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社会下挣扎的两姐妹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xueer2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艾丽丝·沃克是杰出的美国女性文学及黑人文学作家之一,其近作《父亲的微笑之光》有力地抨击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这一主题,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性格鲜明、别具一格的黑人姐妹的形象。该文通过对麦格德琳娜和苏珊娜两姐妹的悲惨命运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姐妹俩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关键词:艾丽丝·沃克;女性文学;父权社会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0-0144-3
  
  Abstract: Alice Walker is one of the prominent American writers in American women’s literature and black literature. In her recent novel By the Light of My Father’s Smile, she creates images of two black sisters with different vivid characters and criticizes the persecution of famales under patriarchy societ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ragic experience of the two sister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y are the victims of pathiarchy society.
  Key words: Alice Walker, women’s literature, patriarchy society
  
  1. 引言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以《紫色》一书获得普利策奖并奠定了她作为黑人女作家在美国文坛的地位,也成为当代黑人文学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父亲的微笑之光》是她继《紫色》之后的一部力作。小说从种族、性别、文化及美国的殖民行为等几方面观察和分析了在后殖民环境下有色人种,尤其是黑人妇女的状况,呼唤人与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和谐。小说有力地抨击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这一主题,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性格鲜明、别具一格的黑人姐妹的形象。小说讲述一对黑人夫妇和其两个女儿的故事。为研究孟多人的文化历史,鲁宾逊以牧师的名义来山区布道,他不允许女儿有任何越轨行为。当发现大女儿爱上一个孟多青年时,他狠狠地教训了她。这使得父女之间产生了隔阂,也给小女儿心灵留下了阴影,造成两姐妹日后的悲惨命运。姐姐郁郁寡欢、暴饮暴食,以示对父亲一辈子的惩罚。鞭打更给在一旁偷看的小女儿苏珊娜的心灵烙下永远的伤痕。她再也不能接受残暴的男性,只能在同性恋爱中寻找快感和温暖。本文通过对麦格德琳娜和苏珊娜两姐妹的悲惨命运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姐妹俩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2. 父权制度下的“父爱”
  
  在艾丽丝·沃克著名的小说《紫色》中,父亲被刻画得像魔鬼一样毫无人性,强奸继女,贩卖私生子女;相比之下,《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父亲鲁宾逊的确称得上是一个有教养而又体面的人。他拥有人类学学位,而且是一个牧师,但这并不说明他能超越世俗的偏见去平等地对待女性。鲁宾逊实际上是人类学者,是一个无神论者,当他以人类灵魂保护者的面孔出现在孟多族的布道坛上,努力说服孟多人相信上帝的存在时,他的内心却自然而然地被一个无神论者的声音所控制。这种心口不一、言不由衷的表演在不知不觉中侵害了这位人类学家自我的完整性,使他在自设的谎言泥潭中越陷越深,并最终吞噬了他所有的活力,只在灵魂深处留下一个巨大的空洞,产生“一种没有信仰的空虚感”。在真我缺失造成的空白处,一向以不可知论者自诩的鲁宾逊渐渐被头脑中“刚刚辨认出的‘上帝的声音’”所左右,以前被灌输的理念亦逐渐取代了心灵,成了指挥日常行为的准则。正如他自己所承认的那样:“许多观念、信仰和法则在我出生之前早已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或模式,我自然也被潜移默化。”(沃克,2003:25)这些“潜移默化”了鲁宾逊的观念、法则,直接影响了他的教育观。当自我的精髓被掏空,当世俗的眼光遮蔽了视野时,固有的教育、审美模式便于不知不觉间在牧师脑中定了型。于是,“几乎从来不发问”,“只满足于静静地、慢悠悠地跟在父亲后面走”(ibid.:83)的小女儿苏珊娜成了他眼中的一朵花;而一向讨厌做“洋娃娃”、讨厌做“爸爸的乖女儿”的麦格德琳娜便成了他蹙眉跺脚的对象。为了能够按照自己的想象来规划女儿的发展,为了抑制大女儿的“疯劲”,鲁宾逊煞费了一番苦心。他阻止她与朋友们来往,轰走来找她嬉戏的印第安野小子;他制止村民们叫她的绰号“疯狗”;他给她订购白色的长连衣裙、皮鞋和精致的方围巾,以束缚住她的手脚。在他眼里,女儿永远是孩子,是“无性”的一件东西。他无法像妻子兰莉一样接受女儿已经长大这一事实,也不愿放弃对女儿的控制权。在鲁宾逊的潜意识中,上帝所言关于“人(man)”有统治权这一说法更多地被解释为“男人(man)”独享的对于世界的统治权,甚至连“统治整个地球”也包括了对女性的控制。在此意念下,他理所当然地视女儿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一如奴隶主视奴隶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用自己的模式来规划女儿的成长,并在女儿有悖于自己的时候武断地用暴力加以干涉。他爱自己的女儿,实际上依然是以爱的名义行使一种“所有权”。在这种所有权下,女儿的一切皆为其所有,不许他人染指,包括起名权和女儿的“性选择”也不许她们自主。当情窦初开的麦格德琳娜和孟多人马努列多偷尝“禁果”时,他粗暴地用带银扣子的皮带鞭打女儿,打得她浑身血痕斑斑。在父权社会制度下,“父爱”成了父亲行使所有权的一面旗帜,造成了女儿终身郁郁寡欢,父女离心离德的家庭悲剧。
  
  3. 无声的抗争
  
  圣洁的婚姻是把成年男女带向幸福彼岸的轮渡。神圣婚姻是一种力量的结合,在带给男女双方幸福的同时,也让彼此获得进步的力量。《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尽管麦格德琳娜和孟多人马努列多“有着同样的褐色皮肤,同样大胆、冲动的黑眼睛”(ibid.:19),尽管他们彼此真心相爱,心心相印,他们却没有步向婚姻的殿堂。在她享受自己生命中最美好时刻之际,父亲鲁宾逊却在某种“谬论”的支配下用鞭子抽灭了女儿刚刚燃起的爱情之火,并带领全家离开那个偏僻的山村回到美国。离开山区之前,可怜的麦格德琳娜整天唱着《父亲的微笑之光》,恳求父亲去热爱、去祝福她所爱的人。但这么胆怯、微弱的歌声,父亲怎么会听到呢?麦格德琳娜回美国之后的好几年时间里一直想方设法与马努列多联系,但都无法联系上,因为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可以充当邮筒的东西都在千里之外。成年后的她在一所很大的东方大学教书。为了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她故意选择“无性”化,用暴饮暴食和强制性穿孔(她身上多处被打了孔,并挂上小链和十字架)来麻醉自己的性欲,以此对抗父亲。在与马努列多意外重逢时,她已胖得不堪入目,而他整个身体都在战争中被炮火炸得粉碎,全身用金属丝缝合,他们已经不再是原先那两个灵魂与肉体完整的人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情爱依旧。不幸再次降临在这对遭尽磨难的情侣身上,马努列多在跟她重温旧爱之后车祸而死。麦格德琳娜再次被一场痛苦的洪水淹没。她的心脏承受不了那么重的体重,但她拒绝减轻体重,因为节食意味着对父亲愤怒的淡化,甚至连死亡都被她视作表达仇恨的方式。她死时一手拿着巧克力蛋糕,一手拿着啤酒。
  鞭子落在麦格德琳娜的身上,对她造成的是直接伤害。而对于从锁眼中窥视到暴打场面的苏珊娜来说,她受伤害的程度无异于一棵小树被狂风拦腰折断。当一向仁慈温和、富有同情心的父亲转瞬间变成了狂暴无比的“大怪兽”时,一块无情的隔板已竖起在父女之间,一张原本和谐的亲情之网亦被彻底撕碎了。在从墨西哥回德克萨斯的路上,当父亲微笑着走近她,捧出一把她最爱吃的青苹果味果冻软糖,而她也正准备去接时,麦格德琳娜的一声咳嗽便把她“拉回到门上的锁眼前。她又一次看见父亲变成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想伸还未伸出的“双手搁在腿上一动也不敢动”。这种陌生感、疏离感一直持续到鲁宾逊去世之时。姐姐选择“无性”作为对父亲的无声抗争,妹妹则选择了“同性恋”。尽管她是个出版过书和录音带的自由作家,经济独立,但依然恐惧在婚姻中失去自我。她跟希腊人彼得罗斯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她心灵深处再也不能接受残暴的男性,只能在同性恋爱中寻找着快感和温暖。她先后与波琳、艾琳保持暧昧的同性关系。她说:“进入父权制社会,享有性高潮的自由一直是男人的专利。而女性之间的性高潮是另一世界自顾自的狂欢,是对自以为是的这一世界的极度蔑视和彻底摧毁。”(ibid.:121)
  麦格德琳娜和苏珊娜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正常的幸福的婚姻生活与她们无缘。她们的生命就是敌视和仇恨,她们用自身的荒诞行为向父亲作一次无声的抗争。
  
  4. 微笑之光造和谐
  
  死后的鲁宾逊成了一个迷失了自我、无所归依的亡灵,在空中游荡。他的牧师身份没能超度他升入天堂,人类学家的学术标签也没给他带来丝毫的安息,倒是马努列多的引领使他渡过了冥河,找到了灵魂栖息之所。他的灵魂追随他的两个女儿,微笑着注视两个女儿,试图去理解她们的希求和热爱、恐惧和颤栗。只有在这时,他才会对女儿充满了歉意和悔恨:“不幸的是,她的父亲是一个傻瓜。我使她失望,并且无缘无故地毁了她的一生。”(ibid.:198)只有在这时,他才会跪在女儿的身旁,虔诚地亲吻她那充满活力的手心和脚心,为她和马努列多的结合祝福。也只有在这时,麦格德琳娜才会骑上黑骏马“瓦多”,容光焕发、喜气洋洋地飞奔到父亲的身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先后走向了死亡,所有的父母和孩子,男人和女人,白人和黑人,这一世界和另一世界死后都在冥河边重聚,亲如一家。死亡原来就是狂欢,就是没有畛域的天堂!小说结尾的诗说:“踏进坟墓时/我一定要变成蜡烛/心甘情愿地燃烧自己/照亮周围的黑暗天地。”死亡去除了所有生之桎梏,带来和解与宽恕。
  父亲微笑了,虽然在死后,虽然轻如一阵风,但正是这如风的微笑,给备受压抑的女儿带来了获救的诺言,使她们的灵魂不再孤单。女儿们也坦然接受父爱。因为父亲不再是一个专横野蛮的父亲,而是一个懂得尊重她们、用心去理解她们、去祝福她们的慈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美国黑人小说进入了一个“对世界持广博看法”的阶段。托妮·莫里森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员之一,她提出“民族文化女性主义(ethnicculturalfeminism)”,强调黑人女性一定要回归社区、回归黑人性,与男性同胞联合起来(转引自Tyson,1999:394)。艾丽丝·沃克也曾指出,黑人女性必须与黑人男性协作起来,才能成就整个种族的生存与完整(转引自刘戈等,2004:97)。
  《父亲的微笑之光》通过暴虐怪诞的爱情复仇故事揭露父权制社会的罪恶。女主人公的形象深刻地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男女平等社会的渴望。但是,作品一方面鞭策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这一主题,另一方面也抒发了作者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理论(Womanism)。面对鲁宾逊死后真诚的忏悔,沃克主张女儿能够重新接纳父亲,自由的女性社会要对男子重新开放。她在清楚地认识到男女两性各自的特点之时怀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让男女携手共创一个和平美好的人类社会。她认为妇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不单纯在于妇女自身,还在于男子身上,即怎样拯救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实现人的“心灵回归”。小说曾一度被一些人贬损为一部宣扬女同性恋的色情之作。与其说《父亲的微笑之光》是一部女同性恋宣言,还不如说它是一部宣扬两性平等和谐的宣言书,它以一种原始民族的信仰之说瓦解了西方父权制下的男女间的二元对立观。
  
  参考文献
  Tyson, Lois. Critical Theory Today[M].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9: 394.
  艾丽丝·沃克. 父亲的微笑之光[M]. 周小英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5,83,19,121,198.
  刘戈、韩子满. 艾丽斯·沃克与妇女主义[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97.
其他文献
摘要:《俄狄浦斯王》所蕴含的弑父型父子关系对西方文学的母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绕这出悲剧的争论千百年来绵延不绝。悲剧似乎印证了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广泛存在。但从故事情节看,俄狄浦斯又是这一出命运悲剧的直接受害者。悲剧的发生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为主人公所知,故人们对俄狄浦斯的责难过于苛刻且缺少充足的理由。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悲剧;弑父型父子关系;索福克勒斯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
期刊
摘要:文学翻译者不是仆人也不是自由创造者,愚笨的“忠诚”可能会导致真正的叛逆,而巧妙的“叛逆”反而会显出真正的忠诚。本文将通过张谷若和董秋斯《Dav,d copperfield》两种中译本的比较来阐明文学翻译中的再创造性叛逆。  关键词:文学翻译;再创造性叛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 要:CBE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培养能力为基础、注重个性的教育,充分体现以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回顾已存在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本文拟基于CBE教学理念,创新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提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突破课堂课时的限制,实现相对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两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目的语使用情况为例,分析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策略选择的制约。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师理念研究成果的回顾,探讨了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旨在帮助教师和管理部门充分意识到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培养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本文属案例研究。  关键词:英语教师;教学理念;目的语;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潜伏的诸如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不断突出,而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本文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笔者所在成都纺织高专该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以揭示其存在的问题,为完善课程设置提供必要的准备。  关键词:成都纺织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
期刊
摘 要: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注重语篇分析和语言赏析。本文通过对一篇大学英语阅读课文的个案分析,论述了语篇分析和语言赏析有助于学生理清阅读文本的结构、上下文,而更为重要的是对阅读文本的内容及要旨达到更深入、更充分的理解。文章还论证了语篇分析和语言赏析在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篇分析;语言赏析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大学英语界及相关决策机构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大学英语提高阶段的大学英语拓展系列课程体系,以满足新时期学生对语言学习的需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拓展系列课程在选、修、教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使选修课不能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本文在分析选修课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对于解决高校选修课的选、
期刊
摘 要:十七世纪玄学诗人约翰·邓恩以爱情诗和宗教诗而享誉英国文坛,《死神莫骄傲》是邓恩宗教诗歌作品中杰出的一首,该诗的递进式说理结构、独特的悖论语言赋予该诗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深厚的宗教情怀则召唤着广阔的文化阐释。  关键词:死亡;递进式说理结构;悖论;宗教情怀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0-0154-3    Abstract: Th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编英语语法》的语法编排体系和新颖的语法学说,结合教学实践论述动词-ing形式称谓之界定的独到之处。文章认为:《新编英语语法》充分考虑中国学生在语法理解能力和母语学习背景方面的特点,在动词-ing形式的教、学、编等方面独辟蹊径,把传统语法中复杂难懂的动词-ing形式简单化,较好地解决了语法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并为语法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
期刊
摘 要:校训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浓缩,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具有言简意赅、易于朗诵且内涵丰富等特点。从功能的角度看,校训是一种具有训示功能的应用文体。本文从分析国外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出发,寻找译入语的内在属性,从而探讨可循的校训汉英翻译原则。  关键词:大学校训;语言特点;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0-014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