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权需要斗争,斗争与和平并存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a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题目自拟、题材不限,字数要求500~2500字;
  2.来稿请注明笔名、真实姓名、电话与详细地址,以便我们与您及时取得联系;
  3.稿酬50元~300元;
  4.来稿必须是作者的原创稿件,此前从未在任何媒体发表过,如出现抄袭现象或旧稿新投现象,作者本人承担相关责任。
  《手写我心》收稿邮箱:shouxiewoxin 00123@163.com(不接受附件形式的投稿)
  “为权利而斗争就是为法律而斗争”,这是德意志民法学家耶林在《为权利而斗争》一书中为我们揭示的真理。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曾说:“真理是一支火炬,而且是一支极大的火炬,所以当我们怀着生怕被他烧着的恐惧心情企图从它身边走过的时候,连眼睛也难睁开。”真理如此,法权更是如此。
  读《为权利而斗争》一书让我明白,如果没有那些奋力为维护权利而斗争的人,就没有今天安稳的法制环境,更不要说权利之说。权利是在斗争中产生的,没有权利就谈不上和平。
  首先,法权是在斗争中产生的。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很多法律都是在静默中产生的,法的形成是事实的推动力促使其产生的。表面看,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变化,没有暴力的纷争,安静而舒缓地开辟着法律的道路。其实不然,法律规则的改变是内在有机地自然發展。而这些改变又是从哪里来的?耶林给了我们这样的解释:“只有以极为严重地侵犯法和私人利益为代价,改变才能实现。”
  的确,如果不是自身利益受到了很严重的侵犯,普通人不可能出来进行反抗。而恰恰就是这种反抗,才促使一些法律规则的制定修改和执行,使个人权利受到了更好的保护,使更多人的心声得以完整地表露。
  其次,为权利而斗争不只是一种权利,更是一个自然人的义务。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主张的见义勇为、舍己为人是不是放弃了自己的权利?”这可能牵扯到人们常说的道德问题。道德起源于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自觉意识,群体的服从与否完全凭借自觉性,如果个人的利益不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那么这种自觉意识就无从建立。当一个人在帮助另一个人时,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另一方却不能站出来保护这个人的利益,那么道德可能也会逐渐消失不见。
  再次,为权利的斗争不仅仅只有暴力的斗争,它也与和平相伴而行。正如耶林所说:“无天平的干戈,是法权赤裸裸的暴力,无干戈的天平,是法权的软弱无能。两者休戚与共,唯有正义用来操持干戈的力量与其执掌天平的技艺比肩并立时,一种完满的法权状态才存在。”
  作为一个法律的外行人,可能觉得法权一直是和平的。然而对于法律实践者来说,法权是靠斗争来的,法律规则的建立也是很多法律实践者在斗争中争取来的。没有斗争的和平是不存在的,和平和享受是通过斗争不懈努力的结果。
其他文献
小学五年级时,我因故离开父母亲身边,到新潟县妙高高原的农家住了一个夏天。在那里遇见了《银河铁道之夜》(作者宫泽贤治)的主角——少年乔凡尼。  白天帮忙做田里的工作,晚上一个人缩在被窝里,就能深刻感受到在妙高高原的生活有多孤单,或许没有其他朋友,最后只能靠阅读来稍稍减缓寂寞。当时我很怕夜晚,所以每到晚上就得读书。把故事念出来之后,恐惧竟然莫名其妙地就降低了。如果有那张不是仅仅宇宙能去,而是哪里都能去
期刊
小时候,她家住农村。春天里,母亲在门旁的空地上撒下一片花籽。一场雨后,一个个嫩绿的青苗从土壤里钻了出来。母亲牵着她的小手,指给她看。说:这些呀,都是种给我家姑娘的花儿,叫指甲花。从此,她日日到花前探望,希望它们快一些长大,好染俏她的指甲。  夏天终于到了,指甲花在她殷殷的期盼中枝繁叶茂。一天清晨,正要出门劳作的母亲,忙里偷闲摘了指甲花,为她染起指甲。母亲说:昨天晚上,我听见指甲花们悄悄说,你要做一
期刊
时至今日,我偶尔还会想起,自己在兵荒马乱的高考前一天被一个男生当众表白,几乎惊动了整栋教学楼的事。每每和同学谈起这段经历,我都不禁感慨:“很特别的回忆,也算终生难忘了。”  那天本来和高中三年来的每一天一样,似乎没什么差别。教室里的风扇呼啦呼啦地吹,却赶不走渗入空气里的炎热。大家紧皱着眉头,专注地盯着一沓又一沓的错题集,仿佛多看一道题,高考就能多得一分。  午休时,后排的同学给我传来一张皱巴巴的字
期刊
复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没有复读过的人,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天资聪颖、善于应试的人也无法体会其中的滋味。  不瞒你说,我复读过。在第一年差二本线3分的前提下,我和同届多数同学一起,选择了复读。那一年跟我一起复读的同学,好几个是超出二本线十几分甚至三十几分的,他们有着更远大的目标,那就是一本院校、重点本科。  于是这里就有了一个前提:什么样的成绩才建议你复读。  很多同学让我给建议,大多数都是处
期刊
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充满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中国教育的一个现象就是,即使是名牌中学和名牌大学的学生,也始终在某种狭隘的眼界内,在和别人的比较与竞争中长大。中国名牌中学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上中国最好的大学,能够进北大、清华就是巨大的成功。至于为什么要进北大、清华,进了北大、清华后要干什么?没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老师不问,家长不问,学生也不问。大家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上
期刊
我一直有个疑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这个过程真的是正确的吗?  我们的教育内容顺应时代的变化做任何改变了吗?我会这么说的原因,是当今社会上的就业机会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极大改变。  ◆孩子的工作将是尚未出现的职业  举例来说,我刚读小学时,普通手机、智能手机、网络等都还不存在,教练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也是最近才出现的行业,公寓大厦管理员则是2000年之后才出现的职业。  也就是说,现在的小
期刊
蔡康永在《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中,有一段话:“每做一件事,最好只追求一个最在乎的目标,其余都可以让步,这样实现目标的机会才高。”如果我们既想享受体制内的福利,又想追求体制外的自由;既想拥有镀金的文凭,又想获得实习的经验;既想领略北上广的繁华,又贪恋家乡生活的安逸,那就只能如蔡康永所言,“如此美事,有得等啊”。鱼和熊掌终究不可能兼得。贪心和妄念只会迷惑我们的双眼,阻挡我们大步向前。  就像我国大名
期刊
比起中国大学生,日本大学生承受的经济压力可能更大一些。在日本,并非所有大学都配有宿舍,哪怕配有宿舍,也数量有限,无法提供给每一位学生。也就是说,还在大学时代就得支付每个月高达几万日元的房租。而奖学金也不是减免学费的意思,而是凭借成绩优秀才能获得“学费贷款”。所以说,在日本上大学的经济压力不小。  谈到减轻学生的经济压力,“廉价早餐”值得一提。廉价早餐,在日本被称为“百元朝食”:只要100日元(约合
期刊
关于是否应该给胡先生颁发英雄勋章,道德评价委员会迟迟没有做出决定,无限期拖延已经激起了舆论的不满。委员会内部讨论的焦点,集中在胡先生的主观出发点上——在明明可以撤离的情况下,他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坚持留在被劫持的飞船上?英雄勋章要求被授予人具备“纯粹的、不夹杂半点私心的利他主义”,但在当事人已经去世的情况下,常规的心理检测已无法进行,委员会不得不启动了侧写程序。以下是调查员0145号对事件相关人员的
期刊
你一定有纠结的心事无人分担,你一定有沉郁的心结无法打开,正如你也有美好的梦想与我分享。欢迎来信给西橙,我会认真倾听你的诉说,竭诚为你释疑。希望你在此生成为你自己。  xicheng66xicheng@sina.com  西橙:  前段时间,一个大一女生的求助帖走红网络,“她希望母亲给自己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但遭到拒绝。她觉得自己很委屈,认为一个月2000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花”。  我也是一名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