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啤酒一样虔诚

来源 :雲爆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ij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啤酒是每个游离失所的年代里最耀眼的旗帜
  那天玛丽·莫尔菲像往常一样替三岁的儿子托马斯做了几块面包,大麦是隔壁那个胆大又喜欢钓男人的伊丽莎白从临街的Meux’s酒厂里偷来的。伊丽莎白比她小三岁,虽然27岁了依然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不过在玛丽看来顶多是个一副穷酸样却在竭力引人注意的卖花少女。儿子托马斯此刻正趴在一个旧酒桶上打着轱辘,至今他走路仍然有些扭扭歪歪的,玛丽始终认为是临街的啤酒味把自己的小宝贝熏成了这样一副不太聪明的模样。突然一阵警铃就像大清早的鸡鸣般刺向玛丽的耳朵,紧跟着传来人们歇斯底里的喊声,“跑!快跑”,她放下手中的面皮,心想这穷地方还会发生怎样惨不忍睹的事。一股浓郁的混合着酒精味和麦香的气味扑面而来,那气味估计只有把鼻子浸入一只大酒缸才能这么强烈——玛丽还未开门,门就已被一股强大的液体冲破,黑啤酒的洪流打着漩涡,顷刻注满了玛丽弱不禁风的屋子。玛丽完全来不及躲闪,受液体的冲击一头撞上了桌角,晕厥过去。
  这位玛丽是1814年伦敦一家酒厂因啤酒缸破裂导致的啤酒水灾受害人之一。她的儿子托马斯和那位偷大麦的邻居也未能在这巨大的啤酒漩涡里幸免于难。这场洪灾导致了七人死亡,据说另外还有一人因酒精中毒去世。出事的酒厂后来在法院审判中没被判处担责,这被认定为一起“天灾”事件。起因是一个支撑着啤酒桶的金属箍未能承受住啤酒量而突然折断,大量啤酒喷涌而出撞到其它储酒桶后相继发生爆裂。总计有323,000加仑(1,470,000升)的啤酒倾泻出来,毫无预料地吞噬了周围的房屋和街道。


  作为一起由啤酒导致的事件,其实这场灾难与啤酒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遇害的人们多数也是因为撞击受害,而非被啤酒“淹死”的。只是在那个英国酿酒业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样一起事件也使不少人们对啤酒冠上了“祸害”的罪名,还有不少酒厂商因害怕同样发生事故而转回了原先的小作坊式酿造啤酒。正如此,啤酒在任何一段历史中,人们一边为它买单,一边又苛责它带来的是是非非。可这正好说明了啤酒本身与人类微妙的关系,这杯最廉价的酒精从它诞生以来便注定会是最唾手可得的麻醉品,同时也让它意外见证了我们每一段文化历史浪潮和那些站在浪尖上最闪眼的人们。
  文人们都是哀莫大于没酒
  我相信如果没有啤酒,詹姆斯·乔伊斯是不会写出《尤利西斯》的,或者那部小说就会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虽然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就像不小心滚到地上的厕纸一样又乱又长。他曾经向都柏林人提出过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穿过这座城市而不经过一家酒馆。先不提小说中对Guiness啤酒的大量描写以及直接把都柏林的不少酒馆搬入其中,乔伊斯童年时父亲酗酒,而他的青年时代也紧紧跟随父亲的遗志,耗在各种酒馆里惶惶不可终日,可以说黑啤酒的酒精酝酿了这部“神作”。怪不得会有人说如果Joyce活在当代,一定是个穷困潦倒满腹情愁得不到宣泄的二流rocker。
  比起乔伊斯透过酒杯看人间百态,早他半个世纪出生的查尔斯·狄更斯或许更像是啤酒杯底起的泡沫,将最底层的焦灼与情感连根拔起,如同顺着气泡的冲劲炮轰当时的残缺混乱与不平等。透过狄更斯的书其实我们也可以看见一部混杂了绝望与悲悯的19世纪英国啤酒史。在《大卫·科波菲尔》里,年仅十岁的大卫被迫进入啤酒作坊当童工,当时伦敦几家最有名的酿酒坊都在这本小说中得到记录。那是维多利亚时代,平民们穿着粗糙的棉布喝着廉价的啤酒,对生活失望的年轻人们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或者在街头打架滋事,尤其到维多利亚时代晚期青少年街头打斗十分盛行。而狄更斯可以说曾经就是这些街头烂仔中的一员。在他眼里,那是一个充斥了恶鼠、小偷、乞丐、流浪汉以及“抹着浓妆却连一双袜子也没有的妓女”的时代,上层社会整日奢华夜夜笙歌,而穷人们的娱乐多数就是围在酒桶边上喝着唯一消费得起的啤酒,一边打一场低趣味的赌换份隔日的面包。1865年,英国啤酒的销量是15.5百万加仑,那几乎是19世纪英国啤酒消耗量的顶峰,在后来到20世纪初,英国啤酒的人均消费量下降了30%。20世纪初禁酒运动的推进使越来越多人认为饮酒是贫困之源,体育活动及音乐等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的增加,甚至人们开始意识到啤酒会影响健康以及酿造啤酒用水是否洁净的问题,这都导致了啤酒消费量的降低——这也证明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终结。一战之后啤酒业的再度复苏那又是后话了,啤酒税的增加、政府对啤酒业的垄断以及啤酒商们的抗争,啤酒不再是穷苦人民的手中稻草,也成为政府控制经济的一大分支。或许连狄更斯都没有想到,自己心爱的啤酒会有朝会成为权力者手中最易掌控的一枚棋子。


  不过说回对啤酒本身的热爱,估计每位借酒写作的人都比不上“酒鬼诗人”查尔斯·布考斯基。他有段最令人起鸡皮疙瘩的句子——“酒吧又回到我的身边,那是个不管坐在哪里都能闻到尿骚味的地方。你需要马上灌一杯来抵挡那浓烈的味道,再来个四五杯,你又可以回到小便池前。看到生啤酒装在玻璃杯里,杯壁散发着温和的光,白色的泡沫望着你,时而有些破裂的震动。啤酒是绿色的,喝下一口,大约四分之一杯后,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你复活了。”据说布考斯基每晚能喝掉三十瓶啤酒,我猜喝酒对他来说远比做爱来得痛快。“一般我们喝完威士忌,就用啤酒漱口”,这样潦草又直接的方式在作家里估计也只有他还有雷蒙德·卡佛和约翰·契佛那帮人做的出来了。在卡佛的诗歌里,你就发现他其实特喜欢彰显自己的酒量,“我可以坐在这儿喝喝啤酒,和你们这帮嬉皮喝上一整晚,这种啤酒我一气能喝上十夸脱,一点事没有就跟喝白开水一样。”与前面所提的狄更斯和乔伊斯相似的是,卡佛也同样描述着底层人民的生活,啤酒给了他们最好的慰藉。这世上的每个年代,总是有着一位位不得志又饱含着才华与情感的人,似乎啤酒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在他们手边,扮演着类似充气娃娃的角色。再贫苦或再奢靡的生活里都需要酒精,而啤酒带着起伏的泡沫,浇灌了每一个卑微又不平凡的灵魂里说不完的愤懑与哀愁。   碎酒瓶与俱乐部的嚎叫






  如果说啤酒在前两百年中是四处飘荡居无定所的作家们笔杆子边的情感孵化剂,那么上世纪后半叶,啤酒则伴随着满地的碎片与荷尔蒙爆炸在各大小文化浪潮的上空。
  七十年代末的伦敦,那是一个冰冷又灰色的地方,各间酒吧一到下午就打烊。在1968年全世界年轻人为和平抗争的喧嚣之后,那段时间的沉静似乎就是在等待后续的另一场变革。酒吧门前的酒瓶盖不会料到,那之后的十年里,酒精与迷幻药助长了标榜自己的年轻人,一场由啤酒、朋克、另类穿着所构成的革命席卷了伦敦的每个午夜,并慢慢涌向这个世界新边缘文化的中心。在伦敦的Blitz俱乐部里,花上一英镑就可以感受生命中最特别的时刻,只要穿得够酷和显眼。你会看见Steve Strange(Visage乐队主唱)拿着一杯洒了一半的啤酒守在门口,审视着每个抢着要进俱乐部的人,掂量他们究竟够不够资格;或者是John Galliano在俱乐部的吧台前点上一杯酒,一边调戏着新来的侍者。
  Blitz不仅仅是一个梦幻着装派对,它是一个装逼者的天堂,流连于此的年轻人们被统一称为“Blitz Kids”,他们是俱乐部旁边两所艺术院校的学生(还未合并前的St. Martins与Central学校,后合并为中央圣马丁),或是伦敦那些整天神神叨叨的剧作家、设计师和演员们,只是那时他们如同一只只花枝招展的孔雀,之中的许多人都将在日后大放异彩。在这样一个另类者汇聚的地方,啤酒是最受欢迎的饮料。威士忌无法驾驭要表达的腔调,伏特加又过于烈酒的气质,只有清淡又饱劲儿的啤酒可以一罐罐地满足接连不断的兴奋。1979年英国啤酒整体的生产和消费达到上世纪后半叶的顶峰,而整个80年代因为税额的急剧增加以及早期工商业不景气和制造业的衰落,啤酒的消费水平却有下降。可是以散装形式购买啤酒却是那几十年中最多的一个时期——这正是因为整个80年代兴盛的俱乐部文化,啤酒在这群充满了自我的表达欲的年轻人中受到了最大的欢迎。譬如Blitz俱乐部的卫生间总是人满为患,或者啤酒总是在一个很无聊的游戏中成为玩具,或是用来和各类迷幻叶子混合着下肚,在那个年代的伦敦,啤酒不再是苦闷者宣泄情绪的低廉饮料,被盖上疯狂无休止消遣的烙印。
  80年代伦敦的“新浪漫主义”风潮就和整个五六十年代的摇滚乐或是“垮掉的一代”一样,最终都成为世界那部喧嚣又情绪满怀的青年文化史中的一环。也许我们可以预言某个文化流行趋势,可是在任何一种新兴文化诞生之前,谁都无法预言这样一个风潮会如何在未来引领世界。可是似乎啤酒总是默默无闻地预知和见证着每一段文化的起源与诞生,这样说并不是在神化它,就像卡佛所说的“喝酒很有趣,我回头想,我们所有重要的决定都是在喝酒时做出的,即使是讨论以后少喝点儿酒的时候,我们也是手里拿着一杯啤酒”一样,啤酒作为最古老的酒精饮料,恰好都在某个瞬间打开了每个人的情感、表达与爱。
  这么一想啤酒其实是很奇怪的东西,一杯杯廉价的酒精孕育了无数代人的情操与梦想。无论是两百多年前爱尔兰某天冬夜冻得发抖还握着酒杯,一边紧捏笔杆奋笔疾书的诗人,还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披着毛毯狂奔嘶吼不羁的年轻嬉皮,又或是1961年曼哈顿West End酒吧门前相互拥抱念着忧愁诗歌的青年学生,啤酒泛着泡沫在他们的胃液里翻腾,发酵出一股脑子的爱与恨。如果说人们对酒精的信仰来自让自己在某个时刻接受和认识内心,那么啤酒便是这份信仰里最忠实的开拓者。

其他文献
六子昨天提着一瓶花露水来我家,他说“你尝尝”。六子是我十岁以来的多年酒友。他打开瓶盖,轻轻点了一滴到了我那瓶德国烟熏啤酒中,扣下盖子,很有节奏得晃了晃。清亮的泡沫慢慢冲上瓶盖,过了八秒他掀开瓶盖,一股像是混合了草莓与苹果香的味道扑鼻而来。我嘬了一口,啤酒的味道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泡沫味凉凉的。请允许我说这么一个无聊的故事,只是我们经常像这样做实验,就像在烟嘴上抹一撇清凉油,试图能在喝酒时创造不同体验
期刊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课改后小学生课外培训的现状,本文对310名小学生的课外培训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实践调查,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来了解小学生课外培训的真实状况,并对这些状况加以描述和分析,提升学生课外培训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培训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习的控制,越来越多的家长面对铺天盖地的课外培训辅导班,是盲目跟随大家的步伐参加培训,还是根据实际需求考虑是否参加
期刊
摘要:目前,中国工程合同管理运行的时长已达10余年,但是因为合同价格条款严密程度偏低、合同当中存有部分无效条款等问题,造成合同乙方始终需面临较大的风险。一旦风险出现,甲乙两方通过正常沟通来解决问题的难度便是很高的。此种状况下经常会出现施工方进行诉讼、停工待款等状况,而对于业主来讲,则只能借助仲裁、判决等方式来消除问题。以此为背景,本文就各类纠纷状况、相应的优化策略展开探析。  关键词:工程造价;工
期刊
远渡重洋旅美公干的张韬说,除了感受到异国的风光与人文风俗之外,更意外收获了“青岛啤酒”给自己带去的另样展示与自豪。在拉斯维加斯,他和朋友们选择了一家湖南菜系的中餐馆用餐,刚入门便有“欢迎您·青岛啤酒”的招牌矗立着招呼客人。对于在国外的中国人而言,一个国内品牌有时也化身成为归属感的代名词。张韬不怎么爱喝酒,却也在中餐馆主动买了几瓶青啤,喝下的还有满满的骄傲。后来张韬途经苹果总部所在地城市Cupert
期刊
Abstract: Cultural difference also exists among people living in the same country. This paper would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ulture in the U.S., expl
期刊
反复多次被人提醒关于啤酒的一场误会,其实光喝啤酒并不会发胖,只是因为人们喝酒时一定要咬嚼食物才导致体重上升。这不无道理。如果说吃喝永远是人类赖以存活的基本行为方式,那么啤酒与宵夜则构成了最无贫贵之分的大众消遣。没人说得清啤酒与宵夜这样的饮食方式究竟是否有流传或舶来的源头,总之现在中国的每座城市里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凌晨不打烊的小吃摊,几瓶啤酒,便能说出几个动人的故事。  青岛啤酒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带
期刊
全球化的象征  如果说哪一种饮料是全球化的象征,那一定是啤酒。咖啡和茶都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区的人并不太乐意接受(北京雍和宫对面胡同口王大爷就不怎么爱喝卡布其诺,虽然他儿子就是在胡同里开咖啡馆的);可乐全球化程度较高,但大多是年轻人的饮料,中年以上人士就不怎么爱喝了;白酒、红酒、洋酒逼格太高,地域性也非常强。所以真正能将全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啤酒。世界杯的时候我们看到全世界变成啤酒的海洋,似
期刊
我们都有病,没病的痛不欲生,有病的歌舞升平。  在本期组稿前,我与主编就本版块的语言风格问题进行了气氛友好而热烈的讨论——读者到底喜欢怎样的文字?我是一个追求温情的人,所以不喜欢那种犀利尖锐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的文字风格,那总让我想起微博上某些个很鸡贼的段子手。  但是,过分温情其实是一种病,过分温情的人往往缺少控制力,不敢跟人抵触,敏感而软弱。生病了就要治疗,可如何治疗过分温情呢?把《搏击俱乐部》或
期刊
啤酒是唯一一种真正意义上全球化的酒精饮料,甚至全球化的程度比咖啡和茶还要高,啤酒不仅仅把世界连接在了一起,而是一直影响着人类的历史。而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带着泡沫和麦汁醇香的故事。像一切俗套的童话一样,我要讲的这个故事的开头是“很久很久以前……”。而与童话不同的是,这个故事真的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如果一定要说一个确切的数字的话,那大概是一万年前。像我们这样长相的人类大约已经存在了十万年,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很多高校的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参差不齐,教师难以在课堂上满足所有水平学生的要求,因而,分级教学是创新,也是大势所趋,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十分必要。本文在回顾其他研究人员的理论基础上,以实际教学为例,具体分析了分级教学的策略、方法和优越性,并指出其中应解决的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分级教学 教学法    1 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生源水平参差不齐且不断下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