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义务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完善,突出表现在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更多的农村孩子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但至今为止,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现象在许多地方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情况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农村学生的辍学直接影响了“普九”进程,制约了教育发展,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有损教育的公平公正,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巩固“普九”成果,关键在于防止学生流失,确保学生受完九年教育。按照“普九”要求,小学年辍学率应控制在1%以内,初中不高于3%。但本文对陇川县的四所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结果令人担忧:初中平均为4.76%,调查中还发现陇川县初中还存在着初一3个班、初二2个班、初三1个班的情况。
1 陇川县初中学生教育现状
陇川县地处德宏州西南部,是以景颇族、傣族、阿昌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县。2009年,陇川县中、小学阿昌族学生共有2465人,其中,初中教学班169个,学生人数7699人,校点84个。
1.1 陇川县初中学生家庭背景分析
1.1.1 经济状况基本良好
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来看,96.12%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80.2%的家庭经济来源是农业收入。
1.1.2 父母学历水平普遍较低
从调查学生的父母学历来看,86.3%的学生父亲和88%的学生母亲的文化水平均在初中或以下水平,在所有的学生父母当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3%。
1.2 阿昌族学生辍学现状分析
1.2.1 阿昌族学生辍学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小学阶段辍学率高于初中
根据陇川县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五年(2005—2009年)来,陇川县的校点数、小学生数、初中生数和阿昌族学生数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两所阿昌族学生特别集中的中小学同一年级的阿昌族学生在三年时间里(2007-2009年),学生数量变化为740、752、717人和174、153、162人,小学平均年辍学率为6.96%,初中为3.76%,小学辍学率高于初中。
1.2.2 阿昌族学生辍学人数高于其他民族学生
根据陇川县初中提供的数据显示,学校的汉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德昂族、阿昌族学生在2007-2009年辍学数量平均分别为2、7、11、0、4、28人。阿昌族的辍学人数远远高于其他民族。
1.2.3 辍学的阿昌族学生中,男生的数量高于女生的数量
陇川县某所学校2009届毕业生中,阿昌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男生辍学的人数为16人,女生辍学的人数为5人。问卷调查显示,35.6%的学生认为“男生辍学数量多于女生”,仅有7.5%的学生认为“女生辍学的数量多于男生”。阿昌族家庭并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
1.2.4 初中一年级是阿昌族学生辍学的高发期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和小学六年级辍学的人数比例依次为33.1%、14.9%和12.5%。其中,初中一年级是阿昌族学生辍学的高发期。
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与其它民族、地区的学生辍学不同之处在于,阿昌族学生并不是因为贫困而辍学,而是由于教育观念落后;陇川县中小学阿昌族学生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小学阶段辍学率高于初中阶段,初中一年级是阿昌族学生辍学的高峰期;阿昌族学生辍学率高于本地区的其他民族,辍学的阿昌族学生中,男生数量高于女生。
2 陇川县阿昌族学生辍学的原因分析
总体而言,影响阿昌族学生辍学的因素有学生自身素质、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等方面,更多情况下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
2.1 学生自身因素
2.1.1 基础差造成学习困难,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陇川县由于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一般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升入初中后,学科增多,知识增难,学生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很吃力,加之阿昌族学生性格相对特殊,主要表现为自卑、自闭或者孤傲、叛逆两个极端。他们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产生厌学情绪;学校和家长又采取了纵容或者压制的手段,最终导致辍学。这种现象在初中一年级特别明显。
2.1.2 受身边辍学学生的影响,选择逃离学校。辍学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不像在学校上学时有学校和老师的管教束缚,显得很自由。有些辍学学生加入到打工的队伍之中,去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了一些钱,过年过节回家时显很挺阔气。于是,部分厌学的阿昌族学生,也随着逃离学校,寻找自由,寻找实惠,满足自己眼前的需要。
2.2 家庭环境因素
2.2.1 缺乏主流文化,孩子难以适应学校教育。家庭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除了提供给孩子必需的生活保障之外,所能提供给孩子的文化资本则成为孩子在学校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大多数阿昌族家庭都能给孩子提供本民族的文化与习惯,孩子从小对异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了解少,接触少。学校所学习的汉文化使阿昌族学生感到主流文化缺乏,这成为他们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之一。
2.2.2 家长观念落后,放任子女辍学。农村家庭往往处于教育场域中的被支配地位,历来就是持少量文化资本的群体。许多家长没有把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而是把孩子上学读书看成自家的私事,放任孩子辍学。
2.3 学校教育因素
2.3.1 学习内容偏向汉族文化,忽视阿昌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阿昌族孩子上学伊始,就用母语学习汉语文化知识,学习汉语的意思和表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都要用两种语言和两种思维,常常会以本民族的经验或习惯去理解或认知学习内容,因此,要很长时间才能用汉语掌握所学文化知识。
2.3.2 课程设置脱离农村实际。由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没有结合阿昌族的特点,使许多学生成为经常性的学业失败者。于是学习对学业失败者来说变得索然无味,甚至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2.4 社会现实因素
2.4.1 政府职责淡化。陇川县于2000年通过了“普九”验收。“普九”验收前,控辍保学责任明确,工作到位,学生辍学率相对较低。但通过验收后,政府领导的思想开始松懈,责任意识逐渐淡化。调查中,一些校长反映,跨乡镇初中学生的辍学率往往高于乡镇独设初中学生的辍学率。原因在于跨乡镇初中更容易出现政府责任不明、工作相互推诿、不挑硬担的问题。“普九”验收后,因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有的学生又辍学了。
2.4.2 城乡教育差距大。长期以来,上大学、跳出“农门”是多数农民教子读书的价值观,也是多数农村孩子读书的追求。但农村教育质量差,升学的机会远远不能和城市相比,每年能上大学的寥寥无几。少数民族学生即使考上大学,就业难的现实使他们的希望又一次破灭。
3 思考与建议
普及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是政府的责任,是社会、学校、家庭以及适龄学生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在寻求解决农村辍学问题的策略时,我们必须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具体责任,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阿昌族是陇川县主要的民族之一,其存在与发展对陇川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降低阿昌族学生辍学率,发展阿昌族教育事业迫在眉睫。
3.1 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调查中发现,阿昌族学生自身对读书的追求和升学期望普遍较高,学校要把握这个优势,充分调动阿昌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班主任要做好阿昌族学生的思想工作,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责任、有必要进一步引导、提升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鼓励学生将远大理想转变为自身努力学习的精神动力。针对阿昌族学生特殊的性格,进行差别教育,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成绩和表现进行综合考核。
3.2 营造氛围,联合家长教育学生
要让阿昌族学生热爱学习、追求科学知识的行动成为现实,还需要学校把教育的视角转移到学生家长上,采取开家长会、家访的形式向家长传递投资教育的信息,感化那些文化观念淡薄的家长,从而使他们配合学校做好辍学学生和有辍学念头学生的工作,共同教育青少年一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阿昌族家庭并没有重男亲女的思想,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局限在“教育热心”上,而没有积极地想办法去与孩子交往。所以家长不仅要在口头上、物质上支持孩子学习,更重要的是给孩子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3 调整课程,改变大一统教育模式
语言的差异带来了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对此,学校应当将双语教学提早渗透到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渗透到少数民族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应允许和鼓励阿昌族聚居区的学校从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调整课程结构、教育内容,增加与农村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如养殖、环境保护、家政服务等。要把农村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初中后和小学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使渴望升学和升学无望的学生都能受到实际需求的教育,从而增强农村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
3.4 加大投入,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通过广播、板报、标语,召开村民会、教师会、辍学生及其家长座谈会、村干部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使全社会的人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形成“全面提高素质、积极面向未来”的共识,努力营造一种教师主动动员、家长自觉教育、辍学生积极返校复学的社会氛围。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增强农村教育的吸引力。
解决好阿昌族初中学生辍学的问题,是落实“三农”政策最根本的措施,是追求教育高品质、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必然之路。当然,要解决当前阿昌族学生的辍学问题,既无捷径,也非短期内可以完成,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
巩固“普九”成果,关键在于防止学生流失,确保学生受完九年教育。按照“普九”要求,小学年辍学率应控制在1%以内,初中不高于3%。但本文对陇川县的四所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结果令人担忧:初中平均为4.76%,调查中还发现陇川县初中还存在着初一3个班、初二2个班、初三1个班的情况。
1 陇川县初中学生教育现状
陇川县地处德宏州西南部,是以景颇族、傣族、阿昌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县。2009年,陇川县中、小学阿昌族学生共有2465人,其中,初中教学班169个,学生人数7699人,校点84个。
1.1 陇川县初中学生家庭背景分析
1.1.1 经济状况基本良好
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来看,96.12%的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80.2%的家庭经济来源是农业收入。
1.1.2 父母学历水平普遍较低
从调查学生的父母学历来看,86.3%的学生父亲和88%的学生母亲的文化水平均在初中或以下水平,在所有的学生父母当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3%。
1.2 阿昌族学生辍学现状分析
1.2.1 阿昌族学生辍学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小学阶段辍学率高于初中
根据陇川县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五年(2005—2009年)来,陇川县的校点数、小学生数、初中生数和阿昌族学生数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两所阿昌族学生特别集中的中小学同一年级的阿昌族学生在三年时间里(2007-2009年),学生数量变化为740、752、717人和174、153、162人,小学平均年辍学率为6.96%,初中为3.76%,小学辍学率高于初中。
1.2.2 阿昌族学生辍学人数高于其他民族学生
根据陇川县初中提供的数据显示,学校的汉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德昂族、阿昌族学生在2007-2009年辍学数量平均分别为2、7、11、0、4、28人。阿昌族的辍学人数远远高于其他民族。
1.2.3 辍学的阿昌族学生中,男生的数量高于女生的数量
陇川县某所学校2009届毕业生中,阿昌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男生辍学的人数为16人,女生辍学的人数为5人。问卷调查显示,35.6%的学生认为“男生辍学数量多于女生”,仅有7.5%的学生认为“女生辍学的数量多于男生”。阿昌族家庭并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
1.2.4 初中一年级是阿昌族学生辍学的高发期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和小学六年级辍学的人数比例依次为33.1%、14.9%和12.5%。其中,初中一年级是阿昌族学生辍学的高发期。
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与其它民族、地区的学生辍学不同之处在于,阿昌族学生并不是因为贫困而辍学,而是由于教育观念落后;陇川县中小学阿昌族学生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小学阶段辍学率高于初中阶段,初中一年级是阿昌族学生辍学的高峰期;阿昌族学生辍学率高于本地区的其他民族,辍学的阿昌族学生中,男生数量高于女生。
2 陇川县阿昌族学生辍学的原因分析
总体而言,影响阿昌族学生辍学的因素有学生自身素质、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等方面,更多情况下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
2.1 学生自身因素
2.1.1 基础差造成学习困难,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陇川县由于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一般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升入初中后,学科增多,知识增难,学生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很吃力,加之阿昌族学生性格相对特殊,主要表现为自卑、自闭或者孤傲、叛逆两个极端。他们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产生厌学情绪;学校和家长又采取了纵容或者压制的手段,最终导致辍学。这种现象在初中一年级特别明显。
2.1.2 受身边辍学学生的影响,选择逃离学校。辍学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不像在学校上学时有学校和老师的管教束缚,显得很自由。有些辍学学生加入到打工的队伍之中,去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了一些钱,过年过节回家时显很挺阔气。于是,部分厌学的阿昌族学生,也随着逃离学校,寻找自由,寻找实惠,满足自己眼前的需要。
2.2 家庭环境因素
2.2.1 缺乏主流文化,孩子难以适应学校教育。家庭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除了提供给孩子必需的生活保障之外,所能提供给孩子的文化资本则成为孩子在学校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大多数阿昌族家庭都能给孩子提供本民族的文化与习惯,孩子从小对异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了解少,接触少。学校所学习的汉文化使阿昌族学生感到主流文化缺乏,这成为他们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之一。
2.2.2 家长观念落后,放任子女辍学。农村家庭往往处于教育场域中的被支配地位,历来就是持少量文化资本的群体。许多家长没有把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而是把孩子上学读书看成自家的私事,放任孩子辍学。
2.3 学校教育因素
2.3.1 学习内容偏向汉族文化,忽视阿昌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阿昌族孩子上学伊始,就用母语学习汉语文化知识,学习汉语的意思和表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都要用两种语言和两种思维,常常会以本民族的经验或习惯去理解或认知学习内容,因此,要很长时间才能用汉语掌握所学文化知识。
2.3.2 课程设置脱离农村实际。由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没有结合阿昌族的特点,使许多学生成为经常性的学业失败者。于是学习对学业失败者来说变得索然无味,甚至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2.4 社会现实因素
2.4.1 政府职责淡化。陇川县于2000年通过了“普九”验收。“普九”验收前,控辍保学责任明确,工作到位,学生辍学率相对较低。但通过验收后,政府领导的思想开始松懈,责任意识逐渐淡化。调查中,一些校长反映,跨乡镇初中学生的辍学率往往高于乡镇独设初中学生的辍学率。原因在于跨乡镇初中更容易出现政府责任不明、工作相互推诿、不挑硬担的问题。“普九”验收后,因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做好巩固提高工作,有的学生又辍学了。
2.4.2 城乡教育差距大。长期以来,上大学、跳出“农门”是多数农民教子读书的价值观,也是多数农村孩子读书的追求。但农村教育质量差,升学的机会远远不能和城市相比,每年能上大学的寥寥无几。少数民族学生即使考上大学,就业难的现实使他们的希望又一次破灭。
3 思考与建议
普及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是政府的责任,是社会、学校、家庭以及适龄学生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在寻求解决农村辍学问题的策略时,我们必须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具体责任,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阿昌族是陇川县主要的民族之一,其存在与发展对陇川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降低阿昌族学生辍学率,发展阿昌族教育事业迫在眉睫。
3.1 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调查中发现,阿昌族学生自身对读书的追求和升学期望普遍较高,学校要把握这个优势,充分调动阿昌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班主任要做好阿昌族学生的思想工作,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责任、有必要进一步引导、提升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鼓励学生将远大理想转变为自身努力学习的精神动力。针对阿昌族学生特殊的性格,进行差别教育,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成绩和表现进行综合考核。
3.2 营造氛围,联合家长教育学生
要让阿昌族学生热爱学习、追求科学知识的行动成为现实,还需要学校把教育的视角转移到学生家长上,采取开家长会、家访的形式向家长传递投资教育的信息,感化那些文化观念淡薄的家长,从而使他们配合学校做好辍学学生和有辍学念头学生的工作,共同教育青少年一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阿昌族家庭并没有重男亲女的思想,但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局限在“教育热心”上,而没有积极地想办法去与孩子交往。所以家长不仅要在口头上、物质上支持孩子学习,更重要的是给孩子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3 调整课程,改变大一统教育模式
语言的差异带来了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对此,学校应当将双语教学提早渗透到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渗透到少数民族社区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应允许和鼓励阿昌族聚居区的学校从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调整课程结构、教育内容,增加与农村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如养殖、环境保护、家政服务等。要把农村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初中后和小学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使渴望升学和升学无望的学生都能受到实际需求的教育,从而增强农村教育对他们的吸引力。
3.4 加大投入,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通过广播、板报、标语,召开村民会、教师会、辍学生及其家长座谈会、村干部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使全社会的人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形成“全面提高素质、积极面向未来”的共识,努力营造一种教师主动动员、家长自觉教育、辍学生积极返校复学的社会氛围。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增强农村教育的吸引力。
解决好阿昌族初中学生辍学的问题,是落实“三农”政策最根本的措施,是追求教育高品质、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必然之路。当然,要解决当前阿昌族学生的辍学问题,既无捷径,也非短期内可以完成,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