学毕业了自己却修读学分不够,最后不得不推迟毕业。
  为了尽量避免这两种极端的情况发生,学生就要提前了解课程的设置,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多参考导师的意见。学生应当根据课程结构把学分均分到各个学期,当然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每期可多选1-2门。其中尤其需要考虑到最后一学期,目前多数高校都作为毕业论文撰写、实习等项目安排。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学校给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于选课门数偏离参考值过大的情况提前进行干预,如果存在盲目性选课就应当及时提醒学生进行选课调整,从而降低风险,让多数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3. 选修课程之间的平衡性问题
  采用学分制或学年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往往同时设置课程的有必修与选修。也就是完成学业核心骨干课程往往被规定为必修课程,即学生必选的课程。另外一些课程被设置为选修课程,只要选够并完成了累计的学分就可以。选修课程往往和任课教师连同一起选择的,这种制度是伴随学分制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所实施的一种激励机制。选课时,学生可能面对的老师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自然谈不上了解,是否能够更好的适应相应教师的授课风格等都是未知的。此外还有一些同学的选课动机存在一定问题,可能就“专挑软柿子捏”,总围绕着相对容易过关的课程选择,使一些更有意义的课程无人问津。也可能围绕着相对容易过关的任课教师选择等等,这就使得设置选修课程以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驰。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能通过校园网络先了解任课教师的授课风格、授课内容等,或者条件允许能让学生提前试听任课教师的课,让学生在选课前对任课老师和课程有个了解。还有学校可启用监控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师道德,教学水平进行测评引导。尽可能使得各类选修课程,各任课教师都处在相同的门坎下供学生选择,最后使学生和老师在相互的教学过程中都能获益,并不断的促进教学更加完善。
  三、结束语
  课程设置本身是一个大家公认的难题,加之现在各高校教育改革的步子很快,新兴、特色专业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投入更多精力来进行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研究,只有不断借鉴和参考现有的课程设置经验、教训,再加上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学校的培养目标达到要求。以上讨论的这些问题及建议可供参考,以期達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高校的课程设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蔡先金.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180-182.
  [2]周巧霞.学分制管理之核心——选课系统[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35-36.
  [3]韩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反思与重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2(7):29-31.
其他文献
息县隶属河南省信阳市,每年麦播面积6.7万公顷以上,按照全国以及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品质区划。被列入豫南弱筋白麦适宜种植区。从1998年起,我县就开始逐步加大发展弱筋小麦生产
<正> 用喷雾器、兽用注射器在果树上防治天牛,花钱多,易损坏,携带不便。我们去年用废塑料瓶制作一种注射器,效果很好。 制作方法:用废圆形塑料瓶一个,最好是螺丝口,大小均可,
范崇霞,女,1971年生,1994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同年供职于洛阳市王城公园至今。先后从事露地花木与温室花木技术管理工作,1998年开始致力于牡丹的技术管理与研究,通过观测牡
摘 要:以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为指导,针对交通设计课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特点,对该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问题设计、案例设计、认知工具设计、支架设计、共同体设计、资源设计和评价设计几个部分,并以“解决某交叉口交通拥堵问题”为例进行关键环节的设计与说明。  关键词:交通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
目前,邮电企业教育经费紧张,工学矛盾突出,学非所用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既影响了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也阻碍着职工教育的发展。因此,邮电职工教育只有实现“三个转变”,才能从片
摘 要:针对“飞行管理与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课程理论难以理解以及实验过度依赖专用设备等问题,文章基于CDIO对理论教学的内容和仿真实验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探讨了基于CD的理论教学改革和基于IO的仿真教学改革方式。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基于问题的探索式教学、实例式教学和基于仿真软件的实验手段,最终通过仿真实验并以项目的形式将理论教学和仿真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激发学生学习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科技服务为手段,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系统.实行种养加、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新课程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本文通过激活经验、积累经验、运用经
<正> 西洋南瓜是印度南瓜与中国南瓜的杂交种,但热量、维生素C含量高,维生素E高于中国南瓜一倍,肉质粉、甜,又耐贮运,在7℃~10℃冷库中能贮藏4个月。近年来武汉中发农业科技园
(江南大学 物联网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阐述智能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指出存在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旨在提高本科生关于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文章以示例法展示了Labview软件在智能控制课程实践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控制;Labview软件;PID控制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3-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