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懒汉”,高福利之殇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py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失业者通常每月可以享受到接近3000元人民币的生活费。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太好的福利制度却把很多人养懒了,阻碍了经济发展,导致新的社会问题。
  
  在牛津学习期间,曾了解到一个英国“超级懒汉”的案例。这个名叫约翰·沃克的47岁的英国男子,过去25年来,先后拥有4个老婆和4个情人,生养了11个孩子。一开始,他曾想方设法出去打工,比如当建筑工,从事废品收购工作,但都赚不到多少钱,很快,他就发现了另一条解决生计的捷径——申请政府救济。有趣的是,英国救济机构对他提出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就这样,他成了体魄强健而常年失业在家的懒汉。尽管分文不挣,沃克的生活却过得有滋有味,住在政府为他提供的楼房中,房子周围还有一大片草坪供孩子们骑自行车玩耍,他家的车道上停的是一辆价值2万英镑的高档吉普车。粗略统计,沃克一家20来口人,总计已花了政府高达250万英镑(约2500万人民币)的救济金。谈起生活,沃克十分幽默:“我很感激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目前我们一家人衣食住行都不缺。我的妻子们也相处得很融洽,比如我的二老婆特琳娜就特别喜欢和目前的四老婆卡伦一起玩赌博机。这就像是一个快乐大家庭。”
  这是一个让英国政府啼笑皆非的案例。它深刻地展示了英国福利制度与“失业赖汉”之间的因果联系。
  在讲课中,英国讲员们多次涉及到高福利与懒人的经济学诠释。高福利曾经是英国乃至欧洲的骄傲。英国失业者通常每周可以领到65英镑补贴,换句话说,每月可以享受到接近3000元人民币的生活费。由于英国财政对失业救济和单亲家庭的补助过高,而低工资阶层的所得税相对较高,辛苦工作实际所得比偷懒在家多挣不了多少钱,从而导致英国失业人口中有接近70%的人于脆长期赋闲在家靠领取福利过日子。
  据英国公共账户委员会的报告显示,英国每6个家庭中就有1个完全依靠政府补贴生活,这里面的4/5的家庭没有一个人试图找工作,领取补贴巳成为习以为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正是英国引以为傲的高福利制度催生了一个庞大的慵懒群体,令政府财政不堪重负。那些长期不干活的懒汉,“变得消极懒散,完全丧失了职业道德感”,他们逃避工作,英国新增的工作机会中,4/5被外来移民获得。
  “一家人中,如果祖父母没有工作,父母亲也没有工作,通常第三代也基本不会出去工作。他们为什么不就业?主要是因为提供的福利太优厚了。”布莱尔首相政策顾问Patrick Diamond在回答学员提问时,强调说,“解决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是增加就业机会,对他们开展就业培训;二是削减福利。总之,英国要改变福利国家模式,把人推向市场,让失业的人回到劳动中去。”
  除此之外,英国政府别无选择。也正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去年英国联合政府上台执政后,开出财政紧缩的“猛药”,拟在2015年之前削减1130亿英镑的公共开支,并通过增加税收实现财政平衡。
  政府再也无法容忍那些“把社会保障制度当提款机”的懒人。去年11月初,就业部门提出方案,要求失业者参加为期4周的强制工作计划,每周工作至少30小时,工作内容包括栽花种草、清理垃圾等。迟到早退、偷懒耍滑者将失去3个月失业救济金。政府希望他们能在结束强制工作后,找一份“像样的工作”。在今年2月17曰公布的福利改革方案中,政府减少了对常年依赖补贴度日的懒汉们的补贴。比如今后凡以“生病”为由连续一年拒绝政府推荐工作的失业者,将被取消房屋补贴。单是这一项,涉及人数全英国至少有30万。这一方案被视为是英国历史上针对福利制度所下的最大“猛药”。有人认为这味“猛药”过重,“看上去像是奴役计划”,担心过激的改革,会激起民怨。
  果然,一个月后的明26日,超过25万英国民众在首都伦敦示威游行,抗议政府削减福利,口号就是“要福利不要战争”。而到了8月,因为一个偶发事件,再次引发了让全世界目瞪口呆的大骚乱。
  牛津心得:在中国,由于国力不强,长期以来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人群(尤其是农民)的养老和医疗问题,_直由家庭承担。由于缺少政府层面的福利保障,“养儿防老”成为一种沿袭千年的最原始有效的解决方案。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家的福利制度在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实现制度全覆盖。多少年来,人们羡慕英国人的高福利制度,可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太好的福利制度却把很多人养懒了,减低了效率,阻碍了经济发展,导致新的社会问题。其实,英国高福利后遗症还远远不止这些。培训班一行到达伦敦希思罗机场那一天,在海关出口处,只有区区上百人入境,居然等待了足足2个多小时。那些不急不躁的老牌帝国主义海关官员全然不顾经过十几20个小时长途奔波的外来客人,办事古板,效率低下,与我国海关官员形成极大反差。来到牛津,那些顾客至上的商店大都下午5点半之前就关门。通常是等学员们下课,想去商店购买物品,只能望着店门感叹,而夏季的牛津,晚上8点依然阳光充足。“英国人视休闲自由时问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下班到点,商机再多也与他们无关。”长期以来,英国人过惯了与高福利和高生活水准相伴的衣食无忧的悠闲日子。再看看中国百姓,发愤图强、夜以继日地劳作,也就不奇怪同样遭遇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英国经济复苏的缓慢了。
其他文献
近日,扬州市外国专家局邀请日本知名草莓培育专家宫本重信先生来扬,在帮达蔬菜研究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周的技术指导。宫本先生是日本知名的草莓培育专家,多年来,热心于将日本优秀的草莓品种和培育技术导入我国,为我国草莓品种和技术改良作出了突出贡献,2010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宫本先生在扬工作期间,在帮达蔬菜研究所有限公司总部开展了技术咨询和辅导,并深入公司新集基地现场检查指导草莓脱毒苗的繁育和生
期刊
据2010沈阳市一份对沈阳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企业国际研发能力的调研,引进国外智力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国际研发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调研显示,55.6%的企业对自身国际科研合作的效果满意,其选择满意的主要理由是:引进国外智力。  调研还显示,引进国外智力、国际联合研发、技术人员海外培训是高新技术企业首选的国际科技合作方式。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约有59.3%、29.6%、2
期刊
3月16日,河南全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会议在郑州举行。  “十一五”期间河南共执行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1254项,引进国外经济技术和管理类专家3524人次;执行出国(境)培训项目355项,共派出6072人次;建立国家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6个,省级引智示范推广基地24个,“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141个,“一乡一业”引智示范基地17个,“千村引智示范项目”77个;发放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专家证5
期刊
3月15日上午,在湖北省26个单位工作的百余名外国专家相聚位于鄂州市的湖北省“外国专家友谊林”,参与了热火朝天的植树造林活动。不到两个钟头,600多株香樟树便挺立山间。  今年是我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30N年。这天上午,“外国专家友谊林”内像过节一样,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植树现场彩旗迎风招展,山坡上拉着一条条红色的横幅。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年龄、来自19个国家的103名专家,兴致高昂,摩拳擦掌
期刊
“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实现跨越发展,引进外国专家年均增幅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一,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引智之路。全省共引进外国专家1.5万多人次;实施引进海外技术、管理专家项目1000多项,解决技术难题1619项;组织实施出国(境)培训项目120多项,培训人员2904人次;建立国家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4家、国家级引智成果示范单位1家、国家级软件与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1家、省级农
期刊
2010年5月,经报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同意,东风汽车公司成为全国首家获准设立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事项受理试点窗口的企业,直接办理公司及所属单位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证件的审批签发事项。  随着公司国际合作的深化,东风汽车公司每年引进的外国专家超过200人次。试点窗口的设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东风公司及所属各单位为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办理证件手续。  自2010年5月19日试点窗口启动以来,
期刊
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是心脏瓣膜和重症监护科学领域的全球领导者。现在,我们每年为世界各地大约30万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病人提供治疗。  目前,从全球来看,心血管疾病是健康的第一杀手;43%的医疗保险成本与心血管医疗有关。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保障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日渐严重,这也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增多。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爱德华的产品就进人了中国。目前,爱德华在上海设立了爱德华(上海)医疗用品有限
期刊
2011年3月30日上午,北京市政府举行2010年度“长城友谊奖”颁奖仪式,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本德博士、永旺集团中国区总裁田中秋人、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生产技术顾问岸明等15位外国专家获奖。北京市市长郭金龙会见了获奖外国专家,并为15位获奖专家颁奖。  郭会龙代表市政府向获得“长城友谊奖”的外国专家表示热烈祝贺,并对他们长期以来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郭
期刊
德国科隆市经促局是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德国办事处在德国最友好的合作伙伴,也是对科隆与中国交流帮助最大的政府机构,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合作时间已久,为长期促进中德两国间人才交流合作付出了大量努力。  2007年5月26日,由科隆市副市长兼经济部门负责人瓦尔特·波拉延斯博士率领的科隆市政府代表团成功访问了国家外国专家局,此举加深了科隆市政府和经促局与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合作关系。同年10月,国家外国专家局访问
期刊
8月6日,在经过21天的紧张培训学习后,牛津班一大早就离开林肯学院,从希思罗机场出发回国。当大家仍在万米高空回味大英帝国现代文明时,伦敦却是风云突变。当天白天,约有500人聚集抗议示威,到了晚上,示威演变为暴力事件,上百名青年走上街头,焚烧汽车、建筑,劫掠店铺。此后,事态不断恶化,连续4天,英国多个城市经历了一场令人震惊的大骚乱,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有媒体形容一些地方场景堪比二战德军空袭。  骚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