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勒律治会话诗歌中阐释增量的语用功能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fsgdf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Coleridge的会话诗歌中,存在着话语发出者对先发话语进行细节性补充说明和文本作者对先行文本进行修正的现象。根据Kermode的观点,这两种现象可被统称为阐释增量现象(hermeneutic increment)。无论是话语发出者的补充说明,还是文本作者的修正,阐释增量与Schegloff所界定的会话增量现象存在诸多共同之处。本文参考会话增量语用分析的框架,以《古舟子咏》为例分析柯勒律治会话诗歌中阐释增量的语用功能。分析发现,柯勒律治会话诗歌中的阐释增量首先具有补充说明先发话语并对听话人进行道德说教的功能,其次具有保持良好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
  关键词:会话诗歌;阐释增量;古舟子咏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136-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39
   1 . 柯勒律治的会话诗歌与阐释增量
  Samuel Taylor Coleridge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诗人、哲学家和宗教家。他的主要诗歌作品包括《琴瑟》《椴树凉亭——我的牢笼》《午夜寒霜》《夜莺》《失意吟》《至威廉·华兹华斯》和《古舟子咏》等。在大多数作品中,Coleridge借助丰富的象征和奇妙的想象,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悲观情绪。
  Coleridge的绝大部分诗歌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主题上均表现出某种对话的特征。发现此特征的第一人则是G. M. Harper,他借用Coleridge的诗歌《夜莺——一首会话诗歌》的副标题,进而将Coleridge的诗歌统称为会话诗歌(1925:284-298)。在Coleridge会话诗歌中,往往存有一位沉默的听众。M. H. Abrams曾指出,Coleridge的会话诗歌多半是诗人在室外与一位寡言不语的听者进行会话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Coleridge会话诗歌中的叙述者控制了整个会话过程,独霸了所有话语权。因此,有评论家认为Coleridge的会话诗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戏剧独白极为相似(1953)。
  会话诗歌实质上是一种以诗歌为载体的特殊会话形式。在会话中,发话人说完一句结构及意义都完整的话之后,如果意识到自己所说的话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误解或困惑时,往往会对先发话语进行补充说明或进一步解释,以使得先发话语更容易被听话人理解和接受。在会话分析中,此种现象被称为会话增量。在会话诗歌中,话语发出者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被听话人(既包括文本内的听话人也包括文本外的读者)接受,同样会对先发话语进行细节性补充说明或解释;为此,诗人也有可能对先行文本进行修正,使得原意更丰满。根据Frank Kermode的观点,话语发出者对先发话语进行细节性补充说明和文本作者对先行文本进行修正的现象可被称作是阐释增量现象(hermeneutic increment)。
  阐释增量是由Kermode于1971年在《论虚构》(Essays on Fiction)中首次提出。在阅读犹太教用以阐释《圣经》的布道书《米德拉什》时,Kermode发现“作者为阐释原著总会从原著作者那得到一些较为强烈的关于原著内容的暗示性阐释,并把这些暗示性阐释直接写进自己阐释原著的书中”;Kermode把这种对文本内容进行解释说明的过程称作为“阐释增量”,并认为这种“阐释增量”过程“适用于所有对叙述的解释”(1983)。Kermode认为,文本中阐释增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通过增添某些东西去干预作者原意,恰恰相反,增添阐释的目的是为了让作者的原意更加丰满,内容更容易为读者理解接受。此外,Kermode还认为阐释增量现象不仅出现在文本阐述者对文本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而且出现在文本作者以及文本内的说话者对文本内容的补充说明中。因此,阐释增量现象可分三个层面:①文本外阐述者在阐述过程中根据文本作者的暗示性阐述而对文本进行补充说明;②文本作者在后来修订过程中对原文本的修正或补充说明;③文本中话语发出者对自己先发话语的补充说明或修正。从广义上来看,阐述增量现象属于会话增量现象范畴。不论何种层面的阐述增量,都是不同主体之间的话语交流:第一层面的阐述增量可理解为读者与作者的对话;第二层面的阐述增量可理解为作者和读者的对话;第三层面的阐释增量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对话。
  在研究柯勒律治的诗歌时,国内外学界多从文学视角展开,鲜有学者从语用学视角对Coleridge诗歌中的对话现象进行分析。另外,由于阐释增量现象是文学文本阐述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鲜有学者关注,因而学界对它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鉴此,从语用学角度对Coleridge会话诗歌中的阐述增量现象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将以Coleridge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古舟子咏》为例,结合Schegloff的会话增量现象,分析阐述增量现象的语用功能。
   2 . 阐释增量的语用功能
  由于会话诗歌中的阐释增量现象隶属会话增量范畴,甚至有时可与会话增量相提并论,可在会话增量语用分析的框架内探讨Coleridge会话诗歌中阐释增量现象的语用功能。Schegloff是第一个提出会话增量概念的学者,他指出会话增量是“会话中对在语法上和意义上已完整的先发话语增添的后置补充”(1996)。换而言之,Schegloff所指的会话增量是指通过在完整话语后增添一个独立语法结构而组成一个完整话语的现象。
  但是,Schegloff对会话增量现象所做的界定并不全面。在他提出会话增量这一概念之后的17年里,学者们对到底该如何界定该现象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探讨。2012年,李民在他的一篇论文中对会话增量现象给出了较为全面的界定。他将会话增量的界定分为四个部分:序列特征、句法特征、韵律特征和语用特征。具体地说,“会话增量出现于一个话轮中的某个会话成分之后(序列特征)”,这个会话成分在句法和韵律上必须完整(句法特征和韵律特征),以调整先发话语(语用特征)。由于会话增量属于语用学的范畴,李民在他的另一篇论文中对会话增量从语用认知、社交语用和语篇组织三个方面进行了语用分析,并得出会话增量具有“调整命题内容功能”“调节社交关系功能”和“调控会话组织功能”(2012:63-70)。其中,“调整命题内容功能”包含通过提供原因对先发话语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使得听众能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先发话语(2011:245-253)。这与会话诗歌中阐释增量的功能不谋而合,此时的阐释增量可以与会话增量等同,因此可以用会话增量的语用分析框架来分析会话诗歌中阐释增量的语用功能。   首先,从语用认知上看,阐释增量与会话的内容有关。在会话过程中,说话人必须根据听话人对于会话内容的接受能力和会话所发生的具体语境而更改会话内容和会话方式。如果说话人通过听话人某些不同寻常的肢体语言而意识到听话人对自己的先发话语产生了困惑或抵触情绪,说话人会立即对自己先发话语做出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以丰富先发话语的内容,消除听话人的疑虑和不满。因此,阐释增量的语用功能之一就是充分阐述说话人的先发话语。
  其次,从社会语用上看,阐释增量与人际关系有关。人际关系随说话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关系的远近和会话的具体语境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当说话人在会话过程中提到了对同性恋的负面评论,如果听话人不幸恰好是一位同性恋,那么说话人的先发话语就在无意中冒犯了听话人。但是,说话人很快意识到自己先发话语不合时宜,因而赶紧在先发话语后添加了一段能够缓解尴尬局面的解释性话语,以维持和听话人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此时,阐释增量的另一语用功能是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再次,从语篇组织上看,阐释增量与会话的开始、结束和修复有关。在日常会话中,会话中的话题往往是不固定的。由于话题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如果说话人在完成自己的一段话语后并未得到听话人应给予的回应,那么说话人可能判断听话人对自己先发话语不理解或不感兴趣。若是听话人不理解,那么为了会话的顺利进行,说话人会对自己的先发话语进行阐释;若是听话人不感兴趣,那么同样为了会话的顺利进行,说话人会另找一个听话人可能感兴趣、与自己的先发话语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会话可以顺利继续的话题。因此,阐释增量的第三个语用功能是促使会话中新的话轮的展开。
  总的来看,会话中的阐释增量的语用功能主要包含了进一步阐述先发话语的功能、维持良好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和促使展开会话新话轮的功能。
   3 .《古舟子咏》中阐释增量的语用功能
  《古舟子咏》是一首625行的长诗,以歌谣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奇怪的故事。三位宾客前去参加一场婚礼,其中一位却被一个形容枯槁、行为古怪的老水手拦下。古怪的老水手不顾宾客的反抗,硬逼宾客坐下听他讲述自己在海上的经历:当老水手所在的船驶向南极时,遇上了古怪而危险的天气。就在众人绝望之时,一只信天翁的出现指引船员们走出了困境。但是,老水手却出于莫名的原因射死这只带来好运的信天翁,随之而来的是无法抗拒的厄运。除了老水手之外,整艘船的船员都死于干旱的天气。老水手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备受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直至老水手真心赞美水蛇的美丽,神灵才宽恕了他。
  在《古舟子咏》中,老水手是自己故事的第一阐述者。同时,诗人Coleridge也是自己诗歌的第一阐述者。因此,对于《古舟子咏》中阐释增量的语用分析,应当从老水手和诗人Coleridge的阐述两方面展开。
  3 . 1 老水手叙述中的阐释增量的语用功能
  叙述的过程通常包含了构建自我主体的过程。在老水手的叙述过程中,阐释增量现象展现了老水手如何构建自我主体。《古舟子咏》共由七个部分组成,根据语篇的变化,该会话诗歌又可分为四个话轮。本文将在第二、第三和第四个话轮中各选取一个典型的阐释增量现象进行语用功能分析,选取的阐释增量现象包含老水手对奄奄一息的船员的描写、对美丽的水蛇的细致刻画和老水手对自己迫切的叙述欲望的解释。
  3.1.1 说教功能
  在《古舟子咏》中,阐释增量主要源于老水手对宾客突然被拦下的疑惑以及在聆听叙述过程中对叙述内容产生的疑惑进行解释说明。老水手叙述冲动以及在叙述过程中阐释增量现象的出现都是为了对宾客进行道德说教,减轻老水手内心的罪孽。
  在诗歌第一部分,老水手向宾客叙述自己在海上遇难,却幸运地被信天翁搭救,走出迷雾,突出重围。这本是值得庆幸的事,但宾客却发现老水手脸色苍白,惊魂不定,不禁向老水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原来老水手出于某种原因,射杀了上帝的使者信天翁,给全体船员带来了厄运。在第二个话轮中,说话人老水手对于奄奄一息的船员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老水手说道:
  “一连多少天滴水不沾,
  舌头也连根枯萎;
  人人都哑了,说不出话了,
  喉咙像灌满煤灰。
  全船老少一齐瞪着我,
  那眼神何等凶暴!
  我脖子底下没挂十字架,
  却挂着那只死鸟。”(杨德豫,2012:36)
  老水手因错手杀死带来好运的信天翁而触怒神灵。神灵因此给船员们带来了厄运——极其残酷的生理折磨。海上无风,船无法前行,只能静止在海面上。同时,毒日高照,滴雨不下,尽管周围都是水,却是不能饮用的海水,船员们因此连续多日极度缺水,饱受干渴之苦。老水手作为灾难的罪魁祸首,也因此受尽了船员们毒辣的谴责。在选取的两段诗节中,说话人老水手在会话内容上对垂死船员的状态进行细致的补充说明是一个明显的阐释增量现象。以喉咙像被煤灰堵着比喻喉咙干渴,像被火烧般的状态,这种形象的比喻使得听者能更清楚地体会到船员们所受的干渴之苦,以最终实现老水手叙述中阐释增量的说教功能。在此处的对垂死船员的状态进行细致的补充的阐释增量中,老水手要告诫宾客:
  首先,人类要敬畏生命。在老水手的故事中,信天翁穿云破雾飞来,带来好运,冰山解体,南风吹来,船员们安全地脱离危险天气。但是,老水手却用弩弓射死了这只带来好运的信天翁,结果为此付出惨重代价。神灵为惩罚老水手,令所有船员都经受极其严酷的生理折磨,最后还夺去了除了老水手之外二百多个船员的生命。生理上的痛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折磨。所有船员都是在对老水手施以毒辣的责难的目光下死去的,老水手面对死者眼中的怨气,在自责和内疚中苟活,恨不得自己死去。老水手要通过船员和自己所经历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折磨,警示宾客要对生命表示出应有的敬畏,不论生命形态的大小或强弱,都不该剥夺生命存活的权力,更不该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而可以欺凌比人类弱小的生命。上帝热爱他所创造的大小生灵,轻视生命必然会遭到上帝的惩罚。   其次,人类要遵从上帝旨意。在老水手的故事中,老水手将信天翁称为“基督的信徒”,并与其他船员以“上帝的名义”欢迎信天翁的到来。换句话说,信天翁所代表的即是上帝。然而,老水手却射杀“基督的信徒”,违抗了上帝。上帝因此迁怒于老水手,将厄运降临于船上,并折磨老水手直到他真诚地为上帝祈祷,上帝才宽恕了老水手的罪孽,让老水手安全回家。经历此种劫难后,老水手变成了一个虔诚的信徒,四处奔波,到处讲述他在海上的故事,要求人们真诚地向上帝祈祷,去听从上帝的旨意,永远不要忤逆上帝,否则会遭到上帝的惩罚。
  在诗歌第三部分的最后,老水手描述了满船水手的死状,再加上老水手形容枯槁,双眼无神,令宾客害怕不已。宾客立即向老水手提出了疑问,质问老水手是人是鬼。老水手赶紧安慰宾客,并叙述自己海上经历的转折点——与水蛇的邂逅。在第三个话轮中,老水手对于美丽的水蛇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描述。老水手说道:
  “水蛇游到了阴影以内,
  一条条色彩斑斓:
  淡青,浓绿,乌黑似羽绒,
  波纹里,舒卷自如地游动,
  游过处金辉闪闪。
  美妙的生灵!它们的姿容
  怎能用口舌描述!
  爱的泉水涌出我心头,
  我不禁为它们祝福:
  准是慈悲的天神可怜我,
  我动了真情祷祝。”(杨德豫,2012:52)
  老水手受尽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苦难和折磨,当他看到了美丽的水蛇时,他被水蛇的美丽所折服,因而真诚地为水蛇祝福。正在他准备为水蛇祈祷之时,挂在老水手脖子上、象征着诅咒的信天翁尸体像铅块一样沉进海里,接着下起了大雨,缓解了老水手的干渴,船员们的身体被仙灵们控制,在无风的情况下驾船前行。这些反常的情况都意味着神灵已宽恕了老水手的罪行,接受了老水手的忏悔,让老水手安全回家。
  老水手对水蛇进行的描写是为其先发话语——“那大片阴影之外,海水里有水蛇游来游去:它们的路径又白又亮堂;当它们耸身立起,那白光便碎作银花雪絮。”提供补充信息,旨在让听者对会话内容有更深入形象的了解。因此,此处对水蛇进行的描写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阐释增量现象,老水手对水蛇的赞美和祝福与其之前无故杀害信天翁形成鲜明对比,其具体语用功能是老水手要告诫以宾客为代表的听众要敬畏生命。平等对待生命,热爱生命,就会得到上帝的恩宠,否则就会遭受上帝的惩罚。
  3.1.2 社会功能
  在全诗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个话轮中,老水手解释了他粗鲁地拦下宾客并完全无视宾客的抵触情绪,强逼宾客聆听他海上经历的叙述动机。这里的叙述动机解释可以看作是阐释增量现象。老水手说道:
  “像周身骨架被掰开卸下,
  我这时痛苦万状;
  不得不如实讲我的故事,
  讲完了才觉得松爽。
  此后,说不准什么时刻,
  那痛苦又会来临,
  又得把故事再讲一遍,
  才免得烈火攻心。
  我如同夜影,四处巡行,
  故事越讲越流畅;
  谁该听故事,该听劝戒,
  我看上一眼便能识别,
  便对他从头细讲。”(杨德豫,2012:86-90)
  尽管神灵宽恕了老水手,让老水手安全地回家,但老水手精神上的痛苦仍未结束。他要四处漂泊,到处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向需要被告诫的人说教,以减轻自身的痛苦。
  此处的增量行为源自老水手对自己为何到处讲述海上经历的补充说明,其语用功能主要在于通过对自己先前粗鲁行为的解释说明而维持自己同宾客之间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诗歌一开始,宾客本是要参加婚宴,却被老水手粗鲁拦下,被迫听完老水手奇怪的故事。一般来说,如此唐突而失礼的行为会使听话人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老水手形容枯槁的外形和诡异的故事,使得宾客多次怀疑老水手是鬼,增添了宾客的不安情绪。因此,如果老水手不能合理地解释自己粗鲁行为的原因,消除听话人的抵触和不安情绪,获得听话人完全的理解和真心的支持,那么听话人很有可能只将老水手所说的故事当作无稽之谈,认为只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老人所编造出来的谎言,老水手故事的说教目的就无法达到。
  3 . 2 Coleridge叙述中的阐释增量
  诗歌《古舟子咏》中老水手曲折离奇的海上故事是由老水手叙述;同时,诗歌本身也是一个由诗人Coleridge叙述的故事,讲述的是婚宴宾客与老水手相遇,并因老水手具有深意的故事而变得严肃深沉,获得改变的故事。换句话说,诗人本身也是一个叙述者,而读者就是无声的听众。
  诗歌《古舟子咏》是用中古时期的英语,以民谣的形式写成,会给读者一种历史久远,似乎确有其事的感觉,但是中古时期的英语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及之后的读者来说,或多或少有些晦涩难懂。同时,会话本应该是一个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互动过程。话语发出者可以从听话人对自己先发话语的反应来做出听话人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说话内容的判断。但是,如同大多数以书面形式出现的文学体裁一样,会话诗歌很难与现实中的读者进行即时互动。诗人通过叙述故事来控制住整个会话诗歌的发展,自己却无法知道读者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己的叙述和情感。因此,1817年在《古舟子咏》再版时,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本身,Coleridge试图站在读者的角度上,以读者的身份去阅读《古舟子咏》,在认为读者可能会遇到理解障碍的地方加上简单易懂的旁注,进一步阐释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这些旁注起到了对先行文本进行修正、补充和解释的功能,因此也可以被看作是阐释增量现象。而此处的阐释增量的语用功能是提供解释说明,进一步阐释诗歌内容和主题,突出了老水手的叙述内容的说教功能。
   4 . 结论
  综上所述,Coleridge的诗歌《古舟子咏》中,阐释增量使话语发出者的先发话语能够容易地为听话人所接受和理解,以使得会话能够自然而顺利地进行,其语用功能主要是对听话人进行道德说教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Abrams, M. H. 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M]. New York: University of Oxford Press, 1953.
  Harper, G. M. Coleridge’s conversation poems[J]. Quarterly Review, 1925(144): 284-298.
  Kermode, F. Essays on Fiction[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ress, 1983.
  Schegloff, E. A. Turn organization: One direction for inquiry into grammar and interaction[A]. In E. Ochs, E. Schegloff & S. Thompson(ed.). Interaction and Grammar[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李民.英语会话增量的语用功能研究[J].现代外语,2011(3):245-253.
  李民.英语会话增量现象的界定:问题与建议[J].外国语,2012(2):63-70.
  杨德豫.老水手行:柯尔律治诗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36,52,86-90.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编英语语法》的语法编排体系和新颖的语法学说,结合教学实践论述动词-ing形式称谓之界定的独到之处。文章认为:《新编英语语法》充分考虑中国学生在语法理解能力和母语学习背景方面的特点,在动词-ing形式的教、学、编等方面独辟蹊径,把传统语法中复杂难懂的动词-ing形式简单化,较好地解决了语法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并为语法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
期刊
摘 要:校训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浓缩,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具有言简意赅、易于朗诵且内涵丰富等特点。从功能的角度看,校训是一种具有训示功能的应用文体。本文从分析国外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出发,寻找译入语的内在属性,从而探讨可循的校训汉英翻译原则。  关键词:大学校训;语言特点;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0-0140-4  
期刊
摘 要:艾丽丝·沃克是杰出的美国女性文学及黑人文学作家之一,其近作《父亲的微笑之光》有力地抨击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这一主题,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性格鲜明、别具一格的黑人姐妹的形象。该文通过对麦格德琳娜和苏珊娜两姐妹的悲惨命运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姐妹俩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关键词:艾丽丝·沃克;女性文学;父权社会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
期刊
摘 要: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的转变是改革的一个总体方向。借鉴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这两所重点高校的教改经验,作为二本高校的长江大学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应该做到: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分离;采取更科学的分级教学制度和转变大学英语教师的观念。  关键词:二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术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本研究尝试以沪江网智能听写系统为平台,让学生课下进行听写训练,以此来探讨听写训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不仅在听力水平上有一定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枯燥乏味的听写训练不但没有使学生退缩、放弃,反而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降低了学生对听力的焦虑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关键词:沪江网;听写训练;非智力因素;大学英语听力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网络资源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供了海量的学习素材,有效地弥补了学时短缺,营造了自由的学习气氛。然而,也存在如下制约因素:教学平台建设滞后,素材难度参差不齐,网络信息多元共生,监管困难评价缺失。学生利用网络翻译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及时介入,教师需要在翻译选材、信息甄别、质量评价等环节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网络辅助;翻译;自主学习;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EAP能力,即综合运用英语和以英语作为工具,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的能力。前人的研究大多只关注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对EAP教学效果的影响,忽视了研究生学习动机这一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就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以及影响学习动机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剖析它们与EAP教学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关教学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学习动机;EAP教学  [中
期刊
摘 要:EAP在国内还是一门较新的英语课程。校方通过学生的需求分析,设置EAP的教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学术英语的特点,学会用英语撰写研究论文并且能用英语进行一般的学术交流,为研究生日后的专业学习及出国深造奠定良好的语言和学术基础。本文将通过探讨江苏大学EAP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课堂设计以及评估体系,分析了EAP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可以借鉴之处,希望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开发和建设EAP课程提
期刊
摘 要:CBI理念将外语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融合起来,将语言技能培养和思维发展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笔者从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现状出发,借助于CBI理念及其教学模式以及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以“英语报刊阅读”课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基于CBI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以期提高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其外语应用水平。  
期刊
摘 要:根据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如“中介”“最近发展区”“内化”“支架”等分析英语演讲比赛的特征,然后在此理论下对选手受益影响做个案研究。研究发现,参加演讲比赛对选手来说既是知识成长又是思想成长过程,选手在认知、学习行为、学业成就、就业走向等方面有显著的变化。此研究有助于学生、教师、高校对英语学习、英语教学策略的思考。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英语演讲;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