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体几何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历届高考命题的热点.求解立体几何问题时,常因概念不清晰,理解不透彻,盲目地套用性质定理等导致错解.
一、概念不清导致错解
例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一点和一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2)经过同一点的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3)首尾顺次相接的四条线段在同一平面内.
错解:(1)正确.错因:忽视公理2中“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这个条件.
(3)正确.错因:空间四边形的四条边不共面.
正解:(1)不正确.如果点在直线上,这时有无数个平面;如果点不在平面上,在已知直线上任取两个不同的点,由公理2知有唯一一个平面.
(2)正确.经过同一点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直线,能确定一个平面.
(3)不正确.四边形中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而第四点不一定在此平面内,因此这四条线段不一定在同一平面内.
例2 给出下列几种说法: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该平面平行;
(4)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该平面平行.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3
错因分析:错解一:认为(1)正确,没有考虑已知点在直线上的情形;
错解二:认为(2)正确,没有在空间考虑问题,还是局限于初中平面几何的思维方式;
错解三:认为(3)正确,没有正理解线面平行的定义.
正解:(1)当点在已知直线上时,不存在过该点的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1)错;
(2)由于垂直包括相交垂直和异面垂直,因而过一点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有无数条,故(2)错;
(3)过平面外一点与已知平面平行的直线有无数条,故(3)错;
(4)过平面外一点与已知平面平行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故(4)对.
二、定义理解不清导致错解
例3 四面体ABCD中如图所示,E,F分别是AB,CD的中点,若BD,AC所成的角为60°,且BD=AC=1,求EF的长度.
错解:取AD中点O,连OE,OF,直接由条件得∠EOF=60°得EF=OE=OF=12.
错因分析:没有真正理解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EOF可能是BD,AC所成的角或其补角.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直线的平移得到角,只有锐角或直角才是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正解:取AD中点O,连OE,OF,
∵OE∥BD,OF∥AC,
∴OE与OF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即为BD,AC所成的角,而BD,AC所成的角为60°,所以∠EOF=60°或∠EOF=120°.
当∠EOF=60°时,EF=OE=OF=12.
当∠EOF=120°时,取EF的中点M,
则OM⊥EF,EF=2EM=2×34=32.
三、忽视判定定理中的条件导致错解
例4 已知E,F分别是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A1,CC1的中点.
求证:平面BDF∥平面B1D1E.
错解:错解一:漏掉解题过程中的BF平面B1D1E,D1E平面B1D1E.
错解二:漏掉解题过程中的BF∩BD=B.
错因分析:缺一不可,应用判定定理时需把条件罗列完全.
错解二:忽视了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有五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若没有两”相交”直线这个条件,不一定有面面平行,也可能相交.
正解:如图,取BB1的中点G,连接EG,GC1,则有EG
A1B1,A1B1
C1D1,∴EG
C1D1,四边形EGC1D1是平行四边形.
∴D1E
GC1,
又∴BG
C1F,
∴BF∥C1G,∴BF∥D1E,又BF平面B1D1E,D1E平面B1D1E,∴BF∥平B1D1E.
又∵BD∥D1B1,同理可得BD∥平面B1D1E,
又BF∩BD=B,
由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平面BDF∥平面B1D1E.
四、盲目地套用性质定理导致错解
例5 如图所示,已知E,F分别是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A1,CC1的中点,求证:四边形BED1F是平形四边形.
错解:平面A1ADD1∥平面B1BCC1,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得D1E∥FB,
同理EB∥FD1,所以四边形BED1F是平形四边形.
错因分析:主要错误在于没有确定B,E,D1,F四点是否满足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条件,盲目地套用性质定理.
正解:如图所示,取D1D的中点G连接EG,GC.
∵E是AA1的中点,G是D1D的中点,
∴EG
AD.由正方体性质知BC
AD,∴EG
BC,
所以四边形EGCB是平形四边形,∴EB
GC ①
又∵G,F分别是D1D,CC1的中点,∴D1G
FC,
四边形是D1GCF平形四边形,∴D1F
GC ②
由①②得EB∥D1F. ③
又平面A1ADD1∥平面B1BCC1,
平面EBFD1∩平面A1ADD1=ED1,
平面EBFD1∩平面B1BCC1=BF,
∴ED1∥BF, ④
由③④得,四边形BED1F是平形四边形.
例6 已知: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如图所示,求证:PA⊥平面ABC.
错解:在平面ABC内任取一点D,过点D在平面ABC内作平面ABC的垂线DG,平面PAC的垂线DF.
错因分析:不能说作平面的垂线,在一个平面内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若两个平面不垂直,则不能作出,若两个平面垂直,只需作交线的垂线即可.
正解:如图所示,在平面ABC内任取一点D,
作DF⊥AC于点F,作DG⊥AB于点G,
∵平面PAC⊥平面ABC,
平面PAC∩平面ABC=AC,∴DF⊥平面PAC,
∵PA平面PAC,
∴PA⊥DF.
同理可证:PA⊥DG,DF∩DG=D,且DF平面ABC,DG平面ABC,
∴PA⊥平面ABC.
一、概念不清导致错解
例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一点和一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2)经过同一点的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3)首尾顺次相接的四条线段在同一平面内.
错解:(1)正确.错因:忽视公理2中“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这个条件.
(3)正确.错因:空间四边形的四条边不共面.
正解:(1)不正确.如果点在直线上,这时有无数个平面;如果点不在平面上,在已知直线上任取两个不同的点,由公理2知有唯一一个平面.
(2)正确.经过同一点的两条直线是相交直线,能确定一个平面.
(3)不正确.四边形中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而第四点不一定在此平面内,因此这四条线段不一定在同一平面内.
例2 给出下列几种说法: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该平面平行;
(4)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该平面平行.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3
错因分析:错解一:认为(1)正确,没有考虑已知点在直线上的情形;
错解二:认为(2)正确,没有在空间考虑问题,还是局限于初中平面几何的思维方式;
错解三:认为(3)正确,没有正理解线面平行的定义.
正解:(1)当点在已知直线上时,不存在过该点的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1)错;
(2)由于垂直包括相交垂直和异面垂直,因而过一点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直线有无数条,故(2)错;
(3)过平面外一点与已知平面平行的直线有无数条,故(3)错;
(4)过平面外一点与已知平面平行的平面有且只有一个,故(4)对.
二、定义理解不清导致错解
例3 四面体ABCD中如图所示,E,F分别是AB,CD的中点,若BD,AC所成的角为60°,且BD=AC=1,求EF的长度.
错解:取AD中点O,连OE,OF,直接由条件得∠EOF=60°得EF=OE=OF=12.
错因分析:没有真正理解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EOF可能是BD,AC所成的角或其补角.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直线的平移得到角,只有锐角或直角才是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正解:取AD中点O,连OE,OF,
∵OE∥BD,OF∥AC,
∴OE与OF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即为BD,AC所成的角,而BD,AC所成的角为60°,所以∠EOF=60°或∠EOF=120°.
当∠EOF=60°时,EF=OE=OF=12.
当∠EOF=120°时,取EF的中点M,
则OM⊥EF,EF=2EM=2×34=32.
三、忽视判定定理中的条件导致错解
例4 已知E,F分别是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A1,CC1的中点.
求证:平面BDF∥平面B1D1E.
错解:错解一:漏掉解题过程中的BF平面B1D1E,D1E平面B1D1E.
错解二:漏掉解题过程中的BF∩BD=B.
错因分析:缺一不可,应用判定定理时需把条件罗列完全.
错解二:忽视了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有五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若没有两”相交”直线这个条件,不一定有面面平行,也可能相交.
正解:如图,取BB1的中点G,连接EG,GC1,则有EG
A1B1,A1B1
C1D1,∴EG
C1D1,四边形EGC1D1是平行四边形.
∴D1E
GC1,
又∴BG
C1F,
∴BF∥C1G,∴BF∥D1E,又BF平面B1D1E,D1E平面B1D1E,∴BF∥平B1D1E.
又∵BD∥D1B1,同理可得BD∥平面B1D1E,
又BF∩BD=B,
由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平面BDF∥平面B1D1E.
四、盲目地套用性质定理导致错解
例5 如图所示,已知E,F分别是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AA1,CC1的中点,求证:四边形BED1F是平形四边形.
错解:平面A1ADD1∥平面B1BCC1,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得D1E∥FB,
同理EB∥FD1,所以四边形BED1F是平形四边形.
错因分析:主要错误在于没有确定B,E,D1,F四点是否满足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条件,盲目地套用性质定理.
正解:如图所示,取D1D的中点G连接EG,GC.
∵E是AA1的中点,G是D1D的中点,
∴EG
AD.由正方体性质知BC
AD,∴EG
BC,
所以四边形EGCB是平形四边形,∴EB
GC ①
又∵G,F分别是D1D,CC1的中点,∴D1G
FC,
四边形是D1GCF平形四边形,∴D1F
GC ②
由①②得EB∥D1F. ③
又平面A1ADD1∥平面B1BCC1,
平面EBFD1∩平面A1ADD1=ED1,
平面EBFD1∩平面B1BCC1=BF,
∴ED1∥BF, ④
由③④得,四边形BED1F是平形四边形.
例6 已知: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如图所示,求证:PA⊥平面ABC.
错解:在平面ABC内任取一点D,过点D在平面ABC内作平面ABC的垂线DG,平面PAC的垂线DF.
错因分析:不能说作平面的垂线,在一个平面内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若两个平面不垂直,则不能作出,若两个平面垂直,只需作交线的垂线即可.
正解:如图所示,在平面ABC内任取一点D,
作DF⊥AC于点F,作DG⊥AB于点G,
∵平面PAC⊥平面ABC,
平面PAC∩平面ABC=AC,∴DF⊥平面PAC,
∵PA平面PAC,
∴PA⊥DF.
同理可证:PA⊥DG,DF∩DG=D,且DF平面ABC,DG平面ABC,
∴PA⊥平面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