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律宣传的三点认识体会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aga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参与了众多法律宣传工作,对这项工作谈点个人的认识体会。
  一、法律宣传要传播法律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法治理念,培植法治文化
  每一次活动都会根据社会治安状况和宣传主题,印发法律知识传单散发给民众,这当然是必要和有益的,但若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我体会,法律宣传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法治理念,培植法治文化,只有这样,效果才会更长久深远。如果法律宣传教育总是停留在宣传和引导的应用层面,解决的就总是一时一地的问题。如果有法治文化的支撑,就能保持法治实践的持久性、长远性,如授人以渔,使公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成为其自觉主动的行为;使普通民众像遇事找熟人一样,养成遇事找法律的习惯。
  法律宣传教育要注重培育现代法治理念。尤其要强化以下几个意识。一是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国家法律制度作为规范公民行为的准则,一方面体现权利主体的自由和权利;另一方面也体现自由与责任相协调、权利与义务相一致,都应自觉的守法、护法和承担必要的责任,是作为权利主体应尽的义务。二是法律权威意识。即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人都不能蔑视法律的权威,法律在人们以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三是程序法治意识。依照法定的方式、步骤、顺序、期限等方面的程序来办事。对社会管理者面言,还要按现代法治的要求,增强公开意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二、法律宣传教育的主题不能主观臆断,重要的是要研究民众的具体法律需求
  长期形成的法律宣传教育模式是一种单向灌输型模式,这一方面助长了法律宣传教育部门对法律宣传教育对象法律需求的有意或无意的漠视,易养成宣传教育形式的惰性和机械化;另一方面也造成公众对单向灌输式法制宣传教育方式的倦怠,难以得到个性化的法律需求满足。造成公众接受法律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尽人意,也使公众真正的法律需求和意见被掩盖。而从个人所得税法等各种法律草案的公开讨论情况看,却又凸现出社会公众对于法律活动参与的热情和对于切身利益的关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法律宣传教育与公众法律需求的“冷”、“热”不平衡。由此,让公众法律需求与法律活动互动成长应该成为法律宣传教育的一项重要责任。去年,我院与司法部门联合进行的遵纪守法教育活动中,有农民工反映,守法是一方面,但他们在外出务工时,时常遇到自身合法合理权益遭到損害的事情,因为不知道怎样维权,只好邀集老乡以粗暴野蛮的方式与厂方交涉,结果自己不愉快,厂方的秩序或多或少地也受到影响。这之后,我们与司法部门共同编写了农民工维权知识宣传册,受到了外出农民工的欢迎,这种基于明确具体的法律需求而进行的工作,较之一般的宣传效果要好得多。
  三、法律宣传教育方式不能局限于单向灌输,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接受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
  法律宣传教育必须遵循宣传教育的规律,从信息的传播、接受,教育的时间内容、效果形式等角度充分考虑接受者的具体情况。首先,其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和对法律的主动实践,但这有赖于法治文化的形成。因此,如前面所述,要将法治文化纳入文化体系建设,使公众自觉守法、主动寻求法律帮助。其次,教育最好的效果在于从小培养和终身教育。法律宣传教育作为社会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要求把法律纳入到义务教育等基础教育渠道,做到从小培养法律观念,并使法律宣传教育始终与个体的成长紧密相关。再者,教育最好的方式在于区分对象,因人施教。这要求法律宣传教育在兼顾公众法律宣传教育的同时,也应因地制宜,确定重点对象,尤其是违法犯罪高发群体、法律需求强烈群众、教育欠缺群体等,分类施教,取得针对性效果,有效提升法律宣传教育的效能。
  法律宣传教育要有更大的作为,必须要改进现有法律宣传教育模式,将单方面意向灌输型宣传教育模式转变为“渗透性”、“互动型”宣传教育模式。要紧密结合形势任务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村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民主法律意识,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民间网络反腐也应运而生。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 对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了深刻阐述。全会通过的《决议》提出,要“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健全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这些都表明了政府高度认同网络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并把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的治理腐败的机制。所以笔者认为结合反贪办案工作实践,加强网络反腐机制的构建,对今后的检察
期刊
如今在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和移送起诉的共同作案的案件中,普遍存在着部分犯罪嫌疑人“另案处理”的情形。我院2011年1月至12月共受理移送起诉案件427件,其中存在“另案处理”情形案件有61件,占受理案件总数的14.29%,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对此没有详细具体的动态跟踪监管规定,具体“另案处理”是如何处理的,检察机关不甚明了,有些甚至“另案不理”,不了了之,检察机关在行使法律监督时候,就存在一定的漏洞。就
期刊
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对检察规律的准确把握,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也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如何创新当前传统的案件管理模式成为检察机关所需面临的重大课题。检察机关有责任建立一套符合检察业务发展规律的有效的案件管理机制,通过厘清检察机关各内设机构的职能,进一步加强对检察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从而提升办案质量和效率,积极推进检察机关的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  一、基层检察机关案件
期刊
高钾血症是尿毒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尿毒症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我们收集近几年的病例总结分析,主要为预防高钾血症的发生,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2010年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并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发生高钾血症20例次,男11例,女8例,年龄30岁-62岁。其中原发病为糖尿病5例,慢性肾炎9例,高血5例。维持血液透析时间在2月~6年
期刊
摘 要:目前,检察机关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审查批捕、起诉食品安全犯罪、查办食品安全领域职务犯罪和针对案件开展专项预防三种,还存在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开展较被动、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不完善、食品安全犯罪认定难等问题,本文试结合2011年嘉峪关市人民检察院号召开展的全市非法制售“地沟油”专项治理活动经验,积极探索检察机关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途径,力求通过加强“两法衔接”、拓宽监督渠道、完善法律机
期刊
摘 要:一个幸福的婚姻家庭,它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婚外情,一方或双方发生背叛。婚外情对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恶劣的,它轻则影响了夫妻感情基石,重则引发夫妻劳燕分飞,极端情况下,可能发生情杀等不可挽回的社会危害。为保证每个家庭幸福,本文试图对婚外情引发刑事案件的特征、成因、过程分析、预防措施等方面予以调查分析,为这一负面社会现象提供理论及实践的解决方法,最大程度地预防婚外情的发生。  关键词:情杀案件
期刊
摘 要:徜徉在众多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之间,我们似乎找寻不到真正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雕塑了。在与“国际接轨”的大形势下,一味的追求和推崇“国际化”,无疑导致了我国民族雕塑特色的丧失。雕塑是一个发挥空间很大的领域,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既要把目光放到国际上去,又要在自己的本土雕塑上深入挖掘,才不至于在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关键词:国际接轨;崇洋;民族文化;线;写意性;吸收  徜徉在众多现
期刊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一种非诉讼的监督方式,也是维护司法公正、树立检察权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所指的检察建议(再审检察建议)则是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方面国家立法还不完善的前提下,根据国家现行法律的原则以及其立法精神,在履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方面的创新举措。  1、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1)对于符合抗诉条件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人民检察院提出再审的检察
期刊
汝州市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在办理杨某等人玩忽职守案中发现,近几年汝州市卫生局医政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管理不规范、执法不到位、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医疗机构管理秩序严重混乱,一些门诊违规违法执业,甚至致人死亡的严重后果,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现将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浅析如下:  一、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医疗机构底子不清,管理不规范。在查案过程中发现,负责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注册登记
期刊
摘 要:随着涉检网络舆情频发,对其应对与处置已成为检察机关研究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妥善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体现司法公正。因此,有必要建构科学、长效的涉检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机制。  关键词:社会矛盾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概念及特点  (一)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而涉检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