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粥心安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j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名臣范仲淹,年轻时在应天府南都书舍(河南商丘)读书。为了集中精力学习,也为了尽可能地节省母亲给他的生活费,他不肯把大好时光消耗在吃饭上面,心甘情愿地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心刻苦读书,自励奋进。他每天以两升小米煮一锅粥,粥过一晚上就结成了块。第二天便用刀把粥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用几十茎切短的腌菜之类佐食,就算是一顿关餐了。
  同学中有个官宦子弟,非常钦佩范仲淹的志操,见他一直“断齑画粥”地过日子,很是同情,便把这事告诉他父亲,他父亲便吩咐官府厨室做些好饭菜送给范仲淹。
  过了几天,这个同学到宿舍去看望范仲淹,意外地发现送去的饭菜竞然原封未动地放在一旁,已经腐坏了。他心里很不乐意,又觉奇怪,就问范仲淹:“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意赠送食物,可你却毫不动筷,莫非觉得拿事情去托人是错的么?”
  范仲淹诚恳地说道:“我并非不感激您和尊大人的一片心意,只是吃粥已经很久成了习惯,觉得很安心,如果突然改变这个习惯,享受起关味佳肴来,往后怎么能咽得下粥呢?”(明·郑碹《昨非庵日纂》:“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也!”)
  范仲淹的表白不是矫情作态,也非故作清高。原来,他家境艰难,其父范墉不过是地方上的一般幕僚人员,远祖虽然当过官,但到他父亲一代已破落了。更不幸的是,他“二岁而孤,母更適长山朱氏”,——两岁时,父亲病故,也没留下什么积蓄,母谢氏贫无所依,被迫带着他改嫁到山东长山县一个姓朱的普通人家,生活困窘,仅勉强糊口而已。人处在逆境中常不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可对于范仲淹来说,困顿的家境不但不能消磨他的志气和操守,反而更加激发出他吃苦励志的精神。年纪稍长,范仲淹深知稼穑之艰,更忧虑民生之苦,他“慨然有志于天下”,怀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使命感,在实际生活中身体力行,养成了吃苦的习惯,孕育出奋发有为的吃苦精神。
  《宋史》上记有范仲淹苦读的情景:“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意思是说,他发愤苦读,夜以继日,冬天学得疲累时就用冷水浇脸,粮食不够时就以碎米粥充饥,这种一般人都不能忍受的困难,范仲淹却丝毫不以为苦。可以说,范仲淹是吃苦长大的,正如俗话所说的“白屋出公卿”“逆境出人才”,经过实践的苦练,范仲淹后来果然成了有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岳阳楼记》中抒写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坦然的仁者胸怀,这两句震古铄今的名言,不仅是他的人生哲学,而且是他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重要实践,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成为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话说回来,明人郑碹写的这个“食粥心安”的故事,不仅赞扬了范仲淹勇于吃苦的精神,同时告诉我们一个生活道理:先尝苦后尝甜是容易做到的,而尝过甜之后再去尝苦就难以忍受了。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多吃些苦,把意志磨炼得坚强些,往后再遇到什么困难,就不会畏惧。要想成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材,就得“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让自己过早地陷入安乐窝里,贪图享受,遇事拈轻怕重,叫苦叫累,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作风,又怎能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呢?
  童玲/图
其他文献
把违法违规“吃山”的嘴关起来   陆成文(辽宁锦州)   读《还有谁“靠山吃山”?》(《杂文月刊》2020年2月上)有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本来是老百姓依靠所在当地条件谋生的手段。我小时候,有一位远房亲戚与其他十多户人家住在山沟里。那里土地很少,种庄稼收的粮食根本不够吃。亲戚家有一辆毛驴拉的小车,农闲时常拉些当地的黄土(城里人家做取暖烧饭的煤坯子用)及水果到城里沿街叫卖。亲戚说:“靠山吃山
期刊
不久前,在报上看到一则关于“抓捕野生蛙父子双获刑”的报道。  家住某城市郊区某村的冯氏父子俩,晚饭后喝酒缺酒菜,突被村外水渠的蛙鸣提醒,遂心血来潮,决定抓点青蛙回来下酒。于是父子二人携带强光手电、捕网等工具,来到村外的水渠里,使用强光照射、捞网抓捕的方法,抓获野生蛙类40余只。公安部门接到群众举报,赶到现场将二人抓获。经鉴定,冯氏父子捕获的40余只野生蛙类,均属于受保护的野生动物。遂在清点、拍照后
期刊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个最会排遣悲愁的“大师”,精神上的胜利让活在尘埃里的阿Q仿佛活在云端。阿Q式精神胜利“滋养”了万千国人,且有“发扬光大”的趋势。但一般人并不晓得,除了“阿Q式精神胜利”,还有一种“阿Q式怀疑”:“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阿Q式怀疑”的哲学依据无从查考,更何况,连圈都画不圆的阿Q哪里懂什么哲学,即使有也不
期刊
最近,本系统一位领导同志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会议上,要求党员干部“对待工作,莫像踢‘足球’踢来踢去;对待难事,莫像推‘排球’推来推去;对待名利,莫像打‘篮球’争来争去”。这番话生动形象,发人深省。  对工作像“踢足球”,是懒官的样子。对上级下达的任务,以会议传达会议,用文件转发文件,一级一级往下“踢”,不去真抓实干,结果落实变成落空;对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今天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后天,一
期刊
尊敬的患者家属:  患者包蠡先生,现在我院社会病态专科住院治疗,诊断为暴戾综合征,虽经积极救治,但病情仍无明显好转,且有恶化的趋势,随时会危及生命乃至危及他人生命。经患者家属强烈要求,我院组织了全国各地知名专家,对患者包蠡先生进行了全面的身心会诊,会诊结果通告如下。  患者目前主要症状:戾气侵袭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导致诸症并发——极易暴怒,极微小的不如意、挫折都会使患者暴跳如雷;待人接物缺乏教养,
期刊
喜欢杂文,始于高中。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中语文课本,选了很多鲁迅先生的杂文,对我来说可算大幸运。《论雷峰塔的倒掉》《拿来主义》《“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经典杂文,或嬉笑怒骂,或幽默调侃,一下子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子:原来文章也可以这样写!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杂文,反反复复地读了不知多少遍,有的文章甚至可以把全文背下来。  写作杂文,在工作之后。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期刊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与孙权对垒,见吴军战船列阵,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后来辛弃疾做镇江知府,登北固山,触景生情,写下了感怆雄壮、意境高远的词作名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末句即用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作结。不料,这话经辛弃疾这么一说,竞世代相传,成了生儿子的历史标本。  除了生儿子历史标本,还有个娶媳妇的历史标本。  这标本出
期刊
大约20年前,写过一篇题为《警惕“和坤”类似人》的杂文,并在文中特别提醒:“现实生活中与和珅类似的人不在少数。”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取得的压倒性胜利,一个又一个高官被曝光贪腐落马,事实证明,当年的《警惕“和珅”类似人》并非危言耸听,现如今再谈《警惕“和珅”类似人》,比当年更有必要。  和坤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贪官,和坤究竟聚敛了多少财富?据相关资料显示:约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
期刊
人生有一些准则,做不到会洞穿底线,做到了可能成就高标。“不妄语”就是这样。一个胡言乱语的人一无是处,一个从无妄语的人才品自高。“妄语”有四种表现:“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且照这种“四分法”,做一简单分析。  “妄言”即为“大言”“空话”。俗话说:天下大事,始作于细;天下难事,始作于易。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是,好大言者往往徒托空言,“语天下事甚易”,唾沫四溅,口吐莲花
期刊
宦囊是专为做官这一职业设立的一个词,是一种专用口袋。  当官有两种信仰,一种是为公为民,一种是为了宦囊,是背着口袋来的。口袋有大有小,大小除了官职能力决定,还以贪心决定,贪能越大口袋越大,贪心越大口袋越深。  我曾亲见一家工厂,有一个内部规定,员工下班必须在门口排队查包,每天走出这个工厂大门的人,包都是透明的。如果问,这个方式你能接受吗?为了保住厂子不被内盗偷垮,我宁愿接受这个监督。家业再大,也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