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开香烛店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xiaoyao1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外公姓任,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也没见过他本人。听说长得很魁伟,戴一副老光眼镜,非常和善。他信佛,开了一家香烛店和锡箔庄,香烛是批货,锡箔是自制品。他娶了我外婆后,生下两个女儿、三个儿子。我三个舅舅都送私塾读书。我大舅父聪明能干,读了几年书就到上海来谋生,在法租界当 包打听 。我二舅父,尚算用功,可是无用,到一家布店去当学徒。我大姨(我们叫她为 嫫嫫 )很早出嫁,嫁一个吃喝玩乐的浪荡子,养了十一个孩子,后来只剩下一个,是我最争气的表哥。
  本来是一个安乐的家庭,不幸我外婆病故,外公既忙于店务,无能再管家务,就另娶一个 小老婆 ,也就是我母亲的后母。这后母非常恶毒,把我外婆生养的子女,当作眼中钉。已出嫁的我的大姨妈奈何不得,大舅舅去上海,也无办法,就拿尚还年幼的我的母亲和小舅舅当出气筒。她自己不动手,便向我外公挑拨,说我母亲又懒又笨;说我小舅舅又坏又顽皮,不听话,贪吃懒做。我外公年老昏庸,竟听信谗言,一改过去对子女的亲情,也忘了前妻临终时的托付,对我母亲越来越凶。家里不再雇佣女仆,要我母亲打扫房屋,把后母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后母稍不如意,就要外公又打又骂。白天洗一家人衣服,到了晚上,也不许休息,要我母亲和锡箔师傅一起 刷黄金 ,就是将银粉涂在薄纸上,轻了刷不上,重了纸要破,一定要又慢又细心。后母在一旁吸水烟,两眼监视。我母亲一定要一刻不停地刷、刷、刷。实在疲惫,闭一会眼皮,后母就拿鸡毛掸帚猛打。母亲又怕又痛,吓得逃到床下去躲避,外公又把她从床底拖出来再打。母亲哭了,沾着银粉的手指擦眼泪,痛得泪水直流。
  我大姨妈知道,舍不得年幼妹妹,来娘家评理,竟被外公赶出门,多亏大舅父,约了一班朋友,连抢带夺,把我母亲和小舅父救了出去。将我母亲许配给我父亲,从此过上 人 的生活。
  我家邻近有一家香烛店,我母亲每次经过,想起往事,总长叹一声。她不忘记我大舅父和大姨妈的恩情,对我们子女也特别爱护。
其他文献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出现需求不断增加,交通运输行业也随着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在当前的交通运输行业中,公路桥梁的建设是其中比较关键的一部分,公路桥梁工
传统的CSCW系统还非常不成熟,它们在系统的动态性、并行性、安全体系、访问安全技术、数据一致性、行为描述能力以及对象化能力等方面同现实的需要相距甚远.为了满足各界对CS
一个上海女人让《相伴到黎明》的万峰怒不可遏。这个女人的问题是这样的:“我的老公是知青子女,我们结婚也好几年了,在上海这么多年,他还不能说一口标准的上海话,这让我非常苦恼。平时他还特别喜欢说‘洋泾浜’上海话,我不让他说他还非要说。我认为说不好一口标准的上海话,会影响他的仕途。万老师,你说怎么办?”  说不好上海话,会影响他的仕途?真是闻所未闻的笑话。众所周知,如今上海Office里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
期刊
由于光线较暗,猛一看这张老照片,还误以为画面里的老伯在玩时髦,坐在航天飞机的驾驶舱内,面对复杂的线路与纵横交错的管道……当然,至于我辈有过上海老式里弄生活体验的人士,一看便懂,此乃数家合用的厨房用水间,上海弄堂一景也。  老上海的住房,拥挤狭小几乎全国闻名,所谓“七十二家房客”,就是采用艺术的夸张与浓缩,述说着那时期的上海人家,他们挤在一个门牌号内,共用一只水电表的尴尬生活。  前楼后楼亭子间,前
随着我国经济大阔步的发展,保障整个供电系统的安全稳定,除了依赖于电力保护系统的即时保护已不足够,还需采用在线/状态监测技术为基础的方案进行安全预保(略称:安保)。在线/状态监
为了筛选出适宜廊坊地区种植的农艺性状好、抗病、抗倒、高产、稳产的玉米品种,进一步提高廊坊地区玉米产量水平,我们将在廊坊市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1供试品
世界发展了,很多从前指代的事物逐渐消失了,那么与其对应的语言也会慢慢的消失,这是无法逆转的。比如“红头阿三”,现在这种头上包着红布的印度警察已经消失了,这个词当然就失去了意义。语言必然是最鲜活的,是常常要用到的语言,而这种语言会根据时代的发展产生,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流行。语言的新陈代谢是再正常不过。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这种更新的速度更快,很多话可能还没有流行就已经被淘汰了。     猪头三和寿头 
为了研究核心企业为上下游弱势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进行融资,本文以A企业为目标案例,着重分析了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应用状况,提出了供应链上融资担保的实施方案。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
上海人用馒头指代包子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练就了“望文转读”的绝活,比如许多上海人能够看着菜单或水牌上的“小笼包”三个字,而嘴里自然而然地发出“小笼馒头”四个音来,其实“肉包”、“菜包”等,一律如此。  上海人对于面食的感情和西北完全不同,在西北,面食是赖以生存的粮食,而在上海稻米坐了头把交椅,面食则成了一种点心。上海人并不是不喜欢面食,甚至可谓挺喜欢面食的,无奈没有北方血缘的上海家庭,在家
“一刚”最早风靡全校,当时几乎“人口一词”。和老乡聊天,她突然冒出一句“这里有棵树一刚”。我一边忙着往眼眶里收眼球儿一边在心里暗暗赞叹:“瞧人家,这上海词儿用得多么纯熟,这普通话和上海话嫁接得多么天衣无缝。”回头瞅准机会赶紧向上海舍友请教这“一刚”究竟和普通话里哪位是一对儿。舍友眨巴下大眼睛,“他/她说”。当时第一反应是上海人真神奇,语序和外国人一样,第二反应就是不明白那老乡在说啥。头顶着一堆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