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小说的镜像叙事与女性书写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hai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波特被评论界认为是一个优秀的文体家,这与她独特的叙事方式息息相关。她小说中的女性书写通过女性叙事呈现出来。在波特的小说中,镜子具有了叙事的功能,是女性观察自我与现实的方式;在波特的笔下,注视是女性主要存在方式,通过注视,女性审视和改变着男性主宰的世界,从而获得自身成长的知识。
  【关键词】:凯瑟琳·安·波特;镜像叙事;女性书写
  一、镜像叙事
  波特小说中常常有镜子这一意象,小说《裂镜》通过主人公罗瑟琳追求想要的生活而不得的故事,展现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在《裂镜》中,罗瑟琳的镜子超越了一个单纯的故事线索所具有功能。《裂镜》的叙事是通过镜子得以展开的。罗瑟琳是一个年轻美貌、热爱舞蹈与交际的女服务员,有着众多的追求者,但是她偏偏选择了嫁给比自己大三十岁的饭店领班丹尼斯。嫁给丹尼斯后,罗瑟琳严格按照一个好妻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她操持家务,照顾丈夫,坚持不让丈夫进厨房。但是她的内心又不甘于做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热爱幻想自己的魅力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但是却又被眼前繁琐的家务事打回现实当中。透过镜子,罗瑟琳看到了自己的并不美丽的脸和模糊不清的表情,叹息之余,她决定逃避婚姻生活,于是前往波士顿探望姐姐,并带回了一面新的镜子,以期待在舟车劳顿和新的生活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然而,新镜子里自己的表情仍旧模糊不清,而罗瑟琳本人,也在绕了一大圈之后回到丈夫身边,继续之前的枯燥的婚姻生活。透过这面镜子,罗瑟琳的内心世界得以窥探,同时,她模糊不清的自我认识跃然纸上。
  小说中的镜子既是罗瑟琳的分裂的女性自我的象征,也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法。在此,笔者以巴赫金的“镜像”理论为依据,将波特小说的这种手法称为“镜像叙事”。巴赫金的“镜像”理论关照“我与我”的关系,认为人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镜像来认识自己,而要通过一个中介来全面地认识自我。要想认识自己的完整性,只能“借助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他人视角”,彻底消除“为他人的评价”而造作表情的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离开镜中的自我欣赏,在生活事件的參与中,和他人进行交往对话,只有这样借助他人的视角才能认识真实的自我。[1]巴赫金认为,要达到自我的完整的认识,还要通过“他人的评价心灵这一三棱镜来观照自己的外形”[2](p128)。波特通过小说的女性形象探寻女性的自我认识和女性存在方式,在探寻的过程中,自然需要一个中介来达到女性认识自我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在波特小说中,“镜子”正是这一中介,进而承担起叙事功能。小说所蕴含的镜像叙事具有双重意指:第一重是指小说中的主要女性形象通过小说中的镜子来认识自己,包括罗瑟琳自我认知失败的过程,也包括通过主要女性形象米兰达在与不同的女性人物之间的对比中获得成长的过程;第二重是作者和小说主人公之间的相互参照,即波特通过小说主人公这一镜像来思索女性的存在方式。第一重意指扩大了镜子这一意象的引申义,在波特小说中,“镜子”除了指镜子这一实物本身,还泛指与米兰达形成对比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包括《老人》中的艾米姑妈、伊娃表姐,“旧秩序”系列小说中的奶奶和老南妮,《开花的犹大树》中的布拉焦尼等等。在这些人物形象的映照中,米兰达看到了艾米姑妈以身体对抗父权制社会的失败的原因,看到了伊娃表姐向现实妥协的原因,在这个映照的过程中,米兰达获得了成长。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出,小说的价值在于探索人存在的可能性。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波特的小说具有存在主义价值,尤其是长篇小说《愚人船》,在展示形形色色的旅客时,探索了人的存在方式。笔者认为,波特用带有自身镜像的女性形象探索了女性存在方式,米兰达、劳拉、罗瑟琳等形象就如同一面镜子,波特在她们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影子,让她们代自己去践行一种生存方式。正是因为这些镜像的存在,波特意识到了女性生存的局限性,小说中的每一位女性形象都没有找到能够实现女性意识的合适的存在方式。在《老人》的结尾,火车上的米兰达发出感叹:“我自己的人和我自己的时代在哪儿呢?[3](p95)”这预示着新的探索的开始。波特在她们身上看到了时代的局限性,但她并未提供一个女性存在方式的范本,可以说,波特通过镜像叙事,书写了女性生存的局限性,在与每一位女性镜像相互映照的过程中,女性完成了一次次的成长。
  二、女性的“注视”与成长
  女性主义叙事学家苏珊·S·兰瑟在著作《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提出:“女性作家要在西方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形成这三种权威,它们分别是:建构另外的‘生活空间’并制定出她们能借以活跃其间的‘定律’的权威;建构并公开表述女性主体性和重新定义‘女子气质’的权威;以及形成某种以女性身体为形式的女性主体的权威。每一种权威形式都编制出自己的权威虚构话语,明确表达出某些意义而让其他意义保持沉默。[4](p24)”就兰瑟所提出的这三种权威而言,波特小说的女性主义话语权得以建立靠的是第一种权威的立足。按照兰瑟的观点,第一种权威对应的是“作者型”叙述声音。前文提到,“米兰达系列”小说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米兰达带有波特本人的影子。因而,在“米兰达系列”小说中,波特构建出“作者型”叙述声音(authorial voice),在“作者型”叙述方式中,叙述者和小说人物存在于不同的本体世界。我们知道,米兰达所处的环境是新旧交替的美国南方社会,这与小说叙述者所处的叙述环境并非同一个环境,用兰瑟的观点来说,这种“作者型”的叙述方式是一种“异故事”(heterodiegetic)的叙事状态,在这种叙事状态中,我们容易把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于是作者的声音便具有了权威性。
  小说“作者型”的叙述声音是通过米兰达这一人物形象来完成的。米兰达这个名字取自于西班牙语的“注视的人”[5]。在小说中,“注视”是米兰达的存在方式,小说采取的固定内聚焦型视角的叙述方式使得米兰达的“注视”得以实现。
  在小说《马戏》中,叙述者是从米兰达的角度来叙述的。当《马戏》的故事发生时,米兰达还处于孩童时期,整个故事所呈现的世界透过孩童的眼光来展现。小说对米兰达亲人的称谓——“爸爸”、“玛利亚姐姐”、“保罗哥哥”、“奶奶”等等,都是站在米兰达的位置的称谓。年幼米兰达第一次在马戏团看小丑表演,得到了和滑稽完全不同的感受,她眼中的小丑“永远流露出一种痛苦、惊奇、心酸的龇牙咧嘴的表情;不是微笑”[3](p401),不难看出,这一系列对小丑的形容是在一个小女孩的词汇范围之内的。不同于成年人的感受,在小丑身上看到的符号对米兰达来说充满了死亡的气息,她害怕了,于是大哭起来,不得不被迪西带回去。此時,内聚焦型视角限制了叙述者的视野,马戏团里上演的节目随着米兰达的缺席戛然而止。直到晚饭前,米兰达从家人口中得知了马戏的精彩内容:   虽然小说的真实作者不等同于叙述者,但是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编年史和自传体叙述文中,叙述者是真实作者的可靠代言人。[6](p37)波特小说主要采用第三人称来叙事,但也并不固定。小说《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出现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交替使用,米兰达在梦境中时,小说这样叙述的:
  “清晨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时刻,因为树都是一种风格的树,石头都是埋藏在被人认为是青草的阴影里的石头……我挑中了小灰,因为它不怕桥。
  来吧,小灰,她一边说,一边抓住马勒,我们一定要比死神和魔鬼跑得快。”[3](p168)
  米兰达患上流感后,昏迷之時看到的场景描写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而米兰达的意识活动又运用了第一人称:
  “……接着她看到一阵尖叫的箭射中并且刺透亚当的心房,呼啸地飞过他们走的小路,穿进树叶去……她冲到他面前,愤怒而出于私心,插在他和射来的箭中间……”[3](p233)
  “信任我,这一颗顽强不灭、光线强烈的火星说。信任我。我坚持着。”[3](p233)
  这种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称交替的叙述方式,不仅是小说中意识流手法的流露,也证明了叙述者和米兰达之间的等量关系。前文提到,米兰达系列小说是带有波特自传性质的小说,波特称“米兰达”为“我的另用名”[5],因此,笔者认为,在形式上米兰达并非小说的叙述者,却可以作为波特的代言人,小说通过米兰达的注视来观察男性世界,波特则通过米兰达传达自己的看法。
  除此之外,米兰达系列小说还包含双层叙述层次。
  里蒙-凯南在《叙事虚构作品》中提出:“一个人物的行动是叙述的对象,可是这个人物也可以反过来叙述另外一个故事,如此类推,以致无限。这些故事中的故事就形成了层次。按照这些层次,每个内部的叙述故事都从属于使它得以存在的那个外围的叙述故事。”[7](p164)《老人》以米兰达为主要人物讲述了三个故事,按照热奈特的划分方法,这三个故事可以分为两个叙述层次,即外部层次(第一层次)和内部层次(第二层次)。《老人》的外部层次的主要人物是米兰达,这一层次叙述了米兰达在家族中从一个八岁的小女孩成长为十八岁的女性的故事,包括她在家里听老人们回忆艾米姑妈的经历,并跟随父亲去赛马,看望加布里埃尔姑父的经历和在火车上遇见伊娃表姐的故事。小说内部层次的主要人物是艾米姑妈、加布里埃尔姑父和奶奶、父亲等家族的长辈们,这一层次主要叙述艾米姑妈和加布里埃尔姑父的故事。米兰达处在小说的外部层次,她对艾米姑妈的感知,是通过老人们的讲述实现的。然而,内外两个层次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和过度,这就模糊了叙述者的身份,但是,从《老人》的结尾不难得出,叙述者是一个了解米兰达家族,并且能够站在时代前沿客观地看待家族历史的人,小说结束的时间是米兰达十八岁时,即“当下”,此时的米兰达通过“注视”家族的这一段历史,认识到了男性世界对女性的压迫,进而意识到探索女性出路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说叙述者是站在米兰达这个参与并通览家族历史的女性背后的。虽然米兰达未能参与的内部层次的故事,但老人们也只是提供了内部层次故事的全部素材,他们并非内部层次的叙述者,这个内部层次的叙述者,和外部层次的叙述者一样,是站在米兰达的视角来观察故事的。联想到《老人》的自传体性质,不难得出这个结论:两个层次叙述者就是波特本人。米兰达通过“注视”提供观察家族乃至整个男性社会的条件,而波特负责叙述。外部层次和内部层次的主要人物之间价值观的碰撞,造成了米兰达女性意识的觉醒,并促使米兰达成长,寻找新出路。
  参考文献:
  [1] 秦勇. 论巴赫金的“镜像”理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00-104.
  [2]巴赫金著,晓河等译.巴赫金全集(第1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波特(K.A.Porter)著;鹿金等译.波特中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4]苏珊·S.兰瑟(Susan Sniader Lanser)著;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 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周铭. 神话·献祭·挽歌——试论波特创作的深层结构[J]. 外国文学评论, 2009(2):202-214.
  [6]胡亚敏. 叙事学, (第二版)[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里蒙-凯南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9.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当代大学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一个倍受关注的地方,如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人才,而高校得发展培养形式正是关键之所在,学校给学生创造好的以及独特的学习环境,正是能影响高校教育四年之久的培养。中国传统的大学校舍,将学生很呆板的分配于每个宿舍,没有较好的学习氛围,以及轻松的生活环境,没有创意之言。在人们需求多元化的今天,校园学习居住环境也朝着多
期刊
【摘要】:歌曲《渔舟唱晚》是由刘麟作词,王志信编曲,根据同名器乐曲改编而成的民族声乐作品。歌曲旋律优美、曲风清新,用音乐独有的语言描绘出了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提到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场面。歌曲在创作中融入了大量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体现了民族声乐的特点。词曲的二度创作使音乐形象更加具体丰满。本文通过对歌曲创作特色以及演唱风格的分析,了解歌曲的音乐意境,丰富音乐感受,掌握该声乐作品声音技巧的
期刊
【摘要】: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本文从个人体会谈山水画意境的获得与营造,认为剪裁、夸张、组织是营造山水画意境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虽然中国山水画不断在变化,不断在改革,但是不改的是其意境,是其灵魂。艺术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艰难的创造性的工作,它决不能如“探囊取物”那样轻而易取。所以要想画好一幅山水画,我覺得首先必须要掌握山水画的灵魂---意境。  意境并非
期刊
【摘要】: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北魏旧称武州山石窟寺或代京灵岩寺。石窟倚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现存大小洞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1000余尊。石窟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技艺精湛,形象生动,堪称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在云冈石窟,佛本行故事的雕刻很多,但大都是以单幅画面出现,只有第六窟的故事画雕刻比较完整。云冈第6窟佛本行故事画,采用浮雕与佛龛雕刻相结
期刊
【摘要】:通过语用学视野下的课文导读的概念解读和现状分析,对《陈情表》基于语用的角度进行语料分割、语料描述、语用分析,探究出以《陈情表》为例的课文导读要符合实用文的文体特征,抓住语用教学点,促进古文的言意相融,注重语用体验,鉴赏作者的言语智慧,最终达到强化学生现实言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语用学;《陈情表》;课文导读;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将语用学融入语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
期刊
【摘要】:电影中的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发展成熟,并确立了电影艺术中独有的剪辑理论,应用到我们实际的影视创作当中,带动了视觉艺术的发展。本文我们将通过对蒙太奇理论的发展史的浅析,来了解蒙太奇设计方法论的演进,对艺术设计理论进行探索。  【关键词】:蒙太奇;社会意识形态;艺术设计原理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除了其镜头的运动、演员的调动等元素以外
期刊
【摘要】: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晋国有着清晰的历史文化脉络,不曾间断,影响深远。它凭借着自身的地理优势,连接着中原文化与少数名族文化。使其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然而在这片文明的热土上也产生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它不仅仅是当时生产力的体现,更凝聚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且青铜器造型中的纹饰也极具美学价值。  【关键词】:晋系;青铜器;纹饰  作为两周时代中原地区主流文化之一的晋文化,由于
期刊
【摘要】:室内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满足功能需求,不管是在住宅设计还是工装空间的设计,都离不开合理有序的软装与硬装的相辅相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也在不断的前进,从而促使软装设计的进步与发展。“轻装修 重装饰”的理念也逐渐成为装修的宗旨,软装设计逐步成为室内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它的诞生可以提升整个室内空间的品质。同时也是一种生活品位和个人精神的象征。本文将深入研究软装设计元素及设计原
期刊
(陜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and discusses how to be a successful interpreter.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nd then it
期刊
【摘要】:纹样是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也是图案的构成要素之一。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發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在现代化社会多元化需求的新时代中,挖掘继承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精华,探索传统装饰纹样和现代建筑设计共同之处,坚持自己特有的传统特色,并将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进行消化吸收,创造出新的设计理念,是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