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脑出血108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8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将108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患病高发年龄在45-60岁,平均年龄57.7岁;死亡31例,占25%,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病。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临床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82-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2000~2006年我院收住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108例,占同期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总数的6.3%;男71例,女53例,男女之比为1.34:1;发病年龄45~60岁组最多,平均年龄57.7岁;死亡31例,占25%。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发病季节以春秋季节较多。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78例,占62.9%;有高血压家族史者16例,占12.9%。有一次性卒中发作史者5例,占4.03%;有2次以上卒中发作史3例,占2.42%;有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发作史者3例,占2.42%。无高血压病史者46例,占37.09%。
  1.2方法对起病方式、患病年龄、并发症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起病方式(1)发病时状态和起病方式:一般活动中发病54例,占43.55%;剧烈活动中发病8例,占6.45%;睡眠中发病3例,占2.42%;安静时发病3例,占2.42%;饮酒后发病者13例,占10.48%;起病不明原因者43例,占34.68%;3h内出现典型症状、体征94例,占75.81%;3h以后逐渐出现典型症状、体征者30例,占24.19%。(2)有前驱症状者57例,占45.97%;前驱症状中,剧烈头痛、头晕分别为29例和14例,其他为肢体麻木、烦躁、听力下降等。无前驱症状者67例,占54.03%。从出现前驱症状至发病间隔时间在24h以内者61例,占49.19%;超过24h以上者6例,占4.84%。无前驱症状者57例,占45.97%。
  2.2主要症状和体症发病后血压维持在180/110mmHg以上者33例,占26.61%;在220/120mmHg以上者19例,占15.32%。发病后24h内体温达38.5℃以上者共11例,最高为40.5℃。意识不清者共51例,其中深昏迷9例,浅昏迷28例,嗜睡状态14例。
  2.3颅脑CT扫描检查基底节出血81例,占65.32%;大脑出血29例23.39%;脑桥出血4例3.23%;小脑出血10例8.06%。
  2.4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内科治疗包括血压调控[1,2]、止血、脱水剂和抗生素的应用、人工冬眠疗法等治疗。本组168例中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治疗者76例,有48例采用手术治疗。
  2.5转归108例患者中,好转78例,占72.22%;出现肢体瘫痪57例,占总病例的52.78%;未愈自动出院3例,占2.78%;死亡27例,病死25%;发病后24h内死亡者14例,占45.16%;24~72h内死亡者11例,占35.48%;3天~1周内死亡者5例,占16.13%;1周以上死亡1例,占3.23%。
  
  3讨论
  
  血压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特点,临床特点主要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诱发脑出血,在活动中发病居多。本组病例在发病后经检查均发现有高血压,而发病前已知有高血压病史者,只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62.9%;也就是说还有37.1%以上的患者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高血压,这一部分患者也是最危险的。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及不良的饮食习惯,大量脂肪食物摄入,引发高血压并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平均年龄57.7岁,主要危及中老年人。高血压在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占极重要的位置,所以防治高血压加强防病知识的普及和宣教,是避免脑出血最有效的措施。从发病的方式上来看,运动中发病占43.55%,脑出血时,意识障碍(41.13%),较闭塞性血管病既多又严重,在鉴别诊断时值得注意.呕吐占43%,由于意识障碍患者不能陈述病症,颅内压高往往直接表现为呕吐,因此,在临床用以判断颅内压增高,具有一定的价值。瞳孔变化为判定脑疝的重要体征之一,双侧瞳孔不等大,通常认为是沟回疝的标志,在本组患者中,确诊为沟回疝者3例。本组有4例脑干出血(3.23%)全部为桥脑出血,其中2例合并中脑出血,平均年龄44.3岁,临床上面部或半身麻木以及眼球分离较突出,存活时间平均2.2天,生前仅1例考虑脑干出血的可能性。小脑出血10例(8.06%)全部为CT诊断,2例为单纯小脑出血,1例合并脑干出血。平均年龄67.6岁。临床上无小脑病状和体征,存活时间平均1.5天。脑出血急性期(24~72h)的治疗主要为消除脑水肿,选择性定位钻孔减压,我科近年来的治疗措施在用甘露醇、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速尿等脱水药合用,能有效地控制脑疝,能延长生存时间及提高治愈机会。因此,72h后的患者需加强抗感染措施,且护理工作对预防感染起着极重要的作用。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及颅内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及早进行康复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减少致残率。
  
  参考文献
  [1]梁炳年.尼群地平与开博通联用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保健杂志,2004,(2):93-94.
  (收稿日期:2009.01.1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与血脂之间的关系,并观察阿托伐他汀对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3例,按照是否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连续4周,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和CRP分别采用酶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正常对照组选取正常健康体检人群。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CRP明显高于正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荆门市女职工的健康状况,为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荆门市女职工进行体检,分析体检结果,比较女职工各种常见病患病情况。结果:实检2762人,正常人数:828,占29.9%。前三种疾病的排序及百分率为:宫颈糜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另外还查出其他疾病如:宫颈囊肿、纳氏囊肿、乳腺纤维瘤、乳腺囊肿、宫颈息肉等疾病患病率也有一定比例。结论:荆门市女职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妇科疾病发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注射液合纳洛酮治疗急诊乙醇中毒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9例我院接受的急诊乙醇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纳洛酮治疗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观察对比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联合用药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单独使用纳洛酮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其副作用表现也较少,两组在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纳洛酮治疗组中兴奋期患者首次静脉或肌肉注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六君疏肝汤对反流性食管炎大鼠模型食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全幽门结扎+贲门肌切开术”制作动物模型,36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给予相应处理后,取食管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病变学变化,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PCNA表达。结果:六君疏肝汤能显著改变反流性食管炎的病理变化,能显著抑制PCNA表达的升高,与模型组相比PCNA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期刊
【摘要】自然界仅有RNA病毒以RNA作为基因载体。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RdRp)在这种病毒的增殖复制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以病毒RNA为模板复制子代病毒的基因,另一方面也将病毒增殖期间需要的蛋白质和酶类的基因转录成为mRNA,所以它担负了复制酶和转录酶双重功能。由于酶的结构复杂,稳定性差,在分子水平对它进行分析存在许多困难。人类和动物的许多严重疾病是由RNA病毒引起的,如人的SA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益肾护骨方(Yishen Hugu Decoction)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及骨代谢指标的变化。方法:将年龄48~56岁的118名自然绝经的妇女进行骨密度测定,骨质疏松妇女103例随机分为:益肾护骨方(YHD)组43例,仙灵骨葆(XLGB)组32例,钙剂组28例;绝经后正常妇女15例作为正常组。各组均于用药前后12,2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生长抑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在应用氨甲喋呤(MTX)、柳氮磺胺吡啶(SSZ)等药物的基础上,对1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在膝关节腔内注射生长抑素750ug,每周1次连续6次。结果:炎症缓解率68%。结论:关节腔内注射生长抑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生长抑素;关节炎;类风湿;关节内注射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6年11月~2008年6月收治63例的支原体肺炎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3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主要症状有咳嗽、喘息、发热、个别病例呼吸困难,肺部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水泡音或喘鸣音,肺外表现也较多见,伴有呕吐的占17%,腹泻的占30%,伴有心肌酶谱增高的占80%。检测血清支原体(MP-IgM)均为阳性,采取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治疗取得良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静脉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变化,探讨PAF与新生儿HIE疾病程度的关系及HIE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疗法测定新生儿HIE患儿生后1~12小时、12~36小时、36~60小时及恢复期PAF,并与正常对照组做同期比较。结果:新生儿患儿急性静脉血PA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血PAF水平越高其病情程序越重。结论:新生儿HIE血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针刺颈部夹脊穴对颈源性眩晕的治疗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131例随机分成针刺组(治疗组76例)和药物组(对照组55例),观察两组治疗颈源性眩晕、头痛的主要症状及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0%和78.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