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出生在明代一个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也喜欢医学,长大后当上医生,并钻研医学,成为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除湖广外,他先后到过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医学书籍,一边读,一边认真做笔记,并且到处访问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收集民间治病的验方、土方,还亲自去荒僻的深山里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就这样,他历尽千辛万苦,积累了大量的医药资料。
李时珍从30多岁动笔,到54岁才把《本草纲目》初稿写出来。以后又连续修改了三次,到了61岁,这部190多万字的大书才全部写完。
李时珍把自己呕心沥血之作分享给后世,福泽后人,直到现在,《本草纲目》仍是世界医学的一部重要文献,也是我国对世界医学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贵交往,喜欢到处欣赏山水。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激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于是,他从小便立志要游遍名山大川。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自己的游历、考察生涯,前后经过32年,足迹北至燕晋,南达云贵和两广,名山大川几乎没有不到过的。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都坚持把自己的考察所得记录下来,以便分享给后人。他写下的游记有240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40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融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素材解读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李时珍、徐霞客不计个人艰辛,将毕生所作分享给世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令人敬佩。
故事
姹紫嫣红的花儿
上世纪50年代,慕尼黑有个70多岁的老太太,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老太太整天郁郁寡欢,不爱说话,时常坐在临街的窗前发呆。对此,老太太的女儿露易丝非常难过。
一天,老太太和平时一样坐在窗前,两眼无神地盯着远方,露易丝也静静地坐在母亲身边。突然,老太太猛地站了起来,还兴奋地用手指向对面。露易丝顺着母亲指着的方向看去,见到街边一户人家的窗户上有一大盆盛开的鲜花。远远望去,翠绿色的叶子镶嵌在一大片粉红色的花朵中,显得既烂漫又温馨。
露易丝猜测,母亲爱看花儿。于是,她买来几盆花放在家中。奇怪的是,母亲对这些花儿并没有兴趣。但是,只要对面那户人家将花儿搬到窗台上,母亲就非常高兴,反之,则闷闷不乐。
为了能让母亲开心,露易丝拜访了那户人家。露易丝向他们说了母亲的情况,并请求他们将那盆花一直放在窗台上。那户人家不仅爽快地答应了露易丝,还表示,要在窗户外面安装一个小吊篮来放那盆花,好让老太太更大角度地观看。
后来,在那对夫妇的奔走相告下,对面越来越多的窗户外面都放置了盛开的鲜花,这让露易丝的母亲格外高兴。老太太天天看着对面的花儿,乐得合不拢嘴。
露易丝想:“他们为了我的妈妈能欣赏到漂亮的花儿,自己却看不到这些美丽,我何不将自家的花儿也放到窗户外面,让他们也能观赏到好看的花儿呢?”
在露易丝的带动下,整栋楼的住户纷纷将花儿搬到了窗户外面。到后来,大街两旁的所有住户的窗户外面都摆放了美丽的鲜花,组成了一片姹紫嫣红的花的世界。
(节选自方湘玲《为别人盛开的花儿》,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有道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你为他人慷慨地献出自己的“孤芳”时,得到的将是百花争艳的春天。
分享阅读的快乐
尼克·博尔是澳大利亚堪培拉市一名普通的市民。他从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虫。因为实在太爱惜书籍,他买的每一本书都不舍得卖掉或者扔掉。渐渐地,他家中的书堆积如山,很多珍藏的书不是落满灰尘,就是开始出现蛀虫。
尼克想,如果我在自家门口设置一个书箱,把闲置的书籍拿出来与大家交换,不就可以让那些落满灰尘的书得到充分利用了吗?
于是,尼克他买来木材、颜料,仿照信箱的形式做出了一个小木箱摆在自家门口。随后他挑选了十几本已经闲置许久的好书装进木箱。
尼克用颜料在木箱外壳上写上“分享书箱”四个大字,并附上几行说明:这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分享书箱。箱子里的书大家可以随意取阅,不收费。如果您有好的书籍想与其他人分享阅读,欢迎您存放!
第二天,很多邻居看到了尼克家门前的这个分享书箱,他们好奇地凑上前来,饶有兴致地翻看木箱里的書籍,两个十几岁大的孩子拿起两本书,干脆在箱子旁席地而坐,细细品读。第三天,尼克家门口来了更多人,并且或多或少带来了他们珍藏的书籍。尼克发现,因为自己设置的这个分享书箱,许多平时不怎么见面、交流不多的邻居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尼克拍摄下分享书箱的照片上传到网上,并讲述了关于分享书箱的种种故事。
他的这些照片和故事吸引了大批网友观看。大家纷纷赞扬分享书箱的实用性,并开始效仿。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纯手工打造各种各样别具一格的小书箱。
不知不觉间,澳大利亚各城市就出现了数量庞大、五颜六色、新奇别致的分享书箱。为了突出尼克最初设置书箱的目的——分享,大家都在自家分享书箱的外壳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带走一本书,留下一本书,让我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节选自张珠容《尼克的分享书箱》,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尼克的分享书箱,不仅解决了自己家中书籍堆积如山、落满灰尘等烦恼,也方便了邻居们阅读;不仅自己能读到邻居们家中的书籍,也让大家一起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分享,不仅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在付出中收获快乐。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出生在明代一个医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幼也喜欢医学,长大后当上医生,并钻研医学,成为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除湖广外,他先后到过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医学书籍,一边读,一边认真做笔记,并且到处访问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收集民间治病的验方、土方,还亲自去荒僻的深山里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就这样,他历尽千辛万苦,积累了大量的医药资料。
李时珍从30多岁动笔,到54岁才把《本草纲目》初稿写出来。以后又连续修改了三次,到了61岁,这部190多万字的大书才全部写完。
李时珍把自己呕心沥血之作分享给后世,福泽后人,直到现在,《本草纲目》仍是世界医学的一部重要文献,也是我国对世界医学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贵交往,喜欢到处欣赏山水。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激发了他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于是,他从小便立志要游遍名山大川。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自己的游历、考察生涯,前后经过32年,足迹北至燕晋,南达云贵和两广,名山大川几乎没有不到过的。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都坚持把自己的考察所得记录下来,以便分享给后人。他写下的游记有240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40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融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素材解读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李时珍、徐霞客不计个人艰辛,将毕生所作分享给世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令人敬佩。
故事
姹紫嫣红的花儿
上世纪50年代,慕尼黑有个70多岁的老太太,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老太太整天郁郁寡欢,不爱说话,时常坐在临街的窗前发呆。对此,老太太的女儿露易丝非常难过。
一天,老太太和平时一样坐在窗前,两眼无神地盯着远方,露易丝也静静地坐在母亲身边。突然,老太太猛地站了起来,还兴奋地用手指向对面。露易丝顺着母亲指着的方向看去,见到街边一户人家的窗户上有一大盆盛开的鲜花。远远望去,翠绿色的叶子镶嵌在一大片粉红色的花朵中,显得既烂漫又温馨。
露易丝猜测,母亲爱看花儿。于是,她买来几盆花放在家中。奇怪的是,母亲对这些花儿并没有兴趣。但是,只要对面那户人家将花儿搬到窗台上,母亲就非常高兴,反之,则闷闷不乐。
为了能让母亲开心,露易丝拜访了那户人家。露易丝向他们说了母亲的情况,并请求他们将那盆花一直放在窗台上。那户人家不仅爽快地答应了露易丝,还表示,要在窗户外面安装一个小吊篮来放那盆花,好让老太太更大角度地观看。
后来,在那对夫妇的奔走相告下,对面越来越多的窗户外面都放置了盛开的鲜花,这让露易丝的母亲格外高兴。老太太天天看着对面的花儿,乐得合不拢嘴。
露易丝想:“他们为了我的妈妈能欣赏到漂亮的花儿,自己却看不到这些美丽,我何不将自家的花儿也放到窗户外面,让他们也能观赏到好看的花儿呢?”
在露易丝的带动下,整栋楼的住户纷纷将花儿搬到了窗户外面。到后来,大街两旁的所有住户的窗户外面都摆放了美丽的鲜花,组成了一片姹紫嫣红的花的世界。
(节选自方湘玲《为别人盛开的花儿》,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有道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你为他人慷慨地献出自己的“孤芳”时,得到的将是百花争艳的春天。
分享阅读的快乐
尼克·博尔是澳大利亚堪培拉市一名普通的市民。他从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虫。因为实在太爱惜书籍,他买的每一本书都不舍得卖掉或者扔掉。渐渐地,他家中的书堆积如山,很多珍藏的书不是落满灰尘,就是开始出现蛀虫。
尼克想,如果我在自家门口设置一个书箱,把闲置的书籍拿出来与大家交换,不就可以让那些落满灰尘的书得到充分利用了吗?
于是,尼克他买来木材、颜料,仿照信箱的形式做出了一个小木箱摆在自家门口。随后他挑选了十几本已经闲置许久的好书装进木箱。
尼克用颜料在木箱外壳上写上“分享书箱”四个大字,并附上几行说明:这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分享书箱。箱子里的书大家可以随意取阅,不收费。如果您有好的书籍想与其他人分享阅读,欢迎您存放!
第二天,很多邻居看到了尼克家门前的这个分享书箱,他们好奇地凑上前来,饶有兴致地翻看木箱里的書籍,两个十几岁大的孩子拿起两本书,干脆在箱子旁席地而坐,细细品读。第三天,尼克家门口来了更多人,并且或多或少带来了他们珍藏的书籍。尼克发现,因为自己设置的这个分享书箱,许多平时不怎么见面、交流不多的邻居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尼克拍摄下分享书箱的照片上传到网上,并讲述了关于分享书箱的种种故事。
他的这些照片和故事吸引了大批网友观看。大家纷纷赞扬分享书箱的实用性,并开始效仿。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纯手工打造各种各样别具一格的小书箱。
不知不觉间,澳大利亚各城市就出现了数量庞大、五颜六色、新奇别致的分享书箱。为了突出尼克最初设置书箱的目的——分享,大家都在自家分享书箱的外壳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带走一本书,留下一本书,让我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
(节选自张珠容《尼克的分享书箱》,题目为编者加)
◆素材解读
尼克的分享书箱,不仅解决了自己家中书籍堆积如山、落满灰尘等烦恼,也方便了邻居们阅读;不仅自己能读到邻居们家中的书籍,也让大家一起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分享,不仅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在付出中收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