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识字与阅读的实践,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阅读材料展示方式的多元化;构建阅读教学大课堂:①补充课文材料②由课内引向课外③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激发思维 材料多元 主题大阅读
正文: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识字与阅读的实践,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阅读教学不但可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性情、培养优秀品德的作用.本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读懂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即可。
2、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讓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二、阅读材料展示方式的多元化。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语文学习心得、经验、体会和感悟。智能有多少种类,展示就有多少方式。
1、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打动学生。
在引导学生阅读《一月的哀思》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走进文本,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了导入。“岁月和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年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准人们去悼念,不许人们缠黑纱,佩白话。但是人们不怕遭受迫害,在1月11日那 天,周总理的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途径长安街十,首都百万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怀着巨大的悲痛,总别总理的灵车。尽管我们没有能加入这送行的队伍,没能亲眼看到那感人的情景,但课文《一月的哀思》会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氛围中去。”
2、以悦耳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
如本人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以一曲令人震越的的黄河组曲和气势磅礴的黄河画面,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至高潮,学生在震撼人心的雄壮的音乐中,借助画面,深切领略了黄河那浊浪排空,万马奔腾,波涛滚滚的磅礴气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是任何分析、说教都无法涉及的。
三、构建阅读教学大课堂。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1、补充课文材料。
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教学服务。文本材料总是时代、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其相关的丰富的背景材料是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研读中,如果教师能重视背景材料的运用,对于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丰富学生知识是大有裨益的。我们的作法是:每课补充一篇类文,供拓展阅读用。每周提供两道四篇阅读练习。每期配备一本同步阅读教材。今年暑假,我们又组织一批精干教师,选编了六到七单元优秀文章,每单元十到十五篇文章不等,印制成校本教材供学生阅读使用。
2、由课内引向课外。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发展儿童的想像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做法是:每班安装一个书柜,每期开学初期,到学校图书馆借来图书充盈,周日晚及每天晚自习后,延时一小时供学生自由阅读。
总之,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三到九年级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2. 《语文教学》 魏书生著 ,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0年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阅读材料展示方式的多元化;构建阅读教学大课堂:①补充课文材料②由课内引向课外③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激发思维 材料多元 主题大阅读
正文: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识字与阅读的实践,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阅读教学不但可丰富学生的知识,更有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性情、培养优秀品德的作用.本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读懂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即可。
2、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讓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二、阅读材料展示方式的多元化。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语文学习心得、经验、体会和感悟。智能有多少种类,展示就有多少方式。
1、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打动学生。
在引导学生阅读《一月的哀思》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走进文本,我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了导入。“岁月和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年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当时,“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下了道道禁令,不准人们去悼念,不许人们缠黑纱,佩白话。但是人们不怕遭受迫害,在1月11日那 天,周总理的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途径长安街十,首都百万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长安街的人行道上,怀着巨大的悲痛,总别总理的灵车。尽管我们没有能加入这送行的队伍,没能亲眼看到那感人的情景,但课文《一月的哀思》会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氛围中去。”
2、以悦耳动听的音乐感染学生。
如本人在教学《黄河颂》一文时,以一曲令人震越的的黄河组曲和气势磅礴的黄河画面,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至高潮,学生在震撼人心的雄壮的音乐中,借助画面,深切领略了黄河那浊浪排空,万马奔腾,波涛滚滚的磅礴气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是任何分析、说教都无法涉及的。
三、构建阅读教学大课堂。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我们提出的目标。
1、补充课文材料。
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为我们教学服务。文本材料总是时代、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其相关的丰富的背景材料是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研读中,如果教师能重视背景材料的运用,对于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丰富学生知识是大有裨益的。我们的作法是:每课补充一篇类文,供拓展阅读用。每周提供两道四篇阅读练习。每期配备一本同步阅读教材。今年暑假,我们又组织一批精干教师,选编了六到七单元优秀文章,每单元十到十五篇文章不等,印制成校本教材供学生阅读使用。
2、由课内引向课外。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对发展儿童的想像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促进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做法是:每班安装一个书柜,每期开学初期,到学校图书馆借来图书充盈,周日晚及每天晚自习后,延时一小时供学生自由阅读。
总之,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三到九年级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要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
2. 《语文教学》 魏书生著 ,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