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既是加强有效宣传的要求,是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的体现,同时也是媒体提高报道水平,提升媒体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媒体激烈竞争的环境中,部分媒体一味追逐受众、迎合受众低俗趣味的行为使新闻报道从亲和走向了媚俗,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也对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关键词】新闻报道 媚俗化 亲和力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講话时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决定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亲和力通常和感染力、吸引力相联系,有了亲和力,新闻报道就能感染人、吸引人,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
一、新闻报道亲和力内涵
亲和力原指在人际交往中,交际主体散发出的让交际对象钦慕的品质,新闻工作中的亲和力,则指新闻媒体以新闻形式所传播的事实和观点信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使公众在海量的信息前主动予以选择和接受,并进而对媒体报道萌生亲切感。报道具有亲和力一句话就是使报道具有贴近性,贴近公众需求,贴近公众生活。
要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亲和力,报道内容至关重要。新闻内容是一次报道活动的成果,也是新闻报道是否具有亲和力的最终体现。因此,一定要重视加强报道内容的亲和力,报道有用且有益的新闻。
二、新闻报道的媚俗化及其原因
现今很多媒体对报道的亲和力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能吸引受众、迎合受众趣味的报道就是有亲和力的报道,往往打着亲和力的牌子,实际上报道的都是一些低俗或庸俗的东西。表现在:一是大量性、腥、星的内容充斥报纸版面;二是一味媚俗,过多社会阴暗面的报道、明星绯闻的炒作、离奇生活方式的渲染……报道一些非主流、不能真实反映社会全貌的东西,利用大众猎奇心理,偏面、夸大新闻事实,甚至有意的对事件进行妖魔化、神秘化,内容低俗、猎奇;三是对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肆无忌惮的传播,导致整个社会大众文化格调的降低。
从新闻类别来看,除了时政性的新闻低俗化倾向不明显外,民生新闻、专业新闻、娱乐新闻等都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了那些更能迎合受众猎奇心理的新闻点或新闻事件上,民生新闻猎奇化、专业新闻娱乐化、娱乐新闻花边化,新闻整体出现了媚俗化的倾向。
新闻报道的媚俗化有其社会基础。从受者角度看,当受众作为个体时,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其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其中最原始的部分,与生俱来,包括以性冲动和侵犯冲动为主的本能冲动。本我由“快乐原则”支配,对本我来说不存在善和恶,他不知道道德,追求享受。①正是本我的这种“快乐原则”因素导致受者心理有着接受媚俗化传播的欲望——受众天生有一种接受 “轶闻趣事”的心理趋向。正是受众的这一心理偏好,为媚俗化传播提供了前提。
从传者看,媒体在新闻业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为了生存发展,争发行争市场争广告,一味迎合受众的这一猎奇心理,以此来吸引受众眼球,为了贴近而盲目媚俗,并将此视为媒体亲和力的体现,这是对新闻亲和力的一种误导,正如“在广告中插播春晚”,迟早会引起受众的不满,使媒体公信力减弱,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风气产生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媚俗化新闻的广泛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真正具有亲和力新闻的有效扩散。
三、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亲和力
新闻内容走向媚俗,很大程度上是媒体选择的结果。媒体作为信息的把关人,不能忽视应该把握的审美能力和应该秉持的判断能力。新闻的亲和力绝不意味着新闻内容的浅俗,真正有亲和力的报道应该是报道有用且有益的内容。总体来说,应从以下方面选择信息,体现新闻亲和力。
1、选择与受众直接利益相关,受众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
这类新闻的受众对象性较明显。关注公众的生活琐事,如房屋渗水、看病就医、买菜购衣、就业上学、物价上涨、好人好事、消费意识等,为公众的生活提供参照标准和行动坐标。然而,纵观时下此类新闻,邻里纠纷、水管阻塞等鸡毛蒜皮、东家长李家短的事件性内容大量充斥其中,几乎成为报道的主流,这是对亲和力意识的误解和滥用,只停留在单纯地仅仅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浅层次地理解和制作新闻,陷入新闻庸俗的误区,认为和公众有关、受众爱看的都可以成为新闻。“如果说在以前的新闻中缺少对民众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一种不足的话,那么现在的某些‘民生新闻’栏目则一味堆砌生活琐事。”②亲和力应该体现在媒体的服务性中,新闻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记录,但绝不是对生活所谓“原生态”的简单的堆砌罗列,应是通过媒体梳理加工后,包含一定思想与情感的社会生活的展示或再现,而这种思想与情感能够促进社会和公众生活水平的向上。
2、选择与受众根本或长远利益相关,受众渴望了解的新闻
包括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际动态等。这类新闻其实应该是最有用及最受人关注的部分,但因新闻亲和力的缺失,这类新闻现今却成为最为人们所忽略的部分。于是大多媒体对此或者采取回避的态度,这些现象或许源于媒体对比较轻松、更容易吸引受众眼球的题材的偏向,实际上是将新闻的核心内容——时政新闻边缘化,将娱乐化扩大至新闻领域,使新闻丧失内省精神和批判意识,以迎合受众的心理;或者对这些新闻采取套路化的报道,高高在上、枯燥乏味。“新闻和信息的功能是帮助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和观看这些问题。”③指导也可以是亲和力的体现,准确客观的揭示事件现状及发展规律,为受众的决策提供依据;对事态的发展预测多种可能,使受众能够采取有效地应对,并将这些依据与应对以服务的心态提供给公众,使新闻变得有用,而有用的新闻才能成为“好看”的新闻。
3、满足受众的求知求乐需求,选择受众愿意了解的新闻
在这个娱乐化时代,这类轻松、简单的新闻最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成为媒体趋之若鹜的内容。时下不管什么类型、什么性质的媒体,都能或多或少、或内容或形式上涉及一些轻松娱乐的部分,说明娱乐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媒体贴合受众的需要,满足受众此类需求确实能体现出媒体的亲和力。但更多的媒体只是一味的跟风追奇,内容同质化严重;夸大报道内容,更有甚者为了制造轰动,多用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内容作为噱头,吸引受众眼球等等,媒体媚俗的做法,无疑是在挑战媒体的道德底线。亲和力还应该表现在媒体的社会责任中,要宣扬正确的价值取向。大众传媒所代表的大众文化可以是通俗浅显的,但绝不应该是低俗甚至是恶俗的。
但媒体如果不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只为了在竞争中追逐受众,在报道中只能是滑向媚俗的渊薮。亲和与媚俗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主动的靠近受众,后者是被动的追逐受众,亲和不意味着就要放弃媒体的主体意识与责任,虽然在报道中强调以受众为中心,“但从总体看,这是经过合成加工的文化‘产品’,属于媒介制造而不是平民制造。”④具有服务意识的、指导性的、社会责任的新闻同样也能是具有亲和力的新闻,因此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努力提升新闻的亲和力,但也要同时注意不能走向媚俗。■
参考文献
①[美]罗杰斯 著,殷晓蓉 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②③④黄淑敏、抗文生,《电视新闻平民化传播取向中的误区》,《当代传播》,2009年第3期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09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新闻报道 媚俗化 亲和力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講话时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决定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亲和力通常和感染力、吸引力相联系,有了亲和力,新闻报道就能感染人、吸引人,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
一、新闻报道亲和力内涵
亲和力原指在人际交往中,交际主体散发出的让交际对象钦慕的品质,新闻工作中的亲和力,则指新闻媒体以新闻形式所传播的事实和观点信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使公众在海量的信息前主动予以选择和接受,并进而对媒体报道萌生亲切感。报道具有亲和力一句话就是使报道具有贴近性,贴近公众需求,贴近公众生活。
要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亲和力,报道内容至关重要。新闻内容是一次报道活动的成果,也是新闻报道是否具有亲和力的最终体现。因此,一定要重视加强报道内容的亲和力,报道有用且有益的新闻。
二、新闻报道的媚俗化及其原因
现今很多媒体对报道的亲和力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能吸引受众、迎合受众趣味的报道就是有亲和力的报道,往往打着亲和力的牌子,实际上报道的都是一些低俗或庸俗的东西。表现在:一是大量性、腥、星的内容充斥报纸版面;二是一味媚俗,过多社会阴暗面的报道、明星绯闻的炒作、离奇生活方式的渲染……报道一些非主流、不能真实反映社会全貌的东西,利用大众猎奇心理,偏面、夸大新闻事实,甚至有意的对事件进行妖魔化、神秘化,内容低俗、猎奇;三是对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肆无忌惮的传播,导致整个社会大众文化格调的降低。
从新闻类别来看,除了时政性的新闻低俗化倾向不明显外,民生新闻、专业新闻、娱乐新闻等都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了那些更能迎合受众猎奇心理的新闻点或新闻事件上,民生新闻猎奇化、专业新闻娱乐化、娱乐新闻花边化,新闻整体出现了媚俗化的倾向。
新闻报道的媚俗化有其社会基础。从受者角度看,当受众作为个体时,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其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其中最原始的部分,与生俱来,包括以性冲动和侵犯冲动为主的本能冲动。本我由“快乐原则”支配,对本我来说不存在善和恶,他不知道道德,追求享受。①正是本我的这种“快乐原则”因素导致受者心理有着接受媚俗化传播的欲望——受众天生有一种接受 “轶闻趣事”的心理趋向。正是受众的这一心理偏好,为媚俗化传播提供了前提。
从传者看,媒体在新闻业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为了生存发展,争发行争市场争广告,一味迎合受众的这一猎奇心理,以此来吸引受众眼球,为了贴近而盲目媚俗,并将此视为媒体亲和力的体现,这是对新闻亲和力的一种误导,正如“在广告中插播春晚”,迟早会引起受众的不满,使媒体公信力减弱,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风气产生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媚俗化新闻的广泛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真正具有亲和力新闻的有效扩散。
三、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亲和力
新闻内容走向媚俗,很大程度上是媒体选择的结果。媒体作为信息的把关人,不能忽视应该把握的审美能力和应该秉持的判断能力。新闻的亲和力绝不意味着新闻内容的浅俗,真正有亲和力的报道应该是报道有用且有益的内容。总体来说,应从以下方面选择信息,体现新闻亲和力。
1、选择与受众直接利益相关,受众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
这类新闻的受众对象性较明显。关注公众的生活琐事,如房屋渗水、看病就医、买菜购衣、就业上学、物价上涨、好人好事、消费意识等,为公众的生活提供参照标准和行动坐标。然而,纵观时下此类新闻,邻里纠纷、水管阻塞等鸡毛蒜皮、东家长李家短的事件性内容大量充斥其中,几乎成为报道的主流,这是对亲和力意识的误解和滥用,只停留在单纯地仅仅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浅层次地理解和制作新闻,陷入新闻庸俗的误区,认为和公众有关、受众爱看的都可以成为新闻。“如果说在以前的新闻中缺少对民众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一种不足的话,那么现在的某些‘民生新闻’栏目则一味堆砌生活琐事。”②亲和力应该体现在媒体的服务性中,新闻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记录,但绝不是对生活所谓“原生态”的简单的堆砌罗列,应是通过媒体梳理加工后,包含一定思想与情感的社会生活的展示或再现,而这种思想与情感能够促进社会和公众生活水平的向上。
2、选择与受众根本或长远利益相关,受众渴望了解的新闻
包括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际动态等。这类新闻其实应该是最有用及最受人关注的部分,但因新闻亲和力的缺失,这类新闻现今却成为最为人们所忽略的部分。于是大多媒体对此或者采取回避的态度,这些现象或许源于媒体对比较轻松、更容易吸引受众眼球的题材的偏向,实际上是将新闻的核心内容——时政新闻边缘化,将娱乐化扩大至新闻领域,使新闻丧失内省精神和批判意识,以迎合受众的心理;或者对这些新闻采取套路化的报道,高高在上、枯燥乏味。“新闻和信息的功能是帮助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和观看这些问题。”③指导也可以是亲和力的体现,准确客观的揭示事件现状及发展规律,为受众的决策提供依据;对事态的发展预测多种可能,使受众能够采取有效地应对,并将这些依据与应对以服务的心态提供给公众,使新闻变得有用,而有用的新闻才能成为“好看”的新闻。
3、满足受众的求知求乐需求,选择受众愿意了解的新闻
在这个娱乐化时代,这类轻松、简单的新闻最容易吸引受众的眼球,成为媒体趋之若鹜的内容。时下不管什么类型、什么性质的媒体,都能或多或少、或内容或形式上涉及一些轻松娱乐的部分,说明娱乐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媒体贴合受众的需要,满足受众此类需求确实能体现出媒体的亲和力。但更多的媒体只是一味的跟风追奇,内容同质化严重;夸大报道内容,更有甚者为了制造轰动,多用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内容作为噱头,吸引受众眼球等等,媒体媚俗的做法,无疑是在挑战媒体的道德底线。亲和力还应该表现在媒体的社会责任中,要宣扬正确的价值取向。大众传媒所代表的大众文化可以是通俗浅显的,但绝不应该是低俗甚至是恶俗的。
但媒体如果不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只为了在竞争中追逐受众,在报道中只能是滑向媚俗的渊薮。亲和与媚俗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主动的靠近受众,后者是被动的追逐受众,亲和不意味着就要放弃媒体的主体意识与责任,虽然在报道中强调以受众为中心,“但从总体看,这是经过合成加工的文化‘产品’,属于媒介制造而不是平民制造。”④具有服务意识的、指导性的、社会责任的新闻同样也能是具有亲和力的新闻,因此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努力提升新闻的亲和力,但也要同时注意不能走向媚俗。■
参考文献
①[美]罗杰斯 著,殷晓蓉 译:《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②③④黄淑敏、抗文生,《电视新闻平民化传播取向中的误区》,《当代传播》,2009年第3期
(作者:均为河北大学09级新闻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