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参与问题分析及教育路径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2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少年社会参与问题具体表现为“个人主义”造成的个体社会关系弱化、理想现实断裂后的无力感充斥以及在多元选择中随波逐流的佛系状态。究其原因,有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缺失、宏大叙事教育风格辅以实践行动机会的缺失及教师权威消解造成的儿童成长缺憾等。从教育视角分析,可从鼓励学生在社会关系中构建自我、发扬公共理性精神,教育活动从宏大叙事回归生活实践、帮助学生体验“我要”与“我能”的统合,重新确立教师权威、鼓励学生在理解与挑战中形成坚定的价值选择等。
  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参与问题 教育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指出,大学生“大量地参与社会活动,以尽自己最大责任,不仅保证了集体的效用,还是谋求个人幸福,掌握日常管理社会与控制事物的权力,走向自己决定命运之道的先决条件”[1]。社会参与作为一种个体社会之间的互动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对“我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与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专业从业人员不同,作为社会生产力预备军的青少年群体,因年龄特殊,在这个问题上更容易表现“充满张力”的态度。近年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佛系青年”等标签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青少年社会参与缺失问题在我国虽仍未成为主流,但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个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学界对这一问题已有一定的关注,但大都将这种问题归因于青少年个人的性格特质或社会转型时期复杂的社会大环境。本文拟在提炼概括大学生社会参与问题的表征的基础上,从教育学视角出发,对这些社会参与问题进行教育归因,并尝试寻找消解这一问题的教育路径。
  二、青少年社会参与问题的表征
  青少年因年龄阶段特殊,本应对社会公共事务充满参与的兴趣与欲望,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不难发现, 广大青少年群体的社会参与问题已经有所显现。不管是已引起大讨论的“利己主义者”,还是随波逐流的“佛系青年”,亦或是陷入无力感的“绝望愤青”,都是青少年社会参与问题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可以提炼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弱联系“:个人主义”造成的个体社会关系弱化
  “个人主义”在我国是与“集体主义”作为相对概念被人们熟知的,但因为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个人主义”作为一个西方舶来品并没有太多被肯定的机会,大多作为一个中性的学术概念来讨论。纵观我国历史,这种在特殊历史背景中侧重强调个人主体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因肯定“个性解放”而对青年人有巨大感召力[2]。现如今“,个人主义”已从五四时期的风行一时,沦落为学界批判的对象,但其背后的价值取向不会就此沉寂。部分青少年在对“自我”的认识与探索过程中,曾尝试与“集体”做切分,希望脱离某种被决定的命运,保持个性的自由与独立。在这个过程中极易出现这样的情况:青少年注意力都集中在对“自我”的感受与关照上“,自我”不断膨胀,不断挤压他者的存在空间,直至个体与共同体的联系弱化甚至断裂,从而导致青少年对社会公共事务敏感度降低,甚至冷漠处理。如果说这样的青少年还属于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的话,钱理群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感慨则属于“个人主义”中较为有侵略性甚至破坏性的一种。
  (二)无力感:现实与理想的断裂
  “叱咤风云的主儿见多了,你就是努力出血来,历史依然毫无所动地按照本身的内在规律缓缓移动,既然浪遏飞舟不免徒劳,弗如开始就随波逐流”,王朔在写于1988 年的小说《我和我的小说》中慨叹面对“历史”的无力感。与此类似, 在同样处于巨变之中的现代中国社会,部分青少年在面对社会公共事务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社会参与问题体现在尝试过后的迅速绝望中。这部分青少年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处于一种“理想化、概念化”的理论状态。其对社会参与的高期望非常容易在“我要”与“我能”的断裂中彻底幻灭,产生一种无力感,具体表现为“脱历史”与“去政治化”“。脱历史”指的是在一个参与性危机的社会中,人与历史 的“脱钩”,在生活方式与生活道路自动化、制度化的情况下, 个体因无法真实地参与自身生活导致历史感丧失[3]。自动化、机械化的状态是走向“无意识”的过程,是彻底放弃自主自由创造性社会参与的表现。所谓“去政治化”是指这样的现象:对构成政治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的主体之自由和能动性的否定,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主体的价值、组织构造和领导权的解构,对构成特定政治的博弈关系的全面取消或将这种博弈关系置于一种非政治的虚假关系之中[4]。集中体现为青少年的政治冷漠,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政治不参与态度。
  (三)佛系心态:在多元选择中随波逐流
  “佛系”文化作为青少年的一种亚文化,因背后丰富的社会学意义广受关注。正因为反映的是一种青少年在社会参与中的特殊心态,所以折射的消极意义应该被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问题的一种体现。这种问题集中表现为青少年“怎么都行”的生活状态,表面上强调崇尚洒脱修为、乐观遁世, 实际上折射出一种成长期的价值不适。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中,这是非常具有时代性的一种青少年社会参与问题。青少年在不断扩大的社会参与中面对众多价值选择,形成自我同一性变得十分困难。虽然这种“不适”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阶段特征,但作为一种以“我与社会”关系认知为基础的、突出的“社会参与”表征,需要特别关注。
  三、青少年社会参与问题产生的教育原因
  針对以上青少年社会参与问题的表现,众多学者在探究成因时都将矛头指向特殊的社会大环境或青少年的个人特质。但教育作为一种“影响人”的联结个人与社会的实践活动,理应尝试为这种社会参与问题作出自己的解释。
  (一)公共价值缺失的教育导向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价值巨变中,教育价值取向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向,但效果并不那么令人欣慰。可以说“泛政治化”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市场化的影响又接踵而至。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一种“商品”,被个人“占有”,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扭曲的教育竞争,还有受教育者聚焦于个人成功与福祉的受教育目的[5]。教育中本该作为根本价值的“公共价值”,在实际教育实践中被不断边缘化。当学校教育中的“公共价值”不能理直气壮地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认可的重要价值时,学生对个体与社会深刻联系的理解就无法扎实深入。直接结果就是对于“自我”过于关注,即使不局限于物质利益的攫取,也难以热情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党建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基层党建对明确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夯实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重大。随着思政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党建工作取得很大进步,但依然存在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标准化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党建活动缺少特色等问题。要想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党建工作质量,须坚持高标准要求,加强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一体化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深化服务功能。  关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加持下,国家和社会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被提出,以满足社会对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诉求。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职业人才培养的使命,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本文阐述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发展“课程思政”的必
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文本的意义是主体通过解读历史性地获得的。从玄学艳情诗被“封圣”的现代主义语境出发,颠覆这一核心概念对玄学艳情诗作出现代解读。
摘 要:处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本文剖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影响力及影响力不足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探索提升其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影响力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青年 马克思主义者 影响力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自共青团中央在2007 年5 月正式推出以来,高校作为推进“青马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头等重要的工作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工作方式和手段要结合实际,根据具体情况在形式上创新做法,在实质上落实效果。近年来,广州大学以学年礼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其中,以一种创新形式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分析其内涵与意义,探析奖项设置、评价标准与育人的内在关系,阐述学年礼在育人方面所起的作用。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学生疲于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对于“互联网+思政课”模式缺少学习主动性与自制力的教学情况,现场教学不仅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研讨”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知识获得感,还可以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本文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
摘 要:以思想政治课为主渠道,通过太行精神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既能发扬太行精神,又能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大学生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通过突出太行精神的特色、讲述太行精神故事、走进太行革命老区、创新太行精神时代内涵、构建太行精神融入机制,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说服力、生命力及持久力,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  关键词:太行精神 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
摘 要: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科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促进大学生心智成长成熟的时代使命。为提高政治素养,更新教学理念,挖掘英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学,教师应当绷紧“思政教育”这根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探索更多更有效的融入路径,完成英语学科思政育人任务。  关键词:思政教育 大学英语 路径探究  一、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价值
摘 要: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价值巨大。在沂蒙精神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对思政课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本文通过论述在沂蒙精神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现状,分析沂蒙精神在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的价值体现,探讨沂蒙精神融入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的新路径,提出强阵地、强载体、强队伍、强反馈的举措。  关键词:沂蒙精神 高校思政课 混合式教学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
摘 要:新时期,高校要实现“三全育人”目标,构建良好的育人机制,其中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重要教育力量,促使二者合作育人,对高校实施思政教育,提高教育成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基于大思政视角,说明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力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构建措施。  关键词:大思政 辅导员 思政课教师 合力育人机制 实践方法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