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繁重的教学工作使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去认真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就容易“画地为牢”。这就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
【关键词】转变;冰山理论;积极思维;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26-02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繁重的教学工作使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去认真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就容易“画地为牢”。这就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
事实上,当我们经常对一些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成功事例进行分析时,便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之所以出色,固然因为他们有着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育艺术,但我认为,他们的成功更是因为他们有着比普通教育工作者更为超前的教育理念,他们总是超前的认识到一个时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从几年前开始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教育理论是“冰山理论”它说的是人的能力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小部分只是它的显能,在海面以下看不见的大部分是它的潜能。我知道这个理论之后感觉很有道理,就给同学们讲了“冰山理论”,并给同学们讲了一些数学问题,并说“别总认为你们老师只会教a o e ,其实也有很大的潜能有待发现和挖掘”。同学们当即以热烈的掌声对我表示鼓励,也对发现和开发自己的潜能充满了信心。以后,同学们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总喜欢表现自己,张扬个性,我第一次尝到了转变理念的甜头。
通过我不断的学习和对新的教育理论的研究,我才真正认识到现代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视学生为等待点燃的“火把”而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学习应该是“学问”而不是“学答”,要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成为创新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在知识的海洋中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识,在给学生放电的同时,不断用新的知识来丰富,充实,提高自己,努力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因素。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创造,有所创新。
二、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1、学习究竟是苦还是乐。
罗杰斯等人本主义教育家,都认为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既然是这样,学习就应该是乐事。但我多次问过许多学生这个问题,大部分的答案都与之相反。那么,是谁把人的这种“本能需求”变成了苦事了呢?思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都是老师惹得祸。试想一个能够全身心陶醉于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必然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激起他们对该学科的强烈热爱,反之,那些自己从未体验过教学快乐而仅以“一技之长”赚钱养家的老师们,就只能像给孩子喂药一样那样用“逼”或“哄”的办法让学生学习,学会又会何乐之有呢?
2、为什么要学习。
作家林语堂认为学习应当是为了“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养灵性”,而我认为有些教师却认为这一切“都是虚的”,只有让学生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谋个好出路,才是真格的。于是,“你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可怎么办”就成了敦促学生读书学习的口头禅。孙维刚老师说的好:“如果学生反问一句:有人不要说上大学,连初中都没上,可是现在已腰缠万贯,哪个上大学的比得上他?”教师只好张口结舌了。
教师关心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乃天经地义,当然无可指责。问题在于,假如以这样的价值取向为前提,学习就只能被扭曲和异化为一件如吃药般痛苦的事,结果势必会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教育不过是帮助自然本性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意在强调学习是“人的自认本性”,说“帮助”意在主张积极发扬这种本性。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用正确的观念引导人,用丰富的知识武装人,用综合能力塑造人,并永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美,给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的不竭源泉。
3、怎样让学生学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然而, 我们教师给了学生多少自由学习的时间?一天到晚的讲,讲,讲,即使学生有少的可怜的一点自习时间,也被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和练习占用,在办公室里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说:“学生自习浪费了我很多时间”好像时间是老师的,学生任何时候都得听老师的支配。学生没有讨论交流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试想哪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只是靠听讲理论,要领和技巧而不主动去实践学会骑自行车的呢?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学习能产生足够的兴趣和足够的好奇心吗?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一再滑坡。
学生应该是自主发展的个体,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学习的时间,课堂上体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沟通渠道畅通,多边互动。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求知,探索,积极思维和创造的快乐。
4、教师是否要向学生学习。
很多教师认为生不如师,至少在学校里生不如师。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教师高高在上,不能主动去营造师生平等融洽,相互尊重的氛围。我从不认为我的学生比我差,我经常对学生说,有些知识只不过比你们早知道几年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任何一个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应该有被学生问住,或一个习题做不出来而学生能做出来,或学生用的方法比老师更好等体验。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从新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工作,也就是换位思考,让学生过来教老师。其实,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不断听取学生的反应和意见,并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才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与时俱进,与之俱进。
教师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交流,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不重要,而恰恰相反,这正凸显了教师的特殊意义,是新的形势向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新时代的好老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学识,人格的魅力,还需讲求艺术性和高效性。不断追求创新,学生的独特性,创造性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指点,教师只有兼备了引导和指点的能力,才能胜任这一神圣的职业,而教师业务素质和知识能力的提升,也需要来自学生的不断激发,这正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还有许多教育行为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才能以鲜活的思想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每一个路标。 如今,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让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是关乎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完成教书育人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关涉我国教育能否实现“素质教育”转向的现实问题。
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由的成长,但一个教师的发展则需呀用心努力去完成。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认清这一点,具备一种自发学习和研究的意识,而不是在社会要求下被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成为反思型教师,从而形成优秀的教师品质。反思型教师要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并及时的把思想变成行为。像教学活动中要求學生“学会学习”一样,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好老师,通过反思可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高到新的高度。教学反思的方法和过程其实也很简单,教师在每日教学结束后,做简单的反思日记记载,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听课,并描述教学情境,交换意见。另外,最重要的也是最能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得一步是,教师要对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反过来再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例如。以前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是这不会那不会,那儿不明白等不动脑思考就提出来的肤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到学生之所以这样提问题的原因,一是没有养成动脑的习惯,二是不敢向老师质疑,更不敢和老师争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采取了两项措施:一再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向课本挑战;二规定学生的提问不能出现“不会”和“不明白”这样的字眼,而必须用“为什么”和“我认为”这样的词汇发问,否则,老师不予回答。
作为教师,必须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不断充电的过程中,完善师德人格,提高专业素质,才能为教育事业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傅建林,享受教学[J]教师博览 2008(08)
3、亓树新,课改实验在争议中前行[J]教师博览 2008(06)
【关键词】转变;冰山理论;积极思维;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26-02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繁重的教学工作使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去认真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长此以往,就容易“画地为牢”。这就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
事实上,当我们经常对一些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成功事例进行分析时,便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们之所以出色,固然因为他们有着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育艺术,但我认为,他们的成功更是因为他们有着比普通教育工作者更为超前的教育理念,他们总是超前的认识到一个时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从几年前开始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教育理论是“冰山理论”它说的是人的能力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小部分只是它的显能,在海面以下看不见的大部分是它的潜能。我知道这个理论之后感觉很有道理,就给同学们讲了“冰山理论”,并给同学们讲了一些数学问题,并说“别总认为你们老师只会教a o e ,其实也有很大的潜能有待发现和挖掘”。同学们当即以热烈的掌声对我表示鼓励,也对发现和开发自己的潜能充满了信心。以后,同学们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总喜欢表现自己,张扬个性,我第一次尝到了转变理念的甜头。
通过我不断的学习和对新的教育理论的研究,我才真正认识到现代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视学生为等待点燃的“火把”而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学习应该是“学问”而不是“学答”,要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成为创新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在知识的海洋中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识,在给学生放电的同时,不断用新的知识来丰富,充实,提高自己,努力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因素。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创造,有所创新。
二、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1、学习究竟是苦还是乐。
罗杰斯等人本主义教育家,都认为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既然是这样,学习就应该是乐事。但我多次问过许多学生这个问题,大部分的答案都与之相反。那么,是谁把人的这种“本能需求”变成了苦事了呢?思来想去,只有一个答案,都是老师惹得祸。试想一个能够全身心陶醉于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师,必然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激起他们对该学科的强烈热爱,反之,那些自己从未体验过教学快乐而仅以“一技之长”赚钱养家的老师们,就只能像给孩子喂药一样那样用“逼”或“哄”的办法让学生学习,学会又会何乐之有呢?
2、为什么要学习。
作家林语堂认为学习应当是为了“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养灵性”,而我认为有些教师却认为这一切“都是虚的”,只有让学生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谋个好出路,才是真格的。于是,“你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可怎么办”就成了敦促学生读书学习的口头禅。孙维刚老师说的好:“如果学生反问一句:有人不要说上大学,连初中都没上,可是现在已腰缠万贯,哪个上大学的比得上他?”教师只好张口结舌了。
教师关心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乃天经地义,当然无可指责。问题在于,假如以这样的价值取向为前提,学习就只能被扭曲和异化为一件如吃药般痛苦的事,结果势必会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教育不过是帮助自然本性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意在强调学习是“人的自认本性”,说“帮助”意在主张积极发扬这种本性。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用高尚的情操感染人,用正确的观念引导人,用丰富的知识武装人,用综合能力塑造人,并永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美,给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的不竭源泉。
3、怎样让学生学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然而, 我们教师给了学生多少自由学习的时间?一天到晚的讲,讲,讲,即使学生有少的可怜的一点自习时间,也被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和练习占用,在办公室里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说:“学生自习浪费了我很多时间”好像时间是老师的,学生任何时候都得听老师的支配。学生没有讨论交流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试想哪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只是靠听讲理论,要领和技巧而不主动去实践学会骑自行车的呢?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学习能产生足够的兴趣和足够的好奇心吗?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一再滑坡。
学生应该是自主发展的个体,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学习的时间,课堂上体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沟通渠道畅通,多边互动。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求知,探索,积极思维和创造的快乐。
4、教师是否要向学生学习。
很多教师认为生不如师,至少在学校里生不如师。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教师高高在上,不能主动去营造师生平等融洽,相互尊重的氛围。我从不认为我的学生比我差,我经常对学生说,有些知识只不过比你们早知道几年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任何一个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应该有被学生问住,或一个习题做不出来而学生能做出来,或学生用的方法比老师更好等体验。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从新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工作,也就是换位思考,让学生过来教老师。其实,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不断听取学生的反应和意见,并据此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才能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与时俱进,与之俱进。
教师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交流,并不是说教师的作用不重要,而恰恰相反,这正凸显了教师的特殊意义,是新的形势向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新时代的好老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学识,人格的魅力,还需讲求艺术性和高效性。不断追求创新,学生的独特性,创造性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指点,教师只有兼备了引导和指点的能力,才能胜任这一神圣的职业,而教师业务素质和知识能力的提升,也需要来自学生的不断激发,这正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还有许多教育行为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才能以鲜活的思想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每一个路标。 如今,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让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是关乎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完成教书育人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关涉我国教育能否实现“素质教育”转向的现实问题。
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由的成长,但一个教师的发展则需呀用心努力去完成。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认清这一点,具备一种自发学习和研究的意识,而不是在社会要求下被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成为反思型教师,从而形成优秀的教师品质。反思型教师要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并及时的把思想变成行为。像教学活动中要求學生“学会学习”一样,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好老师,通过反思可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把教学实践提高到新的高度。教学反思的方法和过程其实也很简单,教师在每日教学结束后,做简单的反思日记记载,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听课,并描述教学情境,交换意见。另外,最重要的也是最能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得一步是,教师要对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反过来再改善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例如。以前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是这不会那不会,那儿不明白等不动脑思考就提出来的肤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到学生之所以这样提问题的原因,一是没有养成动脑的习惯,二是不敢向老师质疑,更不敢和老师争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采取了两项措施:一再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向课本挑战;二规定学生的提问不能出现“不会”和“不明白”这样的字眼,而必须用“为什么”和“我认为”这样的词汇发问,否则,老师不予回答。
作为教师,必须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不断充电的过程中,完善师德人格,提高专业素质,才能为教育事业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傅建林,享受教学[J]教师博览 2008(08)
3、亓树新,课改实验在争议中前行[J]教师博览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