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标——迷醉的艺术

来源 :雲爆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_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啤酒被装入玻璃瓶中出售时,啤酒的纸商标其实还没有诞生。尽管纸张的发明比玻璃的发明要早900多年,但欧洲的玻璃税一直制约着纸商标的出现。这让酿造商们不得不在啤酒瓶上刻下记号,来区别于其它酿造坊的啤酒。直到十九世纪,欧洲全面取消玻璃税后,纸啤酒商标才慢慢取代了在玻璃瓶刻记号这样繁重的工作。但最初的啤酒商标十分简略,仅有产品文字名称就没别的了,涵义也就仅仅是表明产品的出处而已。后来欧洲工业革命兴起了,印刷技术也不断提高,啤酒商开始更加注重商标的艺术设计感,所以啤酒商标由原来单一的文字商标,逐渐变为与啤酒作坊相关图案的商标。
  不同国家的啤标往往表现出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丹麦生产的“嘉士伯”系列啤标产量非常大,有美人鱼铜像、地图、船舶、城市这些;德国、比利时的啤标印刷精美细致、品种也很多,有些甚至超过了邮票的质量,令人叹为观止;瑞士、荷兰的啤标素以典雅著称,乡间小路上撒下串串铃声的运油车,令人神往的阿尔卑斯山下田原风光;美国啤标是以民众日常生活为内容的,比如郊游、赛车、打猎、劳作之类;意大利啤标有古典之美和庄重神秘的宗教色彩,图案以名画、骑士、古城堡、传教士为主;而日本啤标设计手法和风格接近中国,画面常采用绘画、书法和民间故事;而中国的啤标不仅浓缩了神州大地的风光,还是书法家大显身手的地方,许多啤标上都有名家题字。有趣的是,在二战期间,由于战争造成纸荒,欧洲一些酿造商人别出心裁地将原有商标尺寸缩小到邮票大小,贴在啤酒瓶上,并在商标上注明“商标缩小,战争需要”的字样。
  中国啤标
  自从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啤酒厂开始,中国大地便再也离不开这个平易近人却充满个性的饮料。啤酒开始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并迅速的枝繁叶茂,甚至还有了“能不能当好县长,就看能不能建啤酒厂”的说法。但由于啤酒的容器几乎都是玻璃瓶或者易拉罐,对于外观的个性呈现只能在那个小小的啤酒标签之上,所以各地的啤标便有了各种不同的地方特色。
  总的来说,中国啤标大约有三种类型:一是仿1906年英德商人在青岛建立的英德啤酒公司出产的青岛啤酒椭圆形啤标;二是突出地方色彩的啤标,如长春的汽车、北京的天坛、桂林山水等,多以名胜古迹、秀水灵川作为题材;三是合资浪潮下一些外国啤酒商标的使用,融入了一些洋名称和异国情调。同时,中国的啤标也是书法家大显身手的领域,书法上的楷、草、隶、篆体给啤标增辉不少。
  从这些啤标也可以发现,南北方的差异并非只有“江浙沪包邮和北方暖气”以及“甜咸豆花”的区别。大约也是因为较南方人而言,北方人更喜欢啤酒,所以相比之下,北方的啤标种类较多,风格多样,同一个品牌的啤酒所用的啤标也经常更换。哈尔滨啤酒啤有冷静的基调颜色、华丽的花边和小马车,浓郁俄罗斯风情;长春啤酒则第一眼就告诉大家,自己是中国最大汽车工业城市;济南将泉城的水和啤酒相宜结合… …
  啤标不但有着地域的地方特色,在时间方面,也记载了每个时代的烙印。杭州啤酒的啤标上部印着“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显然就是文革时代的产品,只不过这句话印在啤酒的瓶标上总让人觉得有些意味深长。


  德国啤标
  德国一向以啤酒闻名世界,作为世界上啤酒厂最多的国家,1300余家大大小小的啤酒厂,几乎遍布德国的每个城镇。啤酒的种类多,相应啤酒酒标也就特别多。一般来说,德国的啤酒厂都会为各类节日特制啤酒,设计相关的新商标,像五月节、圣诞节和啤酒节等等,看到这个商标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德国有一种印有大橡木啤酒桶的酒标,非常精致,图案上的啤酒桶向外突出,就好像就要胀开,传达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日本啤标
  由于长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日本啤标的设计手法和风格很接近中国,其画面多采用书法、绘画作品。日本的啤酒标多用纸塑复合纸,贴在瓶上特别亮丽。当今全球最大的啤酒制造商之一的麒麟公司有一组季节啤标,春夏季用太阳和风表示,秋季用红色枫叶表示,而冬季则用枯树和雪团的图案,非常新颖形象。现在也有很多东西方结合的啤酒啤标,相当受年轻人的欢迎。


  美国啤标
  在美国人心目中,真正的高档啤酒必须是配以精美的商标装潢的瓶装货。美国是世界第一啤酒生产和消费大国,但许多啤标上却印有政府的忠告:"饮酒有害孕妇健康""驾车司机不宜饮用"等。美国啤标也是以大众日常生活为主,如赛车、打猎等,不过大多都以文字为主,美国的啤酒厂很推崇德国的酿造技术,常在啤标上注明:"聘请德国名师酿制。


  丹麦啤标
  丹麦的啤标设计和他的啤酒一样考究。其中最令人珍爱的是一套以苏格兰古老的民族服饰为题材的啤标。这是一套集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啤标,印刷精美,设计极富创新精神。
  英国啤标
  看到英国的啤标,就会联想到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英国啤标造型方正,字体严肃,图案端庄典雅,喜用黑底色。
  加拿大啤标
  加拿大的啤酒从商标上就可以领略到加拿大秀丽的山光湖色。有一种商标能绕瓶子一周,图案是自然风光,并配有文字说明:这是采用冰山融化的湖水酿制的啤酒,水质绝对天然纯净。在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这样的广告语是多么的诱人。
  瑞士啤标


  瑞士的啤酒标很有特色,设计者将大自然的纯净美妙移置到小小的商标上,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这是"绿色"啤酒,饮用确保没有问题。OSSER牌比尔森标贴简直就是一幅风景画,远处的青山和近处的绿树相映,一幢哥特式建筑隐约在啤酒标上,令人赞叹不已。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很多高校的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教师难以在课堂上满足所有水平学生的要求,因而,分级教学是创新,也是大势所趋,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十分必要。本文在回顾其他研究人员的理论基础上,以实际教学为例,具体分析了分级教学的策略、方法和优越性,并指出其中应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分级教学 教学法    1 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生源水平参差不齐且不断下降
期刊
啤酒是每个游离失所的年代里最耀眼的旗帜  那天玛丽·莫尔菲像往常一样替三岁的儿子托马斯做了几块面包,大麦是隔壁那个胆大又喜欢钓男人的伊丽莎白从临街的Meux’s酒厂里偷来的。伊丽莎白比她小三岁,虽然27岁了依然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不过在玛丽看来顶多是个一副穷酸样却在竭力引人注意的卖花少女。儿子托马斯此刻正趴在一个旧酒桶上打着轱辘,至今他走路仍然有些扭扭歪歪的,玛丽始终认为是临街的啤酒味把自己的小宝
期刊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tries to make clear the meaning of “assessment” and “test” to an EFL classroom practitioner, and then briefly introduces Dynamic Assessment (henceforth DA for short), its th
期刊
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义务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突出表现在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更多的农村孩子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但至今为止,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情况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农村学生的辍学直接影响了“普九”进程,制约了教育发展,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有
期刊
说起上瘾,可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对象都是毒品或烟酒,但事实上,上瘾的对象类型可要比这些广泛得多。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行为中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上瘾的倾向。就算是上述所提到的盲目翻阅电视频道,在专门研究上瘾行为的学者眼里,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产生盲目翻阅电视频道的原因之一是此行为能让人们产生一种类似于赌博的快感,下一个节目对你来说永远是未知数,手指动一动满足的不仅是观影需求,更能带来一种将未知现实化的
期刊
湿婆的两件礼物  早在公元前1500年,大麻就已经出现在了印度文化中,这一点在印度教的《吠陀经》中得到了证实。大麻和印度教所崇拜的毁灭之神湿婆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人们认为她喜欢大麻。大麻不仅仅是人们侍奉神的供品,同时还被印度教中的力量之神所热爱,是力量之神给予其子弟的在学习宗教和音乐过程中的礼物。  不得不说印度能成为嬉皮士们的乐园也和大麻有关系,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迷茫和堕落之后,一些西方人开始
期刊
遁入虚无  这部片子很适合一个人晚上边喝酒边看。  这是一部很有争议的电影,喜欢的人奉若神片,不喜欢的人觉得根本不是电影。导演加斯帕·诺埃是一名不大受欢迎的导演,他的作品时常与臭名昭著等词语联系在一块,尽管不至于像地下实验电影那样去摧残观众,然而《遁入虚无》依然可以残害许多人的视觉神经。  全片大多时候由主观镜头所组成,镜头充当了主人公的眼睛,他嗑药跑路,灵魂上天,自由穿梭在几个世界。有吸食毒品后
期刊
北欧神话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所特有的一个神话体系,与我们所知道的希腊、埃及、印度及中国神话色彩实在是很不一样。比如北欧神话中关于人类被创造的部分,首先被创造出来的是女人,且创造的材料不是大多数神话中所示的泥土,而是一根树枝。北欧神话的世界不是永恒的,它更贴近现实;神也是不完美的,其本身也要面临灭亡的命运。比如奥汀为了获得知识牺牲了左眼,被吊在树上九夜、饱受创伤后才得到了象征其力量的长枪。但世界上的一
期刊
凯伦?伊兰(Karen Eland)来自美国俄勒冈州,她就是那类用饮料和食物来作画的艺术家,如过茶叶、白酒和很多其它的东西。反正总的来说,除了我们所常见的传统颜料以外,她几乎都想试一遍。凯伦从小就喜欢创作,14岁时画的一幅肖像画意外将她推向了艺术的生涯。凯伦因咖啡画上了英国的《每日邮报》,文章中介绍她的作品评价颇高:“继法国达达主义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那幅《有胡子的蒙娜丽莎》之后,美国艺术家凯伦?
期刊
本期观点版块就“瘾”主题向读者征集个人经历并进行了采访,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读者受众的姿势水平和普遍心态,我们耐心地阅读了每一份读者来信和留言并选择性进行了回复。  为了表示对读者的重视,我们特别对部分读者留言内容向专业嘉宾进行了咨询。比如有一位读者来信说他对“刀口上舔血的日子”上瘾,我们的医学嘉宾判断他可能是缺铁性贫血,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硫酸亚铁或右旋糖酐铁;还有一位读者留言说他对“在楼上用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