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性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eng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认为教学有效性应突出体现教学过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其次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对教师的问题进行质疑,学生之间去合作探讨问题,去进行交流。在此,联系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谈几点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浅见。
  一、精心备课是前提
  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保证“学生有收获”。一堂课学生收获了什么?知识、方法、能力还是观念?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能力、观念的综合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是基础,首先要重视知识目标的设计与落实。没有知识作为基础,能力和观念的形成是空中楼阁,因此要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目标设计及落实,对于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不能轻视。课堂教学是育人的,能力和观念是育人的追求,能力与观念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结合知识目标,找准结合点,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能力培养,在知识教育过程中渗透、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决定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注意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在知识处理上紧紧围绕预设的知识目标展开,落实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合适的时机促进学生观念的形成。
  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同其他教师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应以互动、思维为主线。一般是设计一个情境引入本节课的问题,再将这一贯穿全课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问题,通过对小问题的分析最终解决本节课的问题,甚至设疑产生新的问题,而使学生处于开放学习的环境中。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趣味性、真实性、实用性、有效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服务。
  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提问:
  1.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都带去?
  2.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
  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
  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3.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
  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三、注重知识生成过程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以及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而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等边对等角,而是可以先让学生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对折,让学生发现它们相等这个特性,从而进一步提出数学理论的推导过程。并且学生可通过折痕得到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作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去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通过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导出结论;同时,通过亲手操作,学生还会发现等腰三角形轴对称等特性。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体验数学具有自然科学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和空间关系,它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它是其它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电视机屏幕的长与宽,要尽量满足黄金分割比例。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效益的活动。我们教师必须树立新课程意识,遵循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实践智慧,在加强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勇于超越自我,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他文献
教育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个老大难,“少、慢、差、费”的情况仍未改变,作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中“望文兴叹”的区域,作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  那么,如何让学生“乐”起来呢?“快乐作文”是我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探索最优化途径的一次尝试。  一、快乐作文的基础  1.教会学生感知生活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
期刊
2010年秋,我省高中统一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不仅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例如:高中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和旧课有什么不同?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经过两学年的具体实践,从一开始的胆怯到现在的逐步适应,我想粗浅地谈谈对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变化的看法和体会。  一、变“封闭”为“开放”  首先是教学
期刊
伴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进,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得到人们的认可,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也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方案,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把握教学方案,确立课堂节奏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基础教育改革提倡以科学实验探究为突破口。目前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仍然存在问题,一些教师上课不做实验,采用口头描述的方式将实验内容和现象呈现给学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起不到科学实验探究应有的作用。要真正地实现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实验探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化学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实验探究的必要
期刊
摘 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在教师。要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大力更新教师的观念。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教学观念  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是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关键在教师。因此,要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下大力气更新教师的观念。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就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树立的五种观念谈谈具体的看法。  一、树立学生主体观  新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该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早在几千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已给予我们提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要使学生“乐学”,就要激发他们的情趣。  为了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一
期刊
摘 要:互助合作学习是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培养和树立良好集体观念的重要载体。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以促进和提升学生集体观念的有效养成和树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开展的探知新知、解决问题活动实际是群体力量下的团队活动。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的策略及方法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期刊
所谓“优质课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而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堂主动有效的语文课,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优质有效的提问。总体而言,优质课堂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核心内容,有合适的认知水平,问题陈述清晰、简明。它的实施需要教师提供合适的
期刊
新课改已经进入深水期,但有些初中生及其家长对语文课程学习的认识仍存偏颇,对语文学习总是不如对英数理化等课的学习那么积极有效。他们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起来容易,掌握简单,只要会认、会读、会写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学得那么深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最起码是不全面的,是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不了解所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期刊
无论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良好素质的提高,如果单纯地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里、校园内,那是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这个教育理念出发,我国基础教育提出了“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变化  1.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方式逐渐转变。研究性学习,从课题的选择到资料的收集,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