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戏曲艺术的探析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l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瑰宝,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现代传媒技术不断渗透,中国戏曲在沉默中淡出大众的视野。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戏曲艺术传播方式的探究,有利于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和继承,实现戏曲艺术的繁荣。
  关键词:危机 文化基因 主动接受
  半个世纪消失百个剧种,戏曲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地方剧种也已经渐渐淡出舞台。曾经辉煌一时的华阴老腔正逐步走向衰落,沦为婚丧嫁娶的配乐,为了低廉的酬劳,老腔艺人不堪家庭的重担,放下手中的乐器,扛起行李,走到“水泥森林”打工。地方戏曲的衰败、剧团的解散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危急的现状,分析当下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和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借助现代传媒工具扩大其影响力,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建立戏曲艺术数据库,对戏曲艺术进行深度发掘,增加其文化影响力,使受众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当务之急。
  一、留住中国文化的基因
  (一)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
  任何一种戏剧都必须拥有自己生存的环境,古希腊戏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这个时期是迈锡尼文明由盛转衰的阶段。随着古希腊文明逐渐没落,希腊戏剧失去了生存环境的滋养,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戏曲艺术是在农耕文化的背景下产生、形成、发展的,从它的主题、内容、形式到演出模式,展现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基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强大的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华阴老腔以新的表演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各种节目层出不穷,传统艺术的表演方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需要与时俱进,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大众视野。“后面的东西真是太精彩了,单靠看皮影的时候听他们的演奏,感受不到那种激情和冲击。”2003年,华阴市文化馆副馆长党安华将老腔艺人召集在一起,开始尝试将皮影、演唱分开,传统艺人从幕后走向台前。2007年,华阴老腔登上了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作为古代摇滚与现代摇滚、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碰撞产物的华阴老腔,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练习,在2016年除夕之夜,老腔艺人、歌手谭维维合演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吼》,节奏、旋律配合得天衣无缝,把两种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音乐合二为一,实现了老腔艺人多年的“春晚梦”。传统与现代尽情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提升了华阴老腔以及华阴地区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中国古老的地方小戏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三)华阴老腔焕发生机需要“舆论领袖”的力量
  华阴老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各级部门的重视,国家为老腔艺人提供生活补助,为老腔艺人开辟表演场地,提供相应的设备、资金,对老腔的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老腔艺术离开人们的视野太久,再想恢复以前的辉煌,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戏曲的衰落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不抢救,就是我们戏曲人的失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展”上,全国政协委员尚长荣道出了在场戏剧人的无奈。《中国之星》谭维维将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乐相结合,将独具关中风情的华阴老腔在舞台上展现,体现了关中农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崔健也曾将华阴老腔与自己的音乐相结合,但是苦于找不到契合点,无法将流行音乐和传统曲调融合,不得不割舍独特构思。明星作为“舆论领袖”具有强大的粉丝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明星将华阴老腔加工处理,推向观众的面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四)传统艺术要满足社会娱乐的需要
  戏曲的传承要适应社会娱乐的需求,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紧张、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需要方便快捷的文化产品进行精神放松。戏曲作为一种娱乐产品,它的首要目的在于满足受众的消遣娱乐功能,以往的戏曲过分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忽略娱乐功能,戏曲艺术想要重新进入年轻受众的视野,就必须重新打造娱乐的功能,满足社会娱乐的需求。现代传媒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接收信息更加方便。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戏曲传承者和传媒技术者需要找到真正适合现代传媒的戏曲样式。戏曲的传承需要适应年轻受众的审美期待,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唱词、曲调、表演程式上都具有浓浓中国味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的艺术风格能适应年轻人的审美需要,戏曲的情节、表演方式、节奏、语言等应深深抓住年轻受众的心。
  二、探寻受众接受中国文化基因的传播方式
  (一)主动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
  在传播研究初期,受众未得到重视,“传者中心”忽略了受众的作用,受众有自主选择接受信息的权利,“受众在选择媒体上不存在排他性、应有多种选择”,戏曲的观众作为传播活动中的受众,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选择的倾向、内心的审美期待。面对错综复杂的娱乐节目,会根据自己的心理傾向进行节目的选取,当处在一样的大环境里,选择会出现一致性,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他们倾向于选择刺激绚丽的娱乐方式,能使疲惫不堪的身体得到快速的苏醒。戏曲艺术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近千年的历史演化中,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温文尔雅的艺术风格,这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受众的心理期待。华阴老腔来自关中农民的日常生活,历史悠久、唱腔激昂、表演洒脱,以陕西秦腔声腔体系为基础,融合关中皮影、民间音乐、诗歌、美术为一体,具有摇滚音乐的部分特征,被誉为“东方的摇滚”,《中国之星》中谭维维和老腔艺人合作的《给你一点颜色》,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结合是基于现代受众的特点而创作的,老腔艺人骨子里的自由和谭维维的激情活力是一种完美融合。
  (二)主动学习和传承传统艺术
  受众应给传统戏曲一些耐心,传统戏曲历经千年的风霜洗礼,是经验的凝聚,文化的沉淀。虽然在不经意间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是中国传统戏曲不优秀,而是现在观众的口味不同了,作为中国文化积淀的艺术精品,不能让其离开人们的视野,不能让子孙去博物馆看静躺在展示台上的曲谱。传统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文化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表达方式,传统戏曲艺术处处展现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情感意趣的表达,受到中国文化的滋养,同时也丰富着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让中国戏曲传承下去,不仅是戏曲艺术家的责任,更是中国每个成员的责任,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需要全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需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氛围,这种氛围的出现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在这个氛围中的每个成员相互影响,相互提醒,每位成员都要主动学习传统艺术,促进传统艺术的传播与传承。华阴老腔所在的华阴地区有着浓厚的老腔氛围,可以在中小学开设老腔课程,开设“大师班”,让华阴老腔艺人现场教授传统技艺。年轻受众是国家的未来,是传统艺术传承的希望,让年轻受众对传统戏曲艺术产生兴趣,戏曲艺术才能更好地传承,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参考文献:
  [1]王衡.论华阴老腔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意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09).
  [2]郝雨.新闻学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吕端振,男,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批评)(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融媒体”理念成为新闻实践中不可忽视的一股新浪潮。这股新浪潮的兴起,给日趋庞大的媒体从业群体提出了能力与素质上的全新要求。高校新闻学专业作为未来媒体人的摇篮,应当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顺应潮流进行改革,以保证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在“融媒体”背景下的竞争力和上升潜力。  关键词:“融媒体” 新闻学 教学改革 高校  一、研究缘起:“融媒体”时代的来临和考验
期刊
摘要:《故里杂记·榆树》是汪曾祺写于1981年初,收在1985年《晚饭花集》中的作品 。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位孤苦寂寞的老年妇女侉奶奶的形象。作品不仅呈现出淳朴的民俗生活,还隐含着对劳苦人民生活的赞美与同情。  关键词:汪曾祺 侉奶奶 民俗  民俗作为历史的积淀产物,有其传承性、稳定性和民族性。当作家把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民俗现象融入作品时,民俗的民族性、地域性就直接加强了文学作品的民族意识。汪曾祺可以说
期刊
仰望嘉兴思浩瀚,红船焕彩掩青荷。  南湖浪涌连天啸,北斗光明遍野歌。  九秩华章同日月,百年盛世共山河。  一如初見钟情地,举酒豪斟两颊酡。
期刊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的研究,探寻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非遗文化有效传播的新模式。依据大数据海量数据、多维度视角和完整性等特征,借助PC网络平台、移动智能设备、社交网络等的支持,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苏州非遗文化应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信息收集平台,提升以数据为驱动力的江苏非遗文创产品转化效率,打造大数据支持的苏州非遗文化多维体验服务系统,从而建立苏州地区非遗文化发展的全新视角。  关
期刊
摘要:从20世纪40年代到今天,当代中国民间舞对民间的体验、认知、思考、保存及传承太少,这就需要我们重回民间,重新认识它,了解它,把握它,知道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本我。重回民间不等于文化回归和复旧,而是“反思的均衡”。知识学科要走进当代中国民间舞的研究和实践中,只有与中国固有的乡土语境和知识承接,才能将中国民间舞发展得更好,并获得自己的学术和艺术立场。  关键词:民间舞 民间 反思  《身份、模态与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城市加速提档升级现有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积極申办和自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标志”作为一项体育赛事整体形象的重要一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关键词:体育赛事 标志 设计  标志作为一项体育赛事整体形象的重要一环,将会应用到赛事的各项宣传、物料运用等工作中,成为赛事形象的代表,给球迷留下最直观的印象,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期刊
摘要:儿童剧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类型,是儿童亲近艺术的早期形式之一。儿童剧一般有非常典型的人物塑造以及丰富的表现手法,具有艺术思想和哲理内涵,在为儿童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的同时,能让孩子们感受来自内心深处的震撼。走进儿童内心的艺术,分析儿童剧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追求,不仅是对这种艺术形态本体特征的聚焦,更是对儿童情感诉求和社会未来的关注。  关键词:儿童剧 内心世界 艺术表现追求  儿童剧是戏剧艺术范畴
期刊
摘要: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方法论一直被用于西方的再现性艺术,但以此理论用于中国艺术研究尚且偏少,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人们应该增加不同文化体下的文化交流,借鉴西方理论研究中国的艺术作品。陈洪绶是中国明末清初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他的人物画大多是经过夸张变形,追求特殊表现力的形式。本文尝试将图像学的理论用于研究陈洪绶的人物画中,使西方理论在中国画中得以实践。  关键词:图像学 陈洪绶 人物画
期刊
摘要:繁荣群众文艺,关键是要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抓好群众文艺创作生产,既是各级文化馆的一项常规和传统工作,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各级群艺馆、文化馆作为繁荣群众文艺的主阵地,要努力创作出更多特色鲜明、接地气、传递正能量、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本文将对湖北省群文创作现状进行探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群众文艺创作 现状 问
期刊
摘要:本文将通过笔者饰演的莆仙戏新编历史剧《林龙江》主角林龙江的二度创作经历和所取得的初步成功,阐述笔者对所饰演角色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舞台实践的心得体会。本文概述林龙江在莆仙地区的特殊文化影响,并从三个层次分析剧作中林龙江形象的发展脉络,即“初始状态”“看破红尘”和“传教授道”。同时,把该角色的扮演与另一出戏的主角扮演做了比较,体现本次角色塑造的自主性和难度,阐述笔者如何利用本剧种传统的表演元素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