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和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成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古代家训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社会历史深处,是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存续的载体。古代家训和当前的核心价值观源流同根,因此传统家训文化的内容、育人的方法与机制以及传承的路径为今天的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家训文化融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长效机制,丰富意识形态文化内核的同时使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具体而生动。
【关键词】古代家训 主流意识形态 启示
【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家训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20-02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家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的教育资源。本文在分析调研问卷的基础上从古代家训的内容、方法、途径几方面挖掘其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并根据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探索古代家训文化引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机制和路径,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
一、中国古代家训和主流意识形态概述及调研结果分析
1.起源
“家训”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发端于原始歌舞,在人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之前,家训早期就以原始歌舞的形式出现了。原始歌舞既是一种巫术与艺术的综合体,也是一种原始宗教的仪式,更是一种教育后代狩渔打猎的方式。自五帝时代开始萌芽,产生于西周,成型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并由盛转衰。
2.分类
从家训的形式上分包括长老训教或家长训教;从发展简史上分包括先秦时期的家训、两汉三国时期的家训、两晋至隋唐时期的家训概述、宋元时期的家训、明清时期的家训;从家训经典方面分包括传世家训名作、历代女训经典;从历代名人教子方面分包括名人家训、贤母家训、帝后家训。
3.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家训思想的主体是儒学,包括塑造高尚的人格,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培养功业理想和淡泊的人生态度,正确掌握交友接物之道,明确读书治学的目的和方法。
4.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既不是空洞无物的说教,也不是闲来无事的诗词,而是个人进入并生活于某个社会的许可证。” [2]在人从自然存在物向社会存在物转化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化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形成认同,才可能成为社会生活中合格的成员。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占据绝对统计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主要政治思潮和价值取向。
5.调研结果分析
今年暑期在不同城市的八所高校发放调研问卷1200份,收回1080份,其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态度,选择“不怎么关心,什么制度都无所谓”这一项的占27.3%,在西方价值观渗透离你有多远的选项中,选择很远的占12%,没注意的占29.2%,对于主流意识形态选项中,知道一点的占52.2%,完全不知道的占29.1%。从调研结果看,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知之甚少,我们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二、家训文化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1.通俗化、大众化的古代家训内容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修齐治平是原始儒家的基本思想,而中国古代的家训其核心思想就是修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保证家族成员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所以,家训就有必要立足于大众,把经典通俗化,把理论实践化,把思想大众化。比如治家之道的《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诸葛亮《诫子书》中教诫子弟的“人无志,非人也”(嵇康)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古代,家训训主们没有意识到训诫子弟、家庭成员的过程就是在传递社会意识形态,但是无论意识到与否,意识形态性都客观地以天生植种的方式植根在中国传统家训之中。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抽象、晦涩的理论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并逐渐丧失兴趣,更谈不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可。根据家训内容的特征,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用贴近社会实践的语言将抽象的理论生活化,便于理解和认同。
2.家训传承的方法与机制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第一,贴近生活。
古代家训文献几乎看不到空洞大道理的说教,而是以小喻大的道理,很多都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的,据《颜氏家训》记载:梁元帝时,有一学士……;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一共有十卷,立足平常生活,语言平实、朴素;袁采的《袁氏世范》共205条,每一条所涉及的问题细小微甚至琐碎,但都很精深。以此为鉴,主流意識形态中的价值观培育可以把12个词语对应的小故事作为讲授材料。实践中可以树立典型,例如“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节目播放的是事先录制好的真人和真事。习总书记经常说我们要办好中国的事情,讲好中国故事,意识形态教育如果能够挖掘家风背后的小故事,融入生活,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必然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持续灌输。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学校规定完成学业之后可以毕业,但家是一个人终生的归属,家庭教育伴随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家训文献中不同程度地重复相同的内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化,如果我们不用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去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必然会出现价值观的混乱以致歪曲。正确的价值观不会自发形成,必须要经过持续灌输。目前各高校采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应该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各门课程中融入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 第三,知行统一。
知是前提,行由知支配。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古代家长认为读书之后自己的行为举止一定要有改变,气质品性要有所提升。古代家训中的知行统一方法特别强调父母的言行一致,认为父母榜样的力量具有巨大的暗示和示范作用。如康熙皇帝主张戒烟,在《庭训格言》中说:“法令实施,身先士卒”。当代的学校教育中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格言,教育者身为人师,应该遵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首先做一个传统文化的知行统一践行者,这样才能令学生信服其人其言。
3.古代家训以家庭为载体的教育途径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传统家训在形式上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家庭承载着传承家训文化的使命,柏拉图说:“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至关重要。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家训不同于学校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的法律制度,它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诫言,围绕着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团结和家族的延续论述各种为人处世的道理。没有高深的说教,更多的是通俗性的教诲和结合生活开展的灵活教育。家庭也是每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启蒙老师,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高校可以通过教导家长提高家训素养,为学校教育打下坚實的基础。可以通过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交流会,给家长的一封信、优秀家长论坛、家校合作等多种途径,教导家长放弃“重术轻道”的价值观,重视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结构的培养。家长作为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应该率先垂范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增进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从而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三、古代家训文化引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机制
1.注重实践,传承家训文化
要改变以往教条主义的学习方式,以丰富多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来灌输优秀的家训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写、晒、评”四个阶段来开展活动。分别开展家训经典著作的读书报告活动,同时写心得体会,或者以征文比赛的形式进行评奖;组织学生就近实地走访名人故里,实地感受名人家风家训的魅力,把照片和经过在微信微博的朋友圈里晒出并做宣传。针对以上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搞颁奖晚会,同时邀请相关的研究专家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并对活动进行点评。
2.营造氛围,接受家训文化的熏陶
在校园硬件设施上融入家训文化的内容,可以将教室、图书馆等悬挂的名人名言中的一部分替换为优秀简洁的家训名言警句;可以建设家训文化长廊用于展示收集到的优秀的家训文化作品以及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家训文化素材;可以选取“勤”“俭”“仁”“孝”等所蕴含的丰富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在校园内做成家训主题文化园或雕塑园。
3.加强宣传,丰富意识形态内涵
从宣传内容、宣传客体和宣传媒介等方面不断创新家训文化的宣传,精心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平台与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习、生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内化为其自身的品质与行动,成为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精神支撑和主导力量
宣传内容上,不断挖掘体现当代中国精神的优秀品质与文化根基,特别要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
宣传客体上,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互相攻击,因此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强大学生的互联网伦理道德与法律教育,培养其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宣传媒介上,可利用校园论坛开设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宣传专栏和网络展示专栏等;利用工作之便校园电台广播,开设家训经典赏析节目;定期制作家训文化手机简报、开发家训文化类APP,邀请专家开设讨论平台,师生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全文)[N].新华社,2017-10-27.
[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
[4]E.B.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5]林桂兰.基于家训文化视角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6):101-104.
【关键词】古代家训 主流意识形态 启示
【基金项目】中国古代家训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20-02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家训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的教育资源。本文在分析调研问卷的基础上从古代家训的内容、方法、途径几方面挖掘其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并根据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探索古代家训文化引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机制和路径,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
一、中国古代家训和主流意识形态概述及调研结果分析
1.起源
“家训”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发端于原始歌舞,在人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之前,家训早期就以原始歌舞的形式出现了。原始歌舞既是一种巫术与艺术的综合体,也是一种原始宗教的仪式,更是一种教育后代狩渔打猎的方式。自五帝时代开始萌芽,产生于西周,成型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并由盛转衰。
2.分类
从家训的形式上分包括长老训教或家长训教;从发展简史上分包括先秦时期的家训、两汉三国时期的家训、两晋至隋唐时期的家训概述、宋元时期的家训、明清时期的家训;从家训经典方面分包括传世家训名作、历代女训经典;从历代名人教子方面分包括名人家训、贤母家训、帝后家训。
3.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家训思想的主体是儒学,包括塑造高尚的人格,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培养功业理想和淡泊的人生态度,正确掌握交友接物之道,明确读书治学的目的和方法。
4.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既不是空洞无物的说教,也不是闲来无事的诗词,而是个人进入并生活于某个社会的许可证。” [2]在人从自然存在物向社会存在物转化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化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形成认同,才可能成为社会生活中合格的成员。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占据绝对统计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主要政治思潮和价值取向。
5.调研结果分析
今年暑期在不同城市的八所高校发放调研问卷1200份,收回1080份,其中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态度,选择“不怎么关心,什么制度都无所谓”这一项的占27.3%,在西方价值观渗透离你有多远的选项中,选择很远的占12%,没注意的占29.2%,对于主流意识形态选项中,知道一点的占52.2%,完全不知道的占29.1%。从调研结果看,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知之甚少,我们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二、家训文化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1.通俗化、大众化的古代家训内容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修齐治平是原始儒家的基本思想,而中国古代的家训其核心思想就是修身。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保证家族成员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高深的文化修养,所以,家训就有必要立足于大众,把经典通俗化,把理论实践化,把思想大众化。比如治家之道的《朱子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诸葛亮《诫子书》中教诫子弟的“人无志,非人也”(嵇康)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古代,家训训主们没有意识到训诫子弟、家庭成员的过程就是在传递社会意识形态,但是无论意识到与否,意识形态性都客观地以天生植种的方式植根在中国传统家训之中。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抽象、晦涩的理论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并逐渐丧失兴趣,更谈不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认可。根据家训内容的特征,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用贴近社会实践的语言将抽象的理论生活化,便于理解和认同。
2.家训传承的方法与机制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第一,贴近生活。
古代家训文献几乎看不到空洞大道理的说教,而是以小喻大的道理,很多都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的,据《颜氏家训》记载:梁元帝时,有一学士……;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一共有十卷,立足平常生活,语言平实、朴素;袁采的《袁氏世范》共205条,每一条所涉及的问题细小微甚至琐碎,但都很精深。以此为鉴,主流意識形态中的价值观培育可以把12个词语对应的小故事作为讲授材料。实践中可以树立典型,例如“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节目播放的是事先录制好的真人和真事。习总书记经常说我们要办好中国的事情,讲好中国故事,意识形态教育如果能够挖掘家风背后的小故事,融入生活,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必然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
第二,持续灌输。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学校规定完成学业之后可以毕业,但家是一个人终生的归属,家庭教育伴随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家训文献中不同程度地重复相同的内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想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化,如果我们不用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去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必然会出现价值观的混乱以致歪曲。正确的价值观不会自发形成,必须要经过持续灌输。目前各高校采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应该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各门课程中融入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 第三,知行统一。
知是前提,行由知支配。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古代家长认为读书之后自己的行为举止一定要有改变,气质品性要有所提升。古代家训中的知行统一方法特别强调父母的言行一致,认为父母榜样的力量具有巨大的暗示和示范作用。如康熙皇帝主张戒烟,在《庭训格言》中说:“法令实施,身先士卒”。当代的学校教育中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格言,教育者身为人师,应该遵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首先做一个传统文化的知行统一践行者,这样才能令学生信服其人其言。
3.古代家训以家庭为载体的教育途径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
传统家训在形式上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家庭承载着传承家训文化的使命,柏拉图说:“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小所受的教育至关重要。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就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家训不同于学校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的法律制度,它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诫言,围绕着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团结和家族的延续论述各种为人处世的道理。没有高深的说教,更多的是通俗性的教诲和结合生活开展的灵活教育。家庭也是每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父母是启蒙老师,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高校可以通过教导家长提高家训素养,为学校教育打下坚實的基础。可以通过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交流会,给家长的一封信、优秀家长论坛、家校合作等多种途径,教导家长放弃“重术轻道”的价值观,重视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结构的培养。家长作为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应该率先垂范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增进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从而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三、古代家训文化引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机制
1.注重实践,传承家训文化
要改变以往教条主义的学习方式,以丰富多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来灌输优秀的家训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写、晒、评”四个阶段来开展活动。分别开展家训经典著作的读书报告活动,同时写心得体会,或者以征文比赛的形式进行评奖;组织学生就近实地走访名人故里,实地感受名人家风家训的魅力,把照片和经过在微信微博的朋友圈里晒出并做宣传。针对以上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搞颁奖晚会,同时邀请相关的研究专家走进校园开展讲座并对活动进行点评。
2.营造氛围,接受家训文化的熏陶
在校园硬件设施上融入家训文化的内容,可以将教室、图书馆等悬挂的名人名言中的一部分替换为优秀简洁的家训名言警句;可以建设家训文化长廊用于展示收集到的优秀的家训文化作品以及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家训文化素材;可以选取“勤”“俭”“仁”“孝”等所蕴含的丰富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在校园内做成家训主题文化园或雕塑园。
3.加强宣传,丰富意识形态内涵
从宣传内容、宣传客体和宣传媒介等方面不断创新家训文化的宣传,精心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平台与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习、生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内化为其自身的品质与行动,成为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精神支撑和主导力量
宣传内容上,不断挖掘体现当代中国精神的优秀品质与文化根基,特别要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出来。
宣传客体上,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互相攻击,因此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强大学生的互联网伦理道德与法律教育,培养其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宣传媒介上,可利用校园论坛开设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宣传专栏和网络展示专栏等;利用工作之便校园电台广播,开设家训经典赏析节目;定期制作家训文化手机简报、开发家训文化类APP,邀请专家开设讨论平台,师生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全文)[N].新华社,2017-10-27.
[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
[4]E.B.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5]林桂兰.基于家训文化视角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6):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