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人画中的诗境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r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北宋·苏东坡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画家竞相追求诗画交融的意境典范。本文讨论的是文人画中的画之诗境,从诗与画之间的渊源关系来分析探究诗境究竟给画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并从画中诗意和画中题诗这两方面来分析研究文人画中的诗境之美。
  关键词:文人畫;画中诗意;诗境
  谈及诗境,在我国古典诗论中讲到“诗有三境,曰:物境、情境、意境”。①其中诗之意境是诗人永恒的追求。但论及诗画融合的开山鼻祖当属唐代王维。苏轼也对其做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度评价,这也是对他诗画融合境界之高的真实写照。在古代有很多篇章来写诗画关系,其中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文人墨客也对此多有论述,主要表达诗言情,画状物;诗侧重内在心意,画侧重外在物象……②从这些论述中可以得出诗与画在意境审美上是相通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二者可以相互借鉴融合,进而迸发出更加扣人心弦的意境。因此在画中借诗意造画境是增强“画味”深化意境的重要表现途径,也是中国画自我完善以及不同领域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从画中诗意和画中题诗这两大方面来诠释文人画中的诗境。
  画中诗意
  画中诗意是画不及诗时画对诗的吸收借鉴。在唐宋时期,绘画之人多为画工之辈,知识素养,境界表达都无法与诗匹敌。在这种情况下文人介入绘画到给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改革创新的思潮。诗歌在意境营造中追求什么?究竟有什么是值得中国画去学习借鉴的呢?苏轼在《山中》一诗中曾吟到“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像诗中所描绘出那般虚无缥缈的境界一样,诗歌的奥妙是从已知的实像通向未知的虚像。诗歌审美的本质属于味外之味的至味,即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③这些也昭示出中国人的审美特性是偏向于虚境之美,偏向于由隐、虚、空、无而引发出来无限的联想与想象的悠远含蓄之美。反观中国艺术大都追求这种欲拒还迎的意境之美,文人画亦是如此。笔者以为,苏轼提出的“象外”一语,至为关键,意在说明文人画追求“境生象外”的虚之意境。这种境界不是简单地僵化、隐蔽、虚无、空虚、空洞与空白,而是蕴含丰富间接形象、充溢特定艺术情趣艺术氛围的“虚”,是能不断呈现出想象中的“实”来的艺术之虚”。④诗画融合的讨论实际上是提倡对绘画主观意境的抒发强调,要求在画中体现出诗意气氛和文学修养,也就是画中诗意,这就要求画家要带着“诗心”来造境作画。笔者拟从造境诗意、笔墨诗意、诗性眼光、情之诗意等角度分析文人画中的诗境。
  造境上的诗意性表现在宋代别有洞天。宋代山水造境中这种诗画结合,还不像元以后有意识地把诗书画结合作为画的形式结构的有机整体,更多的是画面本身的造境作画表现出诗意性。如在置陈布势上的起伏、隐显、遮挡、开阖以及立意取景的含蓄幽静等等这些都是造境诗意化不可获缺的因素。但论及造境诗意化最能吸引我们的是它那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的虚境之美,这也是造境诗意化的源泉。《宣和画谱》评董源画曰:“使览者得之,若寓目于其处。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⑤这就是由画意引发出来的诗情,也是由造境引发出来的诗意是造境诗意化的典范。宋代画院以诗句作画题也是巧妙的移诗于画,造诗意于画境的典例。试举一例“竹锁桥边卖酒家”,众人皆在酒家上下功夫,唯李唐在桥头竹外挂以隐意可见的酒帘,得象外之意引人遐想,紧扣“锁”字最得诗意。宋以后造境诗意性的例子就更多了,像倪瓒、八大之辈……倪瓒的《容膝斋图》在造境中表现典型的一湖两岸式的构图,且画面寓简以繁虚实交错表现出孤寂萧索的诗意,画中诗境有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感。八大山人更是以“白眼向青天”的艺术特色来昭示其内心的苦闷与叛逆。其画中残荷孤鸟,冷雪寒枝的造境更是其诗句“墨点无多泪点多”的真实写照。这些都是造境诗意化的典范。
  在文人画中,诗意的可贵之处是诗性渗透到笔墨韵状物的形式结构中去,无需再添加华丽的辞藻加以昭示。无论表现什么样的诗情画意都要借助笔墨媒介来进行传情达意,所以对于画中诗意来讲笔墨表现的诗意性也尤为重要。笔墨诗意性必须以画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千锤百炼的绘画技法为基础,通过线条笔墨以及渲染等多种方法的意象处理产生。试举几例,其一在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中描绘一片空灵雪白、万籁无声又有声的孤寂世界。在画中主要运用勾皴点染的笔墨表现语言,以及大面积的雪景渲染处理虚虚实实的把那种白雪皑皑万籁空寂的景象表现出来,使笔墨带有诗性韵味。另外在《夏景山口待渡图》中董源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蓊郁的诗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与其诗意要求充分适应。此外黄公望以其笔墨的含蓄造就画中诗意的含蓄,长披麻等笔墨语言的诗意化更是描绘出一片平淡天真,细润雅观的富春之景。这些都是笔墨表现诗意性的体现,笔墨诗意化后容易产生象外之味,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对于诗意性山水的认识,可贵的倒不是那些清篇秀句,而是以诗性眼光入画关照山容水貌鉴赏大千世界,并以诗人的“文心”投入到作品创作当中进而营造出微妙的诗意性空间。而且山水诗以及其审美思维及心理的形成与成熟也为“诗心”做了铺垫。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有关四时之景的描写:“春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也是用带有诗意性的眼光去描绘自然山川音容笑貌的典例。又如宋代画院的试题“万花丛中一点绿”,大多数画家画的是琼林仙鹤,芭蕉美人,而只有刘松年画的是万海苍穹的日出,取意之深,诗性之美悠然得知。用诗作画题考的就是善体诗意,以诗性眼光入画,能意境超凡者为上。这种诗性眼光入画高在意的含蓄深远,虚空飘渺,它拓宽了画家的审美眼光及心理,更容易引人联想使观者产生味外之味,象外之意的体会。
  对于情之诗意,苏东坡,黄庭坚等人对绘画审美趣味的重新“设置”,一开始提倡主观意趣的抒发,去自觉的引入诗词中“情”的范畴。⑥在文人画中主要表现带有诗意色彩的画中情意。譬如马远的《山径春行图》,画中描绘出主人公及其仆童外出踏青,细柳吐春芽,莺雀鸣枝头的诗之情景。更有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一句加以阐释,描绘出春意盎然的情之诗意。苏轼的“赤竹”也是情之诗意的代表,以其枯枝竹石和一株赤色之竹的兴意之作来寓意于物,寓诗情于画意表现其不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忠贞不二的品质。了解完画中诗意,下面我们来从另一个方向解析文人画中的诗境。   画中题诗
  画中题诗也是深化画境,捕捉虚之诗境美的方式之一。题画诗分为诗文提拔和题作者姓名,后者也是宋元后才兴起的。题画诗不是文人画单有的,院体画中的皇室贵胄也在画中题诗,但偏重不同的趣味,像宋徽宗在画上题诗有时只是彰显权利的表现。在宋代不像元代以后有意识地把诗书画结合作为画的形式构成的有机体,更多是用画本身的表现语言来展示画境的诗意性,⑦也就是我们上面论述的画中诗意。在元朝题画诗更加盛行,题诗题材更加丰富,不仅有诗还有文、词、赋、曲、画论等。且元代的画家修养更加全面,许多提拔文辞之精美不仅为画境增光添彩更可以拿出来单独欣赏。另一方面题画诗的功用趋向于多元化,不仅仅用来深化画中诗境,还可以用来改善画面布局,丰富画面。
  题画诗对于深化画中诗境,清代方薰总结的最为显豁:“以题语位置画境,画方因题而益秒。”这句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题画诗点明主题界定画意范围。例如八大山人题《瓜月图》诗:“昭光饼子一面,月圆西瓜上时;个个指月饼子,驴年瓜熟为期。”⑧月饼子是元末汉人以八月十五吃月饼为起事信号的典故,西瓜是引用召平原在秦亡后种瓜长门的故事,两者都是暗示要勿忘国耻:驴年瓜熟为期更是说明这种复兴遥遥无期的惨淡心境。倘若没有这首诗的提醒我们很难理解八大的用意之深。其次画境可经过诗意升华。明代唐寅的《秋風执扇图》上题有“秋来执扇和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事情详细看,大都谁人逐炎凉。”如果没有此诗,大多数欣赏者恐怕认为这是表现的深闺之怨,而不是作者用秋日被丢弃的执扇来暗喻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社会现实。而美人的忧思就是作者的忧思,以诗意提点深化画境,以含蓄的画境诗意引人联想意生象外。
  中国诗画融合是人与自然的融合,有其深厚的思想根源-—是以诗画两者相似的情感表达目的以及共同的审美追求(虚境)为基础,以诗心造画境,融合魏晋玄学、道家的“天人合一”和禅宗的“顿悟”等思想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表现。且早先山水诗的出现与成熟也为诗画相容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诗画在融合中以画为主,由诗之味外引出画之象外,营造虚之意境引人无限的联想与想象。苏轼追求的“画中有诗”,其要点是画境应与虚实相生的诗境一样,写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它的极致当然是天人合一的大象、至味,这正是文人画之本。文人画诗意的造境是普遍的现象,由画而诗到由诗而画的过程,反映出了中国画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学性的趋势。其核心是诗意化,以诗心去思考,物化山水。时至今日,还有很多画家在继续探究画中诗境,意在追求画中诗境的完美体现。但无论怎样追求,把握其共同审美境界是追求虚实相生的虚境之美才是上上之策。只能叹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会“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①④P25、 31。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⑤P290。
  [3]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②③⑧P197、202、214。
  [4]丘挺《宋代山水画造境研究》【C】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7月⑥⑦ P82、83。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益格局的调整,价值观念的变迁, 以民生为内容、信访为载体的社会矛盾纠纷日益显现,其对抗性也不断增强,不时引发群体性事件或极端恶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以确保国家法律正确、统一的实施为目的,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权力,参与解决信访是其必然要求。本文以明溪县检察机关信访情况为基础,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作一简要分析和研究。  一、涉
期刊
摘要:外语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注重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听说能力;实践能力;语言交际;英语学习方法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数年,深切感到英语好学,却不容易教。作为知识传授的一种形式,外语教学与中文教学固然有不少共同之处,但作为不同的语种,其知识传授的形式应该也必然不所不同
期刊
摘 要:我国国有企业与改革之初的状况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这种渐进式改革的成效与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本文简要阐述了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中取得的成效,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国企改革存在问题如何解决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成果;问题;前景预测  国有企业,特别是主导国民经济的国有工业企业的状况,是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以及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性问题
期刊
近年来,鞍山市城市化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千山区所辖的汤岗子地区开展的汤岗子新城建设更是规模空前的大工程,与之相配套的拆动迁工程更是涵盖全区大部,工作覆盖面大,任务繁重。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预防职务犯罪形式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为了切实保障这一重大拆动迁项目的顺利开展,保障相关国家资金的安全,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预防职务犯罪。我院预防部门会同院反贪局、渎职局、调研室和区审计局等部门,
期刊
1 引言  随着系统功能语法研究和应用的快速发展,这一学科被广泛应用的其他领域,尤其在语篇分析方面更是如此。新闻语篇通常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平常的一种写作文体,因此研究新闻语篇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本文就将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诸多变量分析一则新闻语篇:首先小句复合体(clause complexes)对该语篇进行整体分析,然后分别运用及物性(transitivity)、语气成分(mood element
期刊
摘要:本文就企业员工廉洁从业理念的培育及违规违纪行为的预防,从教育为先筑牢思想防线;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扬正气、赞清廉、惩违纪等几个方面作了简要阐述,说明廉洁从业、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只有常抓不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廉洁;从业;培育;违规;违纪;预防  所谓廉洁从业理念是指全社会从事各种不同职业和工作的人们,根据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行业工作特点,归纳、树立的一种终身难忘并遵循的
期刊
摘要:高等法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民主法制建设的先导性工程,它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实现,关系到社会经济、政治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宁。本科法学教育是高等法学教育的起点,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大批法律人才,及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自改革开放至今,尤其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推动下,我国本科法学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
期刊
摘要: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来设计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的的必经之路。因此,学习领域课程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等目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企业财务管理;学习情境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设计理念:《企业财务管理》课程设计以会计职业岗位的“资金的筹措与运营管理”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职业能力培
期刊
很久以前,人们都叫我“警花”。是因为在一次“全省最美警花”的比赛当中,我夺得了冠军。时间过得真快,那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想起那时候的自己,年轻、漂亮,走到哪儿都是自信满满。让我自信的当然不仅仅是我的美貌,我还是个学霸,读大学时,我被连续三年评为全市三好学生。  刚分配工作那些年,每次在朋友们的饭局上,大家总爱这么介绍我:“这位就是我们的警花。”接下去就是一片哗然,或者惊叹:“哇,果然英姿飒爽、美
期刊
所谓径流式水电站是对天然径流过程不作任何人为改变,发电量仅依天然来水决定的。又称无调节水电站。此种水电站按照河道多年平均流量及所可能获得的水头进行装机容量选择。全年不能满负荷运行,保证率为80%,一般仅达到180天左右的正常运行;枯水期发电量急剧下降,小于50%,有时甚至发不出电。即受河道天然流量的制约,而丰水期又有大量的弃水。这种水电站虽建有水库,但库容很小,不能起到有效的調节库水作用,常常是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