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离不开“整体意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meiz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海丰,北京市育英学校教师。
  北京市海淀区15-16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第12题设置如下: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创作的最高峰,有同学却读不出它的妙处。请你品读上面的文字,找出你觉得最值得咀嚼的地方进行赏析,帮助同学体会其妙处(7分)
  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其词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著蝴蝶落花鞋。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宝玉道:“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别的都罢了,惟有这斗笠有趣,竟是活的。上头的这顶儿是活的,冬天下雪,带上帽子,就把竹信子抽了,去下顶子来,只剩了这圈子。下雪时男女都戴得,我送你一顶,冬天下雪戴。”黛玉笑道:“我不要他。戴上那个,成个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了。”及说了出来,方想起话未忖夺,与方才说宝玉的话相连,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一、學生难以体会整本书的“妙处”
  简要概括学生答案,大致有以下几类:
  1.谈宝玉和黛玉衣服的华贵精细,尤其是斗笠精巧的结构。如:……“半旧红绫短袄”,“油绿绸撒花裤子”,“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蝴蝶落花鞋”可以看出贾府生活的精细与华贵,选文的妙处在于用细腻的描写写出了贾府人物服饰的多样。尤其是宝玉带来的斗笠,可以随意改变状态,设计很巧妙。
  2.谈作者对宝玉和黛玉的神态描写很逼真到位。如:……“黛玉仍歪在床上”“宝玉忙问”等人物描写具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宝玉和黛玉情感丰富,娇生惯养的形象,这就是本段妙处。
  3.谈因语言的巧合引起的黛玉少女羞怯的心思。如:……黛玉先说了“渔翁”,又无意识地说出了“渔婆”,自己“后悔不及,羞的脸飞红”,本段妙在黛玉无意的语言暗含了黛玉隐藏着的对宝玉的爱情,少女细腻含蓄的心思被表现得非常到位。
  其中,前两类答案占大多数,第三类答案人数比例不超过3成。
  甲戌本脂评对这一段的评价是:妙极之文。使黛玉自己直说出夫妻来,却又云“画的”“扮的”,本是闲谈,却是暗隐不吉之兆。所谓“画儿中爱宠”是也,谁曰不然?
  教师的预期与脂砚斋是一致的,都关注到了黛玉“渔翁”和“渔婆”的这段语言,脂评眼界更阔,联想到了宝黛的悲剧命运,是否有关,各有论说,但妙在“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黛玉,是应该看得出来的。可是,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发现。
  “妙”在《现代汉语词典》是的义项有两个,一个是好、美妙;一个是神奇、巧妙、奥妙。可见,与“好处”相比,“妙处”不仅仅是优秀程度上的略胜一筹,更侧重意料之外的巧合。
  持前两类答案的学生在分析这段文字的“妙处”时,将“妙处”与“好处”混淆,使用一般阅读理解题的公式,从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几个角度分析文本。这样的分析,虽然符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要求,但是没有触摸到该段文字的巧妙之处,属于套用公式。
  第三种分析则捕捉到了文段“出人意料”之处,并结合文本做出简要分析。既有公式的运用,又有内容的具体把握,是一段符合预期的答案。但人数比例较低。
  本届学生利用了4周左右的时间(包含课上8课时)阅读了《红楼梦》重点章回,教师针对《红楼梦》一书的时代背景、人物关系、艺术特色、思想成就等方面内容做了针对性讲授,每位学生完成了1500字的读书报告。可学生为何依然没有脱离短篇阅读理解的“套路”,不能结合《红楼梦》的特点,理解文本的独特魅力呢?
  北京市高中语文教改中大力推进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到底与单篇阅读有什么本质区别?赏析整本书与赏析单篇文章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是一部书,后者仅仅是一篇文章。整本书具备了文章的基本要素,同时,像一个放大镜,放大了文章的基本要素。赏析整部书的某个片段,一定不能孤立地、封闭地把这一段文字当做一篇文章,而是要把这段文字放在整部书中赏析,要涉及到整部书的主线、气氛、人物关系等。
  基于此,《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有下面两点反思。
  二、整本书教学需要有整体意识
  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创作或阅读整本书时,应明确全书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从属于整部书,每个部分当然有自己的特点,但这些特点不可能脱离整本书的整体风格。一本书有贯穿始终的主线、气氛、人物关系等文学元素,创作或阅读任何一个片段时,都不能脱离这些一以贯之的文学元素。这种理念就叫整体意识。阅读整本书时,整体意识能够帮助读者更快地捕捉到书籍的内核。
  贯穿《红楼梦》全书的文学元素在全书开篇就有所介绍,“无才可去补苍天”(第一回),甲戌本脂评曰:全书本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第五回)为全书整体气氛;“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第五回)是整部书的主线……把握住这些文学要素,再去阅读具体片段,以免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   学生之所以体会不到黛玉“羞的脸飞红”的妙处,是因为阅读时没有意识到宝黛爱情这条贯穿全书的主线。忽略主线,当然不理解为什么一句话就可以让黛玉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也就只好将片段当做单篇文章,退到早就熟悉的服饰和动作描写上,用相对安全的“套路”鉴赏分析。
  三、提供“套路”之外的写作手段
  阅读整本书需要有整体意识,那么,如何采用具体的方法将整体意识与具体文本相结合?这需要学生明确该书独特的写作手段,并以此为入手点,鉴赏文本。
  《红楼梦》甲戌本脂评中明确提出,该书创作时运用了许多特殊的手段,比如: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等。
  这些手段与单篇写作手段最大的区别就是:将文段视作一个有结构的有布局的整体,既分析具体细节,又分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使学生了解这些特殊的写作手段,并作为鉴赏文段的入手点。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套路”以外的新鲜方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落实“整体意識”。
  四、整体意识的具体运用
  按照这个理念,试卷的片段可以这样赏析:
  首先,片段开头“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结尾“便伏在桌上嗽个不住”,以病态开头,以病态收尾,形成一个闭合的圆,保持了黛玉娇柔多病的形象,营造了浓重的哀伤凄凉的气氛。但实际上,结尾处的黛玉与开头处的黛玉心境是截然不同的,造成这种变化的关键人物是宝玉,也可以看出宝玉在黛玉心中的地位。一击两鸣,一箭双雕。
  第二,营造出的哀伤氛围与文段前面的的情节映带关联。宝玉之前是宝钗来探望黛玉,与黛玉聊起了知心话,黛玉认为自己在贾府中无亲无故,孤身一人,连婆子丫头也“嫌我太多事儿”,宝钗掏出真心话安慰黛玉。写到这里,凄凉孤零的气氛渐浓。但绝无人处有人来,宝钗一走,宝玉就来了,才引起出了后面黛玉心情变化。
  第三,再往前看,后半部分整体的悲凉孤清与前半部分的热闹喜庆对比,两山对峙,冷热并存。第四十五回前半部分先是李纨带着众姐妹以入诗社的名义向凤姐要“活动经费”,李纨和凤姐有一大段“唇枪舌剑”的交谈,二人说话幽默泼辣,明快热闹,营造了开篇热闹的气氛。接下来,贾府里年高体面的赖嬷嬷出场,赖嬷嬷的孙子在贾府的帮助下做了知县,赖嬷嬷特地来道喜拜谢。整个热闹的气氛中又增添了一丝喜庆。这与后面的孤寂冷清并存在同一章节里,是曹雪芹惯用的对比手法。
  运用整体意识,从整本书出发,抓住整本书主线,并使用本书独特的写作手法分析,才能窥探到全书的艺术魅力。如果将选段视作孤立的单篇文章进行分析,势必难见泰山,学生不会领会到整本书立体综合的艺术生态。
  参考文献:
  [1]林楠.高中生《红楼梦》鉴赏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如果要我讲一个备课上课的故事,无需深思,不需选择,第一篇跳出来的课文,就一定是它——《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的备课故事,像一枚钻石,镶嵌在我的教学天空中,熠熠闪光,且,永远保值,不断升值。   当时尚年轻。一个显赫的美英教育代表团要来考察。听国学课,是他们此行的重要内容。讲授公开课的重任,最后落到了我的肩上。   为了《岳阳楼记》的教学,我做了很多“加法”:查询和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从写
众所周知,审题是考场作文的第一要务。审题差之毫厘,下笔就会失之千里。而从考试阅卷的评分标准来看,对题意把握不准确、不全面会极大地影响得分,偏题、离题文章的得分更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审题方法的指导。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文—CNKI系列数据库”里梳理了与“初中语文命题作文审题”有关的15篇论文的基础上,整理出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方面常用的一些方法。归纳起来,这些文章大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一篇抒发回归心志、抒写超然情趣的辞赋名作,千百年来备受世人喜爱,也是学界研讨不倦的对象。这篇名作也含蓄蕴藉地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耐人回味,值得品味。那么,作者在文中究竟表现了怎样的内心世界?属于回归前还是回归后?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认为:该文抒发作者“回归田园的乐趣”(见单元导读),是作者“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见课文题解)。   其实,这种观点
《孔乙己》连同标题、标点、写作时间在内,一共只有2500余字。但在这短小的篇幅里,鲁迅小说却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了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确实不失为世界文豪之风范。在谈到文本创作的主题时,鲁迅先生说,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奚落”。有了这个“总纲”,我们在拿捏文本的关键句子、把玩句子的关键词上下功夫,不失为一条探寻文本主题的好路径。经过筛选、萃取,最终“咸亨”“隔壁
从“素养”到“核心素养”,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同)的显著变化之一,这一变化意味着教学的出发点和教学目标都将有一定的改变。根据新课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但又以语言的构建和运用为核心素养的基础。换言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从语言的构建和运用出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审美体验,并体悟文化之美,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是杨绛的散文作品《老王》的最后一句话,对于杨绛的“愧怍”,苏教版教参作了这样的解读:“本文作者虽然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但与长期生活在困苦中并从不以为苦的老王相比,她至少衣食无忧,有起码的生活保证,不会像老王那样患了重病无钱医治,无声无息地死亡。……人人生而平等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理念,但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不平等,这也是作者曲折地想要表达的意思。”  
《景阳冈》一课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景阳冈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一、揣摩细节描写,丰满人物形象  施耐庵用大量笔墨对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大肆渲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中武松竟占了十回。“一百单八人中,定考武松上上。时迁、宋江是一流人,定考下下。”清代学者金圣叹如是评价。
浙江省金华市第一中学教师  《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选入苏教版2014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小说写的是鞋匠格斯拉兄弟,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他们恪守职业尊严,一生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并且把它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解读《品质》,不能仅限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文中有很多细节设置可以作为文本深度解读的抓点:  例如,小说的主人公为什么不是格斯拉一人,而是格斯拉兄弟俩?细究
高考作文的秒评模式,注定清晰简单的谋篇布局是谋取高分的秘诀之一,考生切不可把简单的结构复杂化,清晰的结构模糊化。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论证结构,一般是按照“引议联结”模式进行,即先引材,通过比较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联系实际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引议”即“就事论事”,属基础层面;“联结”即“借题发挥”,属发展层面。其它的诸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结构,都是“引议联结”结构的变体,
1978年以后的语文教育发展先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范式。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能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完美配合——中国并不是在完成去前现代化之后实现现代化,而是在未完全摆脱前现代因素的同时开始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未完全实现时接着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因此形成了一种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杂糅的社会形态,也即王建疆教授所提出的“别现代”。反映到语文教育上就表现为现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