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光中对现代散文语言的建构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o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多妻主义者余光中先生,学贯中西,文通古今。集诗文为一身,合“批评”“翻译”为一体。其作品数量之丰腴,质量之上乘,放眼当今海内外的华文界,尚难见与其匹敌者。本文拟探究在余氏诗文的赫赫成就背后,支持其散文创作的散文理念。本文认为,余氏在反思现代白话文弊端的基础上,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把文言的优秀传统与现代白话有机融合,使现代散文朝艺术方向迈跃了一大步。把白话散文从大众化、普及化拉回到文学艺术的轨迹上,使白话散文在汲取文言精华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详述如下:
  
  一、余氏对现代散文语言的解构
  
  “现代散文”这里泛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以白话为语言载体的散文。在本文中与白话散文、“白话文”同义。对“现代散文语言的解构”指的是余氏对现代散文载体“白话”进行反思、否定。具体表现在余氏对“反文言”的反思和对“白话”的反思这两个维度。
  
  (一)余氏对“反文言”的反思
  “反文言”即“反对文言”,泛指“五四”先驱们挟打倒“孔家店”之威猛,即对中国古代的封建文化普遍地持否定态度,也对承载着封建文化的语言工具──“文言”持拒绝、抛弃态度。他们认为“文言是僵死的文字”,而“白话”应随时代进化,后来者居上。甚至认为“白话已经万能,可以领导文字、制定文字”{1}。“五四”先驱们对于文言的批判有其合理一面。时至今日,其功绩有目共睹,无须赘述。尽管对于当今社会中,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科学知识技术的普及和新闻信息的传播等等,文言的古奥精深,明显是一种制肘。但是,盲目地、彻底地冰冻文言,拒绝文言,反对文言,抛弃文言,则未免失于理性,失于盲目。毕竟,“文言”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传载工具,许多方面,如成语、历史典故、名言佳句等早已随文化熔为一炉。“像《诗经》《楚辞》的优美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遗产。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2}。其实,“文言”本质上只是一种语言形式,一种语言工具,封建文化固然“有罪”,但运载工具本身——语言,未必“有罪”。语言本身只是文化的一个符号而已。封建文化当然应该反,但是如果把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所延续、所积淀的思维表达工具,像倒洗澡水一样,连盆带小孩儿一同泼出,则玉石俱灭,失于理智。其直接后果是使现代散文在艺术质量上与古典文学相比,则相形见绌,精品难见。
  对于“文言”所承载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以下简称古典传统或古典文学),是继承还是抛弃的问题,余氏反对在文学领域彻底抛弃“文言”传统,但也不能死守“文言”不放。余氏认为:“传统应该是活的”,它“既不能反叛,也不能维持”。因为“死守传统,非但不能超越传统,抑且会致传统死命,而彻底抛弃传统,无异于自绝于民族想象的背景,割断国情的媒介”{3}。对于我国的古典文学的评价,他认为:我国的古典文学,“至大至深”,有些实际上已经转化为“民族的集体记忆,并且深深根植于传统深处”{4}。因此过分地拔高“白话”,人为地、刻意地致“文言”于死地,实际上,也把优秀古典文学遗产抛弃了。现代散文建立在这种没有“历史血脉”的语言材料上,走向封闭、作茧自缚的后果就难以避免。可以说:余氏对“反文言”的反思,把“五四”以来对文言的拒绝、抛弃从狂飙冲动重新拉回理性的轨道。
  
  (二)余氏对“白话”的反思
  与“文言”相对的是“白话”。本文“白话”指“现代白话”,非“文言白话”。它的正式登场的时间与具有几千年连续不间断历史的“文言”相比,犹如小弟弟对老公公。尽管“小弟弟”登场现代文学舞台尚不足百年,但贡献非凡,尤其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科学技术的普及上。余氏说:“我完全同意,在中国新文学的运动史上,白话文学或国语文学的口号或实践,确曾有过不可低估的贡献。我更同意,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甚至一切‘非创造性’的文字之中,白话应该是最基本的(如果不是唯一的)传达工具。”{5}他也希望并且相信白话文之优势在适当领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他认为在“非创造性文字”的新闻报道、说明文、应用文之类的文体,应该“以方便大众为前提”,“应该尽量使用白话”,所以,“平易浅近的白话当然应该渐渐地代替艰深拗口的文言”;从更深层次讲,“用白话来代替文言,不但是为了好懂,更是为了更接近现代人的观念和意识”。在当代生活,白话与现实结合得如此紧密,甚至没有白话,“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人生活的基础理念就不会如此普及,如此深入人心。{6}
  但是,对于白话适用领域,或者说优势领域,他却是冷静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因“文”而异的“剖析”。在白话的大众化、普及化不断深入的同时,其与艺术性的背离度也渐渐加大,对此,余氏认为:这就使得“现代散文”在艺术上出现很大的缺憾,他说:“白话文在大众化、普及化上成功的同时,其艺术成就却未臻至精美的境界。”余氏认为:在艺术层面上,那些代表着早期白话文运动成就的“冰心、徐志摩、巴金”等,都“已经退休到文学史里去了”{7}。所以目前的散文“应该向文学看看齐”,应该由大众化时代进入艺术化时代了,应该向“文学艺术性”回归。
  现代散文作为文学中的一员,而文学又是典型的语言艺术,现代散文应该朝“典雅精妙”方向大跨步迈出。既然早期白话文在艺术上未臻至精美,那么“如何向其他类型的语言汲取营养,以壮大白话文生命”{7}就成为现代散文的当前使命。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汲取非白话语体营养,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现代散文艺术,进而超越前辈们的努力?——
  
  二、余氏对现代散文语言的建构
  
  余氏的现代散文理论,总体上虽然未呈系统,但散见各类散文的批评文章里,从中可以窥见端倪。下面从他对现代散文的语言材质和艺术性的构建进行探述。
  
  (一)汲取非白话语体的精华,构建新“白话”
  余氏认为:如果任使尚处幼童期的白话文在文学上“故步自封”“唯白话独尊”,那么,现代散文的发展将走上死胡同。因为“目前的白话,字汇既贫乏,句法也单调,根本不够表达”{8},所以,有必要“汲取非白话语体的精华”。非白话语体主要包括文言、口语、“西语”三类。他认为要汲取非白话语体的精华,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1.继承文言的精华
  “文言”固然有其古奥难懂一面,但是在文学用语上,却达到“典雅、富丽、简洁”的境地。引文言的雅洁入白话,引文言的词藻入白话,引文言的典故入白话,引文言的技法入白话,使白话既不失纯朴简洁又不失“蒙眬迷离之美”,把传载着民族几千年文学精华的古典文学同现代白话相熔一炉,打通文言与白话的天然屏障,弥补白话“白”之过,使白话迈向典雅和简洁,也使白话的表达技法、词藻世界走向丰富。
  2.汲取“口语”之长
  余光中认为:“在美学范围内,选用一些单调悦耳、表情十足的文言或俚语,反补在常用的文字背景上,只会更显得生动而突出。”{9}应当向口语吸收其活力和节奏,当然,口语也应向文字学习组织和百味,口语与文字之间应保持一点弹性,“想异适足,以相激相荡,相辅相成”{10}。
  3.汲取“西语”之长
  余氏认为:“斟酌采用一些欧化的句法,使句法活泼些、新颖些”{11},对“西语”中的特点、分行、分段等等完全可以(并且也做得很好)消化在白话中。应把“文言、口语、西语”三者统一在艺术中,在艺术面前,重炉铸炼出新的白话。让“文言的简洁浑成,西语的井然条理,口语的亲切自然,都纳入白话文的新秩序”。“新秩序”事实上就是新白话的艺术。这种白话在艺术“南腔北调,加上一点恰到好处的方言和欧化,多么生动、多么热闹、多么有人情味哪!”{12}
  当然,“文言、口语、西语”三者之中,究竟应如何调配文白的比例,究竟应多少比例方恰当,余氏认为:还得因人而异,“除了作家修养和信念之外,还取决于作家的气质,勉强不得”{13}。因此应该“各白所白、各文所文,皆能卓然成家。何必白吾白以及人之所白,文吾文以及人之所文哉?”
  
  (二)创造性地使用白话,构建现代散文语言艺术
  如果说,打破“唯白话独尊”,多方位吸收非白话语体精华是现代散文在艺术上迈出的第一步,那么,在如何使现代散文走向“精美典雅”问题上,构建诗质散文是现代散文打破文体局限向艺术上迈进的又一重要步骤。余氏提出诗质散文,用诗的雅洁、意境与现代白话融合,使现代散文在艺术上具备“可听、可看、可感”,以及“音调铿锵,形象鲜明”的艺术特征,是对白话“白”得有余、含蓄不足的反驳。在艺术上,是弥补现代散文“创造性不足、艺术性不足”致命伤的一剂猛药。那么,如何使现代散文艺术具备诗一样的“精妙典雅”?具备现代艺术美感的散文应以什么标准来衡量?
  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中,余光中对于现实层面所流动的白话文,评价较低。“我们生活于一个散文的世界,而且往往是二三流的散文。我们用二三流的散文谈天,用四五流的散文学演说,复用七八流的散文训话”。那么什么样的现代散文才是一流的散文呢?也在《剪掉散文的辫子》中,余氏推出他的“现代型”散文是讲究“弹性——密度——质料” 的“新散文”。
  1.这现代散文应具备“弹性”美
  所谓“弹性”包括“文体弹性”和“语气弹性”。指“对于各种文体各种语气能容包并融合无间的高度适应能力”。“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散文的弹性当然愈大……弹性愈大,则发展的可能性愈大,不至于迅速僵化”{14}。为此不妨“斟酌采用一些欧化句法”,“不妨容纳一些文言句法”,甚至是“文言、俚语”,使表达效果能活泼、新颖、简洁、生动。
  2.这现代散文应具备“密度”美
  所谓“密度”是指“在一定的篇幅中(或一定的字数内)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他反对“稀稀松松汤汤水水的散文”,它们“既无营养,又无新意,完全不能满足我们的美感”。他认为现代散文之美表现在自然流露中,表现在“左右逢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
  3.这现代散文应具备“质料”美
  所谓“质料”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的字或词的品质”。即个别语词之美,这类字词的作用“在先天上就决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甚至境界高低”,甚至“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须有他自己专用的字汇”。正如“他的衣服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那样,这种词应是作家的艺术创造。{15}
  可以说,“弹性——密度——质料”的提出,力纠现代散文在艺术“无变化多姿起伏有致的节奏,也无独创的句法和新颖的字汇,更没有左右逢源曲折成趣的意象”的艺术缺憾。使现代散文在艺术上“跳跃、舞蹈、飞翔”。使现代散文向艺术创造、美感创造的文学本质回归!把现代散文的语言艺术推向崭新的领域。
  
  三、小结
  
  综上所述:余光中以“艺术”为焦点,一方面解析文言与白话两种语体的得与失,进而认为现代散文艺术应在吸取各种语体精华上构建。不论白话还是文言,不论古典还是现代,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不论中文还是西语,只要有利于散文艺术的表达,都可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高举“艺术”旗帜,把“弹性”之美、“密度”之美、“质料”之美创造性地引入现代散文美学范畴,力主现代散文向内转——向艺术创造、美感创造的文学本质回归!对于技校语文教学而言,余氏的理念,为我们钻研语文教材提供了一把衡量语言运用优劣的艺术标尺。
  
  注 释
  {2}江堤编选:《余光中:与永恒拔河(前言)》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23页;
  {1}{5}{6}{7}{8}{10}{12}{13}江弱水、黄维梁选编《余光中选集》(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4页,第5页,第19页,第7页,第11页,第15页,第83页,第16页;
  {3}{4}{9}{11}{14}{15}江弱水、黄维梁选编《余光中选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10页,第11页,第33页,第32页,第32页,第34页。
其他文献
文章以相关社会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中科技技术的过度嵌入和体育赛博化所呈现的多重镜像进行研究,认为:体育赛博化是人类对超自然力的崇拜以及对现代体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早期作品。多年来.曾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被人们所喜爱。作家不是从正面描写生活的洪波巨澜.而是采撷时代激流中的一朵浪花.如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去反
王女士今年 41 岁,身体状况一直比较健康,但是最近 3 个月,总是出现心动过速、心 悸和失眠等症状,而且体重明显减轻,但是进食量增多。她以为自己患上了心脏病,所以 到心内科
本刊讯 报道12月27~28日,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流通分会、金融分会、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和森林矿泉水促进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国家林业局原局长、中国绿
通过对财务管理教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加以分析,指出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管理不健全、评价方式不适宜等问题,提出了通过明确财
青春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明王世懋《艺圃撷余》称:“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梁钟嵘《诗品》评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明胡应麟称之“皆不假雕琢,工极天然。百代而下,当无继者”(《诗薮·内编卷二》)。这首《青青河畔草》更是《古诗十九首
建筑是设计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其所处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建筑设计都呈现出不同的外形特质和内涵。苏州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都市,它潜在的人
<正> 该圆盘式干燥机广泛应用于酒精、白酒、啤酒、化工溶剂、医药等行业排放废糟渣的干燥作业中。该干燥机的凝结水和蒸汽分路通行,蒸汽进入加热盘式套管外壁,凝结水在套管
校园足球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认识校园足球文化的含义与特征,剖析校园足球文化的时代内涵,最终形成以国家财政与政策扶持。认为
沈从文是受“五四”精神熏陶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一生崇尚并身体力行的是独立自由的人格,在其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探索着人性的奥秘。他曾经直言不讳地宣称:“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①人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往往表现为或善或恶等不同形态,沈从文的