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阳:再造传奇(散文)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or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道:十八成名
  1980年,18岁的钟晓阳随母亲回东北沈阳探亲。回港以后,用十几天的时间写下东北女性赵宁静故事的第一部《妾住长城外》。1981年写出第二部《停车暂借问》。1982年9月赴美求学,四天时间完成第三部《却遗枕函泪》。同年,三部分在台湾朱天心、朱天文等人创办的三三书坊结集为《停车暂借问》一书出版,自此一鸣惊人,声动文坛。
  这部讲述东北女性赵宁静一生浪漫爱情传奇的文学经典,第一版就卖出40万册,几乎成为当时每个港台文青的必读书目。让人讶异的,当然不只是这样短的创作时间,这样早的出名年份。和彗星闪耀般的光彩夺目相匹配的,是钟晓阳老练多姿的宏阔才气。
  《停车暂借问》三部分,分别以古诗章句为题,现代小说的形式里,遥遥呼应的是中国传统诗词的情思。香港长大,接受纯英式教育,喜爱诗词的钟晓阳却是出手不凡,以古典诗情入小说,写了三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一段隔着国仇家恨,赵宁静和日本青年千重是爱而不能,没有出路;一段是和表哥林爽然,隔着婚约,隔着少年的暧昧心事,阴差阳错,被迫分隔;最后一段,赵宁静嫁作他人妇,重见恶疾缠身的林爽然,两人当中却早已是沧桑变幻。
  写的是细腻纤巧的爱情故事,但是乱世流离的大背景——从抗战时期的沈阳,到内战时期的上海,再到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让这部小说多了少女难见的敏感和苍凉。结尾处,赵宁静和林爽然15年后久别重逢,最终潦草收场,又不得不让人想起张爱玲的《半生缘》,都有些命运的仓惶难顾在里头。
  如果说,张爱玲小说里的荒凉意味,多少是因为感受到时代崩坏中“惘惘的威胁”,因为人生苦短,还要担心更大的即将来临的破坏,那么钟晓阳这种类似的才情,却是叫人惊叹,她才18岁的年纪,尚有大把时间,为何也表露出这种末世般的冷冽?明知她绝对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看她写来,仍然自有一副气派。俗套的乱世儿女故事,偏偏写得真实细腻,还要洞悉一切人情,刀刀入骨:“今天好风,衣服想必很快就会干的,宁静的眼泪,很快地,也就干了。”
  早慧如此,无怪朱天心说她“才情之高和出手之大气魄,真叫人惊心和佩服”。詹宏志则夸她“是天上掉下来妙年英才,18岁就写出了不可轻狎的世故和把握”。连前辈司马中原和朱西宁也要不吝赞誉。20世纪80年代的港台,从不缺女作家。施叔青、苏伟贞、黄碧云等人陡然兴起,以她们独特的体察生活的眼光,在文学世界里腾空和飞升。而钟晓阳仍以她的天赋才情,从中分得大众的注目,成为彼时文学热潮的传奇。
  然而这些都还不够。
  有报纸称她为“小张爱玲”。恰如张爱玲用沉香一屑的时间,说完葛薇龙的爱情悲剧,成为海上传奇一样,钟晓阳也是轻巧地,趁早出了名。从毫无知觉地在书架上抽出一本《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到拿了五次香港青年文学奖,再到18岁被人说行文里掺了张爱玲的遗风,钟晓阳的成名之路顺畅得几乎没有什么周折。
  有古典传统的美学趣味,也会在繁密精巧的文句里铺排氛围,更会冷冷地给一个悲剧收尾。像从张爱玲残留的光里走出来一样,钟晓阳的身上,也过早地出现了对人生微微的疏离和淡漠。这些无法忽视的特质,最终水到渠成地,让钟晓阳成了“张爱玲的真正传人”。
  20岁的钟晓阳惴惴不安地给偶像去了一封信,言及名号的冒昧。实际上张爱玲早已知晓此事,并在给友人丘彦明的信里讲:“介绍作者的那篇文章里提到我……使我感到高兴而又意外。”几个月后,已经63岁,在洛杉矶深居简出的张爱玲,给还是大二学生的钟晓阳回了一封信,信里说道:“动人的爱情故事实在少,难怪《停车暂借问》这样轰动”。顺带鼓励钟晓阳,不要觉得自己的创作有败笔。
  这是张爱玲与钟晓阳仅有的一次联系,却以意味深长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文坛的传承。如钟晓阳所言,这是“关于前辈作家与后辈……是快乐的故事也是珍贵的回忆”。数年后,钟晓阳仍要写道,于她而言,张爱玲“温暖而亲近,就算死了,也是个死去的亲人”。
  后来她写散文集《春在绿芜中》,记录亲戚朋友、贩夫走卒、四季风物,文章里依然是沉静老到的口气:“日子像深深魆魆的隧道,好长好长,永远没有出口,整条隧道是自己的回音。”哪怕是写年少的美好际遇,明媚之外,也总是“充满了易受惊恐的敏感”。
  到写小说集《流年》《爱妻》,就更有张爱玲的样子。还是写爱情故事,却已经有了人情的编织和算计,有了恋爱中幽微难言的阴暗面。其中一则《流年》,依稀竟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影子。振保有他的太太和情人,潮信也有他的世俗爱人香伦、他的青梅竹马叶晨,以及路边邂逅的黑皮肤女子。看《停车暂借问》,还难免让人想起少女情怀总是诗,毕竟赵宁静是读《红楼梦》会哭的人,相爱便要专情深爱,分离便要决如生死,什么情绪都是坦荡荡的。《流年》却只是一味的冷酷灰暗:前一句还让潮信在相思他人中煎熬,后一句就急促地安排“不到半年,潮信便和香倫结婚了”。
  这种不知从何而来的悲凉调子,放到年少的钟晓阳身上,有种错位的惊异感。但它又实在发生了,难免让人生出意外之喜。所幸,《停车暂借问》只是开始。自1982年以后的十余年里,四本小说集加一部散文与诗词合集,年轻骄傲的作家脸上,一直有飞扬灿烂的光晕。写作于她,“无非是感情用事”。而面对这样美好的事物,又如朱天心说的那样:“总要让人忧心它的能否恒在”。自此,钟晓阳的写作不再是个人的写作,成了所有人都有期待的写作。
  封笔:转场十年
  那是钟晓阳的黄金时代。
  靠着天才的面目,加上常年维持的写作水准,在港台横行多年,永远舒展又轻巧地,泄露着自己像是使不完的灵气。写小说,写散文,写诗歌,写歌词……几乎没有她不会的形式,每一样都有代表作。
  24岁的时候,将自己的诗略略改动成歌词,用到张艾嘉的电影《最爱》里,随后就入围了1986年的金马奖最佳电影插曲。百余字的篇幅,仍可见她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浸润颇深:纤纤小手、红颜多情、自古多余恨、千金换一笑……几乎是无一字无来历。唱了许多年,衍生了许多版本,这首电影同名歌曲直到今天,也还是经典曲目。1989年、1997年,张国荣两度将其翻唱成粤语。2003年,齐豫在香港举办演唱会,又用自己的风格高难度地唱了一遍。   她也给台湾歌手黄韵玲、给香港乐队达明一派写词,风格全然不忌,处处都能发挥。和王家卫的电影也能轻松合作:“有天有人传了《阿飞正传》的主题曲《是这样的》的带子给我──我都忘了是谁传给我的,好像不是王家卫本人──听了我就填词。”
  1990年《阿飞正传》,结尾处,先是梁朝伟三分钟的抽烟、梳头、剪指甲、理袖子,伴随着梁朝伟走出阁楼,随后是一分钟左右的梅艳芳沉郁迷离的歌声:
  来日的问昨天便可知/难料的是这心没法知/期待中度过一生散聚……
  廖伟棠说他看了很多遍《阿飞正传》以后,才发现片尾曲是梅艳芳唱的,而填词人是钟晓阳。瞬间才恍然惊觉,一个时代里他喜欢的人,其实早就相聚在一起了。
  这种偶一为之的填词作品,让钟晓阳只凭寥寥几笔,就同列为和林夕、周耀辉齐名的香港第五代词人。文学之外的钟晓阳,为他人量身定做,依旧是留下了一些钻石般闪亮的句子。
  但就像是聚集了人生所有的光辉,热烈的一阵闪烁之后,便是相形之下的晦暗。钟晓阳的黄金时代并没有超长续航。经过十余年的修炼,每个人都在期待这个天才下一次的闪烁。
  而她写得并不勤勉,每隔三四年才有新作问世。到了20世纪90年代,步入中年的钟晓阳更是惜墨如金。这种近乎玩票性质的创作,却又渐渐占据她生命中越来越大的比重。更致命的在于,当年不吝赞美的王德威,论及钟晓阳《停车暂借问》以后的作品也说:“皆能维持水准,却似乎难有突破。”无论新作如何,评论家都要和曾经的《停车暂借问》比拟一番。于是,如同一个圈,钟晓阳被困在张派作家的体系里,困在祖师奶奶的阴影里。
  1992年《燃烧之后》出版。留学归来,回到香港的钟晓阳,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里似乎求变心切,关注起香港现代都市男女的情感生活、幽微的日常琐事。平白直述的描写取代旧日的文雅修辞,现实的烟火气也一扫过去的感伤调子。情绪还是收敛冷静,但是取材、语言、视角皆要不同,封面上也第一次放了自己的短发肖像照,势要重塑一个新的钟晓阳一样。然而又如王德威所说,《燃烧之后》是佳作,非杰作。
  1996年,钟晓阳发表了自己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遗恨传奇》。不知是否要回应只会写男女情爱的评论,钟晓阳似要证明自己格局开阔,开始讲起豪门纠葛、金钱恩怨、人情争斗、兄妹乱伦……通俗得完全不像是她旧日的精致诗意。回顾此事,钟晓阳坦诚,“写《遗恨传奇》确有野心……打算平衡文学性和商业性”,只是出版后,读者吃惊,反馈两极。有言者说人物扁平,结局仓促,情节耸动,黄念欣却专为小说中“不避俚俗与粗粝的生命力”辩护,为钟晓阳的晚期风格辩护。钟晓阳统统不领会了,撇掉盛名,彻底封笔,消失于港台文坛。
  主角于一平的命运和世纪末香港的命运,到了“九七”都算尘埃落定,钟晓阳翻天覆地的人生却才刚刚开始。《遗恨传奇》出版后两年,淡出公众期待视野的钟晓阳,仍旧处于备受凝视的焦虑中,想突破,想尝试,想转变。然而到了1999年,妹妹患癌,变故多生,写作之用变得微乎其微。没有了任何下笔欲望的钟晓阳,拾起了自己大学的本业——电影,至此开始了和导演们编剧们的周旋。
  如果细数时间的话,钟晓阳和好友王家卫的合作前后将近20年:从1990年《阿飞正传》中文字幕的翻译和润饰开始,到2000年《花样年华》的故事大纲和对白,再到2004年《2046》的故事大纲、中文字幕翻译和润饰,直到2007年《蓝莓之夜》也仍是如此。王家卫人生中几部重要的作品,都有钟晓阳的名字。
  现在看来,那个阶段的钟晓阳和王家卫,也许正是恰巧契合。按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的话说,四五年才磨出一部戏的王家卫,耗人时间,耗人心神。但是,这样的节奏和作家写作却是意外地契合。对自己的作品,他们都要绝对的控制,绝对的个人化风格,要在字句、情绪、动作上来来回回地打磨。钟晓阳和王家卫的搭配,是时间对,人也对。
  而重情绪、轻情节的王家卫式电影,无疑给了彼时笔下低迷,感知却细腻的钟晓阳一个新鲜出口。王家卫电影中痴男怨女的相遇,失魂落魄的爱情,加之灰扑扑的宿命感,又无一不是钟晓阳旧日所长。一分钟的相遇能不能再现不重要,旭仔是无脚鸟,只会独自不停地飞;离开香港的船票有没有多一张也不重要,苏丽珍最后都是要留下,只剩周慕云打没人接听的电话。是永远的错过和分离的主题,恰如《停车暂借问》中永远有阻隔的爱情。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但钟晓阳和王家卫一样,就是要把寡淡的感情渲染得优雅致命。
  好比《花样年华》的故事大纲开头便是一句:“她的寂寞芳华无处躲藏地被他瞧见了”,钟晓阳仍然带了些写小说的口气,和电影的叙述方式明明不合。但是到了王家卫这里,這种混杂着迷恋、哀愁以及一击即碎的脆弱气质,便成了一种无人可以比拟的文艺腔调。
  人到中年的钟晓阳,生命中突发的褶皱和凝滞不动的状态,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似乎都被短暂地抚平了。填歌词,写本子,做翻译,和这个世界其他人建立微弱的联系,就像找到了另外一个发光的场子,钟晓阳终究是拯救了自己孤身一人进行的写作。
  归来:重写旧作
  那是钟晓阳告别文坛的十年。在评论家和读者这里,却也是小说家钟晓阳燃烧殆尽、就此黯淡的十年。有人猜她移居澳大利亚,也有人笃定她不会再现。直到2007年,香港《明报》主编马家辉找到钟晓阳,几次三番邀稿。12篇《明报》专栏,最终成了钟晓阳重拾写作的契机。
  当天才作家的光环渐渐淡去,人生也淬炼了许多次,摊开自己所有的阅历、技巧、心态,封笔又复笔的钟晓阳,已然不是当初的明澈心境:“荒田十亩无人耕,且以细步逐字行。休耕太久的人重新拿起锄头,不但千斤重且实在没信心这片田地还会再接受自己,唯一能做的只是一字一字写去。”
  她变得更加老练,通达,沉静,且收敛。磨掉了过去十年怀揣的纠结紧张,开始从容地面对自己生命和创作的关口。人到中年,少年时的易感与热烈衰退之后,不再全然倚重灵感、才气和天赋的钟晓阳,要与过去的荣光彻底告别。   2008年,《停车暂借问》再版,钟晓阳在书后附了两万余字的《车痕遗事》,数尽自己家族的辗转流离,也交代完自己当初写作的始末细节。没有任何怀旧的心思,只有梳理记忆的珍重。琐碎的叙述中,钟晓阳口气闲散地说起书里写的东北方言、吃食和山川流变。似要告诉读者,这些于她而言所谓的陌生经验,实际上有其来源,有其普通的存在,是与她母亲相关的一切,是自己家族曾经的侧影。天才并非凭空而出,天才之名亦不那么重要。
  同年,钟晓阳现身香港书展,以“停车莫再问”为主题与公众见面,将过去的这段时间、这本著作彻底封箱。十年过去,有人再问她怎么看张爱玲对自己的影响时,她回答:“当作房间的窗外面的声音。”从昔日的无所适从,到今日的毫不在意,钟晓阳添了更多底气去清晰地表达自己,去发声拒绝成为某种易于辨识的、标签化的作家。
  如果说,1982年《停车暂借问》是彗星乍现,1996年的封笔是彗星“隐入她自己的椭圆形轨道”里,那么,钟晓阳再度归来,恰如彗星隔了不知多少人间岁月,重新降临。自此,钟晓阳开始了长达7年的旧作重写。
  作家悔棋少作的情况并不罕见,如鲁迅所言,删除或烧掉是大部分人的选择。钟晓阳或许也曾有悔:“好像一个东西我没有物尽其用,有些意念当时没有实现到。”但是,比起不断地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想法,与旧日的不圆满针锋相对,去审视,去检阅,去重新经历,却是钟晓阳愿意选择的唯一的解决之道。在粘连不清的状态下重写旧作,当中所需的隐忍与耐心,不啻一次脱胎换骨。然而,正如好友王家卫所说:“人生若是无悔,该多无趣。小说亦是。”
  2014年,钟晓阳以一部花了五年时间重写的《哀伤纪》复出。在24岁的旧作《哀歌》中,是少女孤身到美国旧金山读书,认识一对打鱼伙伴,三人在爱情和友情之间互相交错。因为海洋,因为年纪,因为签证,少女匆忙离开美国,一段感情就此失落。52岁续写《哀伤纪》中,三人都已迈入中年,少女和以海为梦的伙伴分别在香港和旧金山经历了人生起伏、生活的错失和亲友的亡故,最终仍是擦肩而过。
  隔了28年提笔再写,剔掉了年少的倔强心性、暧昧所致的忧郁,却发现恍然到了中年,正如多年前的分离一样,重逢依旧没有好的结局。“二十年没有多长,不够我们脱胎换骨,只够我们世故些,困顿些,幻灭些。”在合成的《哀伤纪》里,钟晓阳隔着遥远的时间,恍如隔世般回应着当初的青涩,却也分明直指生命的细碎与无常。它关于梦想的破灭,美好时光的破灭,也关于时间的累累痕迹,以及并不会随着时间长久,就突然彻悟人生。
  而2017年《遗恨》,则是钟晓阳用三年时间惨淡经营的另一部新作。在重新添加的充沛细节里,钟晓阳将背景拉大,将香港整个社会作为人物活动的疆域。去掉了《遗恨传奇》中“传奇”二字的这部新作,开始忠实地记录起世纪末香港的各个都市空间和社会阶层,以及身处其中的于一平和每一个被时代裹挟的无奈命运。于一平无辜,他是斗争的局外人,却也是唯一的受害人;姑母于珍无辜,半生都被丈夫困在赎罪的恐慌中;宝钻无辜,飞蛾扑火的人生里,最终得到的只有爱人的死亡……
  上海新富,葡国贵族,本地豪门,养子氏族,不同文化共存的香港社会里,人物有他们不同的性情风貌、行事逻辑、观念态度。钟晓阳不再要人物为传奇服务,成为传奇里的元素,而是郑重其事地,一步一步地呈现他们何以如此。于是,每个选择都变得顺理成章,每个情节都变得如同希腊悲剧,庄严异常。钟晓阳要让人同情他们不可回避的命运,也要在字里行间埋下关于香港现实的零散感喟。传奇不再的《遗恨》,正如李维菁所说,见证了小说家“更知世事,更知自己”。
  自1996年封笔,20多年过后等到的,是张大春口中“最起伏跌宕、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小说”,也是钟晓阳老去人生的自在从容。如果说《停车暂借问》是钟晓阳早慧的产物,在不知道爱情的千百种滋味时,石破天惊地写了一个传奇,那么重写的《哀伤纪》《遗恨》就是钟晓阳的生命之书:穿过人生的窄门,继续书写自己有感而发的东西。
  有了《哀伤纪》和《遗恨》的钟晓阳,分明已经再次成了一个传奇:毁弃雕饰的文字,从古典想象里跳脱出来,让生命的自然体悟进场,再度聚集起让人无法忽视的灿烂光辉。
  这个传奇不借助于任何他人的力量,全然是她用今日的自己对抗过去的自己,硬生生地,留下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新地标。在第一本小說《停车暂借问》出版将近40年后,她用惊人的体力、勇气、毅力,将自己从自我循环的,日渐衰退的状态里拯救出来,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逆着时间,成为文学世界里又一个成熟稳定的写作者。
  责编:梁红
其他文献
【摘 要】“综合与实践”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新课标指出“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使得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学习的内容”,“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究价值的题材和方法,使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等方面有了重要的
期刊
老蘇(散文节选)
期刊
【摘 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特别讲究形体美和书写艺术。《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由此可见,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坚强毅力和一丝不苟等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书写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对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写字教学中,我们也还很困
期刊
推荐语:田原(日本城西国际大学)  散文是中国传统悠久的文学形式,在整个文学中占有一定分量。一篇好的散文不仅要有脉络可循,情真意切,形散神不散;又要具备立意新颖和强烈的趣味性,并在有限的文字中凸显出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现代汉语中传统意义上的带有一定抒情性的散文在其他语言中很少见,国外也很少有散文家这一名称,尽管英语中有强调带有抒情性散文的prose这一单词。一般称为随笔家essayist。偶尔会看到
期刊
大年初六,雪停了。陈盈海醒来,看见白色的光把房间四面墙都映得雪亮。“雪亮”,他想这个词在这个时候用真是准确。隔着门,他听见张昌云让小佐到外面玩去,“你爸睡觉呢,别吵他。”于是,翻一个身,他就又睡了。  没做完的梦继续做下去。昨天在大舅家跟他相亲的女孩,他看不清脸,但知道是她。他们站在背风的楼道里,远离楼下的人们,但仍能听得见他们说话的声音。也许说话的是其他房子里的人。她靠在生锈的铁栏杆上,不时伸出
期刊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我们的小学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立志为人民、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的一代新人。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期刊
推荐语:敬文东(北京大学)  许多人都知道,文学博士杨碧薇热爱摇滚,痴迷旅行。她的活力就像她的文字一般绵延久长,常常刚停歇,又启程,把自己和相机,连同一份等候中转的心情匆匆打包,就立刻送入风景册中斑斓光彩的某页。2011年,杨碧薇大学毕业,离开了生活四年的广西,又一路南行,到琼州海峡另一头的椰城海口继续求学。昭通和海口,一个依山,一个临海。悬殊的地形,相悖的方位,竟然向中间汇合,滋养出她歌手、诗人
期刊
【摘 要】无论在传统的教学阶段,还是走向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无论教师使用何种现代化教具,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多样,地理教学最后都要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实现,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能以其出色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若不然,课堂教学将是枯燥无味,学生视听课为受罪。  【关键词】语言;地理;教学  古人说“一言可以定国,一言可以丧邦,”“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充分肯定了语言
期刊
推荐语:熊辉(西南大学)  我和潘云贵算是忘年交,他是我喜爱的90后作家,我对他的创作十分熟悉,从诗歌到小说,再到散文,我几乎能在书海中一眼识别出他的作品。仅就散文而言,尽管人们一直将他划入青春写作或所谓的“治愈型作家”之列,但我对此持保留意见。在我看来,潘云贵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借助优美的文字和轻松的描写,在不经意间抵达生活的至理。  潘云贵的散文讲述了生命的限度和情感的无限,在对过往的美好回忆或
期刊
【摘 要】数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产生发展的过程。数学是人类生产生活重要的工具,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离不开我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一、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  1、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  小学生总是对自己见到、摸到、嗅到、听到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5岁的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