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自欺和自由抉择视角解读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41941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深刻地影响了包括文学和文化在内的当时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从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迷惘的一代”作家中选取了海明威的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作为研究文本,通过研究探寻了存在主义与“迷惘的一代”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文中故事情节发展如何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中对人们处于压抑、困惑的环境中而选择自欺和逃避等观点,以及文中主人公的选择和命运如何体现了存在主义自我选择和承担责任的精神。
  【关键词】 存在主义;《乞力馬扎罗的雪》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5-0016-03
  一、存在主义与“迷惘的一代”
  1920年代和1930年代是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之间的两个十年,这使这一时期成为一个独特而有趣的时代。一方面,那一代知识分子对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热情幻灭于残酷和非人性化的战争;另一方面,短暂的柯立芝繁荣使美国人进入了追求金钱和社会地位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道德堕落和精神空虚。在这种情况下,“迷惘的一代”诞生了。其中,F·S·菲茨杰拉德(F·S·Fitzgerald)和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是这一流派的中流砥柱。
  “迷惘的一代”作家诗人中,不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亲身经历者,因此,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和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因为无法找到任何可以信仰的精神价值,他们的作品中充斥着身份的虚无感和生存的失落感。然而,尽管他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对社会的认同感,但他们也并没有因此万念俱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反抗荒谬的社会秩序并恢复其精神价值,海明威所善用的“重压下的风度”也由之而来。
  “迷惘的一代”的知识分子将法国作家的现代主义手法代入了他们的作品中,同时,他们也受到了欧洲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作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首先,“迷惘的一代”的作品具有现代主义的主题,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疏离,孤独和绝望的气氛,深刻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困境。
  其次,这些作品也从形式和技巧上展现了现代主义的艺术特色。许多作品突破了其结构的时间顺序,并运用转喻和象征主义来表达其主题,通常带有模糊开放的结尾。
  “迷惘的一代”还挑战了小说创作的传统方式,尤其是作品中对人性的定义。他们小说中的主角大多被描绘成具有扭曲人格和病态心理的反英雄人物,由此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代人关系的疏离,道德的混乱和精神的幻灭。①
  在这一点上,“迷惘的一代”的作品展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思想,即人在世界中“沉沦”的同时失掉了他的“本真”。存在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他有自由做出自己的选择,因此,他也应为自己做出的每个选择承担责任。
  但是,对于每个“迷惘的一代”作家来说,他们虽是自由的,并也希望承担起反抗当时荒谬的社会状况的责任,现实却不可避免地令他们沮丧。任重而道远,他们却找不到任何精神价值可以遵循,因此,这些“为己”的人(Gaarder 1232)②被疏离感和孤独感所淹没,他们的心态也变得烦躁和焦虑,这在他们的作品的主人公中得到了体现。萨特认为,为了摆脱和追求自由相伴而生的异化和焦虑,人们便陷入了自欺欺人的境地(林62),③他们否认自己的真情实感,一味迎合他人。
  阿尔伯特·加缪(Albert Camus)还认为,由于理想的破灭和对的现实的不满等原因,人们倾向于放弃自我认识,陷入单调和空虚的生活模式(林62)。④由此可见,“迷惘的一代”作家们作品的确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二、哈利与他的自我沉沦:自欺和逃避
  哈利是一个有写作才华的人。他曾经住在孔特雷斯卡普广场(Place Contrescarpe),“他跟那块区域的邻居混得很熟—那些邻居都是些穷人。” ⑤哈利喜欢这个地方,他在这里观察这些人,琢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也就是在这里,他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在巴黎,再也没有一块比这儿更叫他喜爱的社区了。” ⑥ “……他目睹了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他置身于变化的潮流之中,观察了变化的过程,有责任把它写出来……” ⑦
  海明威将哈利的回忆不时穿插在故事的线性叙事中,在这些回忆中可以发现,哈利的初衷是选择去与穷人生活在一起并写下他们的悲欢,不过事与愿违,他逐渐成了他所鄙视的对象:他又喝又嫖,自甘堕落,用自己的才华换取富有女人的爱和金钱。他本打算做一个“潜伏在他们国家的间谍” ⑧, 最终却自毁前程,再也写不出好东西了。
  是什么导致了哈利的堕落并使他和他初衷的信仰背道而驰?
  萨特曾经指出,为了摆脱自由及其责任带来的压力,孤独和焦虑,人们选择陷入自欺欺人的状态。“总是否定他原来的样子,而使自己符合于自己的社会和地位。” ⑨从这个角度看,哈利的堕落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欺欺人。哈利参加过一战,亲眼目睹过地狱般的悲剧,尸横遍野,血染大地。战争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心理创伤。哈利开始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战争的意义,特别是当他发现对于那些从未参加过战争的人来说,他们永远不会理解战争的含义时。他觉得自己肩负着写下人类所有苦难的使命,但这种使命感却让他感到焦虑和孤独。世界是荒谬的,生活是痛苦的,因此他选择逃避他的理性和本真,迷失在声色犬马中。
  总之,哈利做出了选择,尽管这种选择与他的本真大相径庭,但他仍然必须为此选择承担责任。 从道德的角度看,哈利的行为也许是不负责任的,但实际上,作为一个自由人,他注定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即是他消磨了自己的才华,浪费了那些本该很好的写作素材,放弃了一个作为社会良心的信仰。   三、哈利与猎豹:自由选择和自我救赎
  整篇小说中提到猎豹的地方只有开头题记部分:“……在靠近西峰的地方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至于豹子为什么要来这么高的地方,无人做过解释。” ⑩由于没有其他篇幅再次提及该描写,因此该部分的描述为整个故事带来了神秘感。 但是,小说的结尾却又似乎回应了开头:“……只见那儿矗立着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方方正正,开阔得不得了,高耸入云,在阳光下白得令人无法相信。他意识到那儿是他的目的地。” ?
  在垂死的梦中,哈利梦见自己飞向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那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也是他在非洲的心之所向。 他本想在非洲,在乞力马扎罗山下重新找回那个丢失的自我,重拾写作的才能,搜集一些写作素材,却不幸染上了坏疽。当哈利意识到死神正在降临时,他开始为自己犯下的错误以及浪费的时间和机会感到后悔。他有很多素材和故事要写,但为时已晚。他的肉体因为坏疽腐烂发臭,但他的思想和灵魂在梦中强烈的自由意志下却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因此他飞上了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这也表明了他内心想要回归自己本真的想法。
  “‘人存在的本质’就在于他的自由,因为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再强调存在主义理论中的悲观绝望,他们‘号召人们即使在危机、沉沦面前,也要努力超脱,复归于自己本真的存在。’” ?面对死亡,哈利的态度从憎恶转变为平静。他做出了最后的自由选择,即实现了拯救自己真实灵魂的意志,而在梦中,他飞往乞力马扎罗山的顶峰象征着他对意志的最终完成,也标志着他对灵魂的赎罪。豹子的形象从而与哈利的形象交织在一起——他们都逃脱不了肉体的死亡腐烂,却都达到了各自的理想世界。哈利坚定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回到非洲拯救他的灵魂,虽然不幸地在那里永眠,却在梦中,即精神的世界中恢复了他的本真,重新创造了他的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豹子即是哈利本人的象征。
  四、结论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上半叶盛行的哲学流派,对于纠正人们当时对生活的困惑和悲观态度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存在主义哲学和思想愈发成熟,其追求自由意志以反抗现实的精神和勇敢承担责任的哲学思考激励了那些在现代困境中苦苦挣扎的人们。
  本篇亦受到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生存与死亡、自由和意志的启发,作为一个讲述死亡和穿越人生困境寻求精神永恒的故事,《乞力马扎罗的雪》与存在主义哲学的这一部分相吻合,这也表明文学与文化和社会环境相互融合并相互影响,共同反映启发着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普遍生存意义。
  注释:
  ①百度百科:迷惘的一代 https://baike.baidu.com/item/迷惘的一代/1306353?fr=aladdin. 访问时间:2019年12月10日。
  ②Gaarder, Jostein. Sophie’s World.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2010.
  ③④ 林濱 (Lin, bin) :《现代人的“两难困境”——试析存在主义人生哲学》,《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60-64。
  ⑤⑥⑦⑧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 (Hemingway, Ernest):《乞力马扎罗的雪》,方华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⑨黄颂杰(Huang, Songjie):《自由与沉沦——存在主义自由观之原形与评析》,《探索与争鸣》,1991(06):12-20。
  ⑩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Hemingway, Ernest).乞力马扎罗的雪.方华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Hemingway, Ernest):《乞力马扎罗的雪》,方华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伏爱华(Fu, Aihua):《想象·自由——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Gaarder, Jostein. Sophie’s World.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2010.
  [2]Hemingway, Ernest.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London: Random House UK, 2012.
  [3]Sartre, Jean-Paul. Being and Nothingness .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 2016.
  [4]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Hemingway, Ernest).乞力马扎罗的雪[M].方华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6.
  [5]伏爱华 (Fu, Aihua).想象·自由——萨特存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6]黄颂杰(Huang, Songjie).“自由与沉沦——存在主义自由观之原形与评析”[J].探索与争鸣,1991,(06):12-20.
  [7]乔斯坦·贾德(Gaarder, Jostein).苏菲的世界[M].萧宝森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8]李阿宁(Li, Aning).自欺·处境·自由——《玻璃动物园》中劳拉命运的存在主义解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113-117.
  [9]林滨(Lin, bin).现代人的“两难困境”——试析存在主义人生哲学[J].湖北7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60-64.
  [10]“迷惘的一代.”百度百科.N.p.6 Sept.2018. Web.10 Dec.2019.
  [11]让·保罗·萨特(Sartre, Jean-Paul).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12]张海菊(Zhang, Haiju),孙海瑞(Sun, Hairui).浅谈《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死亡的含义[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06):172-173.
其他文献
【摘要】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一部伟大而且经典的9·11作者作品,麦凯恩利用法国人菲利普·珀蒂在世贸双塔之间走钢丝这件事将十余位人物连接起来,讲述了他们的故事。在《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描写的众多人物中,有几位母亲的角色,分别是黑人妓女蒂莉·亨德森,越战军人母亲的克莱尔,还有生活在贫民区的黑人母亲格洛丽亚。她们作为母亲,都失去了孩子,在生活里,在战争里。她们心痛,她们懊悔,她们自责,她们生命的
期刊
【摘要】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发表于1868年的小说《小妇人》是英美文学经典之作,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从解构主义视角对该小说进行研究,有助于挖掘更多的文学内涵。笔者认为小说解构了三组二元对立概念:男性与女性、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本文运用解构主义的文本阅读理论,发现小说男女主人公在生活上的成长历程也可以被理解为作者对西方“中心”和“权力话语”的解构历程,进而揭示出小说背后蕴含的多重符码。  【关键
期刊
【摘要】 在2018年6月份,教育部正式提出了“金课”这一概念,并且在之后的几个月内,“金课”这一概念被正式写入教育部文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使得打造金课这一任务必须完成。而如何打造“金课”,打造什么样的“金课”,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将线上与线下结合起来,共同打造符合标准的高质量金课,尽自己绵薄之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期刊
【摘要】 莫言在《蛙》中对妇产科医生姑姑投射了大量的目光,通过讲述其在计划生育时代浪潮下由迎接生命的“送子观音”到扼杀生命的波澜起伏的经历,揭示了姑姑对于生命的拯救、毁灭与救赎的三个阶段,表达了她对于生命的敬畏以及时代和人性的反思,全文闪烁着对于生命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  【关键词】 蛙;生命;忏悔;人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期刊
【摘要】 如果说儿童文学是正在蓬勃生长的一棵树,那么儿童诗歌就是这棵树长势最喜人的那根枝丫,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创作的儿童诗歌,就像是这根枝丫在凛冽寒冬肆虐的恶劣天气中不畏严寒冒出的新芽,带着寒风中的点点露珠,但只要接收到一丝丝的阳光,便会透出闪闪的新绿光芒,迸射出熠熠闪光的清澈力量。  【关键词】 抗疫;儿童诗集;童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明中叶三大传奇戏剧之一的《宝剑记》以《水浒传》中林冲故事为题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流变。一方面是沿袭了其故事框架、忠义思想和人神文化等因素;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渗透了改编者的思想意志,在文体转化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创新,使林冲的形象发生嬗变、内在的女性形象更加丰满、故事的结局也发生了由悲剧向“大团圆”喜剧的转换,满足了民族喜好以及民众心理的期待。  【关键词】 《宝剑记》;《水浒传》
期刊
【摘要】 本文探析托马斯·曼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中嵌入的希腊神话典故与死亡隐喻,探究其对于小说创作手法与意蕴内涵的影响。联系资本主义和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透过阐释主人公阿申巴赫所认同的“弱者”的悲剧英雄主义,管窥作者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坛所弥漫的“颓废”主义呈现的态度。  【关键词】 《死于威尼斯》;阿申巴赫;古希腊神话;“弱者”英雄主义  【中图分类号】I51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巨翅白鸟》是洛阳青年作家维摩的第一部小说集。小说中呈现了不同叙事手法,其中同名小说代表了这部小说集的精神内核。“白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象征意象。闭环式写作具有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小说中,作者的文学故乡洛阳如一角红檐在丛林掩映中若隐若现,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空间形象。多篇小说开头和结尾别具匠心。这些不同风格和叙事手法的小说,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之路上的不断求索。  【关键词】 叙事;精神内
期刊
【摘要】 文学作为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载体充分表现作家丰富心灵世界的艺术,其具有社会性、真实性以及民族性等特征。在经典外国文学作品中塑造出了众多极具个人魅力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形象影响了一代代的人,作者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科学有效描绘,充分展现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女性的个性特色与精神风貌,同时也让更多人关注到女性个体的发展,促使女性群体在社会范围内获取到更多的自由与尊重。本文将
期刊
【摘要】 杜甫被称为“诗圣”,一生创作了上千首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诗歌窥探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他的诗歌和思想也对后世的诗人、画家、文学家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绘画的角度,以杜甫的题画诗歌为研究对象,感受杜甫诗歌中所描绘出唐代绘画的精神面貌,概括总结他在绘画理论方面的见解,进而分析杜甫通过诗歌所传递出的审美观。  【关键词】 杜甫题画诗唐代绘画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