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中职学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实际中职课堂教学中却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探讨。本文以“错账更正法”的课堂教学为例,从情境设计、分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点评等四个环节展开教学设计探讨,以期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实践案例。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职;会计课堂;错账更正法;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15-04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具体来说,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那么,中职会计课堂教学能否实现教师作为“助产婆”引导学生主动构建会计知识呢?现以基础会计课程中“错账更正法”这一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运用到具体会计课堂中去的。
错账更正法是在以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后发现有误而采取的更正方法,共有三种: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和红字冲销法。这三种错账更正方法主要针对三种登账错误:记账凭证无误登账错误、记账凭证科目错了并已登账、记账凭证金额错误并已登账。该知识点的学习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上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最有可能接触到的岗位就是登账,因为这个岗位需要的只是把已审核好的记账凭证登记入明细账或者总账,不需要任何理论基础做铺垫,既简单又容易上手。但让一个毫无经验的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记账凭证登记入账,出错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用规范的错账更正法来进行更正就是毕业生专业素质的很好体现了。因此,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达到三方面的效果:在知识方面,学会判断自己在登账时出现的错账类型并选择正确的错账更正方法;在能力方面,能熟练运用正确的错账更正方法对自己在登账时出现的错账进行规范的更正;在情感方面,培养学生在会计工作中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增强学生会计工作规范化意识。
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列举出不同错账类型的例子,教学生针对不同的错账类型应用相应的错账更正方法,然后罗列几个不同错账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模仿教师的举例进行练习,最后再用作业的方式使学生巩固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这样,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只需要一个课时。但通过这一个课时的学习,学生通常只是记住了教师的举例或者练习的题目用了什么更正方法,也就是只会做书本的练习和考试的题目,而无法实现在会计工作中对自己遇到的登账错误熟练地进行更正。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些错账是教师“填鸭式”地教授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在登账过程中发生的,学生无法体验会计员在短时间进行大量登账过程中出现登账错误的情形,缺乏直接的体验和思考,印象也就不深刻;另一方面,学生学会的仅是教师举的例子或者练习题目中出现的登账错误,这些都是文字表述,与实际在账簿中出现的错账形式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很难进行知识转移,难以把学到的错账更正方法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因此,这种教学模式难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体验和思考,能亲身体验会计员在短时间高强度登账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再让学生去思考如何更正、为什么要这样更正以及更正的依据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把这一知识点转化为自己能熟练运用的职业技能。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对错账更正法的教学,教师需要创设模拟会计员在短时间高强度工作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自己在登账时出现登账错误,通过教师引导、同学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来思考和讨论如何更正,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构起规范的错账更正方法。因此,笔者对“错账更正法”的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强烈推荐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针对“错账更正法”这个知识点,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模拟会计岗位在短时间进行大量登账业务的情况,让学生能够体会会计员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错账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对出现的错账该如何更正。
因此,我们以完成企业一定时间内的适量经济业务事项为驱动,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提供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要学生完成审查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审查记账凭证和登记明细账的工作;二是提供相应的文具让学生把已完成的记账凭证和明细账与同桌同学交换,相互进行检查,确定账簿中存在的错误,并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更正。
在设计这两个任务时需要注意四个方面:(1)经济业务事项量要足够大。在考虑教学计划要求课时及学生处理会计业务能力的前提下,最好能在课前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审查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这第一个任务。因为如果处理业务量少很难让学生体验会计真实工作出现登账错误的情形。(2)经济业务事项不能有文字表述,只提供原始单据,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原始凭证是否正确,并根据原始凭证来选择恰当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这样能更好地模拟真实会计岗位,让学生有更真实的感受和思考。(3)经济业务事项的设计应能让学生在登账时出现需要用到错账更正法进行更正的三种类型的登账错误。对于记账凭证无误登账错误的,可以选择一定量的采购、销售等涉及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让学生填制银行日记账。这里要注意,业务量要多而且涉及的金额最好都是有小数位的,这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处理大量数字时所需的耐心和谨慎。对于记账凭证科目错了并已登账的,可以选用费用类经济业务事项。如差旅费的报销单,但报销单中故意漏掉经办人所属部门,这样既可以设陷阱让学生出现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的错误,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对报销单这类也一定要审核经办人部门。对于记账凭证金额错误并已登账的,可以选择原材料入库和出库的经济业务事项,只提供材料的入库单、价格明细表和出库单,并要求用先进先出法或者移动加权平均法来核算原材料发出成本。原材料的明细种类可以不多,但是原材料的出入库业务量需要足够多。这样,学生就必须在明细账中结出库存金额,从而使计算出的数字错误的可能性增大。(4)更正的文具不能仅提供会计必用的红笔、蓝笔、直尺、计算器、个人私章等,还应提供诸如涂改液、涂改带、橡皮擦、透明胶、铅笔、改错贴纸等一切可以更改错误的工具。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充分思考和积极探索。 (二)分组讨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错账更正”这一知识点中,进行分组讨论是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小组成员间通过讨论相互借鉴和提高;第二,小组讨论朝着教学目标进行。
要达到以上两个目标,在进行分组讨论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在完成经济业务事项的登账作业后,先让学生和自己同桌交换作业,检查同桌登账时出现的错误,并把错误的地方用红笔圈出。因为本次课的目的不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登账,而是如果登账出现错误应该怎么规范修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作业的讲评来帮助学生确定同桌登账时出现的错误。(2)学生首先要根据已圈出的登账错误自己去思考:自己的错误是什么,如何进行更正以及采用这种更正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因为每个人的经验和认识不尽相同,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为之后的小组讨论提供更好的前提。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然后再把自己的思维成果与组员分享,才能使得组员通过讨论达到相互借鉴和提高。(3)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会计账簿是一份重要会计资料,是传达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在账簿上进行的任何一点一划都是在传达会计信息,所以我们要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和会计账簿登记规范展开思考。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财经法规》课本,提醒学生可以从财经法规中找出关于会计账簿登记规范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以此来讨论怎么更改以及更改的依据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得小组的讨论朝着教学目标进行。
(三)成果展示
经过分组讨论后,让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讨论成果包括三个方面:自己小组在登账时的错误有哪些类型,对不同类型错误本组讨论确定的更正方法有哪些以及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成果展示的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进行组间的交流。
所以,这个成果展示过程要注意两个步骤:第一,不仅要让学生把讨论结果展示出来,教师还要问学生代表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只有知道了学生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其建构知识。第二,在学生表达完本组的讨论成果后,要让其他组提出质疑。这是组间协助的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的质疑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四)教师的总结与点评
对于错误的更正,其实每个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后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会计的错账更正必须按规范的方式进行。会计,一方面,是对企业繁杂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分类整理,另一方面,也是向报表使用者传达经济管理信息,同时也要接受政府、社会、股东等的监督。因此,错账更正不能是随意的。账簿是重要的会计资料,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账簿上的任何更正都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符合一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经过了小组讨论、组间提问等交流环节,学生已对错账的更正方式有了基本而又模糊的认识。教师对学生讨论成果的点评,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提升,掌握规范的错账更正方法。在点评的过程中要注意必须在了解学生的想法基础上进行引导。
比如,有些学生说如果账簿登记的数字错了,用透明胶粘走就可以保持账目整洁,符合会计信息质量中清晰性的要求。那么教师就可以这样来点评:首先,指出会计质量“清晰性”要求的概念,即会计核算结果的过程应清晰地展现给报表使用者,如在报表中固定资产这个项目是怎么计算的;其次,清晰和整洁不是同一概念,我们应该清晰地呈现我们的工作过程,如果我们工作过程有错也应该清晰地反映,而整洁仅指看起来干净整齐;再次,指出学生的更正方法可以称为涂改,这是账簿填写规范中不允许的,涂改的结果是让报表使用者无法看到错在哪儿和如何更改的。经过这番引导,学生就会想到:如果不能用涂改液、涂改带、透明胶等进行涂改,又需要展现原来错的是什么,那么是否可以只划线来进行更正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划线更正法”这一错账更正方法了。
通过以上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选择错误更正法,协助学生慢慢往教学目标前进,从而可帮助学生建构会计错账更正法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更正方式,或者在会计电算化中要进行错账更正还可以用到什么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后进一步延伸。这样既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为学生更深层次地建构知识打下基础。
以上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展开的一次课堂教学探索。在企业从事会计岗位工作,要求中职毕业生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有快速适应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中职会计教学既要强调具体的会计岗位需要做什么工作、这些工作如何去完成,又要强调自身行动的依据是什么。企业更愿意聘请一个有思想、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员工,而不是仅仅知道工作流程的员工。如果只知道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特别是在很多会计工作已可由电脑代替的会计电算化时代,中职毕业生是很难获得对口就业机会的。所以,如何能让学生不但掌握熟练处理经济业务事项的职业技能,还能很好地理解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对该经济业务事项处理的要求,是中职会计专业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核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模拟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能让学生体验在实务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协助与会话能让学生相互学习和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最后,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协助下建构知识。这样,学生既学会了操作,也提升了思考能力。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目前尚未形成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性很强的模式,也没有处方性的解决方案。希望本次“错账更正法”的课堂实践能够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职会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2]徐捷.论建构主义学习观[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3]郑爱华.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5(2).
[4]张承宇.建构主义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15).
[5]周荣敏,王国贞,刘力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6]王兆华.《鸦片战争》的教学设计——看建构主义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0(Z1).
[7]董恒英.对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8]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科学课,2003(12).
(责任编辑:谢良才)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职;会计课堂;错账更正法;课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15-04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具体来说,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那么,中职会计课堂教学能否实现教师作为“助产婆”引导学生主动构建会计知识呢?现以基础会计课程中“错账更正法”这一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如何运用到具体会计课堂中去的。
错账更正法是在以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后发现有误而采取的更正方法,共有三种: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和红字冲销法。这三种错账更正方法主要针对三种登账错误:记账凭证无误登账错误、记账凭证科目错了并已登账、记账凭证金额错误并已登账。该知识点的学习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上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最有可能接触到的岗位就是登账,因为这个岗位需要的只是把已审核好的记账凭证登记入明细账或者总账,不需要任何理论基础做铺垫,既简单又容易上手。但让一个毫无经验的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记账凭证登记入账,出错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用规范的错账更正法来进行更正就是毕业生专业素质的很好体现了。因此,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达到三方面的效果:在知识方面,学会判断自己在登账时出现的错账类型并选择正确的错账更正方法;在能力方面,能熟练运用正确的错账更正方法对自己在登账时出现的错账进行规范的更正;在情感方面,培养学生在会计工作中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增强学生会计工作规范化意识。
一般的教学模式是列举出不同错账类型的例子,教学生针对不同的错账类型应用相应的错账更正方法,然后罗列几个不同错账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模仿教师的举例进行练习,最后再用作业的方式使学生巩固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这样,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只需要一个课时。但通过这一个课时的学习,学生通常只是记住了教师的举例或者练习的题目用了什么更正方法,也就是只会做书本的练习和考试的题目,而无法实现在会计工作中对自己遇到的登账错误熟练地进行更正。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些错账是教师“填鸭式”地教授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在登账过程中发生的,学生无法体验会计员在短时间进行大量登账过程中出现登账错误的情形,缺乏直接的体验和思考,印象也就不深刻;另一方面,学生学会的仅是教师举的例子或者练习题目中出现的登账错误,这些都是文字表述,与实际在账簿中出现的错账形式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很难进行知识转移,难以把学到的错账更正方法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因此,这种教学模式难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体验和思考,能亲身体验会计员在短时间高强度登账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再让学生去思考如何更正、为什么要这样更正以及更正的依据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把这一知识点转化为自己能熟练运用的职业技能。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对错账更正法的教学,教师需要创设模拟会计员在短时间高强度工作的工作环境,让学生自己在登账时出现登账错误,通过教师引导、同学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来思考和讨论如何更正,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构起规范的错账更正方法。因此,笔者对“错账更正法”的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强烈推荐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针对“错账更正法”这个知识点,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模拟会计岗位在短时间进行大量登账业务的情况,让学生能够体会会计员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错账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对出现的错账该如何更正。
因此,我们以完成企业一定时间内的适量经济业务事项为驱动,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提供经济业务事项的原始凭证,要学生完成审查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审查记账凭证和登记明细账的工作;二是提供相应的文具让学生把已完成的记账凭证和明细账与同桌同学交换,相互进行检查,确定账簿中存在的错误,并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更正。
在设计这两个任务时需要注意四个方面:(1)经济业务事项量要足够大。在考虑教学计划要求课时及学生处理会计业务能力的前提下,最好能在课前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审查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这第一个任务。因为如果处理业务量少很难让学生体验会计真实工作出现登账错误的情形。(2)经济业务事项不能有文字表述,只提供原始单据,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原始凭证是否正确,并根据原始凭证来选择恰当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这样能更好地模拟真实会计岗位,让学生有更真实的感受和思考。(3)经济业务事项的设计应能让学生在登账时出现需要用到错账更正法进行更正的三种类型的登账错误。对于记账凭证无误登账错误的,可以选择一定量的采购、销售等涉及银行存款收付业务,让学生填制银行日记账。这里要注意,业务量要多而且涉及的金额最好都是有小数位的,这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处理大量数字时所需的耐心和谨慎。对于记账凭证科目错了并已登账的,可以选用费用类经济业务事项。如差旅费的报销单,但报销单中故意漏掉经办人所属部门,这样既可以设陷阱让学生出现会计科目使用不当的错误,也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对报销单这类也一定要审核经办人部门。对于记账凭证金额错误并已登账的,可以选择原材料入库和出库的经济业务事项,只提供材料的入库单、价格明细表和出库单,并要求用先进先出法或者移动加权平均法来核算原材料发出成本。原材料的明细种类可以不多,但是原材料的出入库业务量需要足够多。这样,学生就必须在明细账中结出库存金额,从而使计算出的数字错误的可能性增大。(4)更正的文具不能仅提供会计必用的红笔、蓝笔、直尺、计算器、个人私章等,还应提供诸如涂改液、涂改带、橡皮擦、透明胶、铅笔、改错贴纸等一切可以更改错误的工具。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充分思考和积极探索。 (二)分组讨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错账更正”这一知识点中,进行分组讨论是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两个目的:第一,小组成员间通过讨论相互借鉴和提高;第二,小组讨论朝着教学目标进行。
要达到以上两个目标,在进行分组讨论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在完成经济业务事项的登账作业后,先让学生和自己同桌交换作业,检查同桌登账时出现的错误,并把错误的地方用红笔圈出。因为本次课的目的不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登账,而是如果登账出现错误应该怎么规范修改,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作业的讲评来帮助学生确定同桌登账时出现的错误。(2)学生首先要根据已圈出的登账错误自己去思考:自己的错误是什么,如何进行更正以及采用这种更正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因为每个人的经验和认识不尽相同,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为之后的小组讨论提供更好的前提。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然后再把自己的思维成果与组员分享,才能使得组员通过讨论达到相互借鉴和提高。(3)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恰当的引导。会计账簿是一份重要会计资料,是传达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在账簿上进行的任何一点一划都是在传达会计信息,所以我们要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和会计账簿登记规范展开思考。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财经法规》课本,提醒学生可以从财经法规中找出关于会计账簿登记规范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以此来讨论怎么更改以及更改的依据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得小组的讨论朝着教学目标进行。
(三)成果展示
经过分组讨论后,让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讨论成果包括三个方面:自己小组在登账时的错误有哪些类型,对不同类型错误本组讨论确定的更正方法有哪些以及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成果展示的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进行组间的交流。
所以,这个成果展示过程要注意两个步骤:第一,不仅要让学生把讨论结果展示出来,教师还要问学生代表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只有知道了学生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帮助其建构知识。第二,在学生表达完本组的讨论成果后,要让其他组提出质疑。这是组间协助的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的质疑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四)教师的总结与点评
对于错误的更正,其实每个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后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会计的错账更正必须按规范的方式进行。会计,一方面,是对企业繁杂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分类整理,另一方面,也是向报表使用者传达经济管理信息,同时也要接受政府、社会、股东等的监督。因此,错账更正不能是随意的。账簿是重要的会计资料,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载体,账簿上的任何更正都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符合一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经过了小组讨论、组间提问等交流环节,学生已对错账的更正方式有了基本而又模糊的认识。教师对学生讨论成果的点评,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提升,掌握规范的错账更正方法。在点评的过程中要注意必须在了解学生的想法基础上进行引导。
比如,有些学生说如果账簿登记的数字错了,用透明胶粘走就可以保持账目整洁,符合会计信息质量中清晰性的要求。那么教师就可以这样来点评:首先,指出会计质量“清晰性”要求的概念,即会计核算结果的过程应清晰地展现给报表使用者,如在报表中固定资产这个项目是怎么计算的;其次,清晰和整洁不是同一概念,我们应该清晰地呈现我们的工作过程,如果我们工作过程有错也应该清晰地反映,而整洁仅指看起来干净整齐;再次,指出学生的更正方法可以称为涂改,这是账簿填写规范中不允许的,涂改的结果是让报表使用者无法看到错在哪儿和如何更改的。经过这番引导,学生就会想到:如果不能用涂改液、涂改带、透明胶等进行涂改,又需要展现原来错的是什么,那么是否可以只划线来进行更正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划线更正法”这一错账更正方法了。
通过以上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选择错误更正法,协助学生慢慢往教学目标前进,从而可帮助学生建构会计错账更正法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更正方式,或者在会计电算化中要进行错账更正还可以用到什么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后进一步延伸。这样既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为学生更深层次地建构知识打下基础。
以上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展开的一次课堂教学探索。在企业从事会计岗位工作,要求中职毕业生既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又要有快速适应岗位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中职会计教学既要强调具体的会计岗位需要做什么工作、这些工作如何去完成,又要强调自身行动的依据是什么。企业更愿意聘请一个有思想、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员工,而不是仅仅知道工作流程的员工。如果只知道怎么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特别是在很多会计工作已可由电脑代替的会计电算化时代,中职毕业生是很难获得对口就业机会的。所以,如何能让学生不但掌握熟练处理经济业务事项的职业技能,还能很好地理解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对该经济业务事项处理的要求,是中职会计专业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核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模拟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能让学生体验在实务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协助与会话能让学生相互学习和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最后,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协助下建构知识。这样,学生既学会了操作,也提升了思考能力。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目前尚未形成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性很强的模式,也没有处方性的解决方案。希望本次“错账更正法”的课堂实践能够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职会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2]徐捷.论建构主义学习观[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3]郑爱华.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5(2).
[4]张承宇.建构主义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15).
[5]周荣敏,王国贞,刘力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6]王兆华.《鸦片战争》的教学设计——看建构主义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0(Z1).
[7]董恒英.对高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8]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科学课,2003(12).
(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