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设问的一些措施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16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学生答,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只有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设问,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谈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在引入中设问,激发学生兴趣。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事实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范围。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要有“问题”,即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问题,当然,问题的障碍性不能影响学生接受和产生兴趣,否则,至少不能称为好问题;其次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等等。因此,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那么,创设引入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是什么呢?如何在引入中设问呢?
  1.引疑激趣策略
  教师可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设置坡度策略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巧设悬念策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4.以形助数策略
  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以形助数”是数形结合的主要方面,它借助图形的性质,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体会概念、公式、定理的几何意义。
  5.联系实际策略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时政新闻,计划决策问题,广告的可信度问题,等等。
  二、在探究过程中设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数学课程及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情境化设计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数学的现代发展表明,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多个层面;其次,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会数学的思考,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情境化设计能生动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基于某种情境之中的数学问题,从而逐步体会数学的本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新知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精心的设问是关键。在数学学习中,具体的解题方法非常多,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追求一题多解,那样学生最多也只能达到“卖油翁”的境界──唯手熟尔。更何况,学生在解决习题中的很多方法,虽然很多时候也成功了,但靠“碰”、靠“撞”的现象还是经常存在的,所以,我们还需对各种数学方法对比分析。
  三、在范例教学中设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范示”本就是数学素养之一,范例教学更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范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设问,挖掘问题本质,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再现、理解、创造和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在课堂小结中设问,有助于课后的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契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如果教师直接小结,哪怕“字字珠玑”,其结果往往是“平平淡淡”。因此,在小结时,教师精心设问,有助于学生主动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教师可提出一个或一系列具有悬念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课后主动探讨;当前后两节知识内容联系紧密,为了下节课的教学,可提出一些与后一节课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似乎是熟悉的,能解决的,但又不太清楚,不能立即解决,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
  总之,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所以,课堂上的设问,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自然结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现实真理性”与“模式真理性”的双重价值,这样自然就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环境。教师应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探索、论证、小结、发展,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教师应精心设问,刺激学生心智不断向前追求,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操作简单,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且具一定的交互性和可控性的特点,能够充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媒体技术教学法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的应用,使得教师摆脱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
针对36%草甘膦·草铵膦可溶液剂的使用现状,筛选了增效作用显著、安全性高且成本低的配方.通过测定制剂的表面张力、接触角,筛选了36%草甘膦·草铵膦可溶液剂的助剂及其用量,研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教师十分关注的话题。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一、用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老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心里不仅要装着教学,装着教研,而且要装着学生,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把“关爱”作为教育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师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宽松的氛围 巧妙的问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
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施创造教育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
目的:本课题根据中医学对“胸痹”、“真心痛”等的认识,并结合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HF)的研究及孙建芝教授的临床经验,以中药心衰康颗粒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对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一种意识倾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一个人自觉、自主学习的最大源泉。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师才能真正把学生带入创造性思维的王国之中。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在从事数学教学活动时,既要注重教材内
目的:讨论并统一桂枝汤临床广泛应用的机理,为扩大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文采取文献研究的方法,从阴阳的基本内涵出发,研究阴阳的常态及构成其常态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事情莫过于政治和教育。而现在数学教学尤为凸显了这种说法。我校是一所普通市直初中,生源差,基础薄弱。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满堂灌输,想必将出现学生越差越厌学,越厌学越差,老师越不积极,学生更厌学的这种恶性循环的状况。恰好国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方案,提出了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理论。在课改理论支持下,我们对新的课堂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明智的教师不但把“释疑”作为天职,而且鼓励学生大胆就学习上不懂的问题提问,以求最后弄懂。但是,不少学生已习惯了只学不问,任何问题都只求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质疑的信心,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至关重要。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设置符合实际的质疑背景,引发学生质疑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质疑,教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