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中生乡土地理知识缺失带来的思考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ei_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乡土地理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高中生的乡土地理知识水平不容乐观。本文论述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丰富学生的乡土地理知识。在此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乡土地理知识 缺失 思考
  乡土地理,从字面上解释是本乡本土的地理,是我们的学生能够直接观察、经常接触,并生活其间的那部分地区的区域地理。这应该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地理的熟知程度远远低于预估水平。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过程和预计目标的达成。为何高中生对自己身边的乡土地理不甚了解?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以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为例进行探讨。
  一、形成缺失的原因
  1.乡土地理本身的特点
  乡土地理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就农业来讲,其影响因素就包括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而高中生由于年龄和视野等因素的制约,对乡土地理的认识是零散的、微观的、不全面的。在一个庞大的宏观的知识系统面前,一名高中生此时显得很渺小,触角显得不够广,对乡土地理的认识也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2.生活场所的限制
  高中生除了寒暑假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和家庭中度过的。这种远离自然、远离社会的生活场所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很单一,活动范围比较狭小。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对农村的农业活动接触的很少,“五谷不分”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使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也由于很少直接参与到农业活动中去,所以对农业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
  3.学习压力的限制
  在当前的高考政策下,学校和家长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高考的科目上,跟随着高考这根“指挥棒”不停地转动。“乡土地理”这门课程在学校的课程表上根本就无迹可寻。因此高中生在校园中疲于应对各种各样的习题和考试,学习压力很大。偶尔放假,也是把娱乐时间大部分花在游戏、网络等虚拟世界里。这就导致了缺少与自然亲近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对乡土地理知识的缺失就不足为奇。
  二、丰富学生乡土地理知识策略
  (一)地理课堂中乡土地理的运用
  1.利用乡土地理案例补充课本案例
  现行的中学教材中编制了很多“案例”,这些案例很具代表性。但因为有些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学生显得比较陌生,理解时或许有些难度。因为乡土地理案例来之生活,与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起到辅助理解作用。其非常生活化的特点一下子就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并且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兴奋起来,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如此节中课本选取“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为例讲述“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高中生明显感觉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地理背景不是很理解,所在理解起来比较吃力。那笔者采取了我们苏州郊区农业的发展史进行讲述。苏州地区为“鱼米之乡”,向来是水稻和水产品的主要产地。近年来,由于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交通和市场的发展,逐渐发展了葡萄、西瓜、蔬菜等种植,而水稻田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减少。此案例结合了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教学的实践性也得到加强。
  要注意的是,由于课堂时间和学生精力的限制,一节课中同一知识点不宜采用过多的案例教学,否则反倒会让学生造成知识点的混乱,应尽量以课本案例为主,乡土地理案例为辅,不可喧宾夺主。此外,乡土地理案例也要注意实时更新、与时俱进以及要保证案例的典型性、准确性。
  2.利用乡土地理案例理解地理名词
  地理名词的概念解释一般比较抽象、复杂,我们可以通过乡土地理案例把它具体化、简单化。如讲到“区位”这个概念时,就“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此时可以通过“苏州的水稻种植”进行提问,水稻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区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后的农业、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比如“时鲜业”这个词对高中生来说是陌生的。笔者把课本中的“环地中海地区”的“水果、蔬菜、花卉”的时鲜业转换成苏州本土“水八仙”的“茭白、红菱、鸡头米”。对于“水八仙”,苏州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根据其特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时鲜业”即指生产的对象是应时而新鲜的农产品,其产业的特点是季节性强、不易保鲜储存。
  3.利用乡土地理类比课本地理知识
  乡土地理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更贴近学生生活。让课本上的纯理论性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所以有时可以对课本上的案例进行直接替换。如果让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物现身说法,其他的学生也更加信服。
  课本中要求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来分析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本地区虽也处于亚热带沿海地区,但并无甘蔗的种植,花卉棚也不常见。于是笔者把这个案例让家在农村的学生改成了自己家里的“水稻田-鱼塘-西瓜棚”,学生理解此案例之后,立刻明白了其中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因素。农民进行的农业活动是和市场上的价格密切相关的。市场价格也是最终影响农业类型和规模的主要因素。弄清楚了自己身边的案例,课本上的案例也就迎刃而解。
  4.把农产品带进课堂
  农产品是农业活动的初级产品,是学生们生活当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但经常接触不等于了解,或者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如很多苏州的学生竟然不知道经常吃的苹果到底是南方还是北方的水果?或者米粉和面粉是怎么来的?面包是用什么原材料做成的?   在此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带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农产品(一些水稻、小麦、苹果和柑橘),学生感到很兴奋,好奇地想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当学生在叽叽喳喳议论的时候,我已经知道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然后趁热打铁进行提问,大米是来自于水稻还是小麦?我们这里种的是柑橘还是苹果?为什么我这个苹果一边比另外一边要红?通过把农产品带进课堂,一方面通过农产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提问引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5.充分利地方方言
  方言往往也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它也代表了一个地方特有的地方文化。现在课堂中要求普通话,但有时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用普通话很难准确表达,而方言却能准确表达出其精髓。课堂中偶尔使用一句地方方言,不仅可以迅速表达出老师的本意,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减少了课堂的呆板,使课堂多了几分灵动,“锦上添花”。
  (二)课后作业中的“乡土风”
  1.让乡土地理元素融入地理作业
  传统的地理作业是一些试卷或习题,比较枯燥无味。学生面对这类作业,或多或少有些抵触情绪,其完成质量参差不齐。此时可以在地理作业中加入乡土地理元素进行调节,让学生更乐意去完成作业,使他们觉得所谓的作业实际上更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此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课本中有一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学生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地理事物有渴望了解的心理。因此面对这次不同常规的课后作业,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事实证明,学生对这次作业相当重视,通过实地考察、上网搜索、咨询父母、采访农民等途径分别从地形、交通、市场、政策等因素讲述了苏州经济迅速发展后农业因素的变化情况。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乡土地理调查工作,无形中使他们的乡土地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地理实情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本知识的获得不是目的,更主要的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研究社会问题,解决乡土地理实际问题。将社会问题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如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家乡的实际,通过地图展示的形式设计出观光农业的项目。学生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湿地旅游、农家乐、春季的油菜花观赏等都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项目。设计过程中还充分考虑到交通、住宿、餐饮、安全等问题。详细程度远远超过笔者的预估。虽说有些地方还尚显稚嫩,但在此过程中,把所学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图、用图的兴趣,养成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三、结语
  乡土地理的缺失不是短时间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让我们的学生关注外面大世界的同时,也别忘了留恋一下身边的小风景。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孩子们身边充斥着各种电子产品,电脑、ipad、手机已经成为孩子们熟悉而喜爱的工具。孩子们喜欢玩电子游戏,其中风靡世界的《植物大战僵尸》就是很多孩子的最爱之一。电子游戏丰富了孩子们的娱乐形式,但同时也对幼儿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对孩子们喜欢玩电子游戏这个问题,我们究竟该怎么看?电子游戏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此外,还有许多家长正陷于困惑,孩子们容易沉溺电子游戏,是不是应
期刊
一、主题内涵  班级“小吃店”这个角色区一直以来都受到幼儿的欢迎,但是由于幼儿对于角色任务的不明确,游戏生活经验的不足,给幼儿带来了一些游戏上的困惑。教师通过对“小吃店”区域游戏的适时介入,游戏材料的调整,通过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提升幼儿游戏经验,让幼儿在角色区中玩的更加投入,更加有兴致。  二、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游戏,是具有活动性、趣味性和自主
期刊
知道幼儿数学教学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这是教师和家长都很关心的事,我们应把握好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敏感时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孩子学习数学的才能。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的幼儿数学完全走入了误 区。  一、数学思维培养误区  1.观念上的误区——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不重要,等上小学以后再说  经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儿童在4岁前后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数运
期刊
感恩  女儿要去云栖竹径拍摄cosplay,正是暑期的周末,我便随行。  有时生活可以安排得如此的惬意,带上一家子,携一张席子,揣上可以填饱肚子的零食,便可以将自己远离俗世之外,置身青山绿树之中,找到简单而又莫大的幸福。当我驻足在竹林间时,我突然有了如此快乐的发现!  云栖竹径——光看其名,我就爱极了这个地方。飘逸的云,愿意停下追逐的脚步,在此停留。此地为何方圣土,能将云儿挽留?此地有何景致,云儿
期刊
[摘 要] 成长档案促进教师将视角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全面、动态地记录幼儿,有助于教师了解和把握幼儿的阶段发展情况,不断反思和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评价。在运用成长档案过程中,能真实、紧密地家园沟通,在运用多种媒介后,让幼儿获得更多童年美好的回忆;在运用多种评价后,让教师在专业上有了新的提升。  [关键词] 幼儿 成长档案 家园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幼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感受。  一、教学理念——与《课程标准》相适应  任何改革必需先进行观念革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有行为的转变。没有观念的变革,即使是行为转变,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因此,基础教
期刊
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教研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以教研组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我们管理人员应该研究的问题。  一、研训一体化  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与水平。我们围绕这个核心,抓好了教研组的学习、培训、研究,做到了研训一体化。  1.抓好教师理论学习  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引导教师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
期刊
[摘 要] “语言美”是德育教育十分需要并有效的手段,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如能以语言美为媒介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语言美”的德育内涵、“语言美”的德育需求和“语言美”的德育注重三个方面谈德育教育过程讲究“语言美”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 德育教育 语言美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排除当今社会日益发达的信息工具外,主要方式有语言、神态和动作。而语言是人际交流最主要和最直接的途径。那
期刊
[摘 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服务。然而,学生又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人的生活经验,认知状况、学习能力乃至个性特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学中应当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教学活动不光要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关键词] 差异 预设 建构主义 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
期刊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只有走进生活,我们学生才可能有丰富的真切体验。因为越是亲身体验的,就越是真实;越是真实,就越动人;越是浸染了真实情感的思想,就越鲜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