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2009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负高质”一直是教师追求有效教学的目标,也是浙江省新一轮“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再一次提出的实施要求之一。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中化学的“繁、难、乱”,不少学生对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教师要如何才能设计出“轻负高质”的教学过程呢?
  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打开了化学教学“轻负高质”的窗口。
  一、主动聚焦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能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缘于个体时时刻刻存在的、又在不断变化的两种认知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所具备的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认知水平间的差距,即儿童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1]
  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的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合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给学生力所能及而又高于学生当前发展水平的任务,使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帮助他们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
  二、积极寻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就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儿童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儿童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2]
  金属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和铝合金是当今世界使用非常广泛的金属材料,社会价值不言而喻。下面就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第3课时“铝及铝合金”为例,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从横向分析: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获知常见活泼金属Na、Mg的性质之后,安排了铝的教学,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Na、Mg、Al金属活动性的差异,突出铝的特殊性质。
  从纵向分析:
  三、努力创设
  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这一差距,努力搭建“脚手架”,缩小和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取得较大的收获。
  在备课期间,对照学生已有的和将要掌握的知识发现:基于前两课时的铺垫,Al的性质水到渠成。但若直接以纯铝片进行实验,会浪费众多潜在的学习资源。因此该教学设计更侧重于发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适当支架的支撑下,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重新设计实验、再次完成实验来验证观点,逐步全面、正确认识Al这一物质。
  以下为几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课前思考] 如何呈现Al表面存在氧化膜的事实?如何引导学生对“异常”现象的思考……
  [提问] 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猜测铝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在之前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Na、Mg等常见活泼金属的知识,很容易推测出同样是活泼金属的铝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学习新知识可采用联想、类比等方法构建知识结构。之后猜测被实验一一证实,也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生实验] 将铝片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 6mol·L-1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 为什么无明显现象?(停顿)活泼的金属铝难道不与酸反应?(停顿)请同学们阅读书第67页。
  设计意图:“异常”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短暂的停顿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但全新的知识点,并不是学生简单思考一下就能获得的。这时应引导学生阅读书本,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师] 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除去Al表面的氧化膜?
  [学生实验] 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 6mol·L-1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 重新观察第一支试管中的现象。如何解释第一支试管内先、后发生的不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刚刚的阅读,以及两组实验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能联想到Al表面有Al2O3的存在,出现上述“异常”现象的原因迎刃而解。
  本环节设置了两组学生实验,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通过猜测、实验、分析、讨论等环节了解物质的性质。
  ……
  【教学片段二】与碱反应
  [课前思考] 如何验证Al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如何书写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实验] 将铝片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 6mol·L-1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 为什么无明显现象?
  [学生] 学生1:Al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学生2:Al表面存在Al2O3,是否是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暂时没明显现象呢?
  设计意图:直观的实验现象最具有说服力。学生已有了上一环节知识的铺垫,猜测出可能的解释,之后再设计、操作实验来证明猜测,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 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Al能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学生实验] 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 6mol·L-1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 重新观察第一支试管中的现象。如何解释第一支试管内先、后发生的不同现象?
  [教师] 写出Al表面的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猜测可能的产物?有何依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产生H2?
  [演示实验] H2的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Al2O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铺垫,外加不断的提问,分解了学生书写Al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
  【教学片段三】与盐反应
  [课前思考] 如何引出Al与浓硫酸的钝化?如何扩大钝化时的现象?
  [过渡] Al能与盐酸反应,是否能与所有的酸反应呢?
  设计意图:Al能与盐酸反应,学生自然很想验证能否与其他酸反应,顺着学生的想法提出这一问题,也顺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学生实验] 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浓硫酸,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 将铝片取出,拭去表面的浓硫酸并用水冲洗,然后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 0.5mol·L-1硫酸铜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此时为一节课的后半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此时“异常”的实验现象,与学生原认知发生“冲突”,又重新激活课堂。
  [教师] 难道我们的推测错误了?Fe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Cu,比Fe活泼的Al不行?(停顿)这个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停顿)该铝片表面一定是铝么?如何证明Al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演示实验] 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入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3mL 0.5mol·L-1硫酸铜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Al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简单、现象明显。但为了引出Al与浓硫酸的钝化,借助这一简单而又明显的实验,用被浓硫酸钝化后的Al片进行实验,人为设置了一个与原认知冲突的“矛盾”,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追根溯源,引起学生的思考,找出问题所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
  【教学片段四】与氧化剂反应
  [课前思考] 如何揭示钝化反应?如何承接Al与其他氧化剂的反应?
  [追问] 经浓硫酸处理的铝片表面还是铝么?
  [教师] 阅读书第68页第二段。
  设计意图:再一次利用书本的信息资源,为学生解开疑惑。
  [过渡] 该氧化膜是什么物质?铝表面生成氧化膜,从铝的价态上分析,化合价升高了,说明铝被浓硫酸氧化了。浓硫酸、浓硝酸都是常见的强氧化剂。
  [教师] O2也是种常见的氧化剂,那Al能否与O2反应呢?
  [演示实验] 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演示实验] 铝热反应。
  设计意图:在课快结束之际,引燃了铝热反应,整个教室为之沸腾,学生意犹未尽,带着兴奋期盼下一节化学课的到来。
  ……
  四、静心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时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时而一片沉寂、陷入深思;时而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可取之处在于:
  1.起点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教师传授新知的重要前提,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已知知识,才能设置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帮助学生跨越障碍。Na、Mg的金属性,Al2O3、Al(OH)3的两性等均为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验证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不但复习、巩固,还不断吸纳,扩大了知识网络。
  2.脚手架多——学生心存疑惑的时候,适时提供帮助
  布鲁纳提出的脚手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儿童穿越“最近发展区”。在教师适当脚手架的辅助下,可以实现从“现有发展水平”到“现阶段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飞跃,使学生“飞”起来。当学生要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时,提供给学生们众多的实验试剂,引领着学生完成实验;当学生疑惑“难道Al不与盐酸反应?”“Al与浓硫酸发生什么反应?”时,及时提供书本信息,使学生豁然开朗。当异常的实验现象“Al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出现时,一系列的问题串带领着学生寻找答案……适时的脚手架,让学生学习倍感轻松,跳起来就够到胜利的果实。
  3.吸引力大——实验众多、现象明显
  实验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化学老师应多善于利用这一“秘密武器”。4组学生实验、4组演示实验,让学生既动手体验了一把,又同时欣赏到了美丽的烟火表演。如此实验盛宴,学生惊喜不断,参与度大大增加。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方式,有效克服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或同化、或顺应,很快重新构建自身的化学知识网络。且学生由于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显得踌躇满志,信心百倍,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 冯维. 小学心理学[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6-38.
  [3] 边玉芳. 儿童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22-24.
其他文献
每年物理高考中的实验题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2014年各地物理实验题立足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实验,注重基本实验仪器使用、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操作以及物理实验思想的考查,突出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其中浙江省理科综合卷第21题,基于教材中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对实验情境进行创新设计,方法要求灵活,对考生创新性与探究性的考查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2)在弹性限度内,将50g的钩码逐
期刊
转向架是城轨列车的重要组成系统,随着列车运行里程增加,列车在行驶中可能出现疲劳强度不足、零部件磨损、断裂等一系列故障问题,影响着列车整体安全。为了提高列车可靠性,本文引入FMECA(Failure Mode Effects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的故障预测分析方法,对某A型转向架故障信息进行数据处理,确定出关键零部件并提出改进措施,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对某A型转向架进行定义,确定出零部件系统框图,利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FMEA分析,通过FMEA分析表确定转向架
柴油机参数采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柴油机运行状况,通过采集气缸压力等参数可以获得柴油机燃烧和放热过程的相关信息,实现柴油机的故障诊断,对确保柴油机稳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测绘示功图是评估柴油机缸内工作状态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四冲程柴油机为试验样机,搭建了信号调理、数据存储、串口通信等硬件电路,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系统的便携式船用柴油机气缸压力采集系统,并通过Lab VIEW平台设计了上位机数据处理及分析软
船用柴油机作为船舶主要动力来源,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船舶营运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开展船用柴油机故障诊断的算法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智能算法研究的不断发展,利用神经网络对船用柴油机进行故障诊断是船舶智能化诊断的重要一环。本文利用基于混合蛙跳算法的和声搜索算法优化径向基神经网络对船用柴油机的故障识别过程进行研究。对于故障信息采集方面,对4135型非增压船用柴油机进行研究工作,利
控制减少内河船舶的碳排放是促进我国船舶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需要,长江航道维护船舶作为数量较多的内向船型,其能效状态评估方法对于长江内河船舶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效状态评估的能效异常致因分析研究能帮助轮机人员确定能效异常的原因,为船舶能耗设备能效提升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分析了长江航道水文、气象特点,以及航标维护船设备运行特点、作业模式及其船舶能效特点,提出了反映长江航标维护船舶特点的能效评估指标,建立了基于长江航标维护船能效评估指标的航标船能效评估方法。该评估方法符合航标维护船设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效度取决于课堂的组织和评价点设计.为使评价结果促进学习,需要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初中物理课堂(以下简称“行为课堂”);笔者也重点研究了学生“探究行为”的先行设计、有效导引、课堂组织、科学评价,以让学生在经历探究中更好地领悟科学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提高物理课堂学习效益.本文围绕初中物理中的《动能 势能 机械能》课例,介绍笔者对“探究行为”的先行设计与“课堂组织”
期刊
一、研究背景   由于“统计与概率”的广泛应用,导致当今各国都非常关注对教学内容“统计与概率”的改革.为了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生必须学会处理各种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这其中涉及的正是大量的与统计、概率有关的数学知识.因此,掌握基本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新课改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相继问世,这其中大多数都是紧扣《义务教
期刊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文字、表格、图片等形式,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让学生阅读、思考、探究,较好地辅助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然而,笔者在所听的大量公开课中,包括名师示范课、竞赛课、青年教师过关课等,发现了一个共同现象:许多教师更愿意使用教材以外的材料作为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不喜欢或者不善于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辅助教学。  事实上,新教材提供的各类材料,无论是探究情境、相关链接,还是名人名言、专家
期刊
复习课是高三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课型,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旧知识的认识、梳理并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而且可以在巩固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3年9月笔者应江苏省教育学会之邀,在江苏教育学院附中为省内部分高三数学教师开设了一堂复习课,复习的内容是抛物线.现把课堂实录和对高三复习课的思考整理成文,与大家交流.  一、回归课本,设计问题,以问题为载体梳理知识框架  
期刊
习题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向学生展示应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窗口,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传播解题技巧技能的途径. 因此我们要关注习题教学过程的设计,俯视问题——用活问题,仰视学生——以生为本,激励学生养成善于研究、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以整体、联系、动态的观点进行思考,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归纳出解题的通法,使隐性、零碎的解题经验显性化、系统化,追求解题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